你知道「韓戰」中戰俘有多少嗎?戰俘是如何管理的?

2021-01-08 挖史人

戰俘(英文為 Prisoner of War 簡稱 POW)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而出現,伴隨著戰爭的改變而改變。他們在經歷了戰場的廝殺之後落入敵手,以完全被動的地位直接面對對方的敵意,弱肉強食的戰場規則在這裡尤為凸顯,生存的問題也因此而變得複雜。

雖然戰爭從人類出現之始就隨之出現,但對於戰俘身份和待遇的國際法律界定到了 1929 年才確立起來,而後經過二戰的洗禮進行了補充和修改,形成了今天的《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即日內瓦第三公約。此公約於 1949 年 8月 12 日通過,在法律上界定了戰俘的身份、權利和待遇、管理和遣返等內容,是現行最為權威的關於戰俘的國際法律條文。公約第四條規定,戰俘係指落於敵方權力之下的各種人員,主要有武裝部隊人員,包括民兵和志願部隊、符合規定條件的其他戰鬥人員、武裝部隊下屬非戰鬥人員以及商船民航工作人員等。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戰俘身份的界定基本上是由交戰雙方自行決定的。並且受戰爭環境和敵對態勢的影響這種界定沒有實質的監督,因此會出現人員範圍擴大的現象。除了武裝人員和攜帶武器的敵對人員比較容易確定外,很多情況下平民或者傳教士等敵對國家人員通常也會被懷疑為戰爭間諜或者戰爭相關人員而被關押受審,受到與戰俘相似的待遇。

韓戰爆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紮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之後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安理會通過了由 16 國成立「聯合國軍」前往朝鮮支持韓國作戰的決議。其中美軍為主導,其它 15 國包括英國、土耳其、加拿大等派遣小部分軍隊,並由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任最高司令。在之後的戰鬥中,這批人中的一部分被中朝方俘獲,由中朝方軍隊進行管理。因此,中朝方戰俘營中的戰俘構成十分複雜,以美國為主兼有英國、土耳其、日本等國家人員。還需要說明的是,美軍的被俘人員還分為美國白人和美國黑人。由於戰爭發生時美國本土和美國軍隊中還實行種族隔離政策,所以雖同屬一國但白人戰俘和黑人戰俘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聯合國軍戰俘在膚色、語言、宗教信仰、飲食習慣上的差異也加大了中朝方的管理難度。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統計,在韓戰中共有 7245 名美軍被俘,其中被俘期間死亡 2806 名,最終遣返 4418 名,另外 21 名拒絕遣返。英國戰俘人數居其次,大約 1060 人。土耳其、法國等國家人數較少,總共有 250 人左右。中方的相關機構如國防部的網站上並未公布官方的數據,不過可以參考《韓戰俄國檔案》中中方和蘇聯商議停戰談判策略中所提供的數據。

在蘇聯外交部提交給史達林的停戰談判相關報告中提到,1951 年 12 月 18 日美方向中朝方提供了美軍俘獲的132474 名俘虜名單,中朝方則提供了中朝方俘獲的 11559 名戰俘名單,包括美軍戰俘 3198 名。「美方指出截止 1951 年 12 月 18 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志願軍俘獲的美軍士兵至少有 11000 人。」在這幾組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到兩個問題,一是交戰雙方的戰俘人數極不平衡。聯合國軍戰俘數量相對要比中朝方戰俘數量少很多。二是美軍統計的己方戰俘數字和中方提供的俘獲戰俘數量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種數量上的差距也是阻礙戰俘問題解決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在「邊打邊談」的情況下,如果實行「全部遣返」政策,美國必須考慮到數量龐大的中朝方戰俘可能會被重新編入中朝軍隊以增強中朝方軍事力量的情況。

(一)戰爭環境因素

對韓戰的戰爭環境、中朝方的戰俘政策進行回顧可以發現,上述關於聯合國軍戰俘數量的兩個問題主要歸因於兩個因素。首先,韓戰初期艱苦的戰爭和自然環境導致一部分士兵在被俘後死亡。許多聯合國軍戰俘在回國後所作的回憶錄中都提到一段殘酷的歷史,即死亡行軍(Death March)。

在美方前被俘人員的回憶錄中,這些死亡行軍的死亡率高達「40%-50%」。雖然與美國官方的「700人中死亡 120 人」②相比,這個比例似乎有些誇張,不過也足以說明當時確實有相當數量聯合國軍戰俘因為行軍途中嚴酷的自然條件、疾病等原因死亡。根據美國前被俘人員拉裡·澤勒斯的回憶錄,他的死亡行軍從 1950 年的 10 月 31 號從滿蒲開始,11 月 8 號結束,期間大約行走 110-120 英裡(200 公裡左右),平均每天行軍 25 公裡。而美國黑人士兵克拉倫斯·亞當斯 被俘的時間稍晚,大約是從 1950 年 11 月 31 號開始到 12 月 10 號結束。負責他們行軍組織的都是朝鮮人民軍。還有很多其它的從不同地點開始的相似的行軍,最後的目的地都是位於鴨綠江畔的五號戰俘營。

朝鮮半島位於中高緯度地區,因是半島,三面環海,冬季寒冷,而 1950 年的冬天更是嚴寒,氣溫低至零下 30-40 度。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以每天 20 多公裡的速度行軍對於戰俘,特別是那些傷病戰俘是一項極難跨越的挑戰。另外,為了躲避空襲,行軍隊伍需要食冷食、在夜間行動並不能掉隊。根據拉裡的敘述,掉隊的傷病往往會被負責帶隊的朝鮮人民軍集中處決。雖然中朝方並沒有相關的資料證實這些敘述是否真實,但是就當是的戰場情況來看,這種情況也是很有可能的。在韓戰中,中朝方面最為忌憚的就是敵方的空軍力量了。在中國決定參戰之前,毛澤東曾向史達林提出過讓蘇聯為中朝部隊提供空中掩護的要求,但是在中國決定參戰之後史達林卻突然改變主意,拒絕了中方的要求。儘管後來毛澤東又派周恩來到莫斯科去爭取史達林的支持,但不願與美國正面衝突的史達林還是拒絕出動空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中方部隊只能採取多

在中國決定參戰之前,毛澤東曾向史達林提出過讓蘇聯為中朝部隊提供空中掩護的要求,但是在中國決定參戰之後史達林卻突然改變主意,拒絕了中方的要求。儘管後來毛澤東又派周恩來到莫斯科去爭取史達林的支持,但不願與美國正面衝突的史達林還是拒絕出動空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中方部隊只能採取多夜間作戰的形式,要出其不意攻擊聯合國軍部隊就必須在機動性和靈活性上勝過敵人,因此速度必須要快。如此一來,「死亡行軍」的發生和形式就不奇怪了。或者說,中國志願軍本身每天都在進行著相似的「死亡行軍」。

另外,在中朝方的戰俘營建立初期也有戰俘死亡的事情發生。中方在 1950年 10 月參戰後逐步開始接手戰俘管理工作。剛開始條件比較艱苦。「少數戰俘管理人員在朝鮮人民軍配合協助下,帶著大量戰俘,為躲避美機的嚴重威脅,四處遷徙,居無定所,食無給養供應;傷病戰俘得不到及時妥當的治療」。

另外,與土耳其或者日本的能夠吃苦耐勞的士兵相比,「美國兵平時嬌生慣養,不能適應艱苦生活,吃不下飯,終日臥床思家,發病率奇高,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②這都使得聯合國軍戰俘人數減少。不過這種情況在碧潼戰俘營不斷建立和完善之後得到了改善,死亡率也隨之降低。

(二)「火線釋俘」政策因素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志願軍「火線釋俘」政策的實施,即在戰場上釋放敵方俘虜。美國前國務卿艾奇遜曾在回憶錄中曾說,美軍戰俘營因人數太多而擁擠不堪而「敵方則像十四世紀條頓騎士團的騎士集體改變信仰那樣以所謂『前線釋放』,以及將戰俘重新編入北朝鮮部隊的方法,把他們的戰俘名單從六萬五千減少到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九人,從而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事實上,中國共產黨軍隊「火線釋俘」政策是有其傳統的。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央《關於優待日軍俘虜的指示》中規定「在戰鬥中俘獲的日軍俘虜應儘量釋放,情況許可時應當場釋放」 。這種政策既可以爭取敵方對中方軍隊的理解和支持,還可以在輿論上打擊對方。在韓戰中志願軍領導曾就釋放俘虜「擴大我軍優俘政策的影響,打破敵軍怕被殺心理」請示過毛澤東,而毛澤東也對此表示了贊同。在戰爭過程中中方陸續釋放過幾批戰俘,「在釋放前都舉行了會餐,發給了路費,有的還送上食品、紀念品。被釋放的戰俘們都異常感動,他們甚至流著淚說中國志願軍對戰俘的優待是他們絕沒有想到的」。

雖然具體操作細節是否如此我們無從知曉,不過也能證明這種政策確有實施,對於聯合國軍戰俘的數量也確實有影響。另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在韓戰中對戰俘問題的處理主要是參照之前國內鬥爭的經驗進行的。這在客觀上使得中國在之後的停戰談判中相較於美軍少了談判的籌碼。

相關焦點

  • 罕見的韓戰交換戰俘的真實場面[組圖]
    (圖2)朝鮮停戰協定及其附件和臨時補充協議(節選)第三條 關於戰俘的安排五十一送交對方的每一批戰俘應附帶按國籍編制的名單,其中包括姓名、級別(如有)和拘留編號或軍號。醜、各方應將未予直接遣返的其餘戰俘,從其軍事控制與收容下釋放出來統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按照本停戰協定附件「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各條的規定予以處理。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
    〔摘要〕韓戰爆發後,臺灣國民黨當局極力希望能夠派兵參戰,前後有兩次派兵提議,第一次是在韓戰爆發後,第二次是在1952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臺灣寄望於通過韓戰實施「反攻大陸」計劃,美國出於對局部戰爭性質的判斷及全球冷戰格局的考量,沒有同意臺灣的派兵要求。
  • 關於「韓戰」,我們知道的一樣嗎?
    先補充一點點歷史,朝鮮半島自古有過很多小國家,大約在相當於中國的隋朝時期,朝鮮半島主要有三個國家: 新羅/ 百濟/ 高句麗,大約在唐朝年間,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後來稱為高麗王朝,雖然此後也有朝代更替,但直到二戰前都是統一的國家。二戰日本侵略朝鮮以後,整個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之後日本依託朝鮮半島進軍中國東北。
  • 韓戰爆發時,韓國如此不堪一擊,朝鮮到底有多少人參戰?
    朝鮮半島原本是一個完整的,但是後來卻被分裂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分別由蘇聯以及美國管理。朝鮮和韓國自建國的那天起就非常看不慣對方,兩國之間也是經常出現衝突和摩擦,都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先一步統一朝鮮半島。
  • 「聯合國軍」戰俘中的傳奇人物
    正在此時,韓戰爆發,在美國政府的欺騙宣傳中,詹姆斯同意到朝鮮當半年「聯合國軍」,以抵刑期。沒想到上戰場一槍沒放就當了俘虜。我問:「你不知道打仗要死人的嗎?」他說:「報上沒說戰火怎麼厲害,只說東方女人長得漂亮;朝鮮的蘋果又大又甜。」經過幾次審訊,我終於了解到詹姆斯的家庭出身、個人經歷和參加韓戰的目的,對他的「油氣」和沮喪能夠理解了。
  • 朝鮮女戰俘口述在巨濟島戰俘營裡所受的非人虐待
    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俘集中營。關押的朝鮮人民軍戰俘有15萬人,另有2萬多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巨濟島上被關押的朝鮮女戰俘將女拘留所稱為「屠宰場」,幾乎所有的女戰俘都在裡面遭受到了酷刑。在1953年5月4日遣返的21名朝鮮女戰俘人員中,有三名被割除了手腳,然而這些截肢並沒有任何醫學上必要的根據。這其中有一個躺在擔架上的女戰俘,她的胳膊和大腿被美國憲兵用棍子打得稀爛。
  • 有四名志願軍戰俘從臺灣跑回大陸定居
    1953年至1954年間,朝鮮停戰前後,雙方遣返各自關押的戰俘  志願軍共俘獲「聯合國軍」戰俘14866「名(戰爭初期志願軍在火線釋放回到對方的未計)  進入志願軍戰俘營的  「聯合國軍」戰俘共5000餘名,其中美軍戰俘3500餘名,(二次戰役一次38軍就俘虜1000
  • 明朝如何處置日本戰俘?讓萬曆皇帝來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天威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說做就做,於是乎,日本就發動了侵朝戰爭。而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所以我們也把這場戰爭稱為「萬曆朝鮮之役」。
  • 紐約一餐廳老闆對顧客劉祿曾說:在朝鮮戰場,我曾是你的戰俘呀!
    反觀美軍戰俘離開時是慢悠悠的步伐,離開前還會和志願軍握手道別,用著蹩腳的中文說感謝,說再見。感謝的是在戰俘營時,志願軍對他們的照顧,給予他們的尊重;再見,是如有機會來日可以以朋友方式再見。並且也有不少聯軍戰俘,在可以回國時拒絕了遣返,反而願意跟著志願軍到中國定居。
  • 志願軍老戰士蔣愷:「被釋戰俘感動得淚流滿面」
    然而一個多月後,韓戰爆發。很快,蔣愷所在的解放軍15兵團機關(入朝後改編為志願軍總部)奉命北上保衛東北邊防。到達安東(今遼寧丹東)後,因具備外語優勢,蔣愷受命入朝後接管外軍戰俘工作。10月23日晚,蔣愷隨兵團機關從鴨綠江邊的長甸河口進入已硝煙瀰漫的朝鮮。
  • 韓戰:土耳其軍「王牌旅」兵敗如山倒
    韓戰中的土耳其旅美方韓戰中後公布的資料顯示:韓戰中由亞基希準將統率的土耳其第一旅是一個團作戰部隊,有三個步兵營,還有支援炮兵和工程兵。在整個韓戰期間,它是惟一一支配屬於美軍作戰師的旅一級的「聯合國軍」部隊。
  • 中美對待《日內瓦公約》的區別:美軍醫對志願軍戰俘草菅人命
    戰俘是戰爭的一部分,只要有戰爭,總會有戰俘。抗美援朝期間,我志願軍有約兩萬名指戰員被俘,聯合國軍要少得多,這一點在戰後的戰俘交換上對我志願軍是不利的。一半以上的志願軍戰俘被挾持去了臺灣做苦工。這一點和當時的戰俘政策有關,根據與朝鮮方面的約定,聯合國軍的戰俘歸志願軍管理,韓軍方面的戰俘歸朝鮮人民軍管理,因此朝鮮方面管理的戰俘很多,志願軍這邊的聯合國軍戰俘就少得多,但也難管理得多。至於大家都很想了解的迪安少將,他是被人民軍俘虜的,最初關押在平壤附近,後期歸志願軍管理。但他的關押地點是保密的,科長級別以下的管理人員都不知道他具體關在哪裡,只知道條件很好。
  • 7000志願軍戰俘歸國:有的成"罪人"
    「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名士兵;對於母親,你是整個世界」。  民間已經行動,記下每一座墓碑上的名字,挖掘每個個體的故事,尋找魂牽夢縈的親人。這是國家的責任。勿忘每個亡魂,勿忘戰爭的殘酷。  每一場運動,每一次風波,志願軍戰俘們都被推上前臺,他們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壯士」的標準對照,有些還成為了「人民罪人」。
  • 美軍在韓戰期間公然發動細菌戰
    不久,有昆蟲報告的地區,開始出現霍亂等在朝鮮早已絕跡的烈性傳染病,一些朝鮮民眾和志願軍戰士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此時,美軍布撒病菌的範圍已經逐步擴大到朝鮮北部的7個道44個郡。經過觀察、檢驗,防疫專家認為這些昆蟲帶有10多種病菌病毒,美軍可能在朝鮮北方投放了細菌武器,對中朝部隊實施細菌戰。
  • 韓戰爆發後,看似強大的南韓軍隊,怎麼就不堪一擊呢?
    一直到1950年,雙方再也不願意偷偷摸摸這麼幹了,直接爆發了韓戰。至於誰先開的第一槍,已經成為了一筆爛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韓戰初期,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而之前叫囂聲也不弱的韓國,卻表現得堪稱災難,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1953年韓戰結束,志願軍通過3年的作戰達到了戰略目標,成功把美韓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南。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部隊,就是以解放戰爭後期的四大野戰軍外加華北軍區為班底。
  • 韓戰期間的大屠殺
    可是我只花了5分鐘就找到了克萊·布萊爾(ClayBlair)在《被遺忘的戰爭》中根據解密的紀錄指出,「第一騎兵師將在7月22日於永同郡接防,換下被打慘的第24師」。五角大樓當時必須搪塞,拒絕賠償倖存者,因為戰時類似的枉死案實在不勝枚舉,誰曉得會有多少人出來求償。
  • 各國的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回憶韓戰的?
    不管怎樣,韓戰的爆發對中國來說尤其不幸。在朝鮮入侵韓國後,杜魯門總統立即下令美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以防止中國(大陸)進攻臺灣。更為不幸的是,戰爭強化了西方對新中國政府的立場,導致中國有20年的時間被主要資本主義大國孤立。美國繼續支持臺灣的國民黨政權作為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並支持其佔據聯合國的席位。結果,中國無法獲得各種形式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賴於蘇聯。
  • 歷史教科書中的韓戰之中國篇
    「烽火連綿的局部戰爭」的第一課「韓戰」   韓戰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國軍隊進入原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接受日軍投降。美國利用蘇聯代表拒絕出席聯合國安理會討論朝鮮問題之機,操縱安理會通過了指責朝鮮是「侵略者」的決議,並宣布武裝援助韓國,並悍然出動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幹涉中國內政。7月,聯合國安理會又決定組成「聯合國軍」幹涉韓戰,美國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韓戰從內戰擴大為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