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識之古代職官及官職變化

2021-02-23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考 作文 試卷  複習資料 高考志願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代改為「內史省」。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籤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於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為戶)、都官(後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中國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 、入籍、復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於三國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郎。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職權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1906),廢兵部,改設陸軍部。中國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主官為尚書;次官,煬帝定為侍郎。後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的大理寺並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覆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工部,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於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後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後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a.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b.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c.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駐在皇宮;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漢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九卿言其官職完備。i.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級別和現在相比,也是挺齊全和有趣的。這些官職在文學著作中有的有註解,有的則沒有。那麼,這些文武官稱到底是多大的官,他們與現在的哪些官職基本一致,不妨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一下最常看到的40個,便於理解和對照。①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②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④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⑤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⑥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11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13典寶。協司寶掌玉璽。相當於兩辦負責印章的副處級幹部。○14都事。掌出納文移。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15主薄。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20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①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②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於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③拾遺。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於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後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後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④司諫、正言。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勳,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①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③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④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為漢初之情況。通常謂御史職掌監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仿古制設三公,改大夫為大司空。東漢又改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臺。「侍御史之率」的名義改屬中丞。晉以後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復置,專掌監察執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為臺長。明洪武中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廢。⑤監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監郡,稱監御史。御史為監察之官,約自秦始。《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⑥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⑦推官。掌刑名,贊計典。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⑧吏目。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市政府副處級幹部。⑨巡檢。掌地方治安之官。縣公安局副局長,分管治安工作。⑩大理寺少卿。官職名。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②訓導。掌協助同級學官教育所屬生員。相當於教育廳局副職。④太子太傅。官名。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是秦於戰國時已有太子師、傅之官,但名稱與後世同否,三師(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師、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則無從斷定。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⑤學官。掌握學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後用以泛稱各級儒學的教授、教諭等。明清兩代,學官規定有不同等級的名目,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各設訓導的副職。負責在學生員的管理教育。亦稱「教官」,別稱「廣文」。⑥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⑦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⑧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⑨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鬥任京城地區的學政。⑩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①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②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③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④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⑤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徵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⑥兵馬指揮。明清兵馬司主官。相當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⑧參將。鎮守地方的統兵官,分守各路。大軍區所屬各軍軍長。⑨遊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⑩都司。位遊擊之下,掌防汛軍政。負責防汛工作的團職幹部。○11都督。是中國古代軍事長官的一種,興於三國,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明以後成為中央軍事長官。民國初年各省也設有都督,兼管民政。○12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範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13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14節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15刺史。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16節度史。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闢: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闢公府不就。《張衡傳》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徵拜郎中。《張衡傳》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察:考察後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孔雀東南飛》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嶽陽樓記》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並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後漢書·明帝紀》)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兼:兼任。如: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後漢書·李通傳》)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推薦一個作文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作文選刊

來源:網絡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文章轉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2019高考高中語文知識考點整理:古代文學常識之古代官職
    2019高考高中語文知識考點整理:古代文學常識之古代官職 2018-12-12 10:03:58 來源:學科網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2|地方行政區和地方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官職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官職常識   1.官職   (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備考2021‖古代文化知識:古代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       2021年江蘇新高考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其中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一道相對固定選擇題,涉及到文本中的文化常識,為此我們要未雨綢繆,積極做好積累準備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曆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8|官職調動術語:授官、升官篇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和官職調動任免術語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因為其內容龐雜,小編我會分為幾個小專題跟大家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官職調動術語中表示官職授予和官職升遷的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古代官職
    ‍‍‍2019年12月高考分類練習專輯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9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專項練習100題附答案之1-25解析
    4.下列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選項(  )A.御史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擁有彈劾糾察之權。B.太學是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秦始皇時始設太學。C.五經指儒家經典《詩》《書》《禮》《樂》《春秋》D.晦,陰曆每月最後一日。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謙稱,類似的謙稱還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7.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一項是  A.「秦御史前書曰」中的「御史」是一種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諸侯、官吏,該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 學士:在古代,學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物,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齊文林館學士,唐代的集賢院學士等;有專為皇帝侍講、侍讀的,還有草擬奏令、參與機密的。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巧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複習事半功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 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 自從2015年全國卷中開始出現古代文化常識題之後,這種題型便連續考了五年,成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必考 知識點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 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文化常識的規定是「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 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這個考點大致可以分為官職、稱謂、飲食、服 飾、刑罰、天文曆法、地理、科舉制度、 風俗禮儀、音樂文娛十大類。內容繁 雜、信息量大,學生記憶起來費時費 力,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 結了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九種記憶方法,希望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具體方法如下。
  • 知識丨2021高考一輪複習:文化常識之官職常識
    (3)官職名稱。①丞相: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國政務的人,也稱相國、宰相,簡稱「相」。②太師:可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③尚書:戰國始置。
  • 古代文化常識彙編一二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9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分類必練150個判斷題+古代文化常識專項練習100題(含答案及解析)
    C.古代職官:博士和學士,在中國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學位名稱,六國、秦漢時期在諸子、詩賦、術數、方技等方面都設有博士,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務,統稱學士。D.《高老頭》《巴黎聖母院》《堂吉訶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別是法國的巴爾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
  •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題專項限時練85題附答案
    ‍‍‍2019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
  • 高考文化常識專練與解析:科舉
    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3.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仕,是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B.左除、左降、左轉均表示降職。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D.選,是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原標題: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古代文化常識試題(一) 題號 「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地為活人修建祠堂並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63題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高考語文知識點:中國古代基本文化常識
    (10)南京又名建業、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三.官 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複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精簡版)+​文化常識五年真題彙編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高考 作文 試卷  複習資料 高考志願一、高考文化常識之古代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