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面部表情是人類表達情感的最直接方式,而對於同一種情緒,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是否會出現同一個表情?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人類在相似社會環境下,有16種表達情感的面部表情幾乎是相同的。
據論文介紹,典型的人類面部有43 塊不同的肌肉,這些肌肉可以被激活在眼睛、鼻子、嘴巴、下巴、下巴和眉毛周圍,從而做出數千種不同的表情。一直以來,人們對於「人類情感表達是普遍的還是文化定義」都有著極大的爭議。
在此項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深度神經網絡」人工智慧機器,對社交媒體上約600萬段視頻中的面部表情進行分析。這些視頻片段來自全球五大洲的144個國家,內容涵蓋了各種事件下及不同年齡段人類的面部表情,例如觀看煙花、跳舞、安慰哭泣的孩子等。
同時,研究人員還創建了一個在線互動地圖,展示他們如何使用該算法追蹤人們通常與娛樂、憤怒、敬畏、專注、困惑、蔑視、滿足、欲望、失望、懷疑、得意、興趣、痛苦、悲傷、驚訝和勝利相關的16 種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把追蹤到的這16種面部表情與不同世界地區的背景和場景聯繫起來,發現每個人都傾向於以類似的方式歡呼、哭泣、集中注意力和慶祝,沒有一群人會因受驚而微笑、聳肩,或因高興而皺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結果表明,人們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使用面部表情的方式具有顯著的相似性,70%的面部表情跨越了地理和文化邊界。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這16種表情在世界各地類似的社交場合都有使用。例如,在視頻中,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煙花表演時往往會示以敬畏的目光,在舉重時表現出痛苦的負重神情,在婚禮上則會表現出滿足感。
論文作者之一Dacher Keltner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這項研究結表明,在臉上表達情感是人類的普遍現象,雖然這是否能成為話題爭議的最後定論還未知,但不可爭議的是該研究結果會幫助到那些看不懂面部表情的人,比如識別自閉症患者的個人情緒狀態等。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