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滅絕。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這一過程,叫自然選擇。
「兔子尾巴長不了」,是中國的一句名言,常常用來說邪惡勢力不會長久。拋開這句話的比喻意義,這句話說出了兔子的體貌特徵——尾巴短。自然界有尾巴的動物很多,尾巴形狀不同、長短也不一,那為什麼兔子的尾巴這麼短呢?這都是進化的結果!
兔子是天生的弱者,它的本領都與逃命有關,比如奔跑,比如打洞。它幾乎沒有什麼攻擊能力,為了不成為其他動物的盤中餐,它只能選擇讓自己進化得越來越靈活,把一切累贅都拋棄,這其中就包括長尾巴。與馬等大型動物不同,兔子如果有了大尾巴,靈活度反而是下降的。而且兔子生活在洞穴裡,自有擋風保暖的住所,不需要把尾巴像被子一樣蓋在身上,所以自然沒有進化出大尾巴。
動物的尾巴有不少功能,它是身體重要的部分:
一般來說,無脊椎動物的尾巴不發達,與身體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脊椎動物大部分都有尾巴(有些可能在進化過程中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都是由脊柱末端延伸演變而來的。
對於魚類和部分兩棲動物,尾巴的主要作用就是遊泳,尾鰭是魚的附肢,屬於運動器官,當魚在水中遊動的時候,它能提供前進的推力,同時幫助魚保持平衡等,而兩棲動物中諸如青蛙一類的動物,當它們還是小蝌蚪的時候,尾巴也是負責遊泳的,等它們長出了四肢,可以在陸地上蹦蹦跳跳了之後,尾巴反而就成了跳躍的障礙,所以也就退化掉了。
但像大鯢一類的動物,因為終生需要遊泳,所以尾巴就一直保留著。對於爬行動物,他們的四肢已經強壯到可以支撐他們運動了,所以他們的尾巴大部分是起到運動時的平衡作用,而諸如壁虎等動物,在受到攻擊時,尾巴可以脫落以幫助主人逃走,也算是尾巴的額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