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幾乎窮盡了一切提高比賽成績的手段,打破耐力型競速運動紀錄的難度仍然與日俱增。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是:在觸及生理極限前,我們還有多少進步空間?
-------------------------------------------------------------------------
在7月中旬舉行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摩納哥站比賽中,衣索比亞名將甘澤蓓·迪巴巴,在女子1500米項目中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佳成績。尤其令體育評論員興奮的是,迪巴巴打破的紀錄在此之前塵封了22年,很多人此前一度認為,這個項目的潛力已經見頂。
零點幾秒的提高都是奇蹟
據法新社報導,迪巴巴以3分50秒07的成績,打破了中國運動員曲雲霞1993年創造的3分50秒46的紀錄。而此前20餘年間,該項目的成績始終徘徊不前。以至於人們紛紛發問:這是不是表明,參加耐力型田徑運動的選手,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人類所能達到的邊界?
美國《Slate》雜誌提到,1993年至1997年間,中國運動員在女子1500米項目中創造了4次用時最短紀錄,曲雲霞和她的隊友長期處於無人能挑戰的地位,招來不少嫉妒甚至質疑。而現在,迪巴巴的表現告訴世界,用3分50秒跑完1500米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她創造的紀錄,外界可以重燃希望,憧憬人類能夠在中長跑運動中繼續挑戰極限。
當然也有觀點主張,人類花了22年才打破1500米跑的紀錄,證明我們的潛力接近耗竭。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專家預測稱,世界紀錄被打破的頻率會逐年走低。
2005年,英國體育學院的亞倫·內維爾和格雷格·懷特兩位教授統計了歷史數據,並對多數男子耐力跑項目及女子800米和1500米跑項目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他們的結論非常悲觀:挑戰世界紀錄的徵程已到達頂峰,無論運動員如何努力,也無法跑得更快。
此後10年間,有幾項紀錄被迪巴巴這樣的新人以零點幾秒之差打破,但內維爾依然堅持己見。他在接受《Slate》採訪時重申,「隨著時間的推移,打破世界紀錄的機率變得越來越小,時間真正減下來花了20多年,而且只減了0.4秒。下次再減零點幾秒恐怕要等更久。」
專家和運動員觀點不一
美國運動生理專家戴維·愛潑斯坦曾在專著《運動基因》中談及相關話題。他承認,20世紀下半葉,田徑運動曾經歷了一段黃金歲月,平均每10年可以打破8次紀錄。但現在,他寫道:「我們處於一個收益遞減時期。」對中長跑項目來說尤其如此,在迪巴巴破紀錄之前,1500米跑和1英裡(約合1609米)跑的世界紀錄,都有至少16年沒被打破了。
亞倫·內維爾也指出:「運動員在短跑比賽中可以通過服用興奮劑跑出好成績,但中長跑通常更『純淨』。在合法範圍內提高成績的方法,幾乎被大家用盡了。」即便如此,5公裡、10公裡長跑和馬拉松的紀錄,都比1500米和1英裡的紀錄更經常地被刷新。
「馬拉松比賽中存在太多變數,而且路程相對更長。」內維爾解釋說。在2005年的論文中,他和懷特宣稱,男性耐力跑項目的紀錄與他們預計的極限之間,大概還有1到3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男性在1500米項目中或許能夠跑到3分23秒,1英裡項目中或許能跑到3分39秒,比目前的紀錄減少3秒到4秒。另外,除了女子1500米跑的紀錄之外,內維爾和懷特當年分析的比賽項目,到目前為止只有男子馬拉松的紀錄被打破過。
而在愛潑斯坦看來,即使甘澤蓓·迪巴巴讓大家眼前一亮,人類在女子1500米上也已接近極限。至於男子1500米,目前的紀錄是由摩洛哥選手希查姆·艾爾奎羅伊於1998年創造的,比迪巴巴快11%——這與「男性比女性的跑速快10%」的業內共識基本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國際田聯鑽石聯賽摩納哥站,來自肯亞的阿斯貝爾·基普羅普也逼近了男子1500米的紀錄,他的成績是3分26秒69,從2001年至今可以排第5。
就此,愛潑斯坦對《Slate》表示,「說我們已達到極限是不嚴謹的,因為總會有技術上的進步可以讓人類跟以前不同。但說我們已接近極限,這是沒問題的。」
不過,田徑運動員們的看法相對樂觀得多。獲悉自己的成績後,迪巴巴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她的賽前訓練非常充分,「我早就知道,自己必將打破紀錄」。
田壇傳奇人物羅傑·班尼斯特也持類似觀點。1954年,就讀於牛津大學的他以3分59秒4的成績,成為首位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的人。60年後,班尼斯特在接受美國《競技周刊》採訪時提到,人類在這個項目上有望跑到3分30秒。「這首先會是生理學方面的成就,但我相信,還要過一段時間,才會有這樣的好成績出現。」
改變計分規則時機已到?
愛潑斯坦曾在美國TED大會上發表演說,主題是「運動員真會變得更快、更出色、更強壯嗎」。他強調,技術和比賽環境的進步,可以確保耐力型競速運動的成績繼續緩慢提高——儘管離極限越近,提高越慢。他舉了個例子:截至2013年,能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的運動員總共有1314名,但如果把他們放到煤渣跑道上,大概只有530人可能實現4分鐘以內的成績。
當然,即使明知極限已經不遠,人類還是會不懈努力。愛潑斯坦認為,除了技術革新,物質獎勵對創紀錄也有積極作用;目前的獎勵幅度仍嫌太小,抑制了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
亞倫·內維爾提出了一條更加「投機取巧」的策略:今後,不妨將完賽時間記錄到小數點後三位,就像阿爾卑斯山滑雪錦標賽從1964年開始做的那樣。「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我們就更容易發現成績的提高,無論幅度多少,提高本身不就是我們需要的嗎?」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