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學的未來是什麼?網友:扶我起來,我還能學

2020-12-25 騰訊網

近一段時期內,行業內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尤其在最近疫情時期,這句話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眾,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背景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酸雨、大氣層空洞、 冰川融化、草場退化、熱帶雨林面積迅速縮減等)日益突出,國家對於這方面也是非常重視

現狀

當前生物類畢業生所能從事的工作有三類

第一類:來到學校從事生態學的教學與人才培養、科學 研究、技術開發等專業工作。

第二類:從事與生物密切相關的農業、林業、水利、環 保等行業或產業的生態規劃與管理工作

第三類:從事與生物類專業不相關的行業如網際網路/電 子商務、房地產、計算機服務等

發展態勢

當前生物類畢業生的就業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分散。相關專業就業率低於 20%,跨職業就業現象越來越明顯。且政府運輸管理部門的就業率越來越小。此外,需求單位普遍集中在中小城市。但是新能源企業開始招收生物學類專業的畢業生。 隨著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 等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技術的逐步成熟,生態學等生物類畢業生在新能源企業的就業率不會顯著增加。各省市生物技術學院,農牧學院和其他職業技術學院對教師的需求逐年增加,但這種需求的持續存在需要研究和正確的預測。且本科生的就業率普遍高於研究生,這與研究生原本就就業面單一有關,但是總體看來生物類學生就業率對於公眾所熟知的那些容易就業的專業還是十分低的

總之,生物類學科專業相對較窄的就業面就決定了生物類專業註定不可能變為熱門專業,而且生物類學生需要耐得住性子,「坐冷板凳」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舊是一項勸退項

對於學習你怎麼看,快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吧

關注大墨點點,每日更新教育諮詢

相關焦點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在逛知乎的時候會逛到好問題,比如這個:為什麼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
  • 生物科學類專業:「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
    而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六大難題:人口、食品、健康、環境、資源、能源都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生物科學類下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生態學四個二級學科,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其專業信息及就業前景。
  • 饒毅: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但你真的適合生物行業嗎?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但是選擇生物專業需要你認真考慮!俗話說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而勸人學生物,不是養豬就是種樹。況且生物行業就業慘澹,連續多年被列為教育部紅牌專業,這樣的話,你還會選嗎?
  • 《21世紀的21堂課》-你對未來有準備嗎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作者在2018年出了新書《21世紀的21堂課》(國內翻譯為《今日簡史》)來討論21世紀的世紀難題。
  • 施一公: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原標題:生命科學,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   施一公 (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人預言:「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個學科到底發展得怎麼樣?生物學的世紀到來了嗎?
  •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但是千萬不要進生物系 專訪歐陽頎院士
    「用現在的方式培養出來的生物學家來推動21世紀的科技革命,那差得太遠。」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歐陽頎以直率、敢說著稱,但他的這些犀利評論,不能說不是反映了國內該領域科研和教學的一些現狀。出身清華大學化學系,現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做生物學相關研究的他,在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都走在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21世紀會是史上最不平等的時期嗎
    緊接著,赫拉利對未來進行了展望。在他看來,平等化的潮流在21世紀有可能發生反轉,在20世紀得以縮小的鴻溝有可能在21世紀重新擴大,甚至21世紀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會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赫拉利對比了19世紀和21世紀的國際不平等。在19世紀的工業革命期間,人們曾見證世界上的不同國家之間產生巨大的鴻溝。
  • 生物考研:生物學專業研究生就業方向建議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進入21世紀,隨著生物、生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有關生物科學的產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 東方紅航天生物:做21世紀航天生物技術創新之路的奮進者
    航天生物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有力象徵。北京東方紅航天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發起成立的重要航天生物公司。自1997年成立以來,便一直不忘初心,致力於航天技術應用型健康產品和家庭生活用品的研發與生產。爭做21世紀航天生物技術創新之路的奮進者。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什麼是21世紀最重要的技能?
    他應該學什麼,應該怎麼學呢?這要取決於2050年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現象級作家,《人類簡史》與《未來簡史》的作者,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提出了21世紀的21條經驗,其中一條就關注了應該如何教育的問題。
  • 司蒂姆:讓孩子成為21世紀未來型人才
    21世紀社會中最受重視與需求的便是創新型人才,整個世界都需要創新型人才,因為有了這些創新型人才的推動,世界才有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們對孩子培養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這個自然界生存的法則,優秀的人會被留下並發展的更好,而不符合時代標準的人自然也會被社會所淘汰。世界是是不斷進步的,因此創新型人才也成為了21世紀世界迫切的需要的未來型人才。
  • 楊威: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規劃師學會2021年主席、英國楊威及合伙人(城市規劃)事務所董事長楊威院士應邀作了題為《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的精彩報告。楊院士從21世紀全球的挑戰、城市規劃的起源精神、以及當今全球規劃師的責任三個部分,深入詮釋了21世紀全球規劃師的使命。一、21世紀全球的挑戰當今全球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本原因是史無前例的大幅度人口增長,極大地增加了對於地球上有限資源的壓力。
  • 學了生物技術的我,沒有未來了嗎?
    我是一個大三的學生,現在所學是生物技術專業,雖說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然而生物領域的就業依舊得不到較好的發展,就業難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難題。好多學長學姐要麼轉專業,要麼轉行,要麼當銷售,或者走向考研的道路,我現在很迷茫。說真的,我並沒有對自己現在所處的專業有多滿意,我有跨專業考研的想法,但又不想走出舒適圈,同時我也不知道我會喜歡其他什麼專業。
  • 小IG登上「21世紀英文報」!網友:越來越來牌面了!
    自從IG為LPL奪得了全球總冠軍之後,他們就成為了全民英雄,IG的隊員們人氣也是大增,作為第一個為LPL奪得S系列冠軍的戰隊,也是被各大媒體爭先報導,在前幾天IG戰隊剛剛參加了當紅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的錄製,而又傳出IG又將登上《魯豫有約》節目,在今天又有網友曬出IG登上了21世紀英文報的封面頭條,無數網友都表示:現在的IG,真是越來越來牌面了。
  • 《21世紀的21堂課》閱讀筆記與思考 ( 一 )
    從理論上講,人人都能參與這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並發表高見,但想要保持清晰的認識並不容易。而且通常的情形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有這場辯論,或者根本不清楚關鍵的問題何在。我只是個歷史學家,並沒辦法供人衣服、給人食物,但希望提出一些清晰的見解,儘量讓人們能夠公平地參與這場辯論。只要有人,哪怕是極少數人,因此而加入關於人類未來的辯論,我也就對得起這份工作了。
  • 21世紀年度圖書(2017)之入圍圖書30本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21君~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導讀: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經濟研究院啟動「年度圖書(2017)」的評選。目前,初評評委選出30本入圍圖書,分為五類:經濟類、公共決策類、新知類、商業類和人文類。
  • 20世紀最偉大生物學家:生物學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
    生物學裡沒有哪個理論可以與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或者量子電動力學,甚至是簡單如牛頓力學定律(能量守恆、動量守恆)相提並論。但是生物學也有它的「定律」,比如孟德爾遺傳定律,它們往往是相當寬泛的總結歸納,而且會有顯著的例外。物理學定律,我們認為,在宇宙各處都適用,這一點對於生物學很可能就不成立。我們不清楚外星生物(假如它果真存在的話)跟地球上的生物有多接近。
  • 21世紀程式語言死亡名單,Java、C與C++三巨頭還能統治多久?
    有什麼科學依據呢?你還別說這還真不是空口說白話,確有科學依據的。 《反脆弱》書裡介紹了一個林迪效應:林迪效應指出,經歷的時間越長則未來生存的時間也越長。這適用於創造出來的事物,而不適用於生命體。一隻小狗的壽命可能比一隻老狗更長,但是一本已經在出版界發行了一個世紀的書可能在下一個世紀也會出現。此前介紹了林迪效應的數學細節:冪律分布等等。
  • 21世紀醫學將改變健康保健
    Leroy Hood,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及創始人。他於1964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68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了3年高級研究員。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在滬舉行
    陳潤生院士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 (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央廣網上海9月28日消息(記者周洪)9月27日-29日,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0餘名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新冠病毒研究與轉化醫學信息學」、「計算、進化與比較基因組學」等12個方向和「腦科學與生物信息學」等4個新興方向進行研討與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致開幕詞,他在致辭中指出生物信息學已經從一個關注較少的領域發展為在生物學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