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至7月6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20屆畢業作品展在西溪美術館展出。本次畢業展主題為「扶搖天風」,取自「天風從此上扶搖」,由院長白謙慎教授題寫。在實踐創作方面,來自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等專業共計53名本科生參展,來自設計學和美術專業的14名研究生參展。展覽作品呈現明顯的多元與跨界風格,同學們並不局囿於自身專業,涉獵廣泛、形態多彩,充分體現出藝術與考古學院兼容並蓄、學科交叉的明顯特色。
本文共遴選出若干優秀作品,以饗廣大讀者。全部作品可參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公眾號。
視覺傳達設計 https://mp.weixin.qq.com/s/xGlQ9lckaE9n3EvEmBVM0Q
呂子晴:外號「格格」,視覺傳達菜雞一枚。蜜汁寢室系列漫畫,於2017年三月份開始在浙大寢室公眾號上連載,靈感來源於沙雕快樂的寢室生活,旨在記錄大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本課題通過將漫畫改編為泡麵番《蜜汁怪寢》,並設計相關文創產品,來進一步提升蜜汁IP的熱度,填補高校IP的空白。(指導教師:郭翀)
龐悅欣:龐悅欣,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屆畢業生,初出茅廬的視覺傳達設計訓練生。此畢業設計用視覺交互裝置表現人的複合情緒,使用動態圖形語言表達人在日常中所感知的複雜的、難以名狀的情緒狀態。觀眾可以與裝置互動,裝置可以理解觀眾做出的與情緒相關的動作,並生成表達此情緒狀態的動態抽象圖形。觀眾面對的屏幕會顯示觀眾的身體圖像,隨著觀眾輸入的情緒增多,代表多個情緒狀態的抽象圖形會在觀眾的「身體」上此生彼長或相互吞噬,最終,觀眾會看到一個被情緒裹挾的身體。(指導教師:劉國柱)
劉暢:我的作品是基於對漢代墓葬藝術的研究後完成的一組巖彩插畫。我被這些象徵著死者之冥界歷程的浪漫想像吸引,想向觀眾展現一個漢人想像中燦爛絢麗的死後世界。(指導教師:王小松)
呂商依:作者呂商依,浙江大學視覺傳達設計2016級在讀。《行道樹》是一本基於以馬丁•布伯為代表的關係哲學理論,從身邊尋常的「行道樹」這一對象出發,藉以探求人與樹之間、人與社會以及自然的關係,並通過裝幀設計極力還原觀看現場的實驗性影像類書籍,261頁的體量包含了400餘幅作者拍攝的照片與手稿,封面與內頁中近50處不規則參與裝訂並作為地理、時間信息載體的小紙片選用的黑色銀底刮畫紙材質能讓讀者也共同參與並完成全書敘事,記錄翻閱印跡。在這一本書中,作者的身份不僅僅是拍攝者,而是成為行道樹的觀看、調查、收集乃至圖像學意義上的「領養者」。(指導教師:李承華)
鄧雅婷:外號婷婷,愛好多且雜,重度遊戲宅,此系列插畫作品以《精靈寶鑽》中諸維拉和諾多精靈族為原型進行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設計,以裝飾性為主,努力營造出較為恢弘的氣氛和光效,涉及角色較多,能夠涵蓋更多方向和設計思路的融合。(指導教師:郭翀)
環境設計 https://mp.weixin.qq.com/s/PgpCy60GonO9buK5VdgOfw
小組綜述:《城市甲板——舟山江灣公園設計》,城市甲板提煉了場地的區位特徵 ,回應了城市和人的需求,蘊含了海洋與船文化 ,展現了未來的景觀方向。(指導教師:高豔)
劉昳斐:設計將新交互技術與傳統景觀功能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強調交互裝置在景觀方面的價值本質;這組裝置的構思是圍繞舟山海濱這一場地條件展開的,以場所精神為核心,以交互景觀為話題,嘗試在學科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一種不被技術異化的交互景觀裝置設計思路。、
沈毅林:在對幼兒園的使用者和場地本身進行分析後,認為幼兒園的戶外空間應該以遊戲為主導功能,以滿足兒童的動作發展需求,並通過遊戲來讓兒童感受自然,通過遊戲將場地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兒童。本設計的亮點在於用8種遊戲設施來滿足了兒童所需要習得的36組動作,以及將屋頂作為運動場和蔬菜種植區。
方若蘭:我的展板所展現的是浙江舟山江灣船廠改造成江灣公園中廣場的部分。在小組整個「城市甲板」的主題下,我的廣場主題是舟山的自然形態,成為像漁船一樣形態的屋頂花園的群島海洋。因此在設計中有多地方會有水景和群島意向的設計。
馮慧:本次設計是對於舟山江灣公園地塊的再設計,其前身是舟山江灣船廠,我的設計範圍是商業建築的屋頂面。本次設計中,我以場地的船文化為主題,發散到相關歷史人文文化,在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利用商業建築的屋頂面營造一個文化元素與景觀元素相融合的現代生活廣場。
美術學 https://mp.weixin.qq.com/s/Jz95ATBygj9I0ll0RBWV3g
葉瀚斌:浙江錢塘人,國畫方向,字探微,號秋知居士。杭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就讀於中國美院附中。在校期間曾獲浙江省政府獎學金、馬世曉藝術獎勵基金。(指導教師:吳強)
董書安:浙江錢塘人,國畫方向,字清止,號映雪樓。小女姓董,名書安,出自《淮南子》中寫水的「柔弱以靜,舒安以定」,字清止。書齋名為映雪樓,家住錢塘蕭然湘湖之畔,到浙江大學西溪書畫舫求學,一直與水打交道。願窮盡一生,在書畫面前卑微到塵埃裡,不喧囂,不吵鬧,步入平靜的未來。本次的作品主要是本科時期隨手描繪的一些花鳥手稿的創作展現,望孔雀尾羽間流風無意,回眸飛騰處輕骨有情,是一直以來都很想表現完全的作品,至於其所念,只想留看可愛生靈偷閒。(指導教師:沙偉、池長慶)
金晶:浙江錢塘人,書法方向,字子晏,號七分齋。凡事做八分,讓一分。西湖畔出生,對朦朧江南懷著一腔痴意。偏愛草書,喜歡寫草書過程中的轉轉合合,起起落落。《十二金釵》錄自《紅樓夢》十二金釵判詞,想表達生活其實握在自己手中,每天快快樂樂即是再好不過。(指導教師:林如、池長慶)
研究生(設計學、美術專業)https://mp.weixin.qq.com/s/eTW29mLP_hILD-FKVyySvg
宋哲琦:《下一個春天》在2020年初的疫情下,醫護人員成為了一線的戰士,在此過程中,額頭、鼻梁、耳朵上留下了長期佩戴口罩護目鏡的壓痕,手上留下了長期消毒清潔的斑駁傷痕,這是他們戰鬥的傷痕,而這些傷痕卻是為了下一個春天的平安到來。(指導教師:李承華)
姬文瑾:《SWAG》Swag是街舞圈的一個流行詞語,形容一種有自信、有風格的狀態。街舞這種動感十足的舞蹈,不僅是部分年輕人喜歡的潮流,也象徵著自由。作者嘗試自己編排舞蹈,隨著音樂的節奏用鏡頭進行快速切換,嘗試與粒子特效的融合,來展現作者內心swag的一面。(指導教師:沈華清)
張孫淑怡:《插畫創作》根據武俠遊戲《天涯明月刀OL》創作了一組穆夏風格的插畫創作。每幅插畫均為穆夏風格普遍會使用的長構圖,除了主體人物外,背景用花紋、植物等做輔助裝飾達到一個裝飾畫的效果。每幅圖都根據人物服飾的顏色和特點而設計了不同的背景與裝飾。(指導教師:王小松)
張勝利:《汪氏文園研究》此次展覽的作品以「消逝中的』中國古典園林'」為母題,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清代中後期如皋汪氏文園,通過對現存的園記進行文字解析,並以畫卷考證,從空間上進行重構,還原其園林盛況。建於清代雍正年間的汪氏文園,曾與冒氏水繪園齊名,於近代毀於戰火。汪氏第六代汪為霖於嘉慶八年返回故鄉後,請疊山大師戈裕良對文園進行了整修,並於文園北隅新建了一座「綠淨園」。所作疊山,即為「小山泉閣」,陳從周先生在《園林談叢》中提及「小山泉閣溪泉作瀑布狀,自上而下曲折三疊,洵畫本也,直擬文園中,今南北所存諸園無此佳例」。(指導教師:陳健)
趙霜悅:《扶海田「袁」田園綜合體項目》這是我在讀研期間,在陳老師的指導下,與鄔金鑫師兄、吳溪流師姐、郭凌師姐和張勝利同學共同完成的項目——扶海田「袁」田園綜合體項目。「淮南江北海西頭,中有一泓扶海洲」,該項目以袁莊長壽文化為魂,以富民為本,以發展高效現代農業為核心,以親子活動和生態體驗為脈絡,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共生,開啟一二三產業循環發展的現代農業大產業,打造一個宜農、宜文、宜教、宜居、宜購、宜養、宜樂、宜遊的「八宜」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示範項目。(指導教師:陳健)
陳賽飛:《春夏秋冬詩》草書是如何發展的?這是我在創作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孫過庭雲「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即章草與今草的區別在於,章草規範、方便,實用性強,而今草流美、通暢,更加注重美觀。一個是具有實用性的章草,一個是更具藝術性的今草,章草與今草標誌著兩種不同的取向。因此,在創作中欲在今草中摻以章草,章草古樸而又沉著,正中有斜,今草流美而變化無窮,斜中有正,所以需要不同而和,存乎一心。風格取法上不局限於一個時期,更多注重草書的規律,線條是有表情的,線質的錘鍊以及對空間分割的敏感度是我學習草書的方向。(指導教師:汪永江)
孫旭:《鶴》本次畢業創作思路主要以大寫意花鳥畫的探索而展開。創作過程中以蘇軾等「墨戲」繪畫理念為理論支持,貫穿其主張的「詩文書畫與一理」思想,以紙筆為依託,以「發情思」之假託,回歸到心性的表達。技法層面主要以梁楷的「減筆」風格為思考而展開,在保留白描勾線法精髓的基礎上碣儘可能地簡化線條,並配合生宣特有的表現效果,增強一筆之內、水墨交融下水的多變性、豐富性,使得畫面看似簡單,實則藏巧妙於無形。簡化形象,予以圖式更自由的表現空間,並將其逐漸演化為抽象過程中不斷找到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手法,並將它系統化。力求筆墨枯溼濃淡的豐富變化和節奏,同時加強空間分割法中繁簡變化的運用思考。(指導教師:金曉明)
楊倩:《肇於自然•歸於日用》本次創作主要突出兩個重點:1.日常書寫;2.明人書札以及落款格式。①分別選取唐倉曹貸糧文書、宋黃庭堅制嬰香方帖、明費宏致葛老札、明傅山歸靈湯方、宋六十名家詞零種(吳湖帆先生批註本)琴趣外篇選頁,臨寫並作跋文,後記個人對於日常書寫的想法。這五幅作品,反應自古至今日常生活中的書寫樣貌,前人心有所會,筆有所志,書法即誕生於此。其中,明代費宏致葛老札,體現了明代盛行的書儀格式——抬頭及平闕。②《屋漏痕》行草手卷所錄為歷代書家對屋漏痕的闡釋,在書寫時,凡遇書家之稱,皆跳出並抬一字,以示尊重。在取法中山王所創作的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錄陸放翁聯句的落款中,都注重抬頭格式的書寫。(指導教師:林如)
張夢依:《推陳出新》此次展覽我的作品分為「八破畫」和「梅」兩個主題。「八破畫」是在清末民初時期短暫流行的一種獨特的中國畫繪畫形式,以文人書齋常見之物為題材,以殘破、老舊為主要特徵,以堆積、摺疊為主要表現形式,力求營造出一種逼真的視覺錯覺感受。本系列作品與我的學位論文《從八破畫看清末民初書畫界雅俗文化的互融》聯繫緊密,三組作品的創作分別對側重於對傳統八破畫繪畫形式的體驗、八破畫藝術在當今的應用以及對八破畫精神內涵的表達。「梅」系列作品分為兩組,一組以南宋楊無咎《四梅圖》嚴謹秀麗的風格為參考,另一組則側重於對空靈、清雅的意境的渲染,兩組作品都是對傳統中華文化中梅花堅忍不拔、高潔的品格的表達。(指導教師:池長慶)
苗青青:《存在與時間》此次畢業創作主要分為兩個專題,在第一個專題中希望能通過在結實的麻紙上作一層泥質基底,模仿在泥質壁畫上的繪畫之感。很多地區的原始壁畫、巖畫都在逐漸剝落、磨損,甚至消失,作為人類較早期的繪畫,其展現了人類最初對自然的理解,以及與自然的關係。因此這個專題中的畫面內容主要是描繪動物與自然的某種關聯,或是展現一種外在聯繫,即生物在自然中的生活狀態,或是展現一種內在聯繫,即大地對生物的養育。並將自己假設成在山水之中遊走的動物,也希望能給生活在鋼筋水泥建築物中的現代人,帶來一種自然、清新之感。在第二個專題中,技法主要是以工筆為主,畫面中的思想主要是通過畫面的內容來體現。即萬事萬物總是有機的聯繫在一起,而作者希望通過畫筆展現自己對生命以及對存在的一點小小思考。(指導教師:朱春秧)
學院簡介:
為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浙江大學決定在原藝術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基礎上組建成立新的藝術與考古學院。2019年5月20日,浙江大學建校122周年之際,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杭州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成立。
追溯歷史,浙江大學有著悠久的考古學科歷史與藝術教育傳統,解放前的老浙大就有藝術和考古相關學科。1978年,在夏鼐先生支持下,杭州大學率先向教育部申請創辦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計劃;1998年組建新浙江大學時,學校成立了相對獨立的藝術學系,對外稱藝術學院;2005年,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成立,主要開展《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和研究;2008年,在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基礎上,組建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同時學校決定籌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2010年,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
新的藝術與考古學院以「四系一館」為主要架構,即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系、設計藝術系4個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擁有考古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共建)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博士後工作站,文物與博物館學、美術學兩個專業碩士點,以及文物與博物館學、書法學、中國畫、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5個本科生專業;設有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所,以及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和鑑定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故宮學研究中心、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城鄉創意發展研究中心等校級研究平臺。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守正創新」,努力匯聚藝術與考古領域高水平的學者和藝術家,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一流水平」的藝術與考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