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粵菜蜚聲國際,而世界美食亦隨著八方來客齊聚羊城。可以說,不出廣州,就能吃遍亞洲。從今天起,廣州日報推出《不出廣州,吃遍亞洲》系列策劃,將邀請亞洲各國駐穗總領事或其他領事等外交官,為廣州市民遊客推薦本國美食,暢談對廣州美食文化印象。
在本期,日本駐穗總領事石塚英樹(Ishizuka Hideki)講述了他的粵菜情緣及中日間源遠流長、彼此影響融合的美食文明歷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張姝泓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王維宣、@視覺中國 視頻拍攝/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視頻剪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宇
在廣州,街頭巷尾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日本料理店,日本料理也是廣州人最常品嘗的異國美食之一。
廣州和日本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廣州是達摩東渡登陸中國的地方,與慧可和尚也很有淵源,正是這兩位大師把佛教傳到了日本。」石塚英樹說。在頻繁的文化交往中,美食文化交流尤其深入人心。
石塚英樹介紹,大約在1萬年前,日本人就開始用陶器做菜烹調,並用當地食材做出豐富的料理。而在往後的漫長歲月中,日本料理受到了外國包括中國文化的影響。「2000年前,我們開始耕作稻田,生產大米,有考證說大米是從中國長江流域傳到日本來的。之後,日本文化一直以大米作為主食,包括日本酒也是由大米釀造的。」
此後,「唐宋時期的飲食習慣,豐富了我們的美食文化,到16世紀,我們又通過當時歐洲在亞洲的文化傳播中心澳門,引進西方文化。比方說到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引進西餐,開始吃牛肉,開發出神戶牛,有了和牛的美食文化。」
石塚英樹介紹道,無論是日本還是其他國家,對於飲食習慣,最大的特點就是吃飯的時候要尊敬食物、尊敬做菜的廚師,這也是全世界對飲食理解的相通之處。
石塚英樹說自己最喜歡的日本美食是生魚片,到了廣州後,他發現粵菜中也有吃新鮮魚的習慣。「這裡有把生魚片和廣式粥結合起來做的魚片粥,我覺得很有意思。」
談及在廣州的日本料理如何與本地美食進行改良融合,石塚英樹說,他到廣州後,看到廣州有不少創新的日本料理。比如推出了一些含抹茶的飲料,非常有創意。此外,拉麵文化的融合也很有趣。「一開始我們向中國學習做拉麵,後來日式拉麵又出口中國,如今在中國又發展出新款拉麵。」
在本次亞洲美食節上,日本也將參與其中。石塚英樹坦言,他期待著日本的餐飲文化能跟廣州市民進行互動交流。「這樣的交流更需要顧客的反映和評價。」在他看來,飲食文化當中一個核心的部分,就是飲食的親民色彩。「因為大家都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再去了解背後的文化特色,所以通過這樣的活動,在廣泛的領域裡推動亞洲各國人民的互相交流和互相理解,特別有意義。」
燒賣在日本人氣很高
從去年9月起,石塚英樹卸任日本駐瀋陽總領事,成為駐穗總領事。他告訴記者,初到廣州之際,他就被這座城市的活力所打動。「而且也能感受到本地人的溫和,很有人情味。」
雖就任時間不足一年,但石塚英樹對廣州的美食卻頗為了解。「廣州的美食在日本也非常有名。不少在日本特別有名的中餐廳都是主營廣州菜。」他舉例,日語中有一個詞叫「シュマイ」(siu mai),就是燒賣,正是源於粵語的諧音,可見,日本的燒賣是從廣州料理店推廣而出。他說,燒賣也是他第一次品嘗的廣州美食,在日本人氣很高。在日本時,他不時會到橫濱的華人街品嘗粵菜。而到了廣州,他特別喜歡吃廣州大佛寺的素菜,尤其是素燒鵝。
之所以對廣州美食有著如此深厚的了解,他坦言這也與他曾在香港短期留學有關。「我很喜歡當地的小吃,也很喜歡喝粥。」
他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吃狀元及第粥的經歷。「我當時點了一份及第粥,是因為我那時還是學生,粥的名字聽起來很吉利。記得第一次吃的時候,發現粥裡有豬肝,看起來沒有熟的樣子,擔心對身體會有影響。但剛吃一口我發現,裡面的豬肝非常鮮嫩,好吃。後來我才知道,如果太熟了就會變硬了,沒有鮮嫩的味道。」再後來,他慢慢了解到及第粥背後的故事,原來以前學子考科舉時,為了討個吉利,就把有營養的豬肝粥當夜宵吃,這也讓他更加理解廣州美食文化。
總領事推薦本國美食
石塚英樹推薦壽司,因為它比較典型、也容易在廣州品嘗到。大米、新鮮魚片和匠人的待客之心這三大要素,構成了日本壽司的特點。
總領事推薦本國餐廳
日本政府每年都會表彰在海外經營得很正宗地道的日料店。目前廣州已有兩家了,分別是萬歲壽司和騰鶴日本料理店。他們做的日本菜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