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在找素材的時候,翻到了一篇很早之前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和出處不詳)雖然時間有點久,但是放到現在這些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是在獵頭行業存在已久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這篇文章。
正文如下
有人曾經調侃說,不管什麼好東西,到了中國都會變樣,中國人最善於尋找規則漏洞和鑽空子。獵頭作為舶來品來到中國,儘管在二十年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但還是存在不少怪象。
怪象一、不自量力——是不是個人都想當獵頭顧問
「是不是個人都想當獵頭顧問」這話說起來有點不好聽,但事實卻如此。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 甚至有的連大學生都不是,居然拿出來名片就是某某公司的獵頭顧問。
某電視招聘欄目中, 居然有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人,聲稱在北京某某獵頭公司當了兩年的獵頭顧問,真把獵頭顧問當成菜市場的小商販了!我就納了悶了,按國家相關規定,獵頭顧問要考取一個人力資源從業者資格證書,最低也要求大專學歷才有資格報名,這是硬性規定,高中學歷怎麼當的顧問?就算沒有這些硬性的規定,這些所謂的「顧問」,怎麼和那些年薪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職業經理人交流呢?客戶憑什麼相信你在推薦報告裡對候選人的分析和判斷呢?
作為獵頭顧問,至少應該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吧,至少對企業管理、尤其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有所了解吧,至少你對企業不同崗位的人選素質有初步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吧。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甚至連大學都沒讀過的高中生,你具備這種知識和能力嗎?(不得不承認,顧問的門檻很低,很多小公司乃至大公司都會招聘一些應屆畢業生,其中的原因我想大家應該都比較明白,但是也並不排除其中有一些佼佼者)
怪象二、誇大炒作——是個公司就號稱「中國獵頭XX強」
這「中國 XX 強」誰給評選的?花幾千元在某某機構買個牌牌你就真的 XX 強了?到目前為止, 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被認可的官方機構對中國獵頭行業做出具備權威性的評選,你怎麼就 XX 強了?
有獵頭公司號稱全球500強企業有一半都是他的客戶,如果真的如此,你早就應該上福布斯了,怎麼在上面看不到你公司的名稱呢?一些獵頭公司不在專業能力上下功夫, 只衷情於誇大炒作,名氣挺大,顧問的專業素質卻一塌糊塗,很多客戶奔著名氣籤約了, 結果讓客戶大失所望,由此導致客戶認為,獵頭公司不過如此。
怪象三、回扣泛濫——不比專業比關係
某些獵頭公司往往依靠「回扣」接單,因為專業能力比較差,乾脆和客戶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合作,雙方利益分成。與候選人串通相互庇護,以獲得一己私利,有些企業老闆並不真正了解獵頭這個新興行業,哪家獵頭公司報價低、不要求預付款就籤約哪家,一旦因此受到傷害,就責怪行業太亂。
正是一些企業專挑便宜、轉嫁風險選擇這些黑獵頭才嚴重打擊 和影響了獵頭行業的健康發展。
怪象四、地攤思維——只尋找「價廉的」的獵頭公司合作
選擇與獵頭公司合作是目前招聘高級人才的主要渠道了,還想如10年前一樣,通過花幾千元發布幾次招聘廣告就招到中高級人才已經是痴人說夢了。大部分不用獵頭的企業往往還是因為獵頭費用問題,覺得獵頭費太高而尋找其他途徑。
企業覺得不就是找個人嗎?需要花這麼多錢嗎?實在沒辦法必須找獵頭公司,就找便宜的,甚至是免費試用的獵頭來幫忙。出於這種「地攤思維」找來的獵頭公司,一般來說不是專業的獵頭公司。
雙方互不信任,效果自然也很差。獵頭原本是專業的服務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或管理諮詢公司一樣,是一種專業的人才可能做的事,但一些企業將其理解為簡單的「淘人」,這些企業往往不從獵頭公司的選擇方面找原因,卻以偏概全地否定所有獵頭公司的服務水平。
怪象五、比武招親——只接受「上崗後付費」
國內很多的公司在接受獵頭服務時,都希望能先提供人選,推薦成功了再付費,有些非專業獵頭公司甚至打出「不成功不收費」的廣告,看起來好像很有信心,但效果往往很糟糕。
拒付預付金,意味著同時有幾家獵頭公司共同做一個單子,這種「比武招親」似的合作方式, 把獵頭公司當沒有報酬的「傻小子」,沒有哪家獵頭公司會真正用心為這樣的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甚至有的獵頭公司籤約目的是在該企業「挖人」,可能還會讓獵頭公司把企業原有人才獵走。
最終的結果必然客戶不滿意,獵頭公司沒錢賺,導致兩敗俱傷。市場上不存在無風險的商業行為,即使企業自己招聘和用人,也存在高薪錄用的人才過不了三個月試用 期的風險,每個月上萬元的工資企業也需要照樣支付。而一旦和獵頭公司合作,則希望是 「零風險」。
表面上,零首付籤約客戶是轉嫁了全部風險,實則不然,因為接受零首付籤約的獵頭公司一來本身就不夠專業,二是零首付的客戶必然是公司的B類客戶,會由公司的初級顧問或助理顧問拿來練手,能不能找到匹配的人才,只能聽天由命了。
怪象六、捨本逐末——談判過程只是砍價過程
客戶與獵頭公司談判的重點本應該是考核獵頭公司的專業水平和顧問素質,但很多客戶往 往將談判過程做成了單一的砍價過程。根據國際慣例,獵頭業務的收費標準為年薪的 1/3, 不同規模的獵頭公司可能會略有差別,但基本應該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但是,這一規則在國內卻很難推行。
很多時候客戶與獵頭公司的合作基本糾結在價格的討論上,而並不認真了解獵頭公司的專業水平和顧問素質。按照國際慣例,獵頭公司需要收取客戶的定金,這筆定金無論最後是否為客戶尋找到了合適的人才,都不再退回。
但是,這一規則也在國內遭到了破壞,一些獵頭公司為了搶生意, 乾脆不收訂金,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一些企業同時找五六家獵頭機構同時提供服務,結果必然是哪家獵頭公司也不認真對待,企業也招不到想要的人選。
怪象七、海市蜃樓 ——不是找人,而是找神
「既然我花了錢,請你們獵頭公司找人,當然找到的人必須是最好的啦!」,老闆帶著這種想法找獵頭,對人選的要求除了正常的學歷、年齡、性別、履歷、以往業績之外,還要加上屬相、籍貫、星座等等,有的甚至還提出要請「大師」給「算」一下才可以入職。
一方面可能老闆所要的人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另一方面,真有老闆看中的人選到位後,希望馬上能解決所有問題,不但老闆這麼想,其下屬、同事也是這麼想,既然你拿高薪、居高位, 那就看你有什麼能耐,怎麼表演吧。
這種工作環境帶給候選人的壓力是可想而知,而往往難以形成團隊配合的局面。
怪象八、臨界現象——臨上轎才想起扎耳朵眼兒
中國有句俗語叫「臨上轎才想起扎耳朵眼兒」,意思是做什麼事情沒有任何事前準備。獵頭服務的客戶都是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按理說企業應該每年都有清晰的人才戰略,根據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招聘、培養、儲備一些關鍵崗位的人選。
包括與獵頭公司的合作,年初就應該有安排、有預算,哪些職位需要與獵頭公司合作、找什麼樣的公司、預算多少、哪些職位什麼時間入職等等。
誠然,找到獵頭的企業都是希望能儘快的找到合適的人才,這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想今天和獵頭公司籤訂合同,一周就希望人選就到位,這樣的期望顯然是不現實的。
獵頭公司之所以叫「獵頭」而不是「中介」,是因為獵頭公司推薦的人選都是行業內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並不是缺工作,只是尋找更合適、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不是每一位職業經理人都會接受獵頭的推薦。
據一些相關的調查數據,獵頭公司推薦的候選人中,只有33.7%的人選可以考慮新的職業機會,有17.9%的候選人在看了JD後繼續接受獵頭顧問的推薦。
按獵頭的規範業務流程,獵頭公司需要按JD要求先篩選簡歷,然後與人選溝通職位及公司情況,並進一步了解候選人簡歷之外的綜合素質等等,這樣一個簡單的流程下來,每一位候選人可能要溝通二三次,最快也要二三天後才可以推薦。
怪象九、角色錯位——把獵頭公司當下屬
有些客戶認為自己付錢給獵頭公司,對獵頭公司就呼來喝去,把獵頭顧問當作自己的下屬一樣要求。
其實獵頭公司是企業的人才供應商、是合作夥伴,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獵頭公司既然接單,就一定會認真負責找到合適的人才,這與獵頭公司的利益是相關的。
而企業往往並不了解獵頭業務的操作流程,也不了解人才市場狀況,只要候選人達不到他的要求,一切原因全部歸到獵頭公司身上。
某公司的員工流動高得驚人,員工年平均離職率超過 30%,獵頭公司先後推薦3個人選,在3個月試用期全部離職了,而老闆卻不從企業自身找找原因,單純埋怨獵頭公司推薦的人選不適合。
怪象十、不擇手段——客戶直接挖顧問
獵頭顧問不少是從事人力資源出身的,對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一般都有所了解,尤其在高級人才招聘方面,獵頭顧問顯然比企業的HR經驗更豐富、渠道更廣泛,而個別企業有時也會採取違背商業道德的競爭手段,憑藉企業的規模、實力及優厚的薪酬,直接將獵頭顧問挖到自己的企業中負責招聘。
現在很多獵頭公司在委託協議中已經明確了約束條款,如果企業將獵頭顧問招到自己的企業中,屬違約,要承擔高額的違約金。
看完上面的十個怪象,是不是感覺全部中招了?獵頭行業的弊病由來已久,而且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反而有一種愈演愈烈的趨勢,作為行業中的顧問一枚,我們其實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規範好自己,整個行業也能夠得到淨化,相信在未來,獵頭行業會一如既往的成為「朝陽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