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形容愛上一個人的原因,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那麼愛上一所學校呢?
梁嘉明的回答是始於理念,陷於實力,忠於內心。
梁嘉明是西湖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碩士畢業於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分子植物與微生物學專業。
跨越9000多公裡,從倫敦來到杭州,很多人都問過她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選擇西湖大學?」
時差8小時
我遠程加入實驗室
聽說西湖大學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
2019年3月,西湖大學當年的首次海外招聘宣講去到了英國,而帝國理工正是其中一站。海外招聘宣講主要針對教師招聘,但還是有不少學生慕名去旁聽,梁嘉明也因此在同學們的聊天中得知了這所新大學的名字。
梁嘉明在英國
當時,梁嘉明正在考慮碩士之後去哪裡繼續深造,歐洲、美國、中國,很多知名大學都在她打算努力一把的意向名單上。
出於好奇,梁嘉明也開始搜索「西湖大學」。這所學校才獲批一年多,但當她看到「小而精、高起點、研究型」的辦學理念,不由得心中一動,這刷新了她對國內大學的印象。繼續檢索,她發現學校官網上有好幾個結構生物學方面的優秀導師,施一公、馬丹、盧培龍……那些誘人的名字,最終打動了她。
準備材料、提交申請、準備面試……幾個月後,梁嘉明順利拿到了通知書,她被生命科學學院錄取了。
按照學校安排,8月開學前後,新生要參加實驗室輪轉。這個時間,對國內的學生來說正好是暑假,但對於梁嘉明而言正是她奮戰畢業論文的關鍵節點。一邊是論文,一邊是輪轉,怎麼辦?
她和導師、和學校商量,「破例」遠程輪轉。
於是,梁嘉明一邊在帝國理工埋頭死磕畢業論文,一邊在線上跟著西湖大學的導師讀文獻,為進入學術生涯的下一階段做好準備。「很忙,非常忙,但跟著導師學習全新領域的知識,也算是繁忙中的一種調劑吧!」她說。
三次輪轉
我的興趣原來在這裡
生命科學學院的實驗室輪轉,一般有兩到三輪,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學們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適合的科研方向。
除了第一輪是遠程參與外,後面兩輪梁嘉明都是實打實在雲棲校園裡完成的。最終,她選擇了馬丹實驗室。
馬丹博士長期從事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這與梁嘉明的本科和碩士專業並不一樣。看似都是在生命科學的大領域內,實則從思維方式到實驗方法都大不相同。
「我以前的研究方向,是提出假設,然後去驗證這個假設,再根據結果去設計下一步;而結構生物學則是先了解生物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獲得蛋白質等關鍵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從分子水平研究內在機制並解決問題。」
全新的路徑,讓梁嘉明嘗到興趣驅動的甜頭。
其實,在她剛剛入學的時候,就聽遺傳學講席教授、副校長許田在「開學第二課」裡講過,要做創新的研究,興趣很重要。當時許田說:「一旦有了興趣,碰到再大的困難也能堅持下來。」
「我之前做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實驗做到一定階段我總覺得可以有更加深入的解析,總覺得沒有探尋到更加本質的東西。」梁嘉明說,蛋白質的功能由它的結構決定,所以追本溯源,「結構生物學是研究生命活動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轉換到一個實驗思路完全不同的領域,梁嘉明正在慢慢適應。學校質譜平臺和電鏡平臺的儀器設備非常尖端,但好的工具加持之餘,思考課題、設計實驗、熟練技能、分析數據,每一環都需要經年累月的錘鍊。在這個全新方向,她還有很多功課要補,有很多技能要學。
「光動手做實驗這一項,就有很多要學。之前我在功能實驗室裡會忽視蛋白質提取的得率,沒有考慮多少升的細胞能得到多少升的蛋白,期間又損失多少,來到馬丹老師實驗室後,我開始更加關注細節。生命科學,細節決定成敗。」
一顆文藝心
在這裡遇見更完整的自己
西湖大學目前只有三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所以校園裡充斥著一顆顆理工科的頭腦。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擁有一顆文藝的心。
梁嘉明在看畫展
「我喜歡藝術,喜歡塞尚,喜歡考爾德的動態雕塑,我在倫敦看了很多展覽,每次去大英博物館都超級興奮。」
「我也喜歡中國古典文化,像江浙這一帶的徽派建築裡人文和自然的和諧融合,吳冠中和八大山人的水墨畫都非常讓我著迷。」
相比談論課題的嚴謹,聊起藝術的她更放鬆,說到興奮處滔滔不絕停不下來。
學校從2019年起推出了WeMeet活動,也邀請了很多人文大咖到學校與學生交流,希望大家在通向科學家的路上,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完整的人、幸福的人。對新一年的WeMeet,梁嘉明充滿期待:「如果能邀請一些畫家、建築師,就更好啦!」
報膝思考的人— 梁嘉明在實驗室白板上的塗鴉
梁嘉明的這顆文藝心,為她的科研道路增添了一份浪漫情懷。與那些一開始就堅定方向的同學不同,她更像是一個懷著好奇心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被大海的神秘所吸引,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發現自然的瑰麗與壯闊。
「我不知道未來要去哪裡,我只是想去看看那些還未知的地方到底什麼樣。」她說。
「我是一棵沒有思想的蘆葦。」梁嘉明經常這麼開玩笑。
實際上,她只是一個不善言辭卻意氣風發的姑娘。在西湖大學這個自由的校園裡,她正在慢慢豐滿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來源:西湖大學 撰稿/張弛、馮怡 圖片/梁嘉明 編輯/張 弛 校對/馮 怡
部分圖片添加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