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西方人殺西方人」式的襲擊是否意味著「基地」組織(認領這次襲擊的索馬利亞青年黨公開宣布效忠「基地」)的「西進」政策取得重大進展?
將來國際社會是否會面臨一個「八國軍團」式的「基地」組織?
宗教激進力量在西方國家的增強是否會威脅全球安全?
各國又該如何應對和阻止?
肯亞的槍聲,無疑引爆了這一連串發人深省的新問題。
9月24日,肯亞首都奈洛比西門購物中心恐怖襲擊事件血腥收場。
如果說,女性參與恐怖襲擊相對男性更令人感到難以理解,那麼金髮碧眼白皮膚的西方女性參與針對西方國家和民眾的恐怖襲擊,則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上月24日肯亞奈洛比西門購物中心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英國女性薩曼莎·盧思韋特(Samantha Lewthwaite)作為重要嫌疑人被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紅色通緝令追捕。恐怖分子中可能出現白皮膚的西方人,是這次肯亞恐怖襲擊事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
安瓦爾·奧拉基、亞當·加達恩、大衛·希克斯、約翰·林德……這些白人名字出現在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成員名單中,無疑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多年來,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一直致力於在西方國家招募和發展新成員來實施恐怖襲擊。那些對主流社會感到絕望悲觀、渴望尋找人生新方向的金髮碧眼的白人,成為恐怖組織最理想的招募對象。
「基地」白人面孔不少
安瓦爾·奧拉基(Anwar al-Awlaki)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基地」經常通過他在網上宣揚宗教極端思想,還在英語網絡期刊《激勵》上大肆讚揚那些自己的國家或在海外參與恐怖襲擊的西方成員。安瓦爾·奧拉基生於美國,父母都是葉門人,他曾在美國受過多年大學教育,熟諳西方文化,現在卻與美國為敵,有「網絡本·拉丹」的綽號。
除了奧拉基,亞當·加達恩(Adam Gadahn)也是「基地」最臭名昭著的白人成員之一。加達恩生於美國俄勒岡州,原名亞當·鉑爾曼,擔任「基地」組織發言人和英語翻譯,據說曾替拉丹撰寫演講詞。他曾是FBI首要通緝犯,此人至今下落不明。
今年4月,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遭遇炸彈襲擊導致3人死亡,260多人受傷。嫌犯薩納耶夫兄弟是哈薩克斯坦公民、持美國學生籤證,菲利波斯是美國公民。指控書披露3人受到「基地」宣揚的激進思想影響,並通過《激勵》雜誌學習製造炸彈的方法。
多個發達國家捲入
除了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和英國等多個西方發達國家也同樣出現白人公民加入恐怖組織的現象。
2009年9月,英國媒體報導稱,調查人員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邊境的部落地區發現了一個擁有大量白人的由恐怖組織直接管理的村落,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德國人和瑞典人。
英國被視為極端主義的溫床,在那裡宗教極端分子可以肆意表達對西方社會的仇恨。2008年1月,英國MI5「高級情報來源」透露「基地」組織已經招募了至少1500名英國白人成員,其中不少人是在監獄中被極端分子洗腦的。
2001年,澳大利亞人大衛·希克斯和「美國塔利班」約翰·沃克·林德在阿富汗被美軍俘虜。美國政府指控兩人謀殺美國公民以及為「基地」組織提供協助。希克斯本來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澳大利亞青年,但是因為生活沉悶無聊,又染上酗酒惡習,最後為了追求刺激而跑到科索沃參戰,皈依伊斯蘭教,最終加入了「基地」。
再往前追溯,早在1979年阿富汗戰爭以及隨後的波士尼亞、車臣、伊拉克和敘利亞衝突中,在與歐美力量對抗的武裝力量中都曾出現西方白人臉孔。
主流社會受挫 被極端思想迷惑
美國華盛頓智庫「調查項目」的恐怖襲擊分析員麥瑟斯·萊夫科維茨認為,很多皈依伊斯蘭教的白人,通常是因為在自己國家受到挫折、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並受到伊斯蘭社區團結一致的氣氛感染。他們大多數人皈依伊斯蘭教主流思想,心靈獲得了指引和慰藉,但少數人、特別是那些本來就沉迷於暴力和戰爭、或者思想偏執的人,容易受極端宗教思想迷惑,發現這能夠幫助他們宣洩內心的不滿和憤怒,從此一步步走上歧途。
白人成招募「招牌」
由於白人臉孔的成員融入自己的國家幾乎不存在障礙,加上膚色關係使得他們不容易被甄別,不會輕易成為監控目標、持歐美護照在很多國家都暢通無阻,因此,他們是「基地」組織實施恐怖襲擊最理想的人選。此外,白人的加入起到的示範作用幾何級倍增加。
《紐約客》撰稿人、研究「基地」組織專家勞倫斯·萊特表示,通過增加白人成員來豐富人員結構,令恐怖組織變得更難以防範。
有分析人士表示,從目前現實情況來看,像「白寡婦」薩曼莎·盧思韋特那樣放棄英國的生活到索馬利亞加入索馬利亞青年黨的西方人很少。所謂的外國襲擊者,其實也分幾種情況,有的是皈依伊斯蘭教的西方人,有的則是居住在西方國家的索馬利亞裔移民。
據估計,目前居住在肯亞的西方人大約有4萬左右,西方遊客數字則更多。加上索馬利亞和肯亞邊境警力部署有限,索馬利亞青年黨內的西方成員確實有可能構成對肯亞安全的最大威脅。
但另一方面,索馬利亞並不是最能吸引西方恐怖分子的國家。從融合和團結程度來考量,索馬利亞青年黨在「基地」分支機構中是最弱的一環。由於摻雜了部族等級的影響,索馬利亞青年黨內訌很嚴重,而且特別排外。
有英國媒體報導稱,薩曼莎在前年加入索馬利亞青年黨,曾參與策劃多次恐怖襲擊活動。有分析人士稱,隨著薩曼莎參與策劃和實施一連串暗殺行動,她在作為「基地」組織分支的索馬利亞青年黨中地位越來越高,勢力也越來越大。
不過,分析人士對薩曼莎進入索馬利亞青年黨高層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也不太相信薩曼莎本人親身參與了肯亞襲擊,因為派女性參加襲擊行動並不是索馬利亞青年黨的風格。薩曼莎對於恐怖組織的真正價值在於擴大影響力,以便吸納更多新成員、特別是西方國家新成員加入。「她更像是一塊招牌。」勞倫斯·萊特說。
代表人物
英國「白寡婦」薩曼莎·盧思韋特:從鄰家女孩到恐怖分子
現年29歲的薩曼莎出生和成長在英國一個士兵家庭,曾經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英國女孩。從鄰家女孩、三子之母變身為背叛祖國和親人、拿起武器向同胞開火的「白寡婦」,薩曼莎所走的是一條曲折離奇的歧途。
據多國情報部門披露,薩曼莎是2005年倫敦地鐵自殺式爆炸襲擊者傑曼·林賽的遺孀。她在倫敦地鐵爆炸案後去向不明。據媒體報導,薩曼莎持化名為「納塔莉·韋布」的南非護照進入肯亞。
缺乏自信的鄰家女孩
肯亞襲擊事件發生後,薩曼莎再度成為英國媒體連篇累牘追蹤報導的對象。人們通常把那些全身裹黑袍實施自殺式爆炸襲擊的女性(她們通常是男性恐怖分子的遺孀)稱作「黑寡婦」,而由於薩曼莎是白人,因此英國媒體給她起了個綽號叫「白寡婦」。
從各方面考量,薩曼莎都幾乎不可能是恐怖分子。1983年,薩曼莎在英國倫敦北部的艾爾斯伯裡市出生,父親安迪·盧思韋特是一名士兵。薩曼莎童年在風景優美的北愛爾蘭度過,少女時期回到寧靜祥和的艾爾斯伯裡市讀中學。據一名家族朋友評價,薩曼莎沒有什麼特別,就跟鄰家女孩一樣,但是說話聲音很小,似乎沒什麼自信。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發生在薩曼莎15歲的時候——她和社區裡一個穆斯林家庭關係密切,並在15歲的時候決定皈依伊斯蘭教。另一個說法是,薩曼莎在17歲時皈依伊斯蘭教,當時她為父母離婚深受打擊。短短幾年之內,薩曼莎對宗教的興趣與日俱增,開始穿包裹全身的黑色長袍,並在2002年考入倫敦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學習政治和宗教(有報導稱她在兩個月後輟學)。
這段時間裡,她通過網上論壇認識了牙買加出生、皈依伊斯蘭教的英國籍男子傑曼·林賽。兩人認識不到一年就舉行了伊斯蘭教式婚禮,婚後生了兩個孩子。
改變信仰「叛眾親離」
2005年,林賽作為「人肉炸彈」之一,在英國倫敦「7·7」地鐵襲擊案中引爆自殺式炸彈身亡。這起慘案共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傷。當時,薩曼莎已有7個月的身孕。
案發後,薩曼莎立刻和林賽的行為撇清關係,說自己對丈夫的襲擊計劃一無所知,還譴責他的行為「令人厭惡」。隨後不久,薩曼莎便失蹤了。據媒體報導,薩曼莎化名為「納塔莉·韋布」,持偽造的南非護照進入肯亞。
據英國媒體報導,薩曼莎自從皈依伊斯蘭教後,就很少和家人保持聯繫。倫敦地鐵爆炸案後薩曼莎丟下兩個孩子不辭而別,也令她的家人陷入巨大的痛苦中。而肯亞襲擊事件發生後,有報導稱薩曼莎85歲的外婆因為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而病倒入院。
剛在索馬利亞做完一期關於索馬利亞青年黨節目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彼特·泰勒表示,薩曼莎變成了神秘人物。有傳聞稱,薩曼莎在肯亞再婚,又生了個孩子,還有消息指薩曼莎在索馬利亞負責招募和訓練全女性恐怖襲擊隊,還曾在南非和坦尚尼亞出沒。肯亞警方也證實稱,他們的情報顯示薩曼莎就藏身於索馬利亞南部,受到索馬利亞青年黨的庇護。
美國白人母親尼克爾·曼斯菲爾德:
為「基地」戰死敘利亞
今年5月,美國白人女子尼克爾·曼斯菲爾德在敘利亞被政府軍擊斃,成為第一位在敘利亞內戰中喪生的美國人。
曼斯菲爾德被指在為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武裝派別作戰,被發現時向政府軍士兵投擲手榴彈,和她一起被擊斃的還有兩名西方人。
曼斯菲爾德只有33歲,在美國還有個18歲大的女兒。和「白寡婦」薩曼莎一樣,曼斯菲爾德的人生轉折點也是從皈依伊斯蘭教開始。她在2010年7月嫁給沙烏地阿拉伯人阿曼·巴菲,從此改變了宗教信仰,有消息稱巴菲宗教思想比較激進,甚至有強烈的反美國思想。兩人的婚姻持續了一年多後,在2011年8月離婚。曼斯菲爾德的親友認為,曼斯菲爾德是被巴菲洗腦了。(記者 王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