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柿園水廠改造現場
鄭州自來水公司工作人員正在鋪設供水管網
□記者賀笑天通訊員寧琳文圖
核心提示丨這兩年,張建煜覺得比以前更忙了。曾經偶爾才會遇到的供水管網碰頭施工,現在幾乎每隔幾天就能碰上一次,且絕大多數還是供水主管網的鋪設。
身為鄭州自來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自來水公司」)的一名老員工,張建煜是鄭州供水的實幹家,更是鄭州發展的見證者,他有多「忙」,城市發展的速度就有多快。
講述
曾經供水能力充足,卻供不出去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鄭州自來水公司正在進行全面的供水生產調度系統升級改造,這對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張建煜來說是個好機會。1996年大學畢業後,他順利入職,在鄭州市當時僅有的三大水廠(柿園水廠、白廟水廠和石佛水廠)之一的柿園水廠幹起了調度工作,負責鄭州西區的供水調度。
當年及往後幾年,本來鄭州城市格局就小,再加上很多用水大戶,像紡織廠、造紙廠、印染廠等企業,幾乎都在轉型搞外遷,對自來水的需求量也就降低了。
張建煜也因此有了「甜蜜的煩惱」:「我們有水,卻供不出去。」當時,整個鄭州市都是用水低谷期。
「2000年以前,鄭州城區範圍小,人口比現在少,自來水用戶相應也少,所以家裡的水壓特別大。」鄭州市民呂女士說,「現在住在東區也不覺得遠,那個時候往東邊走感覺像是出了鄭州一樣。」
為了不浪費水資源,鄭州自來水公司採取了控水措施,夜晚會關上幾組水泵,省水省電。這期間,雖然鄭州不缺水,但水廠建設工作依舊繼續,因為得未雨綢繆,比如發展起來的鄭東新區,在2000年也有了東周水廠。
難題
城市快速發展,供水能力不足,鄭州「鬧水荒」
2004年,張建煜被調至鄭州自來水公司中心調度室,當起了全市自來水生產的總指揮。
如果說「有水供不出」是「甜蜜的煩惱」,那麼供水量無法滿足需求,才是最棘手的問題。張建煜清楚地記得,2007年高峰供水時,市區供水量首次突破70萬時,大家都激動得不得了。「很難得,說明城市擴張了,鄭州用水人口也增加了。」張建煜說。
然而,隨後幾年,迅速增長的供水量,讓鄭州供水人有些吃不消,從2010年開始,夏季尖峰時段,自來水真的不夠用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開始籌劃建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劉灣水廠、鄭州航空港區第一水廠、羅垌水廠的建設都提上了日程。
可是,建水廠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兒,真正「鬧水荒」的時代,還是來了。2014年夏天,是張建煜最難熬的幾個月,每晚7點半,他會準時看天氣預報。「就怕看到豔陽高照。」張建煜說,極熱天氣,用水需求會增加,「如果不採取降壓措施,到了晚上全市會出現大面積停水」。
當時,鄭州東南部地區,是「鬧水荒」最嚴重的地方。
原因是,鄭州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所有水廠都在北邊依黃河而建,自來水從北邊流到南邊,只能靠加壓。
鄭州自來水公司客服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2004年至2014年是缺水最嚴重的10年,很多居住在南區的多層用戶,常常氣衝衝地來自來水公司「找水」用。
南區的抄表收費服務工作歸鄭州自來水公司營業處管城營銷所負責,職工張建榮恰好是2014年3月,剛剛調入該所工作。張建榮回憶說,晚上10點之後,她沒少接用戶抱怨沒水用的電話。
居住在航海路附近的王女士,家裡熱水器8年沒打開過,以為是熱水器的問題,可換了很多零部件還是不行,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水壓太低造成的。
改變
劉灣水廠通水,鄭州東南部終於「解渴」了
除了「難熬」外,2014年,還有兩件讓張建煜感到興奮的事兒。
第一件事兒,是7月31日,劉灣水廠正式通水投產。張建煜說:「等了很多年,這一天終於來了。」
劉灣水廠是省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第一座配套水廠,原計劃當年10月底正式運行,考慮到市區用水困難的現狀,利用尖崗水庫的備用水源,提前啟用了劉灣水廠。
劉灣水廠的供水,極大緩解了鄭州市區域用水矛盾,也結束了鄭州市南部區域沒有水廠的歷史,省會鄭州的城市供水格局得到了優化。
第二件事兒,是2014年12月15日,劉灣水廠用上了南水北調的丹江水。張建煜說:「那真是久旱逢甘霖的感覺。」
繼劉灣水廠用上丹江水14天之後,柿園水廠也用上了。
值得一提的是,柿園水廠的水源切換,並非一步到位,而是使用了一段時間的丹江水和黃河水的「混搭版」。
原因是啥?鄭州自來水公司專門負責水質檢測的一位專家解釋稱,由於管網水流方向發生改變等原因,在切換水源時,極易出現水質發黃、渾濁現象,用「兩摻」水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水質出現這樣的情況,等管網運行穩定後,才能全部切換成丹江水。
截至2015年底,鄭州市現有水廠水源全部切換完成,鄭州供水實現「雙水源」保障。
發展
自來水完成深度處理改造「土腥味 」成歷史
這些年,在解決「水荒」、水源問題的同時,水質問題也是鄭州供水人關注的重點。
以前,來鄭州的外地人都說鄭州的自來水不好喝,有一股「土腥味」。
張建煜說,口感之所以不佳,是因為水中的有機物不能通過常規工藝(氯氣消毒)完全除掉,若想改變水的口感,必須要改進處理工藝。
說幹就幹,2013年在處理原水時,鄭州自來水公司在常規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臭氧接觸池和活性炭濾池,將臭氧融入自來水,利用臭氧的強氧化性,把水中的有機物氧化、碳化。然後,通過活性炭將氧化後的物質吸附,把水質變好,同時還增加了淤泥處理工藝。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入鄭以後,鄭州市的自來水水質更是有了明顯改善。
「現在的自來水水垢確實變少了。」昨天,大河報記者隨機詢問了10位市民,大家給出的答案基本一致。採訪中,市民楊華還專門提到自來水口感的問題,「比以前好喝多了,早幾年鄭州自來水有股怪味兒,家裡專門買了淨水機,現在根本不需要過濾,基本沒啥味兒了」。
規劃
「十三五」期間鄭州市將建設7座水廠
鄭州發展快不快,看看供水管網長度的變化就知道了。
從2012到現在,五年時間,鄭州供水管網長度由2647公裡變為4049公裡,共延長1400多公裡。
張建煜最大的感受是,前些年自來水管網碰頭施工相對較少,而這幾年漸漸多了起來,隔幾天就會碰上一次,「工作忙是好事,說明城市在發展!」
鄭州自來水公司黨辦副主任李懷明說,原先供水區域以主城區為主,三環邊上都沒形成系統網絡,這幾年供水管網已經延伸到四環以外了,「自來水用戶也從2012年的430萬增長到現在的572萬」。
如今,7個水廠雖已能滿足鄭州供水需求,但580平方公裡的供水面積,仍不是終點。
「城市發展速度太快,秉著未雨綢繆的心態,建設的腳步不能停止,再也不能讓『鬧水荒』的悲劇重演。」李懷明說,「十三五」期間,鄭州市將建設侯寨水廠、橋南水廠、龍湖水廠、白沙水廠等7座水廠,還將推進智慧水務建設進程。屆時,鄭州市的供水布局將更為合理,供水系統將更趨安全,現代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窺一斑可見全貌,通過自來水行業變化和發展,完全可以看出鄭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有多快,在十年甚至是五年以前,根本不敢想像鄭州能有這麼大的格局框架。」談及鄭州自來水行業近5年來的發展,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說,城市自來水管網長度增加,是城市框架擴大的體現,供水量增加則是城市人口增長的體現,也是產業發展的體現,「以前的鄭州只有中心城區那一塊,現在有了鄭東新區、高新區和航空港區,僅鄭東新區和航空港區,就讓鄭州市的中心面積擴大了好幾倍,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宋向清說,不僅是自來水行業,包括供電、供氣,甚至是園林綠化及市政的路面鋪設等若干個領域的發展,都能體現鄭州發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