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科英語的時候,如果遇到了問題,會怎麼辦呢?比如一篇閱讀,反覆讀,就是不能理解。或讀了,看似懂了,但在判斷和選擇的時候,總會出錯。為什麼呢,是主觀判斷和客觀事實有差異。是學習方法有問題嗎,還是理解能力不夠呢。其實呢,主觀判斷,是建立在認知思維上。認知呢,就是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式,從而獲得孩子自己的見解。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已經在培養了。有時候,看到一件事,是對呢,還是錯。家長的言傳身教,都可以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如,家長從小教孩子尊老愛幼,熱愛生活,勤於勞動,謙虛請教。在事上練,就有正確的認知。在英語閱讀中,也可以給予正確的判斷。有時候,在日常生活中,認知錯了,實踐也發生了改變。而語言呢,是以實踐為基礎。對語言的理解,也是對實踐的體會和經驗。所以,學習英語的過程,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做事,合理行為,正確態度的過程。
跟著老師模仿和練習,在英語上,能學到情景,那英語在孩子思維中,就生根了。勤學多練,在事上練,就可以開花結果了。在認知上提升什麼呢,就是對事物的看待方法。學習英語呢,要抓住時機。有家長說,小朋友學了也記不住,到該學的時候,還是要學的。現在學,起不到多大作用。其實呢,啟蒙階段,在於培養興趣,更多是在英語環境中,鍛鍊實踐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成長。循序漸進中,自我提升。在學科的時候,就會發現。面對英語,理解能力會很強。是因為,有了英語環境中,實踐的基礎。這個有什麼區別嗎?如果在實踐的時候,能夠表現自我,就掌握了實踐,獲得自己的體會。英語環境中的實踐,就是英語思維。就是面對英語,知道自己該怎麼去對待。英語單詞雖然多,但都離不開根本。如果沒有清晰的語境,閱讀中怎麼有準確的判斷和選擇呢?
在英語學習中,如果能夠找到學習的根本,那就學會了英語了。什麼是學習的根本呢?就是為什麼而學呢。比如,掌握了一個單詞,或一句口語。說這個詞,或這句口語,看是教孩子去做什麼事呢,這個很重要。比如學會了單詞,能教孩子合理去使用,團結互助,文明交際。老師呢,在分享給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的時候,才能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孩子呢,只有在分享給家長的時候,才能發現理解和掌握的不足。家長呢,只有在分享給孩子時候,才會發現家庭責任和教育的不足。學習英語呢,要透過現象,去了解教孩子的內容,而不是在表面聽說讀寫,思維卻是空的。老師發音,孩子跟著發音。在發音的時候,老師會描述情景,或營造語境;所以呢,孩子要參與其中,使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握。這樣呢,孩子掌握了結果,就駕馭了語境。
比如在閱讀中,老師教了一個故事,也是在培養孩子理解能力的時候。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孩子的過程,也是在培養理解力。因為在家庭中,教孩子是在事上練的。在英語學習中,也應該在事上練。能知道所學的英語,是怎麼一回事了。也就可以分享出來,練習英語口語表達,並不是練嘴皮子。而是在完善思維,當思維中,情景豐富的時候,實踐也就順利了。有的孩子,英語口語比較流暢。可以去問它,關於什麼事情,都可以準確,全面,透徹地表述出來。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是有話題的。話題是事和物的結合。有事呢,才能有物;學習物呢,就是在鍛鍊做事能力。所以,啟蒙少兒英語,就是在教孩子怎麼去做事。所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因為準確的認知,是建立在良好的實踐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