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新年的腳步近了。常州人過年可以沒有山珍海味,但爆魚、糰子和饅頭這三樣可是缺一不可,每當這些全都備好了,便可說一句「過年啦!」
來自網友:lovehwtlove
來自網友:我絕對愛你
來自網友:spunkier
在常州,每年進了臘月,饅頭就要當這春節的先行軍了。尤其是在擁有著大灶頭的鄉下,自家做的熱騰騰的饅頭才是新年的第一道菜。「發麵」的「發」意味著發財,「蒸」則意味著蒸蒸日上,過年做饅頭真是佔盡了好兆頭。
現在大多數人會選擇去饅頭店定做幾十個饅頭帶回家,而在常州的西夏墅、魏村、春江這些地方,家家戶戶還是會選擇自己發麵、燒柴、做饅頭。誰家大娘手巧,誰家嬸嬸發麵得法,誰家爺爺是添柴的好手,村裡沒有人是不清楚的。
本期發現家鄉,為了尋找那漸漸消失的年味,我們循著饅頭香,來到了位於常州北邊的魏村鎮。
二十八,把面發
年的味道,源於傳承。婆婆說,做饅頭這手藝是一年一年,一代傳一代傳承下來的,現在這發酵方法、捏饅頭的手法都是上一輩人手把手教的。蒸饅頭的活動早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拉開了序幕,可以稱為「微觀世界的覺醒」。
農家做饅頭講究的是窖水饅頭,進入臘月後的水叫臘水,臘水做的酒,釀出的窖水,做出的饅頭風味不一樣,將米酒和米糟按比例加入冷水,等窖水「發」起來加入麵粉攪拌再裹上棉被保溫,靜待第二天即可。
餡料也是提前一天就開始準備的,都是從自家田裡種的青菜中挑選又大又好的,回家洗淨剁碎加入大量肉餡,看著料就很足。婆婆說,冬天這時候的大青菜是一年中頂好吃的時候,炒菜做餡都很棒。
所有餡中最喜歡的就是蘿蔔絲了,自家種的蘿蔔清脆,味甘不辣,做出來的饅頭也格外好吃,先切絲後過一下水,再加上蔥和足足的肉,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
每到這時候,封存了一年的蒸籠就會被拿出來好好清洗一番。蒸饅頭可都得靠他了。這蒸籠可以說是家裡的「老功臣」,由它蒸出來的饅頭早已成千上萬,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年味。
稻草、木塊,也早已準備充足,在灶臺邊堆的高高的,平時家中炒菜已經用上了天然氣,不需再燒火做飯,但這蒸饅頭只有用上大灶頭才帶勁。
二十九,蒸饅頭
第二天,婆婆一早就將發好的面從缸裡挖出來,在桌子上灑上麵粉,開始搓面,開始是搓揉,慢慢改用拳頭錘。她笑稱,別看她年紀一把,揉起面來勁道可比年輕人大多了,從小農活做的多,身體倍兒棒。
農家做饅頭時,流傳一句俗話叫:「要吃好饅頭,多錘兩拳頭」,說將面錘活了,做出的饅頭才好吃。
和好的面被徒手分成一個一個的小麵團,這便是饅頭的外皮了,有的人家會選擇將一大塊麵團用刀切成小塊,但婆婆卻說還是用手比較有感覺,一捏一個,大小剛剛好。
用手將麵團壓到厚薄適中,就可以往裡麵包餡了。自家小孩常誇家裡做的饅頭比外面做的香,靠的都是這冒著酒香的饅頭外皮。
做饅頭這種大事從來都是全家動員,親戚都會過來幫忙,手裡一邊捏著饅頭,一邊互相嘮嘮家常,誰家搬了新房子,誰家生了個胖小子,頗有過年的氣氛。
自家做饅頭,餡料都是相當充足的,能塞多少塞多少,一點也不含糊,菜包即是「財包」,塞的滿滿當當,也自然有一個好兆頭。
這麵團在手裡一轉一捏,幾秒的時間,一個漂亮的饅頭就做好了,短短一分鐘就能做上三四個。
不一會兒的功夫,桌上就已經擺了滿滿一桌的「半成品」饅頭,每年饅頭都得做上四五百個,已經形成了家裡的一項傳統,做好的饅頭只等放入蒸籠內就可以上鍋蒸了。
大灶臺配上大蒸籠,三層蒸籠,一次可以蒸上60個左右,蒸汽慢慢從縫隙中冒出來,混著饅頭的香味漸漸瀰漫了整個屋子。
蒸饅頭的火候十分關鍵,阿姨仔細盯著爐子,時不時添上一把柴,撥弄一下木條,保證灶膛裡的火時刻都是旺旺的。
「火候不到,饅頭不香」,饅頭上鍋之後需要大火蒸上半個小時,這段時間大伙兒也沒閒著,繼續有條不紊的準備下一鍋的饅頭。
隨著饅頭的香味越來越濃,就可緩緩開鍋,這開鍋的時候可不能急,蒸汽太大,突然揭開鍋,氣壓不平衡,有饅頭就收縮了,團成一團可就不好看了。在這兒,手感就是檢驗饅頭是否合格的唯一方式。
這回的面發的挺好,阿姨看著也滿心歡喜,一開籠蒸汽夾雜著酒香撲面而來,饅頭在氤氳的蒸汽中朦朦朧朧,甚是喜人,香味兒瀰漫在屋內,快樂自足的幸福感洋溢在心間。
在滿室的蒸汽中,用手沾著水將饅頭從蒸籠中取出,再平放在鋪了一層紗布的竹篩裡,紗布上事先刷上一層油,防止饅頭在拿的時候粘破皮。
點紅,也是過年做饅頭的重要步驟,怕白饅頭在過年的時候兆頭不好,所以總會在饅頭頂上點一點紅,來「衝一衝」,從饅頭上的一點緋紅滲出年的味道,常州人的年就這麼來了。
婆婆說,以前做好了饅頭,小孫子總喜歡第一口就把頂上一點紅給咬了吃,還說是草莓味的,現在孫子大了,去了外地念書,饅頭做好了,孫子也就快回來了。
做好的饅頭會被整齊的收在另一個竹篩裡放涼,等涼透了裝袋放到冰箱,可以儲藏2--3個月,不裂,不發黴也不變味。
趁熱吃上一口,唇齒間可以感受到糯米酒淡淡的酒香味,外皮的鬆軟勁恰到好處,滿滿的餡料多的都要溢出來。
桌子上已經放滿了饅頭,不光夠自家人吃到正月十五,這些可還是上好的見面禮,走親戚、串鄰居,都會拿個紅袋子帶上幾十個。過年不能動刀不能碰火,這一個個饅頭倒是百吃不膩。
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饅頭、包子已日常可見。雖吃了無數,但還是過年吃的老酵饅頭最香,那香氣似乎隨著老酵在慢慢發酵,摻雜著兒時的歡樂,傾注了家人的歡笑,歷久彌香、滲透心扉,讓人回味無窮!今年,你家的饅頭蒸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