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訊,隨著鐵路貨運快速發展,作為貨物信息身份證的鐵路貨票即將進入電子化時代。今年春運期間,是電子貨票與紙質貨票同時使用的過渡期,也是紙質貨票最後一個春運期。隨著今年春運結束,鐵路紙質貨票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一張小小車票的變化,折射出貨物運輸的飛速發展。
鐵路職工張建設今年即將退休,他從1980年開始在定州站進行貨運業務,拿著21個印章,近四十年來蓋了上千萬個章。從手工制票到如今正在試行的電子貨票,張建設見證著鐵路貨運的變化。
「最初起貨票全憑手寫,先蓋好章,再按照項目一一寫出來,到了晚上還要寫通知單,一個班下來,往往已經是夜裡11點鐘了。」張建設做了統計,在定州站每天按220個車組計算,每個車組起票要起四聯,相當於要蓋800多頁紙,每頁紙上還要蓋站名章和手章等各類印章,算下來一天要蓋3000多個章。日積月累,張建設的手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繭子。
當時,貨物的價格、運輸的路徑,全部需要依靠人工進行核算,通知貨主取貨的通知單也需要一一蓋章。「那時候,早上剛上班時沏滿一整杯茶,到了中午吃飯,茶都涼了,也沒顧得上喝一口。」
上世紀90年代,電腦列印紙質貨票替代了手工制票。算盤被淘汰了,但貨單上的內容依舊需要業務員人工輸入,核實核算。一張貨票光是起票一個流程就要用十多分鐘。再加上領取貨票、程序審批,前前後後二十三個流程,企業需要往返營業廳至少四五次,辦理一張貨運單最快也要半天。
去年開始,北京貨運中心開始推廣試行電子貨票,所有的流程和審批都可以在網上辦理。如今,貨主最多只需來營業廳兩次,就可以完成貨運發貨的所有流程。而到了今年春夏,鐵路貨運將完全實現貨票電子化,屆時原先貨票上的所有信息都將在網絡實現數據共享,貨主只需要在網上填好運單就可以直接下單,業務員不再需要輸入一個字,陪伴鐵路貨運多年的貨票也會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鐵路貨運的發展也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80年代,鐵路貨運主要是零擔,老百姓也可以通過鐵路貨運給老家送點兒花生、粉條,小單位也會委託鐵路運送木件、軸承等一些零散的貨物。」張建設回憶,那時候鐵路貨運與老百姓面對面,從小件到大件,全國貨物的運輸基本都靠鐵路承擔。近年來,鐵路貨運品類逐步增加,小汽車通過鐵路運輸的數量快速上升。「去年一年,北京貨運中心運往全國各地的小客車數量就超過24萬輛,與2015年相比運量翻了一倍多。」北京貨運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