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部電影,你越看越不想讓它演完,就說明這是一部好電影。」這句話說過很多遍了,但今天還是要說,真的很想繼續看下去。
看這部電影之前,對皇后樂隊的了解僅限於這是個樂隊,除此之外一無所知。也聽過一些英文歌曲,知道一些組合或樂隊,如后街男孩,西域男孩,林肯樂隊,他們的一些歌曲很好聽,另外還有一些很好聽的歌曲連歌曲名字也叫不出,更不用說是誰唱的了,而今天這部電影中就有一些很喜歡的歌曲,也終於知道了這些經典歌曲是如何誕生並成為經典——《波西米亞狂想曲》。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皇后樂隊的傳記不如說是皇后樂隊主唱主弗雷迪·摩克瑞跌宕起伏的人生傳記。大概真實故事的改編永遠最動人,因為承載的不僅是電影的情感、人物的情感,還有場外與真實人物一同成長的粉絲的情感。但是這裡不對電影中弗雷迪的家人、感情生活等內容多做評論,畢竟這是他自己的私人世界,我們無權幹涉更無權評論好壞,我們只說音樂。
說這話真的有點心虛膽寒加肝兒顫,因為我對於音樂的好壞只停留在好聽不好聽這個層次,在這堂而皇之的說聊音樂真是有點班門弄斧。我不是一個音樂迷,更不是一個搖滾迷,但這不妨礙我對音樂,對搖滾音樂的喜愛。
微笑樂隊,一個校園樂隊,主唱為了又更好的發展選擇單飛離開,另一個成員弗萊迪.摩克瑞主動加入了這個團隊並改名為——皇后樂隊,從此開始了他們的搖滾傳奇,他們用不停息的創造力,將「皇后樂隊」這個名字書寫進世界音樂史,成為永不褪色的傳奇。
樂隊磨合一年後,他們把樂隊唯一的小破車賣了湊錢租了一晚上的錄音棚出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幸運的是他們的歌曲小樣被百代唱片公司的星探約翰·裡德發現並最終和他們籤約。從此他們開始一飛沖天,先是在在電視臺演出,一炮而紅,緊接著開始了美國巡演之旅,克利夫蘭、休斯頓、丹佛、波特蘭、紐奧良、亞特蘭大、匹茲堡、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一票難求。
成名之後的皇后樂隊並沒有迷失自己,他們不願意接受唱片公司安排的流水式套公式的重複創作,雖然這在當時很吃香。弗萊迪從歌劇中找到靈感,他們希望做出的是可以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能讓人們有歸屬感,融合多種曲風、打破音樂界限、語言界限的音樂。「No one knows what Quens means ,because it doesn`t mean one thing 」這句話表達了皇后樂隊的心聲。
唱片公司老闆最終妥協了。1975年皇后樂隊來到洛克菲爾德農場開始了他們新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的創作。被譽為最能代表弗萊迪音樂風格、性格、人生態度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由此誕生。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好像親眼見證這一切。然而在發行專輯時,唱片公司卻不同意將《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主打歌,因為當時的所有歌曲都在3分鐘左右,而這首歌卻長6分鐘。一怒之下,皇后樂隊憤然離去。
和唱片公司破裂後的他們選擇自己去電臺發布新歌,但這首歌因為由許多支離破碎且風格迥異的小部分構成,包括歌劇,重金屬,清唱等,並且充滿著猛烈的意識流與噩夢色彩。這在流行音樂中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當時仍有許多人難以接受,各種差評撲面而來:
但經典永遠時經典,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看看百度百科對這首歌的描述:
「本曲在英國單曲榜連續九周冠軍,並在英國國內銷售超過200萬張,創下當時英國史上銷售最高單曲紀錄。(現在為史上第三,僅次於《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以及《Candle in the Wind 1997》)。本曲今日常被視為皇后樂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Bohemian Rhapsody這首將近6分鐘的單曲包括四個部分,一開始是Freddie Mercury在鋼琴伴奏下的痛苦傾訴,後來則是Freddie Mercury用歌劇詠嘆調與背景歌劇合聲的對唱,再來一段狂飆淋漓的重金屬,最後又是Freddie Mercury在鋼琴伴奏下的傾訴。這首歌成為英國當時銷量最大的單曲(現為英國銷售量第三),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現在有樂隊出版結構複雜的歌曲都被稱為XX年代的「Bohemian Rhapsody」 。」
「Bohemian Rhapsody這首將近6分鐘的單曲包括四個部分,一開始是Freddie Mercury在鋼琴伴奏下的痛苦傾訴,後來則是Freddie Mercury用歌劇詠嘆調與背景歌劇合聲的對唱,再來一段狂飆淋漓的重金屬,最後又是Freddie Mercury在鋼琴伴奏下的傾訴。這首歌成為英國當時銷量最大的單曲(現為英國銷售量第三),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現在有樂隊出版結構複雜的歌曲都被稱為XX年代的「Bohemian Rhapsody」 。」
另一首引起共鳴的歌曲就是《we rock the world》,我想應該沒有人不熟悉這首歌,只是一直不知道也沒有關心過原唱是誰。
電影中樂隊成員在等待弗萊迪來排練時,吉他手布賴恩說出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來源於上次演唱會時數萬觀眾的齊聲歌唱,這讓他感覺很棒,所以他想鼓勵歌迷們繼續這樣做。於是他指揮幾個人從跺腳,到跺腳拍手,那個經典的節奏一出來,瞬間炸毛的感覺有沒有,原來這首歌是由皇后樂隊以這樣的方式創作出來的。接著演唱會的完整歌聲響起,真是激動到無法用言語表達,恨不得馬上起身加入他們一起rock。對這首歌的了解又多了一層,喜愛又深了一層。
也許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吧。
在這之後,弗雷迪在未通知樂隊其他成員的情況下私自解僱了一直陪伴著他們的經紀人約翰·裡德,這讓其他人很生氣,一場爭吵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而爭吵中的他們都被貝斯手約翰·迪肯一段歡快的節奏給吸引住了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高處總是不勝寒的,而人在成功時也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在之前種種矛盾的累積下,弗雷迪和樂隊也分道揚鑣,開始自己單飛。然而圍繞在弗雷迪身邊的人大多是虛情假意,為了自己的利益,弗雷迪已經深陷其中。
幸運的是,在最孤獨、最迷茫的時刻,被瑪麗一巴掌拍醒;幸運的是歸家後,曾經的人都還在,自己從未被放棄;幸運的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遭受了種種挫折與誘惑之後,還能夠記起最初的夢想,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經過這麼一次,他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自己該幹的事情。
回歸後的皇后樂隊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場搖滾的饕餮盛宴。
1985年7月13日,名為「拯救生命」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時舉行,這是一場橫跨多地區的搖滾音樂演唱會的偉大的演唱會。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搖滾樂歌星參加了這次持續了16個小時的義演,基本上很多大牌明星需要共唱一首歌也才能分到4到5分鐘的時間,皇后樂隊整整20多分鐘的演唱燃爆了現場。而電影中完整還原了這20分鐘,從01:54:03開始,一首接一首的下來,我只能說我雞皮疙瘩已經不夠用了。實在詞窮了,大家還是自己去體驗一把吧。
電影結束了,細數一下他們居然有這麼多歌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這部電影和這支樂隊給了我太多的震撼和感觸。單看弗雷迪,一生夠精彩,不論成績,只說該體驗的都體驗了,該犯的錯誤也犯了,最終能毅然斷掉之前所有的不應該,不曾表達抱怨,也不曾為從命而嘆息。他回歸到樂隊,坦白告訴隊友,全力以赴生命中最後一場演出,那個演唱會上,感覺他在用生命唱出一路走來的所有,生命的燃燒達到頂點,生命中的某些時刻,覺得融化在某種事物中,已經忘了自己,非常美妙。
看到那場空前盛大的公益演唱會,我熱血沸騰,激動到無法言語,看到那些沉迷於皇后樂隊的音樂中無法自拔的歌迷們,我想到了我的青春。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歌曲和自己的記憶畫面合二為一,不分彼此。想起回憶畫面時這些歌曲會隨之響起,或者偶爾聽到那些歌曲時,又會勾起一些自己以為已經忘記的無限回憶。而皇后樂隊也是一代人瘋狂的青春。致敬青春!
再見,Queen,呈現了這麼一部好看還「好聽」的電影,而這部電影叫做《波西米亞狂想曲》,請你記住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