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題:萬華化學集團:情懷只是起點 唯有實幹創新方能成功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悄然在膠東半島的山東省煙臺市成立了。40年風雨歷程,歷經起伏的萬華化學集團如今在全球員工超過一萬人,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擁有MDI、TDI、ADI全系列異氰酸酯製造技術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2017年,萬華化學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50億元,淨利潤165億元。
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換來自主創新的種子
萬華化學的前身——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成立於1978年,是國家為了解決老百姓穿皮鞋難的問題而建立的國有企業,當年從日本引進年產300萬平方米的合成革生產線,同時為了解決在合成革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原料,配套引進了年產1萬噸的MDI生產裝置,整個項目於1983年建成投產。
由於不掌握核心技術,引進的MDI裝置建成後一直無法穩定運轉。為此,1988年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與國外四家MDI製造商進行了談判,希望能夠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擴大生產。
這是一場長達4年的談判。回憶往事,現任萬華化學董事長的廖增太這樣形容——很傻很天真。
面對對方在談判桌上的不斷誘導,沒有任何國際談判經驗的萬華人不僅讓對方摸清了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而且還把自己的技術設備打開了讓人家看。
1992年,就在煙臺萬華滿心歡喜地等待對方同意出讓技術的時候,一個出人意料的答覆讓大家徹底絕望了——對方企業正式宣布在中國設廠,自己生產MDI。
正是這次刻骨銘心的教訓,讓萬華人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高技術是買不來的」。從此開始,煙臺萬華立志一定要自己研發技術,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1993年,煙臺萬華集團正式成立技術攻關小組,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
商鞅立木激活企業創新發展動力
然而,由於MDI生產技術難度大,人才匱乏,研發進度緩慢。隨後幾年,由於在原有體制下,合成革製造技術大量擴散,機制不到位,人才大量流失,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經營步履維艱,到1997年甚至一度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來。
1998年12月,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拿出MDI車間,成立了山東省第一家先改制後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企業——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更名為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萬華化學)。公司按照上市標準對原有體制進行重構,外部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內部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把技術創新作為突破口,實施創新工程和人才工程,技術不斷突破,業績迅速成長。
此時,煙臺萬華又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為了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公司曾對員工承諾,只要能研發出新產品並形成利潤,就拿出部分利潤作為獎金分配給相關人員。廠裡一個工程師團隊成功開發了新產品,並在當年形成利潤,折算獎金92萬元。
「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決定下來。」廖增太說,最後公司決定,公司領導不參與分紅,這92萬元分發給研發團隊的9名成員,帶隊的工程師獨得21萬元。
這次獎金分配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要知道當年全廠全年工資總額也才200萬元。「我們就是要商鞅立木。」廖增太說,在企業內部的激勵效應立刻顯現,同時讓煙臺萬華的名聲在業內廣泛傳開,一時間很多優秀的人才紛至沓來。
堅持分紅: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上市公司
2001年,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其主產業也從輕工製造合成革轉型到化工製造MDI。
公司常務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寇光武介紹,煙臺萬華自上市以來,每年均進行現金分紅,分紅共計139億元,是累計融資額29.51億元的4.7倍。
上市之後,挑戰接踵而至。2001年1月6日,就在煙臺萬華正式上市交易的第二天,兩大國際化工巨頭聯手中方夥伴籤署協議,將在國內投巨資興建一系列化工工程項目,其中就有年產16萬噸MDI生產裝置。
這消息對煙臺萬華而言猶如平地一聲雷。隨後,煙臺萬華迅速做出決策並啟動年產16萬噸MDI項目的立項工作。而這樣一個投資達25億元的項目,對於淨資產6.5億元的公司而言,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做後盾,是想也不敢想的。
寇光武介紹,正是由於當時煙臺萬華IPO募投項目的順利實施,才為後續寧波萬華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打破了國際化工巨頭在中國MDI行業的壟斷。
2011年,煙臺萬華收購匈牙利寶思德化學公司,實現了在競爭對手主要盈利區擁有生產基地的目標。經過努力,如今萬華化學已經逐步使寶思德扭虧為盈,並在2017年實現業績井噴,一舉彌補了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的所有歷史虧損,成為中東歐百強企業。
與改革開放同步成長,走過40年風雨的萬華化學現在擁有1萬餘員工,研發團隊是一支集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工程化及產品應用研究於一體,規模達1500餘人的專職研發隊伍,入選山東省十大優秀創新團隊。萬華化學已經有了新的「戰略三步走」:5年內,力爭進入全球化工前20強;在10年內,進入全球化工前十強;在15年內,成為全球一流的世界500強企業。
責任編輯: 尹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