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當心秋寒惹病
本報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高琳
隨著冷空氣的「造訪」,秋意漸濃,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一些疾病又找上門來。記者今天從省會多家醫院了解到,秋季秋燥、消化道、皮膚疾病、過敏疾病等常見病多發,隨著氣候逐漸變冷,心腦血管、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也會進入高發期。
秋燥易誤診為感冒、咽喉炎等
入秋後,口唇乾裂、口渴咽痛等症狀讓很多人感到不適,甚至以為是患上了感冒、咽喉炎,長沙市中心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黃建樂表示,這其實是秋燥。由於感受燥邪的時間不同,秋燥有溫燥、涼燥和內燥之分。
「溫燥與涼燥統為外燥,均由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都有口鼻乾燥、乾咳少痰、大便乾結等表現,很容易混淆。」黃建樂介紹,初秋尚有夏季火熱之餘氣,故多為溫燥,以發熱為主,微惡風寒,口渴。深秋接近冬之寒氣,則多見涼燥,惡寒為主發熱或無熱,口不甚渴。而內燥症狀為乾咳少痰,或痰粘難咳,或痰中帶血,口鼻乾燥、口渴咽幹、大便乾結、皮膚皸裂、形體消瘦等。
黃建樂提醒,秋燥症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因有痰中帶血症狀而被誤診為肺結核;因有咽喉疼痛、聲音嘶啞症狀而被誤診為喉腫物;因伴有其他疾病而被誤診為相應疾病加重等。
醫生建議,預防秋燥首先要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勞逸結合,精神上不能過度緊張。其次,飲食上要以防燥護陰,養胃,潤肺為主,多喝水、淡茶、果汁、豆漿、牛奶,多吃梨、芝麻、蜂蜜、銀耳、百合、蓮藕、山藥、花生等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津液;少吃辛辣,煎炸性食物;亦可用菊花、西洋參、麥冬、枸杞等泡水喝。
胃腸型感冒,先拉肚子後發燒
入秋後不僅早晚溫差大,而且天氣變化劇烈,昨天仿佛還在過炎炎夏日,今早的涼風就仿佛將我們帶入了冬季,這種情形下,不少人容易患上「胃腸型感冒」,它的特點是「先拉肚子後發燒」,由於症狀貌似胃腸病,所以被誤診的病人不少。
長沙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楊紅忠介紹,當人體著涼、淋雨、過度勞累時,身體抵抗力降低,原存在於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者是從外面空氣中吸入的病毒,就可以迅速繁殖並釋放毒素,引起咽喉局部發炎,出現全身症狀而發病。一般感冒的典型症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咽痛、咽部發乾、聲音嘶啞、咳嗽等,而有些病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反應,一般感冒的典型症狀不明顯或根本就不出現,此種病通常稱為「胃腸型感冒」。
「胃腸型感冒和胃腸炎不一樣。」楊紅忠說,急性腸胃炎病人一般有不潔飲食史,噁心、嘔吐較為劇烈,嘔吐物常有刺激性氣味,但一般沒有發熱症狀。而許多人在胃腸性感冒發病的起初,往往把它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這時如果以止瀉藥物進行治療,不但不會緩解病情,還會延誤病情。
怎樣辨別胃腸型感冒和胃腸炎呢?楊紅忠解釋,胃腸型感冒由病毒引起,同時伴有細菌性混合感染,發病誘因主要是來自冷空氣對腸胃刺激,再加上生活習慣不正常,不良飲食等。它的發病症狀主要是:胃脹、腹痛、嘔吐、腹瀉,一天排便多次,乏力,嚴重時會出現肌體脫水、體內電解質紊亂,免疫系統遭到破壞。
預防過敏性鼻炎來找「茬」
每到季節變化時,一些過敏性鼻炎患者常常打噴嚏、流鼻涕、眼淚汪汪的,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相比成年人,孩子得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比較多,據統計,長沙市中小學生的患病率約為25%。
長沙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周芳介紹,過敏性鼻炎分兩種,一種是常年性的,另一種是季節性的,又叫『花粉症』,一般都在每年的春秋季節更替時發病。秋季好發的季節性鼻炎發病很突然,患者會表現為打噴嚏,通常一打就是三四個,有的孩子甚至會連續打十幾個噴嚏,而且還會流清鼻涕、鼻子發癢,有的還會嗅覺減退。
「過敏性鼻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並且可能誘發支氣管哮喘,所以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周芳表示,要預防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首先要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平時少與花粉、寵物等接觸;溫差較大時要注意添衣服,加強保暖;房間內要保持空氣新鮮。如果過敏性鼻炎被誘發,可選擇抗組胺藥或鼻噴激素來緩解症狀。
醫生指出,有些人容易將過敏性鼻炎誤認為感冒,感冒一般是受涼(或受熱)後,出現症狀,且伴有發熱、咽痛、咳嗽、咳痰等,而過敏性鼻炎則單純表現打噴嚏、流鼻涕、鼻子發癢等,因此為了認清疾病、合理用藥,應在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時及時就診。
未雨綢繆,遠離「中風」意外
天涼好個秋。但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講,可要特別留神。「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就像埋下了一顆『炸彈』,不少老人因防備不及而發生腦卒中等疾病。」長沙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胡珏表示,秋、冬季節是中風的高發季節,該科室9月份約有1200名腦血管病患者就診。
胡珏解釋,秋季的寒暖常反覆,使人防不勝防,低氣溫可使體表血管的彈性降低,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寒冷的刺激還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血壓升高,導致腦血管缺血。
秋季氣候乾燥,也是各種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許多呼吸系統的感染和過敏性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誘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臟病是由長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導致。
醫生提醒,有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的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曬曬太陽,天冷時減少戶外活動。特別要注意定期體檢,及時看醫生,合理使用預防卒中的藥物、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