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功名隨風去 學問後世傳——記我國防癆界百科全書式學者丁福保

2021-02-12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丁福保,江蘇無錫人,1874年出生於一個私塾家庭,自幼喜歡讀書。1898年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江蘇南菁中學前身),同年任無錫竢實學堂算數教師。1901年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後考入洋務派著名人物盛宣懷所設的東文學堂學習日文和醫學。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教師。1906年返鄉,開始編譯教科書。1908年,赴上海開辦醫學書局,開始了醫學之路。58歲後專心著述,刊印書籍200餘種,數千卷。

丁福保先生學識淵博,見識高遠,學術精深。他開創了近代防癆圖書翻譯、撰寫、出版之先河,並創辦療養院,為清末民初的中國防癆界帶來了一股春風。他在醫學、文學、錢幣、佛學、數學等諸多方面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出版、收藏方面也有極高造詣,被稱為我國近代史上"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1952年11月28日,丁福保先生因病去世,終年78歲。到此,他的傳奇人生畫上了句號。

丁先生自幼多病,家族中有6人死於結核病,自己也被傳染,因此立志學醫。1909年,他到日本考察帝國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青山醫院等,併到日本千田醫科學校進修。由日本返國時,採購了大批的醫學書籍,這些醫學書籍為他今後的學術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丁福保先生翻譯、編寫、出版了大量醫學圖書。1899年,25歲即出版了第一本醫學專著《衛生學問答》(圖1)。此後陸續編寫翻譯出版醫學圖書達103種,涉及24個學科,735萬字。這些圖書匯集成《丁氏醫學叢書》,曾獲柏林、羅馬等博覽會金獎。這些圖書在民國時期極大促進了西醫學在我國的傳播,對我國近代醫學的發展貢獻巨大。

圖1 丁福保編著的第一本圖書《衛生學問答》(1899年)

圖2 丁福保先生出診信息

圖3 丁福保譯《肺癆病一夕談》(1910年)

圖4 丁福保譯《癆蟲戰爭記》(1912年)

圖5 丁福保著《肺病指南》(1935年)

圖6 丁福保著《肺病預防法》(1910年)

丁先生對中西醫研究並重。1910年,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西醫學研究會,發行《中西醫學報》,推動中西醫研究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引進西醫,在此基礎上對中醫、中藥發掘整理。在出版西醫圖書的同時,他也編寫出版了大量中醫圖書,如《中藥淺說》《傷寒論通論》《食物新本草》《內經通論》等。在中醫文獻學方面,丁先生原擬編撰一部囊括經史子集的4部著作《四部總錄》,但未能實現。1955年,商務印書館將其中子部醫家類提出單印,即為《四部總錄醫藥編》,著錄醫書1 500餘種,為中醫文獻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而翔實的工具書。

開辦醫院和行醫。1909年,丁福保先生赴南京參加醫學考試,即獲得最優等內科醫士證書。1913年,丁福保先生在上海開辦丁氏醫院,1928年與其子丁惠康創辦了肺病療養院,1934年與丁惠康創辦了虹橋療養院。這些醫院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大批肺病患者尤其是結核病患者治療帶來了希望。此後他白天應診,晚間著書,行醫達20餘年(圖2)。在當時的上海知名度很高,楊虎城將軍等都曾是他的患者。

丁福保先生也是近代防癆事業的先驅。他翻譯、編寫、出版了大量防癆方面的書籍。1910年前後,丁先生先後翻譯了《肺癆病一夕談》《肺癆病預防法》《肺癆病救護法》《新撰虛癆講義》《癆蟲戰爭記》(圖3,圖4)等,將西方最新的結核病治療方法介紹到我國。其編著的《肺病指南》《肺病預防法》和《肺病療養法》三本書(圖5,圖6),與北京盧永春編著的《癆病論》《肺癆咯血》《痊癒日記》成為了20世紀30年代我國最經典的防癆著作。丁福保和盧永春也成為那個時代南北最耀眼的防癆專家。這些防癆書籍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傳播以及中西醫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

參與中國防癆協會的組建。1933年10月21日,中國防癆協會在上海成立。這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個防癆專業組織,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擔任名譽會長,時任中華醫學會會長的牛惠生擔任理事長。丁福保先生積極參與防癆協會的籌建,並當選為第一屆監事。

創建療養院。療養院治療是當時最新的結核病治療方法。丁福保先生和兒子丁惠康先後於1928年和1934年創辦了肺病療養院和虹橋療養院。尤其是虹橋療養院斥巨資30萬元,佔地10畝,日光充足、空氣清新、樹木林立、綠意盎然,其建築風格參照當時西方最新款式,醫療建築、設計超前,診療水平也是當時最好的。開業時中外來賓1 000多人出席,多位當時名人如潘公展、孫科、吳稚暉、吳鐵城、蔡元培、于右任、孔祥熙、杜月笙等捐款或醫療設備。當時上海名醫如上海醫學院肺科教授劉德啟、內科專家黃銘新、華山醫院院長林兆耆等20餘位醫生在虹橋療養院坐診,轟動一時。該療養院解放前夕還曾掩護過民盟領導人張瀾先生。解放後,宋慶齡先生曾租借其作為中國福利會夏令兒童健康營、兒童劇團和幼兒園長達8年多。虹橋療養院1952年改為公立醫院,1957年更名為"虹橋醫院",1958年更名為"淮海醫院",後在原址上建設成為"徐匯區中心醫院"。

丁福保先生除了在醫學方面的巨大貢獻,在其他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

文學大家:漢代學者許慎著有《說文解字》一書,收集漢字9 352個,對每個字音義都做了解釋,成為研究古代文獻的必備工具書。丁先生歷經30多年,收集歷代文獻,增補了4 000多字,1928年出版了《說文解字詁林》,共1 036卷,其中正編66冊,補編12冊。後繼續匯集有關《說文解字》其他46種論述,於1931年編印《說文解字詁林補遺》,共16冊,70卷。有學者評價該書"諸家之說鹹備,其規模之大,堪稱空前"。他編寫的《漢魏六朝名家集》《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收集、整理、校訂了大量古詩詞,為我國文字的研究和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錢幣收藏和研究家:受父親的影響,丁先生喜歡收藏古錢幣,他收藏的錢幣上至周秦,下至民國,歷朝歷代莫不具備。他在古錢幣研究方面亦精深。1936年,他撰寫出版了《古錢大辭典》,共13冊,為錢幣學者和收藏者必備書籍;《歷代古錢圖說》《古錢雜記》《古錢學綱要》《古泉學研究》《古泉叢話》等著作也影響深遠。丁先生在錢幣學術推廣方面亦影響巨大。1936年,丁先生設立中國古泉學會並出任會長,同年創辦會刊《古泉學》雜誌;1940年在上海重新成立了中國泉幣學社並任會長,出版會刊《泉幣》。丁先生是20世紀30—40年代我國錢幣學界的一面旗幟。後人專門為丁先生逝世40周年發行了紀念幣。

佛學大家:他歷經10多年,1922年編寫出版了《佛學大辭典》。該書收入詞目3萬多條,360多萬字,共16冊,這是佛教創立2 500多年以來第一部佛學詞典。1920年起,出版了《丁氏佛學叢書》,共49種。另外,丁先生還擔任佛教職務,捐贈房產和圖書給佛教組織。

丁先生同時也是書籍收藏家和捐贈者。他一生喜收藏圖書,據說藏書達15萬卷。1919年捐書給無錫縣立圖書館,1935年捐書15 000冊給上海圖書館,1937年捐木器、萬卷書給上海福幼院,1938年捐5萬古今刊本給震旦大學設立"丁氏文庫",1950年捐贈1 000餘種石刻拓本及古籍給北京圖書館,這些捐贈圖書極大促進了文化和信息傳播。

回顧丁福保先生的一生,其涉獵領域之廣、之深,其著作之繁多,其後世之影響,堪稱傳奇,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其學貫古今、融通中西醫學,是中國近現代醫學界的開拓者。正如有人評價他:在丁先生治學範圍內的某一個領域,後人可能會趕上或超過他,但欲在全部領域與丁先生比肩,甚至超過丁先生,恐怕是很難的。

丁先生離世已經近70年了,但他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學術貢獻及學術影響,都是我們今天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焦點

  • 丁福保居士:百科全書式學者
    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丁福保(1874-1952)先生,江蘇無錫人,宇仲祜,號疇隱居士,又號濟陽破衲。
  • 「尋找」丁福保
    然而,出生於無錫書院弄的丁福保卻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在數學、醫學、語言文字學、佛學、錢幣學、道學等多學科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在出版、目錄、考據、校勘、天文、鑑賞、藝術等領域也深有造詣。丁福保性格內向,一生治學,淡泊名利,所以雖然他學貫文理,但坊間卻很少有人知道他。丁福保陳列館在靈山梵宮的西面,對市民、遊客開放。
  • 百科全書式學者古文字通才李學勤去世,清華大學肄業而後成為教授
    2月24日,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學勤辭世。李學勤1933年3月出生於北京一家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喜愛讀書,後來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嶽霖,馮友蘭等。
  • 通識經典 | 張舜徽:論學問之博通與專精
    古代學者當中,很有些繼往開來的人物。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亭林(炎武),便是被經常稱舉的一個。有人懷疑到顧氏著述既以「音學五書」為最專精,應該肯定他是一位傑岀的音韻學家,為什麼後人談到清代的經學家、史學家、乃至金石學家,都離不了他?他一生專業,究竟是什麼?難道每門學問,他都很精通嗎?
  • 人物|學者黃侃:50歲前不著書 忠告學人要做真學問
    有一天,黃的學生為他拿皮包時發現內有許慎的《說文解字》,打開一看,那書上畫得太特別了:書頭蠅頭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筆寫的,有硃筆寫的,還有各種各樣的符號,全書9300字,每個字都有自己的講法;別人的講法,有的他肯定,有的他否定,也都記在了上面。據說,他對《說文解字》讀了5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新的體會。他去講授的時候,也每一次有新的內容,同學們說:聽黃先生的課,百聽不厭,常聽常新。
  • 福樓拜《布瓦爾與佩庫歇》,百科全書式的小說
    《布瓦爾與佩庫歇》中譯本《布瓦爾與佩庫歇》是福樓拜的未竟的長篇小說,以兩位抄寫員(即書名的兩個人物)的經歷為主線,填充進了百科全書式的內容。一八三九年初,布瓦爾繼承了他的伯父兼教父(實為父親)的一筆遺產,於是他和佩庫歇得以擺脫抄寫員的生涯,幾經周折,在沙維尼奧爾鎮買下了一座農莊,從此開始了他們研究各類學問的生活(他們在這裡估計待了有近二十年或以上)——這就是全書將展開講述的主要內容。
  • 《北平學人訪問記》:一位民國報人眼中的頂尖學者身影
    從這個視角來看,《北平學人訪問記》提供了許多豐富而珍貴的細節。「訪問記」的主體部分,是由一位名為賀逸文的記者完成的,他是《世界日報》的掌舵人成舍我的一員得力幹將。「訪問記」一共採訪了69位學者,文理兼顧,既有如顧頡剛、沈從文、馮友蘭、陳垣、錢玄同等人文學者,也有如曾昭掄、秉志、胡先驌等科學家,皆為一時之選。
  • 才女李清照,十六歲的驚豔之作,後世人讚不絕口,果然文採超群
    從她的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古代才女的讓人佩服的才情,後世人對於李清照的詞更是讚不絕口。她的詞細膩文雅,並且文採出眾,文筆高潮,後世人都稱她為詞中之後。李清照,婉約詞派代表人物,字易安居士,被後世稱為「千古第一才女」。
  • 批判「八股取士」,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學者認為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可以比肩文學名著《紅樓夢》。大家對這部小說有個共識,稱之為「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8世紀中期,大概和《紅樓夢》出現在同一個時代。吳敬梓出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稱不上世代簪纓,但也算衣食無憂。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 黃侃罵人的故事與學問
    正在隔壁屋子裡的黃侃突然跳出來反詰道:「湖北固然沒有學者,然而這不就是區區;安徽固然多有學者,然而這也未必就是足下。」陳獨秀聽了默然而去。陳獨秀就任北大文科學長那天,是校長蔡元培和他去休息室與文科教授見面的,因為校長在,大家都還客氣。
  • 我國學者:古希臘文明有沒有還是未知數
    有西方人士說,中國的古代聖賢名不符實,據西方文獻記載,亞里斯多德一生活了62周歲,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寫下300多萬字著作,傳世的有100多萬字。雖然自鴉片戰爭以來,很多中國學者言將亞里斯多德奉為圭臬,然而,有一位學者董並生卻語出驚人,寫下《虛構的古希臘文明》一書,並指出古希臘文明是子虛烏有。董並生的結論極具顛覆性,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置信。
  • 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一、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山海經》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的《山海經》。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小說,應該算是史上最早的地理志,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等。《山海經》中很多記述都是後世神話的的雛形。所以,後世稱《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 歐洲17世紀著名學者基歇爾:漢字西傳第一人
    基歇爾是第一個較系統在歐洲介紹中國書寫文字的,從這個角度看,他是漢字西傳第一人。  基歇爾首次發表了當時歐洲最長的中文文獻  阿塔納修斯·基歇爾(1602—1680),歐洲17世紀著名的學者、耶穌會士。他興趣廣泛,知識廣博,僅用拉丁文出版的著作就有40多部。但他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國圖說》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吳其昌作為梁啓超的嫡傳弟子,深得其老師梁啓超的思想傳承,他主要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解說人物,側重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以人物為中心說歷史人物,講述歷史之中人物的命運,這種方法將人物命運和時代特徵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作者簡介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海寧人,歷史學家。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古代典籍中不乏與玄奘有關的內容,如道宣的《玄奘傳》(《續高僧傳》卷四)、慧立本、彥悰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冥祥的《大唐故三藏法師行狀》等,都對玄奘的生平做了較為詳細的記錄;而《舊唐書》、《新唐書》等其他歷史著作中,則有零星的記載。然而在今天,我們了解玄奘,都來源於由唐太宗授意,玄奘陳述,其弟子辯機編撰的《大唐西域記》,它不僅是研究佛教史學的重要文獻,也是研究玄奘生平的珍貴資料。
  • 【阿拉伯的智慧】學者的墨跡比殉教者的血跡更加高貴
    只有依賴能書寫的人抄錄,能誦讀的人口授,才能傳布到不能讀寫的人中間去。由此這些能讀寫者,就成為傳布伊斯蘭教的關鍵一環,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直接決定著伊斯蘭在整個民族中的命運。他們的功用,遠大於一般的殉教者了。人們普遍認為,聖門的第一代弟子,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學者。這時期的學問,宗教學的活力最大,範圍也最廣。
  • 古代文學門派之爭,著述對後世影響,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
    「鄭學」與「王學」對經書作了全面而系統的闡釋,各成一家之言,著書立說,對後世經學發展影響很大。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博士章句喪失,西漢以來所傳今文被全部消。經學大師輩出,新說林立,紛不止「王學」與「鄭學」之爭代替了今古文之古今文界限已不明王學」壓倒「鄭學」,東香時「鄭學」又壓倒大致說來,西時大講晉玄學,北朝仍然繼承東漢以來的學風。
  • 談學問——朱光潛
    最大的誤解在把學問和讀書看成一件事。子弟進學校不說是「求學」而說是「讀書」,學子向來叫做「讀書人」粗通外國文者在應該用「學習」(learn)或「治學」(study)等字時常用「閱讀」(read)來代替。這種傳統觀念的錯誤影響到我國整個教育的傾向。各級學校大半把教育縮為知識傳授,而知識傳授的途徑就只有讀書,教員只是「教書人」。這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改正,教育和學問恐怕就沒有走上正軌的希望。
  • 開創我國史書紀傳的先河之作——《世本》
    除其重要的先秦史料價值外,其記述體例也有獨特,堪稱開創了我國古代史書紀傳體例的先河。《世本》最早見錄於《漢書.藝文志》,共十五篇,記述內容為黃帝以來至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歷史。後來《世本》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散失,概宋代時亡佚。清代時,學者紛紛輯佚整理,1957年,商務印書館把這些輯本編成《世本八種》出版,使我們看到」了該書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