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江蘇無錫人,1874年出生於一個私塾家庭,自幼喜歡讀書。1898年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江蘇南菁中學前身),同年任無錫竢實學堂算數教師。1901年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後考入洋務派著名人物盛宣懷所設的東文學堂學習日文和醫學。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教師。1906年返鄉,開始編譯教科書。1908年,赴上海開辦醫學書局,開始了醫學之路。58歲後專心著述,刊印書籍200餘種,數千卷。
丁福保先生學識淵博,見識高遠,學術精深。他開創了近代防癆圖書翻譯、撰寫、出版之先河,並創辦療養院,為清末民初的中國防癆界帶來了一股春風。他在醫學、文學、錢幣、佛學、數學等諸多方面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出版、收藏方面也有極高造詣,被稱為我國近代史上"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1952年11月28日,丁福保先生因病去世,終年78歲。到此,他的傳奇人生畫上了句號。
丁先生自幼多病,家族中有6人死於結核病,自己也被傳染,因此立志學醫。1909年,他到日本考察帝國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青山醫院等,併到日本千田醫科學校進修。由日本返國時,採購了大批的醫學書籍,這些醫學書籍為他今後的學術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丁福保先生翻譯、編寫、出版了大量醫學圖書。1899年,25歲即出版了第一本醫學專著《衛生學問答》(圖1)。此後陸續編寫翻譯出版醫學圖書達103種,涉及24個學科,735萬字。這些圖書匯集成《丁氏醫學叢書》,曾獲柏林、羅馬等博覽會金獎。這些圖書在民國時期極大促進了西醫學在我國的傳播,對我國近代醫學的發展貢獻巨大。
圖1 丁福保編著的第一本圖書《衛生學問答》(1899年)
圖2 丁福保先生出診信息
圖3 丁福保譯《肺癆病一夕談》(1910年)
圖4 丁福保譯《癆蟲戰爭記》(1912年)
圖5 丁福保著《肺病指南》(1935年)
圖6 丁福保著《肺病預防法》(1910年)
丁先生對中西醫研究並重。1910年,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西醫學研究會,發行《中西醫學報》,推動中西醫研究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引進西醫,在此基礎上對中醫、中藥發掘整理。在出版西醫圖書的同時,他也編寫出版了大量中醫圖書,如《中藥淺說》《傷寒論通論》《食物新本草》《內經通論》等。在中醫文獻學方面,丁先生原擬編撰一部囊括經史子集的4部著作《四部總錄》,但未能實現。1955年,商務印書館將其中子部醫家類提出單印,即為《四部總錄醫藥編》,著錄醫書1 500餘種,為中醫文獻研究提供了一份寶貴而翔實的工具書。
開辦醫院和行醫。1909年,丁福保先生赴南京參加醫學考試,即獲得最優等內科醫士證書。1913年,丁福保先生在上海開辦丁氏醫院,1928年與其子丁惠康創辦了肺病療養院,1934年與丁惠康創辦了虹橋療養院。這些醫院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為大批肺病患者尤其是結核病患者治療帶來了希望。此後他白天應診,晚間著書,行醫達20餘年(圖2)。在當時的上海知名度很高,楊虎城將軍等都曾是他的患者。
丁福保先生也是近代防癆事業的先驅。他翻譯、編寫、出版了大量防癆方面的書籍。1910年前後,丁先生先後翻譯了《肺癆病一夕談》《肺癆病預防法》《肺癆病救護法》《新撰虛癆講義》《癆蟲戰爭記》(圖3,圖4)等,將西方最新的結核病治療方法介紹到我國。其編著的《肺病指南》《肺病預防法》和《肺病療養法》三本書(圖5,圖6),與北京盧永春編著的《癆病論》《肺癆咯血》《痊癒日記》成為了20世紀30年代我國最經典的防癆著作。丁福保和盧永春也成為那個時代南北最耀眼的防癆專家。這些防癆書籍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傳播以及中西醫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
參與中國防癆協會的組建。1933年10月21日,中國防癆協會在上海成立。這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個防癆專業組織,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擔任名譽會長,時任中華醫學會會長的牛惠生擔任理事長。丁福保先生積極參與防癆協會的籌建,並當選為第一屆監事。
創建療養院。療養院治療是當時最新的結核病治療方法。丁福保先生和兒子丁惠康先後於1928年和1934年創辦了肺病療養院和虹橋療養院。尤其是虹橋療養院斥巨資30萬元,佔地10畝,日光充足、空氣清新、樹木林立、綠意盎然,其建築風格參照當時西方最新款式,醫療建築、設計超前,診療水平也是當時最好的。開業時中外來賓1 000多人出席,多位當時名人如潘公展、孫科、吳稚暉、吳鐵城、蔡元培、于右任、孔祥熙、杜月笙等捐款或醫療設備。當時上海名醫如上海醫學院肺科教授劉德啟、內科專家黃銘新、華山醫院院長林兆耆等20餘位醫生在虹橋療養院坐診,轟動一時。該療養院解放前夕還曾掩護過民盟領導人張瀾先生。解放後,宋慶齡先生曾租借其作為中國福利會夏令兒童健康營、兒童劇團和幼兒園長達8年多。虹橋療養院1952年改為公立醫院,1957年更名為"虹橋醫院",1958年更名為"淮海醫院",後在原址上建設成為"徐匯區中心醫院"。
丁福保先生除了在醫學方面的巨大貢獻,在其他方面也有極高的造詣。
文學大家:漢代學者許慎著有《說文解字》一書,收集漢字9 352個,對每個字音義都做了解釋,成為研究古代文獻的必備工具書。丁先生歷經30多年,收集歷代文獻,增補了4 000多字,1928年出版了《說文解字詁林》,共1 036卷,其中正編66冊,補編12冊。後繼續匯集有關《說文解字》其他46種論述,於1931年編印《說文解字詁林補遺》,共16冊,70卷。有學者評價該書"諸家之說鹹備,其規模之大,堪稱空前"。他編寫的《漢魏六朝名家集》《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收集、整理、校訂了大量古詩詞,為我國文字的研究和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錢幣收藏和研究家:受父親的影響,丁先生喜歡收藏古錢幣,他收藏的錢幣上至周秦,下至民國,歷朝歷代莫不具備。他在古錢幣研究方面亦精深。1936年,他撰寫出版了《古錢大辭典》,共13冊,為錢幣學者和收藏者必備書籍;《歷代古錢圖說》《古錢雜記》《古錢學綱要》《古泉學研究》《古泉叢話》等著作也影響深遠。丁先生在錢幣學術推廣方面亦影響巨大。1936年,丁先生設立中國古泉學會並出任會長,同年創辦會刊《古泉學》雜誌;1940年在上海重新成立了中國泉幣學社並任會長,出版會刊《泉幣》。丁先生是20世紀30—40年代我國錢幣學界的一面旗幟。後人專門為丁先生逝世40周年發行了紀念幣。
佛學大家:他歷經10多年,1922年編寫出版了《佛學大辭典》。該書收入詞目3萬多條,360多萬字,共16冊,這是佛教創立2 500多年以來第一部佛學詞典。1920年起,出版了《丁氏佛學叢書》,共49種。另外,丁先生還擔任佛教職務,捐贈房產和圖書給佛教組織。
丁先生同時也是書籍收藏家和捐贈者。他一生喜收藏圖書,據說藏書達15萬卷。1919年捐書給無錫縣立圖書館,1935年捐書15 000冊給上海圖書館,1937年捐木器、萬卷書給上海福幼院,1938年捐5萬古今刊本給震旦大學設立"丁氏文庫",1950年捐贈1 000餘種石刻拓本及古籍給北京圖書館,這些捐贈圖書極大促進了文化和信息傳播。
回顧丁福保先生的一生,其涉獵領域之廣、之深,其著作之繁多,其後世之影響,堪稱傳奇,尤其是在醫療領域,其學貫古今、融通中西醫學,是中國近現代醫學界的開拓者。正如有人評價他:在丁先生治學範圍內的某一個領域,後人可能會趕上或超過他,但欲在全部領域與丁先生比肩,甚至超過丁先生,恐怕是很難的。
丁先生離世已經近70年了,但他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學術貢獻及學術影響,都是我們今天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