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學者認為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可以比肩文學名著《紅樓夢》。大家對這部小說有個共識,稱之為「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8世紀中期,大概和《紅樓夢》出現在同一個時代。
吳敬梓出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稱不上世代簪纓,但也算衣食無憂。他青年時期參加過科舉考試,結果沒有上榜。中年時期依然追求功名卻鎩羽而歸,到了晚年有了晉身的機會,已經傷心至極。吳敬梓晚年生活貧寒,從一個生活優渥的貴公子,到年老貧賤事事哀的老頭,他的一生代表了很多讀書人的命運。他寫《儒林外史》就是反思科舉考試、八股文章對讀書人的迫害。經歷迫害的讀書人進入官場之後,往往會產生某種報復心理,促使他們顢頇昏聵,貪婪無恥。
《儒林外史》的內容從元朝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了明代文人。一個清朝人不寫本朝故事,是為了避免牽扯到「文字獄」。清朝的皇帝來自於關外,他在穩固統治的同時內心極其敏感多疑。體現文化方面,因言治罪,因文治罪屢見不鮮。故此吳敬梓在創作中,把時代背景放到從元末到明朝這段時期。雖然歷史背景變了,但書中的內容同樣可以放在清朝的背景之下。
提到《儒林外史》,必須要提及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考題——八股文章。這是一種教條化、模式化的文體,絲毫不能考核出莘莘學子的能力。這樣的考題長期出現,僵化了讀書人的思想,讓大部分讀書人成了考試的工具。寫這種空洞文章的人,久而久之會變得迂腐不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他中舉之後甚至變得癲狂發瘋,就是深受這種「官樣文章」的迫害。這不是他一個人不幸,而是天下讀書人的不幸。吳敬梓在辛辣諷刺之餘,也提出了他的見解,這就是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
吳敬梓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辛辣批判那些欺下媚上的貪官汙吏。既然作為一部「官場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書中出現了各種官員的形象。按照人物性格涵蓋了四中官員。第一種官員單純追求功名利祿。第二種官員欺世盜名。第三種官員虛情假意。最後一種官員看破官場黑暗,成為棟梁之才。也就是說,吳敬梓承認有好官,但大部分官員都是無能昏聵的。
吳敬梓在創作《儒林外史》時,採用了「婉而多諷」的寫作手法,故此他筆下的官場百態格外生動鮮活。他不是為了諷刺而諷刺,他只是通過諷刺的手法勾勒出官場的真相。故此後人對這部小說評價極高,認為這是一部風格成熟的文學佳作。
拓展閱讀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唐宋八大家中低調的文人,北宋曾鞏
擁劉反曹,立場鮮明的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紅樓夢》中的「神秘女子」,薛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