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春秋筆法:擅「史才」,少「詩筆」

2020-12-13 騰訊網

吳敬梓寫人物極為簡潔而深刻,只抓住一點特徵,用幾句個性化的語言,就把一個人寫活了。這方面似乎借鑑了《世說新語》的筆法。吳敬梓在思想上接受了不少魏晉風度的影響,而且在敘事手法上也刻意模擬了《世說新語》的風格。

如寫人物出場,一般都稱他的官銜或字號,不用他的正名,而他的正名卻往往借別人的對話或正式的文書裡說出來,有時會使讀者疑惑是否一人。例如,第二回王舉人途經觀音庵躲雨,和周進攀談,吹了一通自己的文章是有神助的,還說夢中見到會試與荀玫同榜,沒說他自己的名字。直到第七回荀玫中了進士,王惠來拜見時才點出了正名,並呼應了他當年的夢兆。王惠由員外補授南昌知府後,與前任蘧太守交接,蘧太守派兒子蘧景玉來辦手續,不說這位蘧太守是誰。後文王惠棄官逃亡,路遇蘧公孫,說起蘧景玉已先死,才提起當年的事。而蘧公孫的正名在隨後刻印的《高青丘集詩話》上標明了「嘉興蘧來旬夫補輯」,我們才知道他的名字。蘧太守在第八回裡送別婁氏兩公子時說:「二位賢侄回府,到令先太保及尊公文恪公墓上,提著我的名字,說我蘧祐年邁龍鍾,不能親自再來拜謁墓道了。」讀者才知道蘧太守原來名「祐」,也看到了他謹守禮法的品行。

又如第十七回,匡超人一路認識了幾個名士,都只報了字號。到十八回裡景蘭江把鬥方送給匡超人看,後面排著名字是:「趙潔雪齋手稿」「景本蕙蘭江手稿」「支鍔劍峰手稿」「浦玉方墨卿手稿」,才把正名都寫齊了。吳敬梓在書中經常有意運用這種前後互見的筆法,人物出場時不介紹他的名字,到後來在側面或別人對話裡才說出正名。例如,第四十回蕭雲仙任青楓城千總時,請了一位沈先生,沒說他名字。直到後面沈先生為女兒沈瓊枝告狀後,知縣說出沈大年是常州貢生,此後就用他的正名了。

又如,第五十四回一再講到陳和甫的兒子,不說他的名字,到了丁言志和他吵架,叫他「陳思阮」,陳思阮也直呼「丁詩」之名。似乎吳敬梓開始講故事時還像對朋友那樣尊稱他的字號,表示禮貌,再借書中人物之口補敘他的名字。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精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有別於書會才人、市井藝人、書坊商人編寫的通俗小說,恐怕就在於吳敬梓更多地借鑑了古體小說。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是運用《春秋》的筆法,寓褒貶於敘事,即所謂的「皮裡陽秋」。吳敬梓在小說裡擅用「史才」,卻很少用「詩筆」,這一點卻和傳統的小說有所不同。

吳敬梓也是一位詩人,對《詩經》又有獨到的研究,然而,寫小說時卻基本不用詩詞賦贊。除了第一回開頭和五十五回結尾的兩首詞,其餘各回都沒有入回、落回的詩詞,令人感到有些意外。書中很多地方講到寫詩、評詩,卻沒有引出一首詩。如第十二回鶯脰湖聚會,有好幾位詩人名士出席,只有牛布衣吟了詩,又沒有寫出來;第十八回景蘭江等舉行西湖詩會,連匡超人也湊了一首交卷,可是就不引出原作;蕭雲仙請人畫了他的戰績圖求人題詠,卻沒見到文本;沈瓊枝掛牌賣詩,杜少卿去訪問,也沒有拿出作品來;丁言志上門請聘娘評詩,也不見實物。這是很奇怪的,為什麼吳敬梓不像許多小說家那樣插寫一兩首詩呢?

如果我們見不到《文木山房集》的傳本,還會懷疑吳敬梓不善於寫詩,有意藏拙呢。當然,也有一首陳禮扶乩請來伏魔大帝寫的一首《西江月》詞,故弄玄虛,卻是作者假託的神話。還有洪憨仙寫的一首七絕,也是他冒充仙人的虛假廣告,寫得也極淺俗。書中倒有些詩話,如第三十四回杜少卿《詩說》對《女曰雞鳴》所講的獨特見解,也體現了他批判「功名富貴」的目的。還有杜慎卿評詩的話,說「桃花何苦紅如此」句上如果加一個「問」字,就是很好的詞的句子,這倒是極中肯的詩論,可見出吳敬梓的詩學見解。可惜全書只此一處。《儒林外史》裡不穿插小說人物寫的詩,看來吳敬梓是有意另闢蹊徑,避開舊小說的俗套,獨創自己的文風,以白描制勝。

中國小說從唐代傳奇以來,都以文採為重,宋人有「史才、詩筆、議論」兼備的評語。後來就有人走上了「詩文小說」的誤區。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更以堆砌詩詞為能事,大多是《紅樓夢》開頭所批評的「情詩豔賦」。《儒林外史》不藉助詩筆的文採,而注重簡練白描的史才,很可能是吳敬梓有意地對清初小說濫用詩詞的糾偏補弊之舉,也與書中的景蘭江等假名士拉開了距離。

《儒林外史》用近體小說的體裁來寫文人名士的外傳,借鑑了《水滸傳》串珠式的敘事結構,吸取了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的某些筆法,也融化了一些古代小說的藝術技巧,又有許多獨創的新穎的手法,寫成了一部史無前例的諷刺小說。這是中國小說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創新,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熟,也為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門類。雖然真正理解諷刺藝術的讀者不是太多,但影響不小。後來模仿《儒林外史》的小說也屢見不鮮,特別是清末的譴責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顯然有模擬《儒林外史》的跡象,甚至形成了一個流派。但大都是襲貌遺神,流於膚淺和誇張。正如魯迅所說的:「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現代作家寫的諷刺小說如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似有《儒林外史》的影響。錢先生對《儒林外史》頗有微詞,指出書中蹈襲依傍的地方很多,已經看到了吳敬梓的某些弱點。但他所讀的乃是後人增補的六十回本,未能辨別真偽,可能因為他當時偏重文章而不屑於做考據工作,見《小說識小續》。吳敬梓的生活閱歷較窄,書中的確有很多移植來的故事,前人多已考出來源,但他對所攝取的原型人物,往往加以改造甚至顛覆性的再創造,已經不是簡單的再現了。

圖片源於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故人何處之:走出《儒林外史》的吳敬梓
    胡適在《文木山房集》中的批語胡適在《文木山房集》前的說明老版《儒林外史》吳敬梓,字敏軒(1701—1754),安徽全椒縣人,極輕錢財,不善營生。是的,吳敬梓的眾多詩文,因為貧窮,大多沒能刊印留世,後人只知《儒林外史》。也因這本書,我們才曉得他來過杭州。曹曉波1.吳敬梓什麼時候來的杭州吳敬梓是乾隆十三年(1748),48歲來的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敬梓並非慕名遊玩杭州。那時候,他常常吃了上頓,要等找到下頓的米,才能落鍋。朋友來訪,少不了要掮米提柴,送他。
  • 解讀《儒林外史》的行文特點,分析吳敬梓獨特的寫作技巧
    所謂儒林,是指古代知識分子的群體,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就是一部以古代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小說,成功塑造了許許多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其中如王冕學畫、範進中舉、嚴監生守財、匡超人得志等故事,都是經久流傳的名篇,也展示了吳敬梓獨特的寫作技巧。
  • 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一輩子混得比範進還慘
    提起吳敬梓,人們就會想到他寫的《儒林外史》,如果你沒讀過,但你一定學過初中課本上的《範進中舉》,它就選自《儒林外史》。範進一輩子大多數時候窮困潦倒,但最後也中了個舉人,可是吳敬梓就沒那麼幸運了,一生比範進還不幸。講起他的不幸,我們還得從吳敬梓的出身和科舉說起。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書,由著名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專家陳美林教授擔任主編,李忠明教授與吳波教授合作撰寫,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進入21世紀以來,回顧、總結與反思,成為重要的學術思潮。
  • 吳敬梓揚州詩詞 發《儒林外史》先聲
    《百字令·天寧寺僧舍見青然兄題壁詩》《高陽臺》(柘月初虧)、《題白沙翠竹江村》(組詩五絕九首)等部分代表性詩詞篇章,形象揭示了吳敬梓叛逆思想產生、發展終佔主導地位的心路歷程,而啟《儒林外史》之先聲。吳敬梓的揚州詩詞不僅展示了作者的行蹤變化和人生閱歷、內心世界的嬗變發展,且為他創作的巨著《儒林外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一起品讀經典 儒林外史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 (清)吳敬梓 長篇小說 今日
  • 《儒林外史》:回望長三角的市井風俗
    《儒林外史》《紅樓夢》《浮生六記》……從本期開始,「文脈」版將帶你跟著名著暢遊長三角,在字裡行間感受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誕生於清朝的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不論是「範進中舉」的故事,還是「吝嗇鬼」的典型代表嚴監生,都在文學長廊上留下了生動的人物肖像。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那時,他與「詩孩」孫席珍、王西彥等老師接觸不少。也曾擔任浙大文藝社的負責人,學校晚會上詩歌朗誦的節目,詩作就常出自他的手筆。1951年,浙江省文聯組織浙大中文系學生到鹽區體驗生活,陳美林即是其中之一。無奈語言不通,他預想中反映鹽民生活的大作也就無從下筆了。1953年,為響應第一個「五年計劃」號召,陳美林提前畢業,分配到學校當老師,專業的「作家夢」也便作罷。
  • 從《儒林外史》的偽儒形象,看吳敬梓眼中的科舉
    所以吳敬梓筆下的正面人物也都走過讀書應試的道路。一般都說吳敬梓(1701~1754)在他的《儒林外史》一書中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的腐朽,無情地批判八股文,是偉大的寫實主義巨著。而認真閱讀原書,卻不難看到作者並不反對科舉制度,只是指出這個制度在實行中有許多弊端。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範進中舉》節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少有的幾部出類拔萃的巨製之一,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小說。吳敬梓在創作此書時,以對待功名富貴和文行出處的態度為中心,貶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揚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熱烈讚美具有完整健康人格的、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儒林外史》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極具個性的諷刺藝術。
  • 《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
    《儒林外史》,被認為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有一部分人和事涉及四川、廣東、山東等地,而作者吳敬梓是安徽全椒人,據很多學者系統研究,他生前並未到過這幾個地方,尤其是正文(第二回)故事從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寫起,其用意何在?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貴晨認為,吳敬梓的儒家情懷與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書有非常濃重的「天下」「古今」意識,影響故事地點與人物隸籍、遊歷之地的設計等,都有特別的考慮。
  •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2019/09/22 08:20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3936
  •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楊憲益與戴乃迭譯出《儒林外史》前7回內容,取名《儒林的生活》(1954),刊登在《中國文學》期刊,後收入其《儒林外史》全譯本中。《人民中國》期刊(1955)刊登了《儒林外史》第3回譯文,取名《範進中舉》,譯者不詳。楊憲益與戴乃迭合譯的《儒林外史》(1957)全譯本是英語世界《儒林外史》傳播史上的大事,它是《儒林外史》目前唯一的英語全譯本,且譯本質量為人稱道。
  • 《儒林外史》知識點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目錄章回名稱章回名稱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 顛覆傳統,《儒林外史》的解構主義特徵
    相對這個時期而言,古代文學作品常常具有一種詩性品格,是人的精神自由舒捲之地,亦是對現實逃避的家園,因此常常處於與日常生活形成對照的文化系統之中。《儒林外史》以還原的方式對古代作品中出現過的浪漫的富於想像的藝術形象進行消解,在文化上便具有了一種對傳統的顛覆意味,這便形成了《儒林外史》的解構主義特徵。
  • 關於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的啟事
    吳敬梓是著名的中國古代小說家,也是全椒籍的世界級文化名人,他創作的《儒林外史》是有著思想家氣質的文化小說,有著高雅品位的藝術精品,是我國諷刺文學的鼻祖,是中國小說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儒林外史》的藝術手法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 《儒林外史》作者唯一手跡寫的是與盧家交情
    鳴鏑聲中欲斷魂,健兒何處吹羌笛……」這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所做詩《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由文史大家丘良任先生在故宮博物院偶然發現,成為吳敬梓傳世的唯一手跡。吳敬梓的詩最後一句「蔽芾甘棠勿剪伐」,「甘棠」源於詩經,後人在稱頌有德政、澤及人民的地方官員常用「甘棠遺愛」一詞,吳敬梓以此稱頌盧見曾,不僅切合他們的關係,個中更有親身感受。  兩人的交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間。雍正末年,盧見曾任江寧知府期間,認識了為人豁達並富有文採的吳敬梓。
  • 《儒林外史》: 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
    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 《課間十分鐘》主持人 熊熊在課堂之外,王新剛老師喜歡與學生一起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其中就包括有《儒林外史》。
  • 百座儒林外史人物雕像、吳敬梓用過器具亮相(圖)
    百座儒林外史人物雕像、吳敬梓用過器具亮相(圖) 近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文豪,該縣將打造一座儒林外史文化城,將小說裡的真實場景搬上街頭。據悉,此舉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極少以物化形式創作的經典之作。  據史料記載,吳敬梓出生在全椒,在當地生活了33年,其後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 張國風:《儒林外史》與永樂
    吳敬梓借扶乩隨手引來的兩句詩,即反映了後人同情建文的心情。第八回,有這樣一段微妙的文字:四公子道:「據小侄看來,寧王此番舉動,也與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運氣好,到而今稱聖稱神,寧王運氣低,就落得個為賊為虜,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太守道:「成敗論人,固是庸人之見,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說話須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