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寫人物極為簡潔而深刻,只抓住一點特徵,用幾句個性化的語言,就把一個人寫活了。這方面似乎借鑑了《世說新語》的筆法。吳敬梓在思想上接受了不少魏晉風度的影響,而且在敘事手法上也刻意模擬了《世說新語》的風格。
如寫人物出場,一般都稱他的官銜或字號,不用他的正名,而他的正名卻往往借別人的對話或正式的文書裡說出來,有時會使讀者疑惑是否一人。例如,第二回王舉人途經觀音庵躲雨,和周進攀談,吹了一通自己的文章是有神助的,還說夢中見到會試與荀玫同榜,沒說他自己的名字。直到第七回荀玫中了進士,王惠來拜見時才點出了正名,並呼應了他當年的夢兆。王惠由員外補授南昌知府後,與前任蘧太守交接,蘧太守派兒子蘧景玉來辦手續,不說這位蘧太守是誰。後文王惠棄官逃亡,路遇蘧公孫,說起蘧景玉已先死,才提起當年的事。而蘧公孫的正名在隨後刻印的《高青丘集詩話》上標明了「嘉興蘧來旬夫補輯」,我們才知道他的名字。蘧太守在第八回裡送別婁氏兩公子時說:「二位賢侄回府,到令先太保及尊公文恪公墓上,提著我的名字,說我蘧祐年邁龍鍾,不能親自再來拜謁墓道了。」讀者才知道蘧太守原來名「祐」,也看到了他謹守禮法的品行。
又如第十七回,匡超人一路認識了幾個名士,都只報了字號。到十八回裡景蘭江把鬥方送給匡超人看,後面排著名字是:「趙潔雪齋手稿」「景本蕙蘭江手稿」「支鍔劍峰手稿」「浦玉方墨卿手稿」,才把正名都寫齊了。吳敬梓在書中經常有意運用這種前後互見的筆法,人物出場時不介紹他的名字,到後來在側面或別人對話裡才說出正名。例如,第四十回蕭雲仙任青楓城千總時,請了一位沈先生,沒說他名字。直到後面沈先生為女兒沈瓊枝告狀後,知縣說出沈大年是常州貢生,此後就用他的正名了。
又如,第五十四回一再講到陳和甫的兒子,不說他的名字,到了丁言志和他吵架,叫他「陳思阮」,陳思阮也直呼「丁詩」之名。似乎吳敬梓開始講故事時還像對朋友那樣尊稱他的字號,表示禮貌,再借書中人物之口補敘他的名字。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精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有別於書會才人、市井藝人、書坊商人編寫的通俗小說,恐怕就在於吳敬梓更多地借鑑了古體小說。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是運用《春秋》的筆法,寓褒貶於敘事,即所謂的「皮裡陽秋」。吳敬梓在小說裡擅用「史才」,卻很少用「詩筆」,這一點卻和傳統的小說有所不同。
吳敬梓也是一位詩人,對《詩經》又有獨到的研究,然而,寫小說時卻基本不用詩詞賦贊。除了第一回開頭和五十五回結尾的兩首詞,其餘各回都沒有入回、落回的詩詞,令人感到有些意外。書中很多地方講到寫詩、評詩,卻沒有引出一首詩。如第十二回鶯脰湖聚會,有好幾位詩人名士出席,只有牛布衣吟了詩,又沒有寫出來;第十八回景蘭江等舉行西湖詩會,連匡超人也湊了一首交卷,可是就不引出原作;蕭雲仙請人畫了他的戰績圖求人題詠,卻沒見到文本;沈瓊枝掛牌賣詩,杜少卿去訪問,也沒有拿出作品來;丁言志上門請聘娘評詩,也不見實物。這是很奇怪的,為什麼吳敬梓不像許多小說家那樣插寫一兩首詩呢?
如果我們見不到《文木山房集》的傳本,還會懷疑吳敬梓不善於寫詩,有意藏拙呢。當然,也有一首陳禮扶乩請來伏魔大帝寫的一首《西江月》詞,故弄玄虛,卻是作者假託的神話。還有洪憨仙寫的一首七絕,也是他冒充仙人的虛假廣告,寫得也極淺俗。書中倒有些詩話,如第三十四回杜少卿《詩說》對《女曰雞鳴》所講的獨特見解,也體現了他批判「功名富貴」的目的。還有杜慎卿評詩的話,說「桃花何苦紅如此」句上如果加一個「問」字,就是很好的詞的句子,這倒是極中肯的詩論,可見出吳敬梓的詩學見解。可惜全書只此一處。《儒林外史》裡不穿插小說人物寫的詩,看來吳敬梓是有意另闢蹊徑,避開舊小說的俗套,獨創自己的文風,以白描制勝。
中國小說從唐代傳奇以來,都以文採為重,宋人有「史才、詩筆、議論」兼備的評語。後來就有人走上了「詩文小說」的誤區。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更以堆砌詩詞為能事,大多是《紅樓夢》開頭所批評的「情詩豔賦」。《儒林外史》不藉助詩筆的文採,而注重簡練白描的史才,很可能是吳敬梓有意地對清初小說濫用詩詞的糾偏補弊之舉,也與書中的景蘭江等假名士拉開了距離。
《儒林外史》用近體小說的體裁來寫文人名士的外傳,借鑑了《水滸傳》串珠式的敘事結構,吸取了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的某些筆法,也融化了一些古代小說的藝術技巧,又有許多獨創的新穎的手法,寫成了一部史無前例的諷刺小說。這是中國小說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創新,體現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熟,也為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門類。雖然真正理解諷刺藝術的讀者不是太多,但影響不小。後來模仿《儒林外史》的小說也屢見不鮮,特別是清末的譴責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顯然有模擬《儒林外史》的跡象,甚至形成了一個流派。但大都是襲貌遺神,流於膚淺和誇張。正如魯迅所說的:「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現代作家寫的諷刺小說如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似有《儒林外史》的影響。錢先生對《儒林外史》頗有微詞,指出書中蹈襲依傍的地方很多,已經看到了吳敬梓的某些弱點。但他所讀的乃是後人增補的六十回本,未能辨別真偽,可能因為他當時偏重文章而不屑於做考據工作,見《小說識小續》。吳敬梓的生活閱歷較窄,書中的確有很多移植來的故事,前人多已考出來源,但他對所攝取的原型人物,往往加以改造甚至顛覆性的再創造,已經不是簡單的再現了。
圖片源於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