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至乾隆十四年。一個男人擱下毛筆,起身對著窗外,長嘆了一口氣,又低頭看向放置在書桌上那厚厚一疊的手稿,不語。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

在課堂之外,王新剛老師喜歡與學生一起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其中就包括有《儒林外史》。在王老師眼裡《儒林外史》有著雙重內涵,「它歷來以 『諷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病態、窘態為人稱頌,故事引人發笑,算得上是一部喜劇。然而亦呈現許多儒林在科舉捆綁下的的人生悲涼,書寫了大廈將傾的時代輓歌,讓人生出無盡的哀嘆,覺得又似一部悲劇。」

小說中,儒林圍繞著科舉,上演了太多人間悲喜劇。以為人熟知的範進為例,參加不下二十次科考的他,年近花甲才中了秀才。難得有機會參加鄉試,在向丈人借盤纏時,卻又被大罵「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瞞著餓了三天的家人赴考,中舉了又因歡喜過度「發了瘋」,依靠丈人的「一巴掌」才醒來。他一生誦讀四書五經,中舉後,卻連蘇軾都不認識,甚至還鬧出一場大笑話。

形形色色的讀書人,或以悲劇出場,或以喜劇結束。王老師對此有著另一番解讀,「吳老先生在塑造人物背後,不僅在感懷那些在名利僵鎖下人性扭曲的讀書人,同時也洞察到在這個潰爛的制度與搖搖欲墜的社會下,讀書人早已『無路可走』, 『走出去再做不出什麼事業』的殘酷事實。或許,只有通過『多重奏』的戲劇情節,才能更好地道出『一代文人有厄』的哀嘆。」

有人說,《儒林外史》更像是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它刻畫了明清一代眾多知識分子的人生圖景,或是空虛麻木,或虛偽狡詐,還可能任性放誕。在吳敬梓的筆下,各色人物栩栩如生,仿若真人一般,在我們面前走演人生。而王老師認為儒林世界中的小人物們,正因他們的人生選擇不同,這也繪就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是像馬二先生、周進一樣,成為儒林中絕大部分讀書人的其中,以四書五經為永恆經典,為「做舉人」傾注一生?還是像賢士遲衡山一樣,即使選擇一生追求科考,也要堅持「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或是成為「一代豪傑」杜少卿,寧可「裝病辭徵辟」也要掙脫「爵祿之糜」,「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細味《儒林外史》中三百多個小人物的人生,或許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漫漫人生路,你我都會面臨諸多的選擇。本周六晚18:20,鎖定深圳衛視《課間十分鐘》,讓我們走進《儒林外史》,尋找你人生選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