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
書中一方面批判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禮教對讀書人心靈的侵蝕。
1.範進
《儒林外史》以生動的語言,通過對話、外貌和細節描寫,運用誇張、對比等諷刺手法,刻畫了一個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範進的形象,他二十歲開始應考,考了三十五年,屢試不中,但依舊熱衷於科舉。他不顧戴孝在身,跑到高要縣湯知縣那兒去打秋風,丁憂期間,吃大蝦元子,說明他迂腐、虛偽。身為主考而不知蘇軾為何人,說明他沒有真才實學,迂腐無能。範進中舉前唯唯諾諾,對胡屠戶等人的謾罵逆來順受,怯懦麻木;中舉後,與張靜齋官場應對,顯示了他圓滑世故的一面。 通過對範進的塑造,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範進性格分析(參考)
1)熱衷功名:範進窮盡一生的精力於科舉考試,雖然屢遭挫敗,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後來他打算去應鄉試,卻被胡屠戶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寧可讓家人挨餓也要再去應考;及至中舉,他竟然歡喜得發了瘋,這是範進熱衷功名的最具體的表現。
2)怯懦麻木:胡屠戶在範進中秀才後,盛氣凌人地辱罵他,說他是「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諾諾,還說「嶽父見教的是」;他向胡屠戶借盤費,胡屠戶用不堪入耳的說話罵他,甚至罵他母親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氣,充分表現出範進逆來順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無能:家裡窮得無飯吃,範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證明他平日只埋首讀書,缺乏謀生技能;鄰居告訴他考中了舉人,他以為別人騙他,無奈地請人家不要和他開玩笑,以及他喜極發瘋的狼狽相,都說明範進迂腐無能。
4)虛偽奸詐:從範進中舉後,張鄉紳的到來,並赤裸裸的和範進套關係,以求日後互相幫助和範進假惺惺的推辭後接受他的東西,再從張鄉紳給他的銀子裡取六兩多銀子給胡屠戶,則可看出範進的虛偽,為不給自己在官場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汙點而做出的舉動,都可看出範進為人的奸詐。
2.周進
周進是個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於科舉難以自拔的人。周進生活窮愁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進前半生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暮年飛黃騰達後,同情提攜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第的範進,表明周進秉性忠厚,迂而不惡。寫出了他性格的複雜面。在這個醉心於科舉,而心術並未大壞的讀書人身上,更可見出科舉制度對士子靈魂的侵蝕之深。
3.勢力(趨炎附勢)的世風
中舉前,周進生活窮愁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
發跡後,從前瞧不起周進的人態度判若兩人。梅玖冒稱是他的學生;他在村塾中寫下的對聯,被恭恭敬敬地揭下來裱好;辭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長生祿位」。周進熟識人物態度的轉變,除了寫盡世態人情之外,更表現了科舉制度對各階層人物的間接影響,是造成汙濁世風的根源。
範進中舉前「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其母「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直至出榜之日,範進還在集上賣雞,以換取早飯米。當範進中舉後,眾人口口聲聲喊著「貴人」「老爺」,送了雞蛋,酒米來。甚至張靜齋等鄉紳送錢送房,甚至有人賣身投靠。
4.人物性格總結
範進:熱衷功名 怯懦麻木 迂腐無能 虛偽世故
周進:中舉前逆來順 受,皓首窮經熱衷科舉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惡
嚴貢生:巧取豪奪 橫行鄉裡 霸道無賴 奸詐卑鄙
嚴監生:吝嗇 膽小怕事
胡屠戶:嫌貧愛富 趨炎附勢 嗜錢如命 庸俗自私
5.杜少卿
喜歡:他淡泊功名、傲視權貴,裝病拒絕應徵出仕;慷慨仗義、樂善好施,出資翻修祠堂,贈送銀子給鮑廷璽組建戲班、贈與管家銀錢以備辦喪事。還資助過楊裁縫、郭孝子等;尊重婦女,講求地位平等;攜妻遊清涼山,反對納妾,敢於挑戰封建權威和封建禮俗。
杜少卿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寓著自己安貧樂道、恬然自安、鄙棄瑣屑世務、追求人格獨立的人生理想。同時,借這一形象列當時讀書人一味醉心科舉、熱衷功名的現象進行了諷刺。
不喜歡:他不善識人。正因為他慷慨仗義。但凡有人求於他,他都傾囊相助,這樣也給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機。不會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財產隨意揮霍,最後背井離鄉,靠賣文墨為生。
6.馬二
馬二(馬靜,馬純上)先生善良,能急人之難,周濟過匡超人,洪憨仙;他熱衷舉業,不遺餘力地宣揚舉業,以赤裸裸的功名富貴去誘使匡超人進軍舉業。他庸俗、迂腐、遊西湖時熱情全在湖邊的茶樓酒館,各色小吃。
7.牛浦
牛浦郎,被稱為「書中第一等下流人物」,他出身貧寒,首次亮相在甘露寺裡讀書,也給人刻苦好學之感,但僅為曇花一現。他好偷成性,一上場就偷詩稿、偷財物,後來冒充「牛布衣」,欺世盜名。後來跟牛玉圃學會了自吹,向道士大肆吹噓自己與董瑛的交情,編造了騎驢走暖閣的細節。他與兩位舅爺鬧翻,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置新婚妻子於不顧,後來又另娶,冷酷無情。
8.匡超人
匡超人從一個勤勞善良的農村少年墮落為一個追名逐利,自吹自擂,忘恩負義的無恥之徒,是《儒林外史》中蛻變的典型。馬二先生不僅給予他物質上的資助,還為其傳經授道,成為他進軍科舉的啟蒙老師。他孝順,機敏,能幹,他的刻苦攻讀感動了知縣,終於踏上了科舉之路。後混跡於杭州的名士圈,在「鬥方名士」那裡,變得厚顏無恥、自我膨脹。與潘三的一拍即合,幹起了替考等非法勾當,他的禮義廉恥之心被徹底埋葬。他停妻再娶,目無法紀。薄情寡義,忘恩負義,對幫助過他的馬二,潘三毫無報恩之心。
9.王玉輝
王玉輝生活清貧,但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對「禮」的追求與完善之中,一心想編三部書來影響世人。他鼓勵女兒殉夫,可見其迂腐、殘忍,他對禮教的盲目信仰使他和他的家人都成了悲劇人物。當王三姑娘的神位入主節孝祠,作為父親的王玉輝卻內心隱隱作痛,其後出行在外看到少年穿白的婦人,不禁想起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我們分明看到了這位老父親人性中最真摯的一面。這恰恰說明,封建禮教的虛名無法平復骨肉分離的親情之痛,封建禮教雖然可以壓抑人性,但它不可能超越人性。
10.文人雅集
①湖州鶯脰湖高士集會(婁三婁四公子,楊執中,牛布衣,權勿用,張鐵臂,蘧公孫,陳和甫)
②杭州西湖鬥方詩會(匡超人,趙雪齋,景蘭江)
③南京莫愁湖「定梨園榜」(杜慎卿,季葦蕭)
11.各類典型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進、範進
貪官汙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馬靜、魯編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12.
書中第一事:祭泰伯祠
書中第一人:虞育德
13.四個正面人物
杜少卿:奇士豪傑,灑脫
莊紹光:隱士 悠然 (應過徵辟,受賜玄武湖)
虞育德:閒淡 寓偉大於平凡中 真儒(自己生活用度緊張,卻毫不猶豫地資助他人;在國子監當博士,卻與廩生談論詩賦雜學;開釋犯小錯的監生;給人看風水)
遲衡山:正,正人君子(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個標準的業餘宰相」,他的社會責任感在諸位賢人中最為強烈。賢人們祭泰伯祠的盛大禮樂活動,雖然以虞博士為首,但首倡、策劃和執行的都是遲衡山。)
14.蕭雲仙
豪傑,行俠入仕,報效朝廷,勸農,利民,卻沒得到朝廷的嘉獎,反而核減追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