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代小說家。出身於科舉世家,早年生活豪縱,後家業衰落,移居江南。他反對封建科舉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貴不擇手段、放棄自尊的八股學士。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託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歷代正史皆相沿設有「儒林傳」,記述各朝有學問、有品德的大儒。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卻與眾不同,刻畫的是「儒林」的另一些為正史官書所不載的面相。
吳敬梓出生於安徽全椒一個名門望族,世代書香。全椒吳氏在清初曾經顯赫一時,「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到了吳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時期則已今非昔比,逐漸敗落。也正是這一墜入困頓的過程讓吳敬梓窺破了世間的真相,他「有瑰意與琦行,無捷徑以窘步」,自36歲後便絕意於科舉,也拒絕朝廷的徵辟,不再走傳統士人出仕為宦、顯親揚名的道路,而是移居於南京,將自己的才華、情感和對社會的深沉思考,貫注於《儒林外史》之中。
小說並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一以貫之的情節,而是由眾多故事連綴而成,表現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書中的大多數人物,熙熙而來,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圖,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內心卑汙;或故弄玄虛,欺世盜名;或倚仗權勢,橫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實則鄙陋;或終老科場,迂腐可笑。他們全無讀「聖賢書」的儒生應有的學識與品德,而是為功名利祿所顛倒,醜態畢露。通過描繪這幅士林的「群醜圖」,展現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對部分讀書人心靈的摧殘,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貴的基本立場,並通過書中少數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張揚個性的賢者奇人,寄託了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科舉考試是隋唐以後一千多年來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徑。在《儒林外史》中科舉製成為作者揭露和諷刺的主要對象。
周進:一個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於制藝難以自拔的形象。他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範進:熱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無能,虛偽狡詐。
湯奉、王惠:憑藉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徵。
馬靜、魯編修:為舉業而耗盡終生的受害者,始終把舉業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事業」,他們對八股達到迷信的程度。
王冕:出身田家,經史上的學問無不精通;而又安於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交往。
杜少卿:以作者本人為原型寫成的,他輕視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反對納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仗義疏財,平等愛人,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諷刺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文學裡的諷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寓言和喜劇。中國文學傳統裡的諷刺,則導源於《詩經》的「美刺」和史傳的「懲動」。幾千年來,作家們以筆為武器,無情地揭破虛偽,鞭撻醜惡,在笑聲中批判社會現實,創造了許多經典作品。閱讀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體會批判精神。諷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敘述故事,鋒芒所向並非個別的人,而是以之為典型,針砭時弊,揭露某種社會現象背後的荒謬本質,從而間接地表達對光明的嚮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畫了許多受科舉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現這種制度對人心靈的毒害,揭露科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不止於此,某些作品在諷刺醜惡的同時,也會塑造一些象徵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莊徵君等。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與反面人物的醜惡舉止形成強烈對比,更增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欣賞諷刺筆法。諷刺作品的筆法是多種多樣的。在看似子虛烏有的情節和誇張變形的描寫中曲折地揭示現實矛盾,這是諷刺作品常見的一種手法。例如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寫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國」「小人國」乃至「慧駰國」看似荒誕不經的漫遊,諷刺的卻是人間真實的世相。另一種常見的手法,則是抓住平常生活中傳神的細節,以冷峻的白描直書其事。例如「範進中舉」一回,寫胡屠戶一巴掌治好了範進的瘋病,眾人一同回家,「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這一細節,作者寫來不動聲色,卻活畫出科舉制度下一人飛黃騰達之後鄉人親友誠惶誠恐、畢恭畢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畫面。不同的諷刺筆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透露出作者對於諷刺對象的感情、立場和觀點,值得在閱讀時細加品味。
聯繫現實深入理解。諷刺作品包含著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強烈的愛憎情感,閱讀時,要努力聯繫現實,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寫於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間,為何今天的讀者仍然覺得「和我們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許便蘊含在與現實的聯繫之中。當然像《儒林外史》這樣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許多諷刺名著,畢竟年代久遠,其中描寫的一些具體制度和風物,今日讀來或許會感到隔閡,閱讀時需要適當參閱資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諷刺的對象,把握作品主旨。
一、填空題
1.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清代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 "、秦淮寓客。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等。
2.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 小說,全書共 回。
3. 整書開頭以 「視功名如糞土」為引子「敷陳大義」,對於歷史上其追求功名的舊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個高人的形象。
4. 《儒林外史》塑造了 、 等一批醉心於功名的八股學士。
5. 臨死時還因為燈盞裡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的人 。
6. 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 ,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
7. 宋神宗下詔表彰的賢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
8. 在《儒林外史》中,和範進一樣迂腐,被科舉制播弄得神魂顛倒的可悲、可憐、可笑的人是 。
9. 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個巧取豪奪、橫行鄉裡的奸詐、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現的,圍繞這點,作者記敘了好幾件事情,其中描寫最為生動傳神的是 。
10.《儒林外史》中以作者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 ,他不熱衷功名,反對八股科舉,不願做官,被視為「自古及今難得的一個奇人」。
二、簡答題
1. 對於《儒林外史》的主題,目前主要有哪三種觀點?
2. 在《儒林外史》中,傳主具體描寫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裡安身的李遐年、賣紙火筒的王太、開小茶館的蓋寬、做裁縫的荊元,他們分別有什麼奇本領?
3. 讀完《儒林外史》,你喜歡杜少卿其人嗎?為什麼?
英國小說家。她與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國文學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她生於貧苦的牧師家庭,曾在寄宿學校學習,後任教師和家庭教師。1847年,夏洛蒂· 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長篇小說《簡· 愛》,轟動文壇。她善於以抒情的筆法描寫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簡·愛》講述了貧苦孤女簡・愛為尋求人格獨立、愛情和尊嚴而掙扎奮鬥的故事。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 。
小說成功塑造了簡・愛這樣一個獨特的女性形象。她雖然貌不驚人,矮小瘦弱,但人格獨立,心靈強大,是現代女性美的象徵。
簡・愛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她自幼父母雙亡,寄住在舅媽家,身無分文,又是弱女子。然而她熱忱剛烈,童年時曾和驕橫、惡毒的表哥、舅媽以及冷酷的學校校長對抗,長大後又曾因為捍衛人格獨立而勇敢地放棄已有的「飯碗」。她是個敢於追求自由、平等和獨立人格的女性。這集中體現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上。在桑菲爾德莊園,她愛上了男主人羅切斯特,雖然地位懸殊,她卻敢於追求愛情,因為她堅信每個人在精神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她追求的是兩顆心的結合。但當得知羅切斯特的妻子還活著時,她拒絕了羅切斯特要她一同到巴黎生活的建議,放棄一切,離開了桑菲爾德莊園,因為她要的是一份有尊嚴的愛。這樣一位女性,改寫了英國傳統女性溫柔可愛、逆來順受的形象,在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被後世視為現代女性的先驅和楷模。
小說具有濃鬱的抒情色彩。無論景物描寫還是人物刻畫,始終洋溢著真摯深厚、豐富細膩的情感,這顯然與作品帶有自傳色彩的敘事風格密不可分。那娓娓道來的內心獨白、色彩斑斕的景物描寫、巧妙的懸念設計等,都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一個性格堅強剛烈,敢於追求自由、平等和獨立人格的女性。她雖然貌不驚人,矮小瘦弱,但人格獨立,心靈強大,是現代女性美的象徵。她有頑強的生命力,從不向命運低頭。
桑菲爾德莊園主人,一個多情善良,敢愛敢恨,又有強烈的自尊心的人。他雖然生長在富貴家庭,卻不是那種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簡·愛的表哥,他樂於幫助貧窮的人,有崇高的理想,把他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基督教的傳教事業。他缺乏人們之間的那種深情,堅強而又固執,敏銳而又嚴肅,過分理智,控制欲極強。
外國小說作品繁多,流派紛呈,表現了不同國家、地域的社會生活、風俗民情、審美情趣、文化傾向等,非常值得閱讀。閱讀外國小說,當然要關注小說的基本元素,如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表現。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了解小說的創作背景。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了解小說的創作背景,有助於理解它的思想內容和深刻內涵。比如,在《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處的時代,英國已經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當時英國女性還是男權社會的附庸。作者以火一樣的熱情、詩一樣的語言抒發她的愛恨情仇,呼喚女性的人格獨立和婚姻自主。小說對簡·愛這一人物的塑造,突破了歐洲傳統小說中上層社會女性在男人羽翼下嬌柔脆弱、無病呻吟的形象,顛覆了當時社會生活中女性婚姻以追求財富地位為目的的價值觀念,成為19世紀初尚處於萌芽狀態的歐美女權運動的先聲。
理解小說的文化內涵。每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都植根於它深厚的文化土壤。《簡·愛》在敘事描寫或人物對話中,經常涉及歐洲的歷史、地理、文學等內容,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莎土比亞劇作等古代名著,偶爾使用法語、德語、義大利語,這些都彰顯了作者的人文素養,體現了小說的文化內涵。
關注小說的敘事角度。小說家根據創作的需要或審美的設定,採取不同的人稱來講故事,其表達效果也是不同的。小說一般採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前者視野廣闊,內容豐富;後者便於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便於抒情。《簡・愛》就是採取第一人稱的寫法。作者以手寫心,句句發自肺腑,字字血淚凝成,字裡行間燃燒著她熱情的火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體會小說的語言特點。外國小說,特別是歐美小說,原文語句一般比較長,表意比較繁複,翻譯成漢語也不免留有原作的痕跡,閱讀時要仔細推敲,明晰語句的含意。大部分世界文學名著,都有多個譯本,可以查閱一些圖書評論或專家推介資料,選擇好一些的版本來讀。
一、填空題
1. 《簡·愛》作者是 國著名女作家 。
2. 《簡·愛》的作者和她的兩個姐妹 、 並稱為「 」。
3. 《簡·愛》這一故事主要發生在 、 、 三個地方。
4. 簡·愛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 ,工作是做 。
5. 《簡·愛》一書中 和 曾要與簡·愛結婚。
二、簡答題
1. 裡德太太在臨死前對簡·愛坦白了什麼?
2. 簡·愛在反抗舅母是所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時代精神?
3. 你認為簡·愛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