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簡·愛》的結尾真的是「蛇足」嗎?
好好的一本名著添加這種譯者序言,真是糟蹋了讀者看書的樂趣。
看到題主的問題以及這個《簡·愛》譯本的卷首語,再看看這個1980年的日期,我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很多世界名著中文版由翻譯者添加的所謂卷首語了。尤其是翻譯年代較早的世界名著,卷首語總不忘批判一下「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非常教條的、語文書一樣的說教,我只能用「放屁」這個詞來形容。
比如說《茶花女》吧,很多的中文序言總要批判一下阿爾芒父親對瑪格麗特的虛偽、自私如何如何,弄得讓人簡直搞不懂寫卷首語的人到底看沒看過原書,有沒有仔細推敲作者下筆的每一句話。如果告訴你寫卷首語的人根本沒有好好讀這本書,一點都不用驚訝,很多自媒體講解名著的節目,一聽演講者的高談闊論細節,你就知道他頂多看了個縮寫本,或者只是簡單看了看故事梗概和一些在網上的膚淺評價,就開始大言不慚。
我可以說我手裡那本《茶花女》的序言,完全是渾身發黴的老古董寫出來的乾澀無用的廢品。
就說知乎吧,這篇打著作家葉兆言名號評析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的胡言亂語居然還被知乎選為會員文章。但是你看看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字裡行間,根本就是把《高老頭》和《歐也妮·葛朗臺》搞混了,壓根兒沒看出馬裡奧老頭兒和老葛朗臺根本是兩部作品裡兩個毫不相干的人。可這位葉大作家(中國文學元老葉聖陶的孫子)頂著作家名頭,總該比我們這些業餘老百姓更懂巴爾扎克的作品吧?還是知乎的文案壓根連書都沒看過就強行趕鴨子上架做一本名著的導讀?
此文的作者根本沒有看過《高老頭》,甚至連故事梗概都和別的書弄混了,發出的文章知乎也不好好審核一下(政審倒是比誰都勤快),只看作家葉兆言的名頭,就給上了會員專享呵呵。
同理,很多寫卷首語的,導讀的人對原著的了解很淺,眼界也很窄。中國翻譯外國名著的時候,特別喜歡意淫這位作者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作者筆下描寫的丁點兒不好的社會現實,都被視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正如西方看中國有丁點兒不好的地方,都會和制度聯繫在一起。
可事實上,這一切跟社會制度有個P關係呢?《茶花女》所描述的人間悲劇歸根溯源,就是全人類都有的劣根性。你要說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茶花女這種悲劇,簡直要笑死人了。語文書式的教條中,中國名著總是反封建的,歐美名著總是批判資本主義的,別忘了他們的作者飽受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的薰陶,在他們看咱們的制度才是大逆不道的。
再說說題主所展示的這幾頁書,一股濃濃的書卷黴味撲面而來。
也不知道這位譯者是吃錯了什麼藥,居然認為得到叔父財產的簡·愛竟然是「得意洋洋」地回去找羅切斯特的。我想知道你翻譯了《簡·愛》這麼一部長長的巨著,有沒有看到過簡在任何時間段有過一絲一毫的「得意洋洋」的情緒?一個性格堅韌,在逆境中不斷迎難而上,每一步走得很艱難的家庭女教師,有過片刻追求虛榮、追求金錢的舉動麼?簡在得到叔父的兩萬英鎊時,所想到的是把錢分給表哥表姐,連聖約翰都稱讚簡·愛是個不為金錢所動的人。
這樣一個女性,會像這位譯者所說的那樣變成財主小姐後「得意洋洋」回到桑菲爾德去麼?
再說羅切斯特在火災之後變成殘疾後,他的財產損失不過是燒了一座莊園而已,又沒有變成需要簡·愛養活的窮光蛋。簡·愛的五千英鎊只能讓她自立,對羅切斯特來說又有多大的價值?羅切斯特焚毀了一座莊園,可他還是貴族紳士,他父兄留下的可是巨額財產啊!別忘了羅切斯特家族的財產是不分割的,羅蘭死後,愛德華·羅切斯特繼承了一切。桑菲爾德莊園,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財富這一點他和之前沒有多大改變,羅切斯特的自暴自棄和火災受傷毫無關係。他還是很有錢,給了費爾法克斯太太很大一筆養老金,又把阿黛勒送進了昂貴的學校。
簡·愛得到叔父財產後仍舊是個女教師,只不過是變成個可以自立的職業女性而已。她和羅切斯特之間經濟的差距是縮小了點,但是社會地位上,兩者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
更可笑的是,譯者居然將簡·愛是為「敵視貴族資產階級」的人?WTF?還記得簡十歲的時候就說她不願意和窮人為伍麼?還記得簡自己的母親就是貴族小姐麼?還記得簡非常懷念的舅舅就是貴族出身麼?
簡什麼時候以一個人的出身來定義她對這個人的評價了?她所討厭的人包括馬撒·艾伯特這樣的侍女,算不算個低等出身的?她所深愛的羅切斯特是不是個貴族資產階級?難道她是為了錢愛羅切斯特麼?又是因為艾伯特是個僕人而討厭她麼?
壓迫簡·愛的從來不是什麼社會秩序,只是一個又一個有著卑劣性的人而已。這些人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數之不盡,什麼都要賴到社會的身上,這種思想還真是有中國特殊年代的時代印記哦。
即便是名著也不免添加一些俗套的情節,比如《簡·愛》的瘋女縱火而死、女教師忽然得到財產之類的,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也是一樣喜歡這種天上掉好運的情節。或許這種處理有點作者瑪麗蘇、傑克蘇式的妄想,但是跟整部書巨大的思想深刻內涵相比,這些真的算不了什麼。
《簡·愛》的故事情節確實帶了作者夏洛特·勃朗特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寄託,但是以此就把《簡·愛》視為一篇作者追求有婦之夫的意淫小說實在是太荒謬了。
在一些老版本的名著導讀中,非常容易看到很有文革特色的卷首語。這也是我很討厭老版本翻譯的一個重要原因。《簡·愛》的結局我認為是最好的結局,瘋子縱火這種事也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真實發生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經歷中,這位翻譯簡單地把縱火歸納為夏洛特的異想天開,未免太想當然了。
此譯者還說夏洛特·勃朗特沒有改變社會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的問題,我也只能一笑置之。《簡·愛》雖然被女權主義奉為經典,後世也有不少受到它影響的作品,但是夏洛特·勃朗特寫下《簡·愛》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那就是超過她的兩個作家妹妹。夏洛特的妹妹艾米麗和安妮,分別寫下了文壇巨作《呼嘯山莊》和《艾格尼絲·格雷》,妹妹們成功的時候,夏洛特苦惱於自己的《教師》被退稿。
她寫《簡·愛》的壓力可想而知。《簡·愛》成功後,夏洛特成為著名作家,由此得到了一段還算滿意的婚姻。
印刷在卷首語中的翻譯者序言,永遠只是他個人的想法,或者說是他迫於中國當代的輿論現實做出的解析。作為讀者不能被這些序言所左右,一部書的價值是要靠自己去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