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但並不意味著作品始終受到英語世界的冷遇。相反,它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小說譯介與研究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儒林外史;英語譯介;經典化建構;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但並不意味著作品始終受到英語世界的冷遇。相反,它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小說譯介與研究的熱點之一。作品先後歷經英譯譯介、文學史錄述、文本研究等,跨文化的文學書寫形式在英語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同時也經歷了中國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中從缺席到出場直至經典化的整個建構過程。
英語譯介與傳播
文學作品在他者文化中的流傳與接受往往始於作品從本族語到外語的譯介過程,它為異域文化中的普通讀者與研究者提供了最為直接的閱讀依據。與大多數古典小說一樣,《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中的譯介包含節譯與全譯等不同形式,而多種形式的英語譯介合力構成了作品在英語世界中經典化建構的前提條件。
《儒林外史》的節譯本初現於1939年,隨後40年間成為譯介的重要時期。國內外出版的期刊雜誌與中國文學作品選讀類著述成為刊登節譯文的主要陣地。葛傳槼所譯《儒林外史》第1回片段譯文《學士的故事》(1939),刊載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雜誌》,它是目前所知《儒林外史》最早的片段譯文。徐誠斌所譯《儒林外史》第55回譯文《四位奇人》(1940),刊登在《天下月刊》雜誌。高克毅(George Kao)《中國智慧與幽默》(1946)一書收錄了王際真所譯《儒林外史》第2回和第3回的譯文,取名《兩學士中舉》。楊憲益與戴乃迭譯出《儒林外史》前7回內容,取名《儒林的生活》(1954),刊登在《中國文學》期刊,後收入其《儒林外史》全譯本中。《人民中國》期刊(1955)刊登了《儒林外史》第3回譯文,取名《範進中舉》,譯者不詳。楊憲益與戴乃迭合譯的《儒林外史》(1957)全譯本是英語世界《儒林外史》傳播史上的大事,它是《儒林外史》目前唯一的英語全譯本,且譯本質量為人稱道。賴明的《中國文學史》(1964)中收錄了著者所譯的《儒林外史》中兩個片段譯文,分別取自原書的第4回與第48回。蔡楚父子(Ch』u Chai,Winberg Chai)《中國文學寶庫》(1965)一書收錄了他們翻譯的《儒林外史》第51回前半部分的譯文。張心滄編譯的《中國文學:通俗小說與戲劇》(1973)一書收錄了《儒林外史》第31至32回的譯文,題為《慷慨大方的青年賢者》。
文學史類著述的重要作用
文學史類著述是文學作品經典化建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一方面影響到普通讀者對於作品的接受情況,另一方面會阻滯或者促進作品在學術界的認可程度。一部文學經典作品是否能夠被納入文學史的書寫範疇,不但有賴於既有文學史書寫的傳統經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學史著述者對於文學作品的認知與理解程度。
英語世界中雖然早在1901年就出版了翟裡斯(Herbert A. Giles)的《中國文學史》,但直到馮沅君的《中國古典文學簡史》(1958)一書才提到了《儒林外史》中的反封建思想,以及對於科舉制度的批判等。陳綬頤的《中國文學史述》(1961)從題材、語言以及內容三個方面肯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賴明的《中國文學史》(1964)除了收錄《儒林外史》的片段譯文外,還對吳敬梓的身世進行了簡要介紹。蔡楚父子《中國文學寶庫》(1965)一書對吳敬梓的身世與作品創作主題作簡要介紹。柳無忌在《中國文學導論》(1966)一書中提到作為諷刺小說的《儒林外史》對於官僚的虛偽與人類弱點等方面的辛辣諷刺。柳存仁的《倫敦兩個圖書館所見中國通俗小說》(1967)重在考查《儒林外史》的版本情況。恆安石(Arthur W. Hummel)編寫的《清代名人傳略》(1970)對吳敬梓的身世和《儒林外史》的版本流傳有著簡要的介紹。楊力宇在《中國古典小說》(1978)一書中,除了對《儒林外史》的英語譯介與研究進行梳理外,還對《儒林外史》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藝術成就、寫作特色等內容有著簡要的論述。貝瑞編寫的《中國古典小說:英語書目箋注》(1988)一書對於《儒林外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主要包括作品的諷刺藝術、人物刻畫、作者身世、創作目的、宗教立場、版本流傳、結構特徵等內容。陳家寧編寫的《中國古典小說精選》(1990)一書收錄了楊憲益夫婦所譯的《儒林外史》第2至3回譯文。譯文前有編者本人對於《儒林外史》十分簡要的介紹。
姓名:張義宏 工作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