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

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但並不意味著作品始終受到英語世界的冷遇。相反,它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小說譯介與研究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儒林外史;英語譯介;經典化建構;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但並不意味著作品始終受到英語世界的冷遇。相反,它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小說譯介與研究的熱點之一。作品先後歷經英譯譯介、文學史錄述、文本研究等,跨文化的文學書寫形式在英語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同時也經歷了中國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中從缺席到出場直至經典化的整個建構過程。

  英語譯介與傳播

  文學作品在他者文化中的流傳與接受往往始於作品從本族語到外語的譯介過程,它為異域文化中的普通讀者與研究者提供了最為直接的閱讀依據。與大多數古典小說一樣,《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中的譯介包含節譯與全譯等不同形式,而多種形式的英語譯介合力構成了作品在英語世界中經典化建構的前提條件。

  《儒林外史》的節譯本初現於1939年,隨後40年間成為譯介的重要時期。國內外出版的期刊雜誌與中國文學作品選讀類著述成為刊登節譯文的主要陣地。葛傳槼所譯《儒林外史》第1回片段譯文《學士的故事》(1939),刊載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雜誌》,它是目前所知《儒林外史》最早的片段譯文。徐誠斌所譯《儒林外史》第55回譯文《四位奇人》(1940),刊登在《天下月刊》雜誌。高克毅(George Kao)《中國智慧與幽默》(1946)一書收錄了王際真所譯《儒林外史》第2回和第3回的譯文,取名《兩學士中舉》。楊憲益與戴乃迭譯出《儒林外史》前7回內容,取名《儒林的生活》(1954),刊登在《中國文學》期刊,後收入其《儒林外史》全譯本中。《人民中國》期刊(1955)刊登了《儒林外史》第3回譯文,取名《範進中舉》,譯者不詳。楊憲益與戴乃迭合譯的《儒林外史》(1957)全譯本是英語世界《儒林外史》傳播史上的大事,它是《儒林外史》目前唯一的英語全譯本,且譯本質量為人稱道。賴明的《中國文學史》(1964)中收錄了著者所譯的《儒林外史》中兩個片段譯文,分別取自原書的第4回與第48回。蔡楚父子(Ch』u Chai,Winberg Chai)《中國文學寶庫》(1965)一書收錄了他們翻譯的《儒林外史》第51回前半部分的譯文。張心滄編譯的《中國文學:通俗小說與戲劇》(1973)一書收錄了《儒林外史》第31至32回的譯文,題為《慷慨大方的青年賢者》。

  文學史類著述的重要作用

  文學史類著述是文學作品經典化建構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一方面影響到普通讀者對於作品的接受情況,另一方面會阻滯或者促進作品在學術界的認可程度。一部文學經典作品是否能夠被納入文學史的書寫範疇,不但有賴於既有文學史書寫的傳統經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學史著述者對於文學作品的認知與理解程度。

  英語世界中雖然早在1901年就出版了翟裡斯(Herbert A. Giles)的《中國文學史》,但直到馮沅君的《中國古典文學簡史》(1958)一書才提到了《儒林外史》中的反封建思想,以及對於科舉制度的批判等。陳綬頤的《中國文學史述》(1961)從題材、語言以及內容三個方面肯定了《儒林外史》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賴明的《中國文學史》(1964)除了收錄《儒林外史》的片段譯文外,還對吳敬梓的身世進行了簡要介紹。蔡楚父子《中國文學寶庫》(1965)一書對吳敬梓的身世與作品創作主題作簡要介紹。柳無忌在《中國文學導論》(1966)一書中提到作為諷刺小說的《儒林外史》對於官僚的虛偽與人類弱點等方面的辛辣諷刺。柳存仁的《倫敦兩個圖書館所見中國通俗小說》(1967)重在考查《儒林外史》的版本情況。恆安石(Arthur W. Hummel)編寫的《清代名人傳略》(1970)對吳敬梓的身世和《儒林外史》的版本流傳有著簡要的介紹。楊力宇在《中國古典小說》(1978)一書中,除了對《儒林外史》的英語譯介與研究進行梳理外,還對《儒林外史》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藝術成就、寫作特色等內容有著簡要的論述。貝瑞編寫的《中國古典小說:英語書目箋注》(1988)一書對於《儒林外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主要包括作品的諷刺藝術、人物刻畫、作者身世、創作目的、宗教立場、版本流傳、結構特徵等內容。陳家寧編寫的《中國古典小說精選》(1990)一書收錄了楊憲益夫婦所譯的《儒林外史》第2至3回譯文。譯文前有編者本人對於《儒林外史》十分簡要的介紹。

作者簡介

姓名:張義宏 工作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
  • 《朝花夕拾》的深意,《儒林外史》的諷刺筆法,初中生怎樣讀懂?
    但是,對學校指定的《儒林外史》《駱駝祥子》這些近代名著,就讀不進去。覺得不夠好玩、鮮活,又隔著年代不理解,怎樣拓展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更深刻系統的閱讀能力?近年來伴隨著新教改和新課標的實施,很多初中孩子都要看學校指定的閱讀書目,中高考也增加了對課外名著的考查。
  • 《朝花夕拾》的深意,《儒林外史》的諷刺筆法,初中生怎樣讀懂?
    但是,對學校指定的《儒林外史》《駱駝祥子》這些近代名著,就讀不進去。覺得不夠好玩、鮮活,又隔著年代不理解,怎樣拓展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更深刻系統的閱讀能力?近年來伴隨著新教改和新課標的實施,很多初中孩子都要看學校指定的閱讀書目,中高考也增加了對課外名著的考查。
  • 《儒林外史》知識點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目錄章回名稱章回名稱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2019/09/22 08:20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3936
  • 《儒林外史》: 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
    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在王老師眼裡《儒林外史》有著雙重內涵,「它歷來以 『諷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病態、窘態為人稱頌,故事引人發笑,算得上是一部喜劇。然而亦呈現許多儒林在科舉捆綁下的的人生悲涼,書寫了大廈將傾的時代輓歌,讓人生出無盡的哀嘆,覺得又似一部悲劇。」
  • 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春秋筆法:擅「史才」,少「詩筆」
    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儒林外史》之所以成為精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有別於書會才人、市井藝人、書坊商人編寫的通俗小說,恐怕就在於吳敬梓更多地借鑑了古體小說。 《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是運用《春秋》的筆法,寓褒貶於敘事,即所謂的「皮裡陽秋」。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儒林外史》的讀者不算多,以至於魯迅要為它鳴不平,憤然說「偉大也要人懂」。在理解《儒林外史》偉大性的學術徵途上,陳美林無疑是近四十年來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據《文藝研究》雜誌2006年的統計,從1976年至2005年,《儒林外史》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陳美林所撰分別佔據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如今的陳美林,早已是《儒林外史》研究的名家,然而,時光倒流六十年,卻很難看出他將與《儒林外史》結緣一生。
  • 《儒林外史》:回望長三角的市井風俗
    《儒林外史》《紅樓夢》《浮生六記》……從本期開始,「文脈」版將帶你跟著名著暢遊長三角,在字裡行間感受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誕生於清朝的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不論是「範進中舉」的故事,還是「吝嗇鬼」的典型代表嚴監生,都在文學長廊上留下了生動的人物肖像。
  • 關於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的啟事
    《儒林外史》的藝術手法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2021年是吳敬梓誕辰320周年,為全面、廣泛、深入推動《儒林外史》閱讀和研究,由縣政協牽頭,縣教體局、縣文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縣吳敬梓研究會、縣作家協會等相關單位組成活動組委會,並決定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
  • 《儒林外史》,一部寫透中國古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值得一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雖然是兩百多年前的古白話文小說,但是此書對現代讀者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專門以「外史」為書名,為的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儒林傳記。他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其同時代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 《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
    如果想準確理解這個問題,就需要先了解《儒林外史》一書的「天下」「古今」觀念,進而可以討論作者何以關注到這三個省份,特別是山東以及其中的山東人,或到過山東的人。《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觀  《儒林外史》雖系小說,但由其題材、書名可知,作者命意甚高,實有孔子《春秋》以降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情懷,而突出表現為書中應用了許多「天下」「古今」「自古及今」之語。由檢索可知,全書中直接用「天下」有58次,用「古今」有5次,用與「古今」同義而表意更重的「自古及今」也有5次。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說起《儒林外史》,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而說起《範進中舉》,很多人都會印象深刻,一個將自己20歲到54歲的青春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最後終於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
  • 張國風:《儒林外史》與永樂
    和雍正的願望相反,《大義覺迷錄》的頒布不但未能改變雍正在輿論中的被動地位,反而使嗣位可疑的流言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使人們得以有機會公開地議論雍正嗣位的問題。程文所謂「不知有順逆,而惟知有成敗」,就是小說裡所謂成者王侯敗者賊,程廷祚將永樂和吳王濞、趙王倫看作一路貨色,《儒林外史》則把永樂和寧王相提並論。小說第九回,婁府老僕鄒吉甫大罵永樂: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眾生相
    31日前有效)                領免費資料         1.名著中考真題(七上):《朝花夕拾》《西遊記》2.名著中考真題(七下):《駱駝祥子》《海底兩萬裡》3.名著中考真題(八上):《紅星照耀中國》《昆蟲記》4.名著中考真題(八下):《傅雷家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5.名著中考真題(九年級全冊):《艾青詩選》《水滸》《儒林外史
  • 嶽麓書院講壇第289期:呼喚良知:《儒林外史》的文化價值觀
    9月8日(周五)下午三點,嶽麓書院誠邀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日根先生登上嶽麓書院講壇,為我們精彩開講「呼喚良知:《儒林外史》的文化價值觀」 。【講座預告】時間:9月8日(周五)15:00至17:30地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內中國書院博物館報告廳主題:呼喚良知:《儒林外史》的文化價值觀主講人:王日根(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主持人:單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講師)主辦單位: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承辦單位:嶽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
  • 顛覆傳統,《儒林外史》的解構主義特徵
    《儒林外史》以還原的方式對古代作品中出現過的浪漫的富於想像的藝術形象進行消解,在文化上便具有了一種對傳統的顛覆意味,這便形成了《儒林外史》的解構主義特徵。 《儒林外史》共寫了三位俠客:蕭雲仙、張鐵臂和鳳四老爹。他們的形象對於古代文學中的豪俠這一典型形態的詩性傳統來說,具有不同角度的解構意味。而另一位具有俠風俠骨的女性沈瓊枝的形象,既消解了傳統閨房女子的柔綿詩意,也顛覆了由唐傳奇開端的女俠形象。
  • 袁曉聰 | 論民國辭賦學史的建構及其意義
    總之,民國辭賦學史是有關民國時期辭賦創作、批評與研究等全面的系統的課題。民國辭賦學史建構的核心基礎至少應該包括六個方面,分別是基本文獻整理與研究、辭賦作家群體研究、辭賦作品的闡釋與研究、辭賦的理論批評研究、辭賦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以及辭賦史建構的文化生態研究。
  • 【中考語文】名著《儒林外史》考點與題目練習
    今天是《儒林外史》最全考點。《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名門望族,全椒吳氏在清初曾經顯赫一時,「五十年中,家門鼎盛」。小說並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由眾多故事連綴而成,表現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