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 08:20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3936
□金城濠
《儒林外史》裡一個描寫得最生動的細節:嚴監生臨死時伸出兩根手指頭,為那燈盞裡兩莖燈草恐費了油而不瞑目。我曾撰文揣摩吳敬梓所寫的燈芯是不是出自溫州上河鄉,因為甌海當年是燈芯草的集散地。最近永嘉網友海的顏色告訴我,永嘉學者高遠研究發現:明洪武后出生溫州的吳聰跟隨燕王朱棣靖難有功,被封為江蘇六合縣驍騎衛,遂遷居六合。大約過了120年左右,吳聰一個後代小名叫轉弟、學名叫吳鳳的人沒了世襲封爵,舉家遷居安徽全椒,吳聰七代後人就是吳敬梓了。
吳敬梓的著作《移家賦》裡也有「久發軔於東浙」句。這麼說來,吳敬梓真的和溫州扯上邊了。那麼巨著《儒林外史》裡會不會有溫州元素呢?高遠先生指出,小說裡提到「索麵」應該是永嘉特產,小說裡寫道「走倒了」就是永嘉話走錯了。
我近日重讀《儒林外史》,真的發現小說裡有溫州話的影子。不妨摘錄一部分於後供讀者欣賞研究。
1、《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母親說:把你僱在隔壁人家放牛;王冕哭得那鄰舍之人無不落淚。
「隔壁鄰舍」。溫州俗語,瞞天瞞地瞞不過隔壁鄰舍。
2、第二回:不知我積了什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
「帶挈」。溫州俗語:張閣老當官帶攜地方人。
3、第四回:他家那佃戶又走過來嘴嘴舌舌纏個不清。
「嘴嘴」。溫州話裡一個特殊的名詞重複:「嘴嘴」「腳腳」「手手」。
4、第五回:自古說:晚娘的拳頭,雲裡的日頭。這孩子,料想不能長大。溫州話把說「後娘的拳頭,雲裡的日頭」。
5、第六回:一個吹簫,一個打鼓,在廳上滴滴打打的總不成腔調。溫州話有「一個人吹簫,一個人捺窟」。
6、第九回:小船搖櫓行了一夜。兩公子取水洗了面,吃了些茶水。
「洗面」。溫州話把洗臉叫作洗面。此書裡一般都用洗臉一詞,唯有這一處用了洗面。
7、第十一回: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爭的功名好。
8、第十一回:自心裡想:「楊先生是個窮極的人」。
「極」。極字在古漢語現代漢語裡都沒有和「窮」的意思相應的解說。而溫州話裡極有苦的意思。這裡的「窮極」不是「極窮」,而是「又窮又極」。
9、第三十二回:燒許多紅炭堆在桂花樹邊,把酒罈頓在炭上。
「頓」 。把一物放在另一物品上。溫州話也這麼說。
10、第十七回:我有個房分兄弟。
「房分」兄弟就是堂兄弟。
11、第二十七回:像娘這樣費心還不討他說個是,只要揀精揀肥。
12、第三十二回:給你一個月豆腐吃,蒸死了你。
「蒸」。溫州俗語燒燒不著,蒸蒸著(火字旁曾)
13、第四十五回:我這裡娃子不哭奶不脹,為甚麼「把別人家的棺材拉到自己家裡哭」。
14、第五十二回:搬了八塊,放在階沿上。
「階沿」。 溫州話階沿頭、階沿坎。
15、第五十四回:丫環推開門拿湯桶送個水來。
「湯」。現代漢語裡的湯是吃的,溫州話把熱水說湯,這裡湯桶指的是熱水桶。
16、第五十六回:多少的傢伙都是古老樣範的。
「樣範」。溫州人說的有樣範就是有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