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野羊塘之戰在湘西鳳凰野牛塘

2020-12-13 騰訊網

文/曾湘軍

著名古典文學作品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歌舞地酋長劫營》是有關湯鎮臺率兵鎮壓貴州苗民起義的故事,書中描繪了雍正至乾隆年間湘黔邊區苗家的生活場景、節日習俗、服飾歌舞等,地點為貴州鎮遠,真實情況不是這樣,而是湖南鳳凰。

故事中的湯鎮臺原型為鎮筸總兵楊凱。楊凱,江蘇儀徵人,雍正四年始先後任鎮筸前營遊擊、桑植、辰州、永順副將,九年鎮筸總兵,乾隆元年湖南提督,參加湘黔邊改土歸流、鎮壓貴州與湘西苗民起義。乾隆二年被湖廣總督邁柱參劾而革職返鄉。吳敬梓慕名前往拜訪,楊凱十分高興,邀請他去舍中飲酒賞菊,把自己在湘黔邊境帶兵作戰的經歷告訴了他。乾隆四年秋,吳敬梓再次專門拜訪了楊凱,並寫了一首五古《 贈楊督府江亭》對他進行讚美。詩云:

「狻猊產西域,本非百獸倫。

一朝同率舞,圖畫高麒麟。

三苗昔梗化,戈鋋擾邊垠。

桓桓楊督府,鉦鼓靖煙塵。

功成身既退,投老歸江濱。

廉頗猶健飯,羊祜常角巾。

明月張樂席,晴日坐花裀。

丹心依天桴,白髮感蕭晨。

方今履泰交,禮樂重敷陳。

天子聞鼓鼙,應恩將帥臣。」

並以楊凱為原型,精心塑造了《儒林外史》湯鎮臺這一形象,從而成就了一段文士與縉紳締結交誼的佳話。《儒林外史》中湯鎮臺大戰野羊塘及其與鎮遠府雷太守不和等藝術情節,正是吳敬梓據楊凱這段歷史加工而成。何澤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考證:「『湯'與 『楊'象形,『奏』與 『凱』成語聯屬」,其籍貫皆用儀徵真實地名,認為《儒林外史》湯鎮臺原型為鎮筸總兵楊凱,是可信的。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指明野羊塘之戰的地點在貴州。雍正十三年二月(1735年)二月,貴州古州(今榕江)包利、火銀舉行起義,古州、清江、臺拱等地苗民紛紛響應,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起義被鎮壓,楊凱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如果說《儒林外史》反映的是楊凱這一段經歷的話,不符合歷史事實。

《儒林外史》把湯鎮臺塑造成取得貴州平苗大捷的關鍵人物。但據《貴州通志.武備》載,戰爭初期,貴州方面,指揮作戰的主要有貴州提督哈元生、巡撫元展成。湖南方面也組織援黔湘軍,有湖南巡撫鍾保、提督董芳、提標遊擊韋國英、洞庭協副將魏國泰、撫標參將謝瓏、九溪協副將李椅等,這一階段戰爭沒楊凱什麼事。

雍正十三年底,哈元生、元展成因作戰不力,交部議處,湖廣總督張廣泗為七省經略,重新部署進剿。因為"賊勢蔓延漸逼青溪,於是思州府(今貴州思南)知府甘士琇、知縣鍾兆熊飛請鎮筸鎮、沅州協各發兵一百名來縣防守。"楊凱就是這次入援貴州的,所部一百人,駐思州府,在外圍,是打醬油的,還在清溪橫塘對陣中慘遭敗績。如李椅《徵南日記》載,「被逆苗殺傷鎮筸鎮朱把總、方外委,兵丁二十五名,辰州萬千總、王外委、兵丁二十名,沅州兵丁三十三名,搶去火統二桿、大炮二位、藤牌三面並各兵隨身火藥、槍彈」,迫使援黔湘軍退回邛水司城。朱把總、方外委、辰萬千總真名分別是朱自植、方亨與萬民瞻。一百人一次死二十七人,損失不可謂不慘重。貴州平苗,楊凱乃敗軍之將,何敢言勇!

而楊凱在湘西用兵,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屢建奇功。如《 鳳凰廳志》卷十四載:「 楊凱,雍正初,統鎮筸前營遊擊,野牛、勾補各寨苗時出劫掠,凱悉捕得置之法,擢辰州副將。」《提督楊凱傳》有詳細記載,主要有以下五次:

一是大破野牛塘。「野牛塘寨目龍老四、龍老馬恃險固甚一橫,數至中軍土橋坳殺人。寨據山巔,壁立二十餘裡,四面嶄巖如削,前一徑通人行,窈冥幽仄,盤曲上下,官軍肉薄,仰攻無不死者。凱得熟苗吳大武言山後有路,人跡荒絕,自此上至寨可十餘裡。凱陰為部署,會兼中營遊擊日調其兵至本營,唱名已,而飲酒距超為樂,賊易之不設備。凱乃勒兵夜馳百二十裡,絕溪河七十餘道,未至寨二三裡而止,賊急乘險下木石,而凱軍去寨遠不可得傷。俄而銃數響,四山鳥槍、火炮齊發,塵焰漲天,守備溫如琦率兵自山後入其寨,賊倉卒反走,前後夾擊,大破之。」

二是威震烏巢河糯糖山。中軍狗(勾)補寨寨目吳老羅至瀘溪劫人取質,凱盡中左前右四營兵剿之,久之未發。沿途諸生苗數十寨陰為老羅耳目,度官軍即發,非十日不至。而凱潛率師五百,別由烏巢河糯糖山,用兩日入其寨,俘老老羅,既數日大路諸寨,苗乃覺,駭怖,稱天兵。

三是攻卡洞吳老卡、吳老蠽不備。明年,剿卡洞寨苗吳老卡、吳老蠽,營既立,凱便衣從十騎出營覘賊,遇賊數千人至。於是凱去營五十裡矣,乃麾其騎曰:『吾眾寡不敵,若止賊且不測,即退,是自敗也。'遂據險接戰,會日暮,救至,收其兵而止。凱曰:『賤度我方困,必不復往。兵法所謂攻其不備,可一鼓擒也。』因急擊虜虜之,遷參將,署辰州副將。」

四是推動保靖、桑植與永順三司改土歸流。「桑植土司某、保靖土司彭御彬淫虐不法,總督福(傅)敏請改設流官,世宗命凱兼桑植副將,以便宜摘印。凱檄辰州協守備備王肅文、九溪協守備鈕正己,由九溪至桑植,由桑植至保靖,彭御彬聞之,盡撤其眾守桑植,而凱率鎮筸右營參將王進昌、永順土司彭肇槐由北河至保靖獲彭御彬,並其黨送長沙,桑植由是遂潰,彭肇槐亦因凱請以永順歸內地。」

五是筸城疑兵退紅苗。「貴州臺拱、丹江紅苗亂,接壤鎮筸,凱控扼險阻,首尾援擊,賊以窮蹙,大兵棄之得就戡定。當是時,鎮兵盡出,所在紅苗嘯聚謀乘虛竊發,城中人洶洶。凱急募兵數百人,日夜四出,巡徼所至,變其旗幟、衣服,以次踐更,群苗疑募兵大集,憚不敢發,人心以安。」

此外,逼返抗命的湖北美容土司田旻如自殺,促使美容司與鶴峰州長樂忠建等十九個小土司改土歸流,以其地為恩施、宣恩、來鳳、鹹豐、利川、建始等縣。故汪中《提督楊凱傳》載:"凱由守備兩任遊擊,三任副將,一任總兵,至提督,歷二十年,始終不出湖廣。 凡破寨三,改土司二十有三,闢府二,州一,縣十有一,夷夏賓服,威信大著,苗民終其身不復亂。」楊凱從軍二十年,活動範圍基本上不出湖廣,且大部分在湘西,唯一一次跨境作戰,是後援,還慘遭敗績。

野牛塘、勾補寨、烏巢河、糯糖山、卡洞等均鳳凰地名。由此可見,楊凱的軍功是在湘西,如果說《儒林外史》湯鎮臺的原型就是他的話,那麼是吳敬梓將他在湘西的經歷移花接木到了貴州鎮遠,他故意把野牛塘寫成了野羊塘,這在文學創作中是允許的。可以認為《儒林外史》野羊塘之戰不在貴州鎮遠,而在湘西鳳凰野牛塘。

相關焦點

  • 《儒林外史》知識點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目錄章回名稱章回名稱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第十四回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說科場 家人苗疆報信息第十五回葬神仙馬秀才送喪 思父母匡童生盡孝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
  • 《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
    因為早在20世紀80年代,陳美林教授就率先在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研究等相關領域中進行學術史的總結與反思,先後發表《略評胡適對〈儒林外史〉的研究》、《魯迅與吳敬梓》、《試論對〈儒林外史〉思想主題的不同評價》、《清末知識人的〈儒林外史〉評論》等系列論文,並對《儒林外史》的臥評、黃評、齊評、張評做了詳盡的評價,由此拉開了《儒林外史》研究總結與反思的序幕。
  •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儒林外史》裡的溫州話 2019/09/22 08:20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楊凡 瀏覽:3936
  •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 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
  • 吳敬梓《儒林外史》的春秋筆法:擅「史才」,少「詩筆」
    又如,第五十四回一再講到陳和甫的兒子,不說他的名字,到了丁言志和他吵架,叫他「陳思阮」,陳思阮也直呼「丁詩」之名。似乎吳敬梓開始講故事時還像對朋友那樣尊稱他的字號,表示禮貌,再借書中人物之口補敘他的名字。吳敬梓主要通過人物對話來敘事,這也是《儒林外史》的藝術特點之一。這些地方正是他對說話人敘事法的一個突破,一種創新。
  • 同是清代名家之作,《儒林外史》到底比《紅樓夢》差在哪?
    清朝時期還有另外一部薈萃之作,名叫《儒林外史》,談到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若提到《範進中舉》大多數人就耳熟能詳了。《儒林外史》同樣是一部章回體紀實類作品,和《紅樓夢》相比《儒林外史》顯得短小精悍,記載了元朝末年到明萬曆44年的真實人間故事,而《紅樓夢》則更專注於一事一記。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據《文藝研究》雜誌2006年的統計,從1976年至2005年,《儒林外史》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陳美林所撰分別佔據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如今的陳美林,早已是《儒林外史》研究的名家,然而,時光倒流六十年,卻很難看出他將與《儒林外史》結緣一生。
  • 《儒林外史》:回望長三角的市井風俗
    《儒林外史》《紅樓夢》《浮生六記》……從本期開始,「文脈」版將帶你跟著名著暢遊長三角,在字裡行間感受這片土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誕生於清朝的小說《儒林外史》,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不論是「範進中舉」的故事,還是「吝嗇鬼」的典型代表嚴監生,都在文學長廊上留下了生動的人物肖像。
  • 《儒林外史》為什麼從山東汶上寫起?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貴晨認為,吳敬梓的儒家情懷與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書有非常濃重的「天下」「古今」意識,影響故事地點與人物隸籍、遊歷之地的設計等,都有特別的考慮。最突出是從「山東汶上」寫起,又寫周進、王惠為汶上人和王冕、虞博士等也要來山東等等,都是一種深曲的筆法,有深隱的寓意。
  • 2020年中考語文必考名著之《儒林外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語文必考名著之《儒林外史》,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 故人何處之:走出《儒林外史》的吳敬梓
    胡適在《文木山房集》中的批語胡適在《文木山房集》前的說明老版《儒林外史》吳敬梓,字敏軒(1701—1754),安徽全椒縣人,極輕錢財,不善營生。是的,吳敬梓的眾多詩文,因為貧窮,大多沒能刊印留世,後人只知《儒林外史》。也因這本書,我們才曉得他來過杭州。曹曉波1.吳敬梓什麼時候來的杭州吳敬梓是乾隆十三年(1748),48歲來的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敬梓並非慕名遊玩杭州。那時候,他常常吃了上頓,要等找到下頓的米,才能落鍋。朋友來訪,少不了要掮米提柴,送他。
  • 《儒林外史》: 一副「封建末世士林的浮世繪」
    這疊書稿是他歷經滄桑人生之後,以敏銳的觀察,在痛苦的沉思中,書寫下的長篇「獨白」——《儒林外史》。這位男子就是「諷刺大師」吳敬梓。 《課間十分鐘》主持人 熊熊在課堂之外,王新剛老師喜歡與學生一起研讀中國古典文學,其中就包括有《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說起《儒林外史》,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而說起《範進中舉》,很多人都會印象深刻,一個將自己20歲到54歲的青春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最後終於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
  • 關於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的啟事
    《儒林外史》的藝術手法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2021年是吳敬梓誕辰320周年,為全面、廣泛、深入推動《儒林外史》閱讀和研究,由縣政協牽頭,縣教體局、縣文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縣吳敬梓研究會、縣作家協會等相關單位組成活動組委會,並決定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
  • 鳳凰古城的日與夜,湘西十分美,九分在鳳凰
    在中國湖南,有一片美麗的土地,名叫湘西。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山水如畫迤邐,色彩空靈,大河背靠青山穿鎮而過,日夜流淌,默默無言。湘西,很多人都會用「神秘」這個詞來形容它。因為它太低調了,低調到讓很多人都忘記在湖南還有這樣一方安靜的土地。湘西州位於湖南省西部偏北,酉水中遊和武陵山脈中部。其地域範圍為東經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
  • 竇神歸來——竇昕四大名著考點延伸之《儒林外史》.pdf+視頻
    竇神歸來——竇昕四大名著考點延伸之《儒林外史》.pdf+視頻
  • 中考語文名著閱讀之《儒林外史》知識點匯總(附習題)!
    《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作者吳敬梓生活在清政權已趨穩固的時代,而科舉制度已經過興盛之期,顯露出它的弊端。文士們醉心舉業,道德淪喪。《儒林外史》主要描寫對象為儒林文士,正如魯迅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做影子。
  • 《儒林外史》,一部寫透中國古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值得一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雖然是兩百多年前的古白話文小說,但是此書對現代讀者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 淺析《儒林外史》與《官場現形記》諷刺之差異
    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最傑出代表,《儒林外史》的出現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官場現形記》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首先,在結構上,都是由相對獨立的小故事連綴而成,前一個故事出現的人物就是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貫穿始終的中心線索,文章的若干小故事都是圍繞同一主題展開的,結構鬆散。
  • 《湘西姑娘》:鳳凰似一位細眉低首的女子,在等我赴約
    生於湘西,長於湘西,這位湘西姑娘自然而然對湘西有著割捨不斷的深情,湘西在她身上則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連她主編的文學微信公眾號也叫「美麗湘西」。多年來,她的大部分文字總是圍繞著故鄉湘西來寫。她自大學畢業前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自發地投入寫作,不管不顧地一年年埋首寫,一寫就是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