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味中藥藥食同源,廚房就有,但是曬乾後與鮮品功效不一樣

2020-12-20 淏先生說養生

姜是廚房中必備的調味品之一,也是中醫中藥古籍中記載的藥食同源品之一,但是新鮮的姜與曬乾後功效不一樣。在中藥界,新鮮的姜稱「生薑」,曬乾後稱「乾薑」

姜是廚房必備的調味品之一

生薑與乾薑都是味辛而歸肺、脾、胃經,都有「溫中散寒,溫肺逐飲」的作用。也都能應用於胃寒嘔吐和肺寒咳嗽。

乾薑與生薑的區別

生薑走而不守,乾薑守而不走

1.生薑之性「走而不守」,溫中散寒的藥力相對較弱,善於表證的發散風寒,如風寒感冒等較適用;乾薑「守而不走」,善於溫中散寒,是調理脾胃寒證的良藥,所以稱之為「溫暖中焦之主藥」。所以說「生薑主散,十姜主守」。

生薑被稱為「嘔家聖藥」

2.生薑被稱為「嘔家聖藥」,可以「和中降逆」而調理胃寒引起的嘔吐以及妊娠嘔吐;乾薑屬於「大熱之物」,對於心神陽虛的重症有很好的效果,中醫一直有「附子無乾薑不熱」的說法。

生薑能溫肺化飲而止咳化痰

3.生薑能溫肺而止咳化痰,調理肺寒引起的咳嗽,不論有無風寒,不論痰多痰少均能適用;乾薑善能溫肺化飲,適用於寒飲咳喘、痰多清稀的症狀。

4.生薑可解生半夏、生南星、鳥頭、百部以及魚蟹中毒。乾薑則沒有解毒效果。

生薑助火傷陰,乾薑辛熱燥獵

5.生薑助火傷陰,所以熱盛以及陰虛內熱者慎用;乾薑辛熱燥烈,所以有陰虛內熱以及血熱妄行的症狀需慎用。

曬乾也是中醫「炮製」方法之一,炮製後用途會有所改變。生薑和乾薑雖然都是姜,雖是同一物品,卻作用不同,所以用錯不僅不能調理身體,很可能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害。

相關焦點

  • 一味常用潤腸通便中藥,也是藥食同源之品,還止咳平喘,但有毒
    有一味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是潤腸通便的常用中藥之一,還能止咳平喘,但是這味藥有小毒,屬於有毒中藥之一,並不適合長期使用或大量使用,它就是中藥材杏仁。中藥杏仁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原名杏核仁,是喬木杏、山杏、東北杏、野杏的成熟乾燥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可有,尤其是杏作為一種水果更是遍布於全國各地,而杏仁也作為一種食材被端上餐桌,可以說是藥食同源。
  • 楊尚真:要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的創新
    這一理論一直指導著後學,如唐代孫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依此養生治病,可以節約養生治病成本,產生良好治療效果,體現了中醫治病強身的智慧。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醫院推出預防保健服務的治未病中心(科),13年過去了,在預防保健服務工作中,治未病中心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並未能發揮到極致。
  • 藥食同源傳承中國五千年桑蠶文化|蠶繭|蠶沙|山藥|中藥|桑葉|桑葚
    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本草藥苑區,以藥食同源的四氣五味植物共同打造成的精緻小花壇頗受遊客歡迎,每一個獨立花壇都是一個經典方劑,共有桑菊飲、逍遙散、藿香正氣散、六味地黃丸、八珍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八劑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著名方劑。而在室內的本草生活館裡,以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特點和人在不同季節的養生調攝要點,展示了四季中醫養生的獨特魅力。
  • 我們身邊的那些藥食同源
    這也讓人們對我國的中醫藥有了更深的認識。有的人日常會選擇用中藥來保養身體,固本培元。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中草藥,是可以藥食同源的。那麼,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怎麼吃才健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誤區?什麼是藥食同源所謂藥食同源是指一些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 藥食同源面臨尷尬 大漠紅回應枸杞汁補腎有科學依據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類藥食同源產品是否能宣傳其功效的問題也受到了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枸杞本身就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藥食同源的功效。目前,只是國家有關部門規定不允許食品宣傳有藥品的功效,到底有沒有功效,只有喝了才知道。」
  • 這味中藥屬於藥食同源,形似「豆腐塊」,可以祛溼健脾,寧心安神
    現在人們對身體健康都是格外的重視,而中醫養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幫助,所以現在利用中醫中藥養生已經逐漸流行開來。中醫養生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利用「藥食同源」的中藥養生,不但可以當做中藥來使用,也可以當做食物來吃,簡單方便,健康養生。
  • 這幾個藥食同源的「平民中藥」,養生效果好!
    中醫專家指出中藥養生在生活中很實用,也很常用,藥茶、食療等常會用到,百合、枸杞、陳皮、大棗等「平民」中藥,若能使用得當,可保健養生。 一、這幾個藥食同源的「平民中藥」,養生效果好!
  • 橘子身上有5味中藥,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效,快來看看
    但是儘管這種水果非常的日常,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味中藥,並且它全身每一個「部位」,都有藥理作用。一、1個橘子=5種中藥,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療效關於橘子的妙用,很多人都只知道橘皮曬乾了可以用來煲湯,也知道陳皮是用橘皮製作而成,卻不知道原來橘絡、橘核也有藥用價值。
  • 茶療|走過千年歲月的藥食同源
    俗話說調養身體健康最好以食代藥,作為中醫養生之道藥食同源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防病療疾的一種養生方式。這一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何為藥食同源?「藥食同源」也稱「醫食相通」,是指許多食物也是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甚至有著相同的起源。中醫藥學有一種中藥概念: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都屬於中藥範疇。凡是中藥,皆可食用,只不過是用量差異而已。
  • 藥食同源有講究: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藥食同源有講究:只選對的,不選貴的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怎麼吃才健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誤區?越貴的藥材是否功效越好?6月28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二十七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座活動」在廣州舉行。
  • 代表心聲丨楊尚真:加強加快藥食同源中藥論證 推動中醫治未病發展
    「如果對於這些中藥提前進行藥食同源論證,必將擴大防控範圍和效果。」楊尚真介紹,傳統將中藥分為上中下、無毒常毒大毒三品,「無毒」中藥就是我們稱之為「藥食同源中藥」,這些「藥食同源中藥」既有藥性,能夠抗禦疾病,又是食物,可以長期服用。
  • 今天咱聊聊「食藥同源」這件事
    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就慢慢地發現可以充饑飽腹的食材,後來變成了食物,後來又發現對人類疾病有治療作用的就慢慢形成了藥物。應該說是先有食物後有藥物,而且有些物質既能充飢又能治病,這就是我們說的「食藥同源」。
  • 茴香加蜂蜜水,超神奇的一味藥!
    茴香加蜂蜜水,超神奇的一味藥!小茴香作為一種調味料,想必大家一定都食用過。在菜餚中加入小茴香可以去腥、解膩、提高菜餚的鮮香。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小茴香不僅僅是一味調味料,它還是中醫眼中的良藥。小茴香是一味驅寒、殺菌、止痛、理氣的著名中藥藥材。它對於女性常見的痛經、體寒等症狀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小茴香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好的藥食同源的食品。
  • 丟棄的藕節竟然是難得的中藥
    作者: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郤慶 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國有關蓮的記載始見於《詩經》,漢朝《神農本草經》中已詮釋其本草價值。蓮子、蓮芯、蓮房、蓮須、荷葉、蓮藕各個都是寶。俗話說「夏採蓮子冬挖藕」「男不離韭,女不離藕」。
  • 重慶月子中心品牌故事:鄧偉,進補需要藥食同源,循序漸進
    「Confinement meals」藥食同源,健康美味健運脾胃 產後催乳 滋補養血 藥食同源:自然の烹飪之道藥食同源,即是品嘗美味,同樣也要滋補身體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營養與食療專業的鄧偉有健脾補氣、祛溼補血、化溼利尿、強腦固腎等修復效果。
  • 古詩詞裡的中藥材,藥食同源,源遠流長
    果爸小啟:中醫中藥的起源和我國的歷史文化一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我們的祖祖輩輩喜歡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講究五行相生相剋,衍生了許許多多別具一格的藥食同源文化。一、青蒿《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其意思是說,呦呦鳴叫的小鹿,以野外的青蒿草為食物。
  • 肺康有道|中醫帶你「肺康復」 之 藥食同源
    生活中很多常見的食物都被證實具有藥用價值,正所謂藥食同源,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對於肺康復來講,合理運用這些藥食,不僅能夠補充營養,還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1、什麼樣的藥食有利於肺康復呢?
  • 藥食同源——草果的功效與作用
    草果多年生草本,生於溝邊林下,分布於廣西和雲南南部地區,果實成熟呈紅褐色時採收,曬乾或烘乾,或用沸水燙2至3分鐘後,再曬乾或烘乾。草果最早史載於明代,我國雲南是草果的主產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性味:味辛;性溫。歸經:歸脾、胃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
    3、青皮水煎醇沉注射液有顯著升壓作用,對多種實驗性休克均有治療作用。4、5g青皮注射液可興奮膀胱平滑肌。15 g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子宮緊張性收縮。《藥性賦》: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破滯氣愈高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苦而辛,性寒,氣厚,陰也。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昆布
    而日語的昆布(就是這兩個漢字)說的也是各種能吃的藻類植物(如利尻昆布、羅臼昆布、日高昆布),而不是中國的昆布,日本的「黑昆布、黑布」說的才是中國的昆布。中國或者說中藥的昆布,現《中國藥典》中認為由海帶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昆布入藥的皆可。以上便是昆布與海帶的區別和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