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五星上將」,在美國歷史上是特殊的存在,並非常規設置的軍銜,只在戰時才被授予。迄今為止,美軍中已經出現過十位五星上將,他們分別是約翰·潘興、威廉·哈爾西、 德懷特·艾森豪、喬治·馬歇爾、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切斯特·尼米茲、威廉·萊希、亨利·阿諾德、歐內斯特·金和奧馬爾·布萊德利。
以上十人,如果評戰功的話,都在伯仲之間,極難立即分出高下。但是,如果評知名度,尤其是評爭議度的話,自然是首推麥克阿瑟。因為,他不僅與美國政府唱反調,甚至還遭到了杜魯門總統的解職,成為其生涯中最大的「恥辱」。
接下來,我們就一同走近麥克阿瑟,了解這位爭議和戰功齊飛的五星上將。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年——1964年),歷任美國西點軍校校長、遠東軍司令、駐日盟軍司令和「聯合國軍」司令等職。他既是二戰的功勳將領,又是韓戰的「推波助瀾者」,被杜魯門總統直接下令免除職務。
麥克阿瑟少年時期就非常叛逆,豪橫的人格很早就形成了。青年時期,他考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西點軍校,開始在此展現自己的特質,成為西點軍校歷史上成績最高的榮譽畢業生。
一戰期間,麥克阿瑟率領美軍第42師赴歐洲參戰,因為作戰勇猛而贏得了「彩虹師」的美譽。可惜,因為脾氣火爆固執,被潘興上將所不喜歡,始終都只是準將的軍銜。
一戰結束後,麥克阿瑟返回了西點軍校並成為校長。他除了加強學生的理論教育和體能鍛鍊外,更是第一次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西點的校訓和宗旨,帶領西點真正成為了美軍最高學府和國內著名高校。
不過,在陸軍參謀長潘興的堅持下,麥克阿瑟還是被解除了校長職務,派往菲律賓去任職。胡佛總統就職後,麥克阿瑟被得到重用,擔任了陸軍參謀長,開始推動美國陸軍的改革。
參謀長任期屆滿後,麥克阿瑟擔任了菲律賓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負責籌建美軍的駐菲律賓部隊,提前防備日軍並積極部署美軍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
截止1936年底,麥克阿瑟作為駐菲律賓美軍的總司令,不僅統轄著2萬美國陸軍和11萬菲律賓軍隊,而且還有戰力不菲的美國海軍部隊,負責看護英美兩國在東南亞的傳統勢力範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趁著美國戰力收縮之際,迅速攻陷了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菲律賓。於是,麥克阿瑟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敗績,在留下那句「I'll be back!(我會回來的)」後就被調往了澳大利亞。
抵達澳大利亞任職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官後,麥克阿瑟發現自己雖然名義上管理陸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但是,這陸海空三軍實際上卻由布萊梅、布雷特和利裡這三個軍種的司令官各自負責。
中途島戰役後,美軍終於扭轉了偷襲珍珠港後的頹勢,開始變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連續攻擊日軍。麥克阿瑟開始極力推行他的「越島戰術」,準備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反攻。
到了1944年時,麥克阿瑟已經先後攻克了阿留申群島、新不列顛島、索羅門群島、加羅林群島、馬裡亞納群島等地。在登陸萊特島後,他計劃向菲律賓呂宋島逼近,又一次大放狂言「我終於回來了!」。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終於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布無條件投降並由美軍登陸了日本本土。之後,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出任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官,全權負責對日的佔領和重建工作,儼然就是事實上的「天皇」。
出於對抗蘇聯的需要,美國政府和麥克阿瑟都主張保留天皇制。待政局穩定後,他開始效仿美式民主對日本進行各項改革,扶持其迅速恢復。
韓戰爆發後,韓國的李承晚政權節節敗退,就連自己的首都漢城也被攻陷了。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聯合國軍司令」,負責全權指揮韓戰,在仁川登陸後迅速就改變了戰局。
在美國政府看來,美軍在朝鮮已經達到了既定目標,不願意進一步擴大戰爭的規模,擔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是,麥克阿瑟卻一意孤行,繼續挑釁中國,終於遭至了中國出兵朝鮮發起了「抗美援朝」。
面對軍事上的被動局面,麥克阿瑟繼續叫囂,甚至大放厥詞要求使用原子彈,不斷發表與杜魯門政府截然不同的言論。忍無可忍的杜魯門總統,正式解除了他的一切職務,由李奇微接任。
被解職回國後的麥克阿瑟,繼續豪橫之路,還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老兵永不死》,公開反對杜魯門政府。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在鬱悶中過世,結束了自己爭議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