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被黜前後:狂言惹惱總統 氣死臺灣大佬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蔣介石與吳稚暉(右)合影

  本文摘自《蔣介石在臺灣·第一部》,陳冠任 著,東方出版社,2013.1

  美軍駐東京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是「反共」的鐵桿分子,曾不顧華盛頓反對,私自密訪臺灣,否決蔣介石從金馬撤退的主張,鼓動蔣經營臺島,因此觸怒杜魯門,蔣介石和臺灣高層卻視他為「恩人」。

  1951年3月7日,麥克阿瑟在東京對記者發表談話,宣稱說:「在戰場上受了反攻行動的限制,等於使韓戰的結果相持不下。」他要擴大在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進行大戰。這再次引起總統杜魯門等人的不滿。

  3月24日,麥克阿瑟又在前線發表擴戰聲明:

  一、南朝鮮境內有組織的「共軍」抵抗已被肅清。

  二、由於「共軍」後方補給線遭受嚴重破壞,其人海戰術與滲透戰術均無成就。

  三、「共軍」缺乏現代化裝備,其不惜犧牲人命的方法,不能克服現代戰爭所需要的一切東西。

  四、如果聯合國能將軍事行動擴展至中共沿海地區及其內部基地,則「共軍」立即遭遇軍事崩潰之危險。

  五、在聯合國軍司令職權範圍內,願隨時與敵軍總司令進行談判。

  六、韓國問題只要不涉及其他(如臺灣問題及中共入聯合國問題),不致於解決不下。

  麥克阿瑟對韓戰的這些言論在媒體曝光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他「聯合國能將軍事行動擴展至中共沿海地區及其內部基地」的「戰爭狂人」論調,與聯合國「韓戰局部化」的既定政策完全背道而馳。華盛頓認為,他未經請示和同意,隨便對外發表擴大戰爭的談話,擾亂了整個國家利益和政策安排。另一方面,作為韓戰的另一方,蘇聯和中國也立即做出強烈反應,使得杜魯門等人決意在朝鮮停戰的談判主張大為受挫。3月29日,中共明確表態,拒絕麥克阿瑟迫於美國政府壓力而發出的和平建議。

  4月5日,美國參議員馬丁又放出一炮。他把麥克阿瑟不久前寫給他的一封私人信件公開於媒體。信中,狂傲不羈的麥克阿瑟表示贊成馬丁關於利用臺灣的國民黨軍反攻大陸、開闢第二戰場的建議。這個做法在麥克阿瑟擴大戰爭的言論上火上澆油,把戰爭的叫囂繼續放大。

  隨即,「中華民國」駐韓武官襄作人來電,向臺北報告:韓國盛傳蘇軍及中共混合部隊60萬大軍及3000餘架飛機已結集在北朝鮮後方,準備對朝作戰,麥帥亦已授權美軍飛機轟炸中國東北。朝鮮大戰將要爆發。

  4月11日,麥克阿瑟本人也證實襄作人的秘密報告。他在一次對外發言中公開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並聲稱必要時將動用核武器。

  這個擴大戰爭範圍及規模的戰略思考,可謂大膽,極富挑釁性,可偏偏與總統杜魯門的思想相左。杜魯門擔心此舉會導致蘇聯直接出兵朝鮮,使已陷入韓戰泥淖的聯合國軍更加難以脫身。麥克阿瑟狂傲不羈的言論一出,他馬上召開最高會議,宣布解除麥克阿瑟的一切職務。

  麥克阿瑟被杜魯門免職,臺北「總統府」的周宏濤第一個從中央社獲得這個消息,馬上報告蔣介石。這讓蔣介石十分震驚:「事情咋成這樣?」

  隨即,蔣介石接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沈昌煥的長途電話報告,說:「美國已派第8軍軍長李奇威上將接替麥帥。」

  麥克阿瑟曾在蔣介石等人生死存亡的最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此刻突然去職,幾乎震驚了臺灣軍政高層。「黨國元老」吳稚暉聽到他被黜的消息,竟然大氣難出,半天無語,極端憂慮之下突然發急病,當晚就被緊急送進了臺北醫院。

  這吳稚暉確實是個大怪人。蔣介石的侍從官錢漱石記述了當年在陪都重慶時發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蔣公臨時決定去重慶吳稚暉家拜訪,事先沒有通知他,吳老先生平時在家很隨意,褲子、衣服什麼的都沒穿。蔣公一到吳稚暉家,我們通知他:「委員長來看你了。」吳稚暉說:「喔!那我穿衣服。」臨時才穿褲子、衣服,結果實在來不及,褲子都沒穿好,只得趕緊在外面套了一件長衫,跑出去迎接蔣公。(①《蔣中正總統侍從人員訪問記錄》上篇,第282—283頁。)

  吳稚暉原本身體好端端的,受到這次驚嚇後從此變壞,臥床不起,最後於1953年辭世。從吳稚暉急得發病住院一事,可見麥克阿瑟這位「戰爭狂人」和「反共狂人」的離職對臺灣的影響有多大!

  當晚六點鐘,蔣介石約集王世傑、張群、陳誠、董顯光開會,具體討論這個來自美國的重大變故。

  誰知蔣介石開口就說:「想邀他來臺。」

  「他」自然就是麥克阿瑟。

  「邀來臺做什麼?」陳誠馬上警覺地問道。

  「當顧問,請他來出謀劃策。」蔣介石說。

  但是,此言一出,立即遭到陳誠、張群等人的強烈反對。眾人紛紛表示自己不同的看法。王世傑說:「最好慎重其事,這涉及今後美國政府援助臺灣的大問題。」

  陳誠強調說:「我國的反應一定會受到美方重視,必須面對現實。」

  這些最為現實的考慮不得不讓蔣介石冷靜下來,思考再三後,他只好放棄邀請麥克阿瑟的念頭,但決定派董顯光赴日本去,傳達自己對麥克阿瑟的深切感謝之意。

  結果,蔣介石此舉和美國國內的一些好戰派的支持,讓辭職的麥克阿瑟反而以英雄自居。4月19日,他回到華盛頓後,在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在聽證會前,他發表告別演說,即著名的《老兵永不死》演說,然後,再在國會聽證會上發表政治演說。他在演說中乾脆強硬到底,一股腦兒地把他的擴大戰爭、武力政治的主張公諸於世,包括轟炸東北、以海軍封鎖中共的海岸、準許沿海巡邏飛行,以及準許國民黨反攻大陸,等等。儘管這些戰爭叫囂博得了一些人的叫好,但是,並沒改變杜魯門等人對他和對韓戰的決策。

  麥克阿瑟發洩一通後,自我感覺很好,次年還跑去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結果終於未能成功。以後,則正如他演說所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從此在美國政治舞臺上消失,慢慢「凋零」,於1964年4月5日去世。

  這是後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軍事頻道

相關焦點

  • 麥克阿瑟為何引起杜魯門和同僚們的反感?越過總統權限,招惹臺灣
    然而,從小被「慣壞」麥克阿瑟從不自我反省,反而更加看不慣政府一些人的做法。 一是,作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麥克阿瑟覺得有威望、有能力管理美國,他競選過兩次總統,但都以失敗告終。
  • 麥克阿瑟:我每天晚上都跪著祈求大陸能夠進攻臺灣!究竟為何?
    麥克阿瑟有著一副大嘴巴,算得上是天不怕地不怕。在他作為聯合國軍司令官率軍入朝作戰之前,麥克阿瑟也對臺灣問題大放厥詞,以至於其言辭之激烈、滑稽程度,讓人瞠目結舌。  到了6月份,美國出兵幹涉臺灣問題的決心基本上已經確定。對於戰爭狂人麥克阿瑟老漢來說,打仗是最讓他血脈噴張的一件事情。去臺灣打仗也是他蠢蠢欲動的願望。
  • 韓戰爆發不久,麥克阿瑟匆匆跑到臺灣與蔣介石會面,目的何在?
    麥克阿瑟由海軍部副部長、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等陪同,前來討論臺灣的防務。美國已承諾協防來自紅色的進攻。麥克阿瑟握著蔣的手說:「你好,委員長,謝謝你來迎接我。」(譯自《時代》,1950年8月7日) 麥克阿瑟此行訪問臺灣,主要是前來考察臺灣的防務和國民黨軍隊的實力,以權衡是否同意蔣介石在戰爭爆發伊始提出向朝鮮派兵參戰的請求。
  • 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何會被杜魯門總統公開解職?
    但是,如果評知名度,尤其是評爭議度的話,自然是首推麥克阿瑟。因為,他不僅與美國政府唱反調,甚至還遭到了杜魯門總統的解職,成為其生涯中最大的「恥辱」。接下來,我們就一同走近麥克阿瑟,了解這位爭議和戰功齊飛的五星上將。
  • 忘了麥克阿瑟的忠告了?拜登愛將狂言72小時全滅南海艦隊
    但「聯合國軍」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卻狂妄叫囂:「我們仍將北進,中國人敢過江,我就用飛機炸平他們,我想他們應該想到,對手是美國,指揮官是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當美軍向鴨綠江進軍並夢想「在聖誕節之前回家」的時候,他們很快被志願軍打得暈頭轉向狼狽南逃。在軍隅裡潰退時,美軍甚至沿途拋棄傷員和指揮官,互相碾壓和衝撞逃命,僥倖活下來的美軍老兵,至死都羞於提及那場戰爭的經歷。
  • 麥克阿瑟:老兵永不死,只會悄然隱去……
    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罷免並強行召回國內問責,這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但是,究竟有沒有像問題中出現的那樣「癱軟在白宮臺階上」?個人持一種懷疑的態度。麥克阿瑟作為美軍中的五星上將,雖然對於中國的態度不夠友好,但客觀的講,他是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甚至是當時美國的名片和象徵,影響了太多人。
  • 參謀部擬派50萬正規軍參戰,麥克阿瑟力挺警衛隊,總統:就這麼辦
    德國擊沉英國「盧西塔尼亞"號郵輪德軍違反常規的戰術徹底激怒了歐洲各國,反德浪潮達到頂峰,然而最可怕的是惹怒了遠在大洋另一端的美國;自開戰以來美國一直奉行中立原則,並通過對協約國的貿易賺取了大量的外快,堅守這一政策成為政客們競選的必備選項;然而德國切斷英國運輸線的同時也斷了美國的財路,以摩根和洛克菲勒為首的親英財主們對美國總統威爾遜施壓
  • 學霸麥克阿瑟對陣「泥腿子」彭總,一敗塗地,年齡大還是性格問題
    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朝鮮戰場上,超級學霸麥克阿瑟被「泥腿子」彭總打得稀裡譁啦。一:超級學霸麥克阿瑟說起麥克阿瑟,這位美國陸軍大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會表演,比如菲律賓戰場上涉水的一幕。然而,這個表演天才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學霸,學習能力非常強,情商也高,善於交際。
  • 傅斯年與麥克阿瑟平起平坐
    1.傅斯年與麥克阿瑟平起平坐1950年,蔣介石等人在臺灣視美軍的麥克阿瑟為太上皇。救命符,擋麥克阿瑟專機到達臺灣時,蔣介石親率五院院長、三軍總司令等政要到機場迎接,並通知傅斯年到場,但是風度別有不同,傅斯年大模大樣坐在沙發上,口叼菸斗,蹺著右腿,瀟灑自若。
  • 美軍佔領日本後,麥克阿瑟為何要把天皇改造成基督徒?效果如何?
    不少美國人認為麥克阿瑟自負,自戀;桀驁不馴,心血來潮;譁眾取寵,華而不實;好出風頭,語不驚人死不休。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駐日本盟軍司令。在此後的六年中,麥克阿瑟用他華麗而招搖的方式,成功取代了日本天皇的位置,成為日本的「新天皇」。
  • 仁川登陸前,美想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中國集結20萬大軍嚴陣以待
    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用一個軍事史學家和軍事戰略家的眼光,時隔多年後冷靜地審視這場戰爭的整個經過:北朝鮮的進攻,美國政府的決策,美軍的布局,美軍參戰前後的戰略戰術,韓戰的各個戰役……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麥克阿瑟和華盛頓之間產生了新的危機,這次是關於臺灣問題。杜魯門極為惱火,甚至認真地考慮到要把麥克阿瑟就地免職。
  • 首次交手就全殲特遣隊,金日成給美軍的下馬威,麥克阿瑟顏面盡失
    穆喬後來回憶說:「我一抵達,李總統就對我說,內閣剛剛開過會,認為他落入北朝鮮之手,對於朝鮮的事業將是一場災難!」 6月27日凌晨2點,李承晚偷偷坐著專列帶著大量金銀財寶和幾個親信往南逃離,此時離開戰還不到五十個小時!在逃跑的途中還毅然做出決定,炸掉漢江大橋,以此阻斷人民軍南下的步伐,這也可以看出他害怕的程度!
  • 麥克阿瑟對日本性格的精準分析,3句話看透日本人
    很少人會想這個問題——從1903年西點畢業,到1951年在朝鮮被解職,48年的戎馬生涯,麥克阿瑟為何選定亞洲,死活成敗都不離遠東?1939年9月二戰爆發後,隨菲律賓軍事顧問麥克阿瑟當助手的艾森豪,果斷提出回歐洲主戰場建功立業,最後成就總統一枚。
  • 賴清德與獨派大佬勾連 稱制定「臺灣新憲法」時機已到 國臺辦回應
    原標題:《賴清德散布"法理臺獨"狂言 馬曉光:只會把臺灣推向危險深淵》賴清德力挺臺獨大佬辜寬敏成立所謂「臺灣制憲基金會」,還聲稱「時機已到」、「臺灣需要一部新憲法」云云。中國臺灣網1月30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10點在國臺辦新聞發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會中有記者提問:賴清德日前公開宣稱,臺灣制定一部所謂「新憲法」的時機已到。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論?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馬曉光回應,賴清德其人此前就曾妄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現在他的「臺獨」面目更加暴露無遺。
  • 麥克阿瑟戰場上違命偵查,為什麼不受處分反請功?美國將領念舊恩
    麥克阿瑟閒暇之餘,經常到美國陸海軍俱樂部去消遣,在這裡他結識兩位當地年輕的律師,經常一起吃飯、聊天,成為很好的朋友。他們就是日後擔任菲律賓總統的奎松和奧斯敏納,是麥克阿瑟軍旅生涯中最重要的兩位。
  • 「綠委」借用麥克阿瑟名言壯膽叫囂:絕不能讓大陸得到臺灣
    對於大陸的行為,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叫囂,臺灣要善用自己的地緣戰略重要性,在1950年韓戰前夕,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評估就點出:"如果讓大陸得到臺灣,等同得到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和潛艦基地。"羅致政狂妄表示,本月初他參加"2020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研討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是他在會中不斷強調的訊息,只有正確理解大陸的行為本質,並掌握運用臺灣的戰略價值,才能建構有效且成功的印太戰略!羅致政指出,而臺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在1950年"韓戰"前夕,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評估就早已點出。
  • 他是抗美援朝時的手下敗將,日本「太上皇」麥克阿瑟的一生
    後來,麥克阿瑟又被派到美國陸軍工兵學院讀書,在這期間他還當上了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軍事副官。 我們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麥克阿瑟既然跟在總統身邊,就必然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機會,所以他接下來的發展非常順利,很容易就晉升成了高級將領。
  • 麥克阿瑟五進五出菲律賓:賠了夫人,賺了前程
    1905年,麥克阿瑟隨父第一次來到菲律賓,到任後不久老爹便接受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特別指令,擔任日俄戰爭觀摩團團長,麥克阿瑟副官自然也隨同前往,他的第一次菲律賓生涯僅有不到兩年的理論時間,可其中又有大半年待在日本,日俄戰爭結束後,他又意外被總統看中,擔任總統軍事副官,這個職務近水樓臺,成為他日後平步青雲的敲門磚。
  • 麥克阿瑟稱臺灣是「不沉航母」?臺作家諷:根本把臺灣當炮灰
    據臺「中時電子報」4日報導,臺作家王豐表示,麥克阿瑟曾稱臺灣是「不沉航母」,這種說法根本是要臺灣當炮灰,並不值得炫耀!王豐發文表示,臺灣竟然還在把韓戰時期的破銅爛鐵當寶貝,真是蔚為奇觀,儘管號稱它迭經「升級」、「改良」,但算算年齡也有六十年開外了,難道是在賣弄「新古典主義」?
  • 奇葩,臺灣省第一條高速公路,為何叫「麥克阿瑟公路」?
    1964年5月2日,臺灣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了,由「省主席」黃杰主持剪彩,通車典禮觀禮者有三千多人。尷尬的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一群黃皮膚黑頭髮的華夏兒女,歡慶的道路,居然是叫麥克阿瑟公路。他又說:「我們將這條公路命名為『麥克阿瑟公路』以表達我們對美國和麥帥的謝意與敬意。」「交通部部長」沈怡在致詞時也說,麥帥是中國和亞洲的友人,他於4月5日訪美時,在華盛頓適逢麥帥去世,4月8日離開華盛頓時曾參加麥帥的葬儀,回到臺灣之後,又逢麥帥公路通車典禮,他為新路的命名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