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與麥克阿瑟平起平坐

2020-12-25 水煮歷史

1.傅斯年與麥克阿瑟平起平坐

1950年,蔣介石等人在臺灣視美軍的麥克阿瑟為太上皇。救命符,擋麥克阿瑟專機到達臺灣時,蔣介石親率五院院長、三軍總司令等政要到機場迎接,並通知傅斯年到場,但是風度別有不同,傅斯年大模大樣坐在沙發上,口叼菸斗,蹺著右腿,瀟灑自若。當時報紙新聞說:「在機場貴賓室,敢與麥帥平坐者,惟傅斯年一人。」

2.在空襲中考試

傅斯年辦史語所奉行「找新才」的原則,捨棄「浮華得名之士」。他堅信,天下之大,總會有讀書種子。當江津學生王利器,為了能投考北大的文科研究所,風塵僕僕跑去重慶。當時考期已過,傅斯年還是為他安排了單獨考試。但第一場考試英語,途中就遭到敵機轟炸,前後幾次,最終王利器不得不躲到防空洞中。這時,傅斯年忽然告訴他,「中午,傅斯年招待王利器吃飯時告訴他:「你明天回江津去吧。敵機濫炸重慶,很危險,不要考了,我告訴你,你旱就取了。還準備給你中英庚款獎學金。你去昆明,還是去李莊」。王利器最後選擇留在李莊,成了傅斯年的研究生。

3.趙元任結婚

趙元任和楊步偉結婚非常簡樸,也非常新潮,他在雅寶胡同49號住處,請了胡適和楊步偉的朋友朱徵。趙元任微笑著取出手寫的一張文件,說要是朱徵大夫和胡適先生願意籤名作證,他和韻卿(楊步偉)將極感榮幸。趙元任回憶道:「我的同班同學胡適勸我們至少用最低限度的辦法,找兩個證人籤字,貼四毛錢印花,才算合法。」趙元任夫婦在中山公園格言亭拍了照,通知親友:「他們兩人在這信未到之先,已經在1921年6月1日下午三點鐘,東經百二十度平均太陽標準時,在北京自主結婚。」並且聲明:除了兩個例外,賀禮絕對不收」。五十年後,趙元任和楊步偉夫婦訪問大陸,到周恩來總理長達3小時的親切接見時,楊步偉竟充當了主要角色。趙元任對周總理詼諧地說:「她既是我的內務部長,又是我的外交部長。」

4.

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認為,只有陳垣與王國維才稱得上「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傅斯年說過「靜庵先生(指王國維)馳譽海東於前,(陳垣)先生鷹揚河朔於後。」而陳寅恪的學生戴家祥回憶:陳師和我在校散步時,自稱平生最佩服的是王靜庵(王國維)先生,其次是陳垣。49年,解放軍進入北平城,年近古稀的陳垣在學生的陪同下,從興化寺街5號步行到西直門迎接解放軍,迎接解放。

相關焦點

  • 傅斯年在臺大的最後歲月
    當教育部長朱家驊要其出任臺灣大學校長時,傅斯年立即嚴辭拒絕,但朱家驊並沒有改變決定,親自找傅斯年晤談,又讓傅斯年的幾位朋友輪流規勸遊說,1948年11月傅斯年勉強接受了任命,但並沒有前去上任,仍處於徘徊狀態。   1948年元旦之夜,南京城中失去了往年節日的喧囂,呈現出悽惶不安的景象,此時胡適正從北平回到南京,傅斯年與胡適聚會共度歲末,兩人置酒對飲,相視悽然。
  • 傅斯年:胡適敬他為奇才,蔣介石怕他如虎,耿直一生,55歲被氣死
    傅斯年卻從來不這麼想。他認為求學為自己,為民族之大業,為中華之崛起。這位耿直的胖子,腦子裡考慮的永遠都不是前途,卻成為了最有前途的人。陳寅恪曾經寫詩評價傅斯年:「天下英雄獨使君」。1926年傅斯年受聘中山大學回國。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從現實來看,傅斯年對共產主義向無好感,而陳獨秀恰恰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前五屆的書記、總書記。他們至少從1920年到1932年之間,分處於政治漩渦的兩極,各自行事,無所交集。1920年以前,關於傅斯年與陳獨秀交往的記載也很少。在北大,陳獨秀是著名教授、文科學長,而傅斯年是國文門的著名學生。
  • 歐陽哲生:傅斯年與北京大學
    5月2日,蔡元培校長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利的消息告訴《新潮》社的羅家倫、傅斯年、康白情、段錫朋等人。5月3日晚,北大全體學生召開大會,傅斯年等新潮社同人出席了這次大會。在這次會議上,傅斯年等20名學生被推為代表,負責第二天大示威的組織事宜。5月4日上午,傅斯年在堂子胡同國立法政專門學校主持十三校學生代表會議。
  • 《傅斯年文集》| 薦書
    《傅斯年文集》傅斯年撰;歐陽哲生編書號:978-7-101-12143-8出版時間:2017年10月定價:680.00元開本:32開裝幀:布面精裝內容簡介<<《傅斯年文集》(全七卷),一方面訂正原湖南教育版《傅斯年全集》中誤植的文字,一方面增補新發現的傅斯年文章、書信。
  • 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參觀記
    在臺灣,已知的就有兩處專門紀念傅斯年的所在。一是位於臺灣大學校園內的傅斯年墓地,被稱為「傅園」,雖然傅斯年擔任臺大校長的時間尚不足兩年,但人們公認他是為臺灣大學奠定精神內核的一任校長。和「中央研究院」內眾多研究機構一樣,傅斯年圖書館也是一幢獨立的建築,共有四層。
  • 七百天的臺大校長——傅斯年
    對於傅斯年是否確被郭國基在議會上炮轟而氣死,陳雪屏有所澄清,他說:「郭參議員平日在議壇上對行政方面詢問,往往盛氣凌人,不留情面,故有『大炮』之稱。而他卻非常敬佩孟真先生,視為前輩。當日所詢問的兩點本來很容易說明,5分鐘便足以了事。孟真先生費了30分鐘,主要在以教育家的態度,婉為解釋大學的入學考試必須保持公平,杜絕情面,因而不便輕易降低標準,意欲使地方民意代表能透徹明了此點,故不惜費辭。
  • 傅斯年和臺灣大學
    傅斯年是臺灣大學的第四任校長,他在任期間對臺大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臺大的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也是出自傅斯年
  • 傅斯年:一位有血性的北大校長
    傅斯年主持北大校務的時間極為短暫,故人們很容易忽略他與北大的關係,其實在五四以後的三十年中,傅斯年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北大學人,而且對北大的建樹立下了汗馬功勞。
  • 傅斯年與顧頡剛的「互掐」生涯
    抗戰前學界有一句流行語:「北平城裡有三個老闆,一個是胡適,一個是傅斯年,一個是顧頡剛。
  • 傅斯年與中研院史語所
    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央研究院最早成立的幾個研究所之一,傅斯年長期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簡稱「史語所」)所長,為史語所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傅斯年「把歷史學語言學建設得和生物學地質學等同樣」1926年冬,30歲的傅斯年從德國學成歸國,應戴季陶、朱家驊、顧孟餘邀請,擔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史學系主任
  • 傅斯年為何要殺丁文江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中外學界推崇愛戴的「丁大哥」,五四時期的學生領袖傅斯年卻信誓旦旦地要摘取他的腦袋以謝天下。傅斯年揚言要殺丁文江事,緣起於胡適、丁文江等人面對國內政治的黑暗,在20年代初期,曾聯合十六名大牌知識分子籤名,發表了《我們的政治主張》宣言,想依靠軍閥組成一個「憲政的」、「公開的」和「有計劃的」、「好政府」,也就是由所謂的幾個「好人」知識分子出來做官掌權,改良中國政治。
  • 至大至剛,跋扈為公:史語所中的傅斯年
    傅斯年「他們看見我就跑,我很寂寞」傅斯年之「霸」,正視之是擔當、是勇氣,顯示其領導力、組織力;睥睨之是獨斷、是自負,難免對人對事有偏見、有誤會,固然經常佔理,不可能每次都佔理。何況咄咄逼人,即使有理,也讓人難以接受。傅斯年去世後,蔣夢麟回憶:「他心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 王汎森:「學霸」傅斯年 到處成為一種力量
    角度:不以崇拜者的角度寫傅斯年南都:《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是你在二十幾年前寫就的,能否給我們談一談寫這本書的過程、點滴?王汎森:這本書的英文版寫於二十幾年前,我記憶中當時並沒有完整的傅斯年專書(英文或其它語言都沒有,中文的則有論文集)。因為我是史語所出身的,所以寫傅斯年時內心有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此義憤者,正是傅斯年。這人是響噹噹的「學術大鱷」,17歲入北大,24歲赴歐留學,32歲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個性卻是不折不扣的鬥士。作家遊宇明說:「看過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張都是緊繃著臉,一副隨時準備跟人決鬥的模樣。」這次,鬥士傅斯年對上了「官霸」孔祥熙。
  • 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學者傅斯年
    根據《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一書描述,當時挾著「孔子以後第一人」、「黃河沿岸第一才子」等盛名進入北大的傅斯年,具有深厚傳統素養,被師友寄予將傳統學術發揚光大的厚望。令人意外的是,傅斯年入學後投身新文化運動,不遺餘力地抨擊傳統文化,立場轉變之劇烈,使他曾經被懷疑是保守派的奸細。
  • 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之初
    1945年12月8日《世界日報》刊載的傅斯年訪談。    □ 肖伊緋    1945年9月3日,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致電胡適,稱當局已推定胡適為北京大學校長;又因胡適時在美國,待其返國期間,暫由傅斯年代理校長一職。9月6日,任命胡適為北大校長的政府令文正式發表;當日傅斯年致電胡適稱:「北大復校,先生繼蔣夢麟先生,同人歡騰,極盼早歸。
  • 聽臺大老校長傅斯年談教育
    讀罷全文,我才知道這與他們的老校長傅斯年有關。傅斯年有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因此「傅鍾」敲21響,是為了提醒臺大的學生,應該把每天讀書、睡覺、做事的時間限制在21小時之內,剩下3個小時,要用於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該文還介紹說:「1949年臺大校慶,傅斯年期勉學生做到『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八個字,從此成為臺大校訓。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血性和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傅斯年換了種方式,將提案改成質疑案,繼續揭發。 陳布雷沒轍了,找到了老師胡適。 胡適從美國寫信苦勸傅斯年:「蔣公的意思,你還不明白嗎?再說,世間多少不平事,咱們哪能管過來,這件事太危險了,不要惹禍上身!」 傅斯年反問:「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殺敵,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 民國的底氣:​一文讀懂傅斯年:歸骨于田橫之島
    傅斯年之父傅旭安,光緒甲午年舉人,曾任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斯年成人後,從不向人提及他的宰相先祖傅以漸,更不引以為榮,其原因是傅以漸在明清易鼎之際,出仕清朝,傅斯年認為他有違漢族士人的民族氣節。傅斯年五歲時,祖父傅淦便迫不及待地送他進入當地最好的私塾,放學後又在家督導傅斯年讀書習字,不準其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