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陳寅恪視他為摯友,感嘆「天下英雄獨使君」;胡適視他為最得意的弟子,稱讚他「無論何處,都是一個道義力量」;國學大師毛子水說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氣」,著名教育家羅家倫稱他是「天地間的一種正氣」。他一生懟人無數,以「大炮」、「老虎」等號聞名天下。
有人贊他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子典範,這個人,就是歷史學家傅斯年。
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功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血性和勇氣
文 |拾遺
01
1941年冬,日軍攻佔香港。隆隆炮火逼近,陳寅恪攜家人匆忙趕到機場,準備乘機逃難。卻被人攔了下來。
女兒——孔二小姐也要乘坐這趟飛機,她指揮著家僕,將老媽子、洋狗、馬桶和床板塞進飛機,撇下絕望的陳寅恪一家和滯留此處的各界要員,揚長而去。
此時,遙遠的重慶,有人正焦急地等待消息,當他得知國寶級大師被迫給高官的家眷和洋狗讓位,滯留戰區,生死未卜。
這位體型彪悍、一身霸氣的山東大漢,暴跳如雷,怒吼:「殺孔祥熙以謝天下!」
此義憤者,正是傅斯年。
這人是響噹噹的「學術大鱷」,17歲入北大,24歲赴歐留學,32歲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個性卻是不折不扣的鬥士。
作家遊宇明說:「看過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張都是緊繃著臉,一副隨時準備跟人決鬥的模樣。」
這次,鬥士傅斯年對上了「官霸」孔祥熙。
△
孔祥熙
孔早就臭名昭著,任政府要職的11年裡,光貪贓枉法的大案就有6起,利用職權,侵吞國家財產。人人恨他牙痒痒,卻也毫無辦法。
孔祥熙背景太硬,與蔣介石連襟,又是行政院院長,位居是國民政府的首腦,高官中的高官。孔家又是民國一等一的權貴,掌管國家經濟命脈,權傾天下。
傅斯年一介讀書人,單槍匹馬,無權無勢。但他卻霸氣笑談:「我何曾懼過?」
傅斯年兩次上書蔣介石,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蔣介石都不予不理會。但他不氣餒,他一面搜集證據,一面準備以提案方式,上呈國民參政會。
蔣介石託秘書陳布雷從中斡旋,陳曉之以理:「先生若果真以提案彈劾孔氏,只怕世界各國認為中國官員貪汙舞弊,不給予抗戰支持,怎麼辦?」
抗戰事大,但是貪汙也不是小事。傅斯年換了種方式,將提案改成質疑案,繼續揭發。
陳布雷沒轍了,找到了老師胡適。
胡適從美國寫信苦勸傅斯年:「蔣公的意思,你還不明白嗎?再說,世間多少不平事,咱們哪能管過來,這件事太危險了,不要惹禍上身!」
傅斯年反問:「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殺敵,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好吧,連胡適都攔不住了。
△
傅斯年與胡適
傅斯年為了避免被人暗算,就將證據裝進小箱子裡,寸步不離,睡覺時也放在枕頭下。
萬事俱備,傅斯年在參政會上,一陣炮轟,震驚朝野。
蔣介石坐不住了,邀請傅斯年吃飯,想替孔說情。
席間,蔣問:「孟真先生,信任我嗎?」傅答:「當然信任。」
蔣說:「你既然信也該信任我所用的人。」
傅正色道:「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
此語一出,周圍的人都驚呆了:能懟到這份上,傅大炮,太牛了!蔣介石被懟得開不了口,便不再爭辯。
不久,孔祥熙就捲鋪蓋走人了。
△
傅斯年與蔣介石
兩千多年前,曾子問孔子:「什麼是大勇?」孔子的回答擲地有聲:「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反躬自問,只要正義站在我這邊,縱然面對千萬人的阻攔,我也義無反顧。於傅斯年而言,任爾東西南北風,義之所在,無懼無悔。
02
孔祥熙下臺後,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接替了他的位子。
一開始,宋贏得了眾人的好感。但沒多久,原形畢露,比孔有過之而無不及。
傅大炮又坐不住了。
連發三篇討宋檄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敗》《論豪門資本必須剷除》,一路炮轟,痛斥宋的罪行:「古今中外有一個公例,凡是一個朝代,一個政權,要垮臺,並不由於革命的勢力,而由於他自己的崩潰……」「國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該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
傅斯年的聲討引得群情激憤,各界聲援者不斷,甚至有報紙大呼「傅斯年要革命」。
在輿論壓力下,宋子文也灰溜溜地下了臺。
△
宋子文
一位知識分子曾說傅斯年:「先生說出了四萬萬五千萬人,所欲說而不能說又不敢說的話,既高明又勇敢,更熱情。」
亂世一書生傅斯年,沒有一兵一卒,卻將兩個權勢燻天的大貪官拉下馬,縱觀整個民國,堪比者,何人哉?
如果一個人,對公平正義抱有最大的熱忱,有膽量,能擔當,敢發聲,心之皎皎,至剛至正,那麼,他就是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人。
△
青年傅斯年
03
1945年5月的昆明,微雨綿綿。教授們聚在西南聯大,商量著勝利後,北大重建的事。
當時的情況,派系鬥爭激烈,當校長是個苦差事。而且北大需要保持「學術獨立」,必須排除從政官員。
教授們想來想去,「暴脾氣」傅斯年好像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於是,傅斯年收到一紙聘書:代理北大校長一職。
收到聘書後,傅斯年振衣而起,神情肅然:胡適不敢做的,我替他做,胡適不敢得罪的,我替他得罪。「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將北大辦下去。」
當時的北大,早已面目全非。
原來的師生護著「文脈」南下,漢奸文人卻留在北平,奴化青年。北大的自由之風和文化骨氣,蕩然無存。
戰爭勝利後,偽教員們的去留成為很棘手的問題,期間牽涉著太多人的利益。
可是新校長是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傅斯年。
他可不管什麼利益,什麼認清,身在重慶,就向北平開炮:「北大復校,絕不延聘任何偽北大之職員!」
他到達北平機場時,陳雪屏教授前來迎接。傅斯年劈頭就問:「你和偽北大教員,有來往嗎?」陳雪屏不知所措:「只在必要場合有過。」
傅變色道:「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
△
傅斯年與胡適
而這邊收到消息的偽教授們也沒有坐以待斃。先是以集體罷課相要挾,接著,聯合起來向高官請願,四處搬來救兵,或上門抗議,或登報辯護,逼傅斯年就範。
朋友紛紛勸他妥協:「樹敵太多,有什麼好處?」
傅斯年憮然嘆道:「如果我同意了,如何對得起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他們不就白白做出犧牲了嗎?」
於是,面對偽教授們的漫天叫罵,傅斯年的態度堅定:「我的職務是叫我想盡一切的辦法,讓北大保持一個乾乾淨淨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
傅斯年的老師周作人,仗著自己是師輩,在信裡擺架子罵他:「你今日以我為偽,安知今後不有人以你為偽!」
周作人大概是忘了,傅斯年在北大做學生時,就因教授講課錯誤,將他們懟得丟了飯碗;新文化運動時,他又朝著要傳他衣缽的黃侃等「老頑固」,猛烈開炮;抗日時,還差點因胡適袒護政府,要與他絕交,任憑你是再厲害的角色,又能如何?
果然,傅斯年將信撕得粉碎:「今後即使真有以我為偽的,那也是屬於黨派鬥爭的問題,卻決不會說我做漢奸;而你周作人之為大漢奸,卻是已經刻在恥辱柱上,永世無法改變了。」
結果,周作人再也未能跨進北大。
△
周作人
處理完老師,那偽學生怎麼處理?
傅斯年卻一反之前的戰鬥姿態說:「青年何辜?現在的二十歲的大學生,抗戰時不過是孩子,只要偽教員不用,對學生就是有利的。否則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負教育責任的人,豈不都成了國家的罪人?」
傅斯年主持北大的短暫時期內,挨了許多罵,但也是他在任期間,北大風氣重振。
△
傅斯年在工作中
傅斯年懟人,不是義氣之爭,更不是派系之鬥,而是為文人的骨氣鬥爭。知識分子如果不知堅守,不重名節,風起時,就站不穩,風繼續刮,只會四散倒下,這樣的人,能教育出獨立思考、敢挑戰權威的年輕人嗎?
04
後來,傅斯年到臺灣。身體漸漸不好了,常年的辛勞奔波,又性格剛烈,常年患高血壓,成了醫院的常客。
結果,他又拖著病軀接下了一個爛攤子——任臺大校長。
國民政府遷臺後,學生數量一下子暴漲,臺大收容不了這麼多人。為了取得入學資格,一些官員顯貴們憑著手中權力,搞得學校烏煙瘴氣,貧寒人家的孩子被堵在門外。
傅斯年上任後,立刻制定規則:無論貧富,一律按招生標準錄取。
一些人不死心,想盡辦法找他說情。傅斯年重拾年輕時的「大炮」風姿,繼續開懟。他在辦公室門口豎塊牌子,上書大字:「有為子女入學說項者,請免開尊口!傅斯年!」
接著,傅斯年開始整頓校風。學術水平不達標的教授,開除;專業不過關的醫護人員,開除;混日子的職員,通通開除。
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帶來了一堆麻煩。這些人四處攻擊,在報上污衊他。
恰在這時,臺大和師範學院爆發學潮。
當軍警包圍臺大時,傅斯年態度極強硬,他警告總司令彭孟緝:「我有一個請求,你今晚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會跟你拼命!」
彭孟緝倚仗權勢,一向不把人放在眼裡,但面對傅的以死相搏,他被震住了,脫口而出道:「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殺!」
結果,臺大避免了慘劇發生。
△
傅斯年搭救的臺大學生手寫謝函
幾十年後,臺師大師生在說起這次事件時,讚嘆傅斯年,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他的大義凜然,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保護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維護了學術獨立的大學。至今臺灣軍警都不得隨便進入臺大校園。
05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像往日一樣,參加教育會議。席間,突然蹦出來一個參議員——郭國基,人稱「郭大炮」。
但與「傅大炮」的正直果敢不同,郭大炮是個無賴,最擅長挑事。他連翻質問傅斯年臺大經費去處。
惹得傅斯年大怒,兩人爭辯起來。
傅斯年越說越激動,吼道:「我們辦學,應該先替學生解決困難,使他們先有安定的生活環境,然後再要求他們用心勤學。你們,能不能把學生當人看?」
話音剛落,傅斯年突然趔趄著暈倒在地,閉上了雙眼。一代書生意氣,一代知識分子的脊梁,就此與世長辭。
△
位於臺大校園內的傅斯年墓
結語
巴頓將軍曾說:「一個士兵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仗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一個真正的的鬥士,最高貴的死亡姿勢,便是在鬥爭中站著倒下,為正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傅斯年死後,陶希聖為之愴然:「傅斯年活著時,人們怕他,可是等他一死,遇到事情要爭道理時,才發現,已沒有人出來為你爭了。」
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
位於臺大校園內的傅鍾
在學術界,有關傅斯年生平的研究並不太多,我們特別向您推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著作《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本書就是王汎森在餘英時指導下所完成的著作,以問題為取向,資料翔實、視野開闊,是歷史研究的典範——通過把握個體生命的沉浮,進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變遷的脈搏。通過本書,見證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