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血性和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2020-12-22 騰訊網

今天是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陳寅恪視他為摯友,感嘆「天下英雄獨使君」;胡適視他為最得意的弟子,稱讚他「無論何處,都是一個道義力量」;國學大師毛子水說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氣」,著名教育家羅家倫稱他是「天地間的一種正氣」。他一生懟人無數,以「大炮」、「老虎」等號聞名天下。

有人贊他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子典範,這個人,就是歷史學家傅斯年。

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功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血性和勇氣

文 |拾遺

01

1941年冬,日軍攻佔香港。隆隆炮火逼近,陳寅恪攜家人匆忙趕到機場,準備乘機逃難。卻被人攔了下來。

女兒——孔二小姐也要乘坐這趟飛機,她指揮著家僕,將老媽子、洋狗、馬桶和床板塞進飛機,撇下絕望的陳寅恪一家和滯留此處的各界要員,揚長而去。

此時,遙遠的重慶,有人正焦急地等待消息,當他得知國寶級大師被迫給高官的家眷和洋狗讓位,滯留戰區,生死未卜。

這位體型彪悍、一身霸氣的山東大漢,暴跳如雷,怒吼:「殺孔祥熙以謝天下!」

此義憤者,正是傅斯年。

這人是響噹噹的「學術大鱷」,17歲入北大,24歲赴歐留學,32歲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個性卻是不折不扣的鬥士。

作家遊宇明說:「看過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張都是緊繃著臉,一副隨時準備跟人決鬥的模樣。」

這次,鬥士傅斯年對上了「官霸」孔祥熙。

孔祥熙

孔早就臭名昭著,任政府要職的11年裡,光貪贓枉法的大案就有6起,利用職權,侵吞國家財產。人人恨他牙痒痒,卻也毫無辦法。

孔祥熙背景太硬,與蔣介石連襟,又是行政院院長,位居是國民政府的首腦,高官中的高官。孔家又是民國一等一的權貴,掌管國家經濟命脈,權傾天下。

傅斯年一介讀書人,單槍匹馬,無權無勢。但他卻霸氣笑談:「我何曾懼過?」

傅斯年兩次上書蔣介石,言辭一次比一次激烈,蔣介石都不予不理會。但他不氣餒,他一面搜集證據,一面準備以提案方式,上呈國民參政會。

蔣介石託秘書陳布雷從中斡旋,陳曉之以理:「先生若果真以提案彈劾孔氏,只怕世界各國認為中國官員貪汙舞弊,不給予抗戰支持,怎麼辦?」

抗戰事大,但是貪汙也不是小事。傅斯年換了種方式,將提案改成質疑案,繼續揭發。

陳布雷沒轍了,找到了老師胡適。

胡適從美國寫信苦勸傅斯年:「蔣公的意思,你還不明白嗎?再說,世間多少不平事,咱們哪能管過來,這件事太危險了,不要惹禍上身!」

傅斯年反問:「我一讀書人,既不能上陣殺敵,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好吧,連胡適都攔不住了。

傅斯年與胡適

傅斯年為了避免被人暗算,就將證據裝進小箱子裡,寸步不離,睡覺時也放在枕頭下。

萬事俱備,傅斯年在參政會上,一陣炮轟,震驚朝野。

蔣介石坐不住了,邀請傅斯年吃飯,想替孔說情。

席間,蔣問:「孟真先生,信任我嗎?」傅答:「當然信任。」

蔣說:「你既然信也該信任我所用的人。」

傅正色道:「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

此語一出,周圍的人都驚呆了:能懟到這份上,傅大炮,太牛了!蔣介石被懟得開不了口,便不再爭辯。

不久,孔祥熙就捲鋪蓋走人了。

傅斯年與蔣介石

兩千多年前,曾子問孔子:「什麼是大勇?」孔子的回答擲地有聲:「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反躬自問,只要正義站在我這邊,縱然面對千萬人的阻攔,我也義無反顧。於傅斯年而言,任爾東西南北風,義之所在,無懼無悔。

02

孔祥熙下臺後,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接替了他的位子。

一開始,宋贏得了眾人的好感。但沒多久,原形畢露,比孔有過之而無不及。

傅大炮又坐不住了。

連發三篇討宋檄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敗》《論豪門資本必須剷除》,一路炮轟,痛斥宋的罪行:「古今中外有一個公例,凡是一個朝代,一個政權,要垮臺,並不由於革命的勢力,而由於他自己的崩潰……」「國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該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

傅斯年的聲討引得群情激憤,各界聲援者不斷,甚至有報紙大呼「傅斯年要革命」。

在輿論壓力下,宋子文也灰溜溜地下了臺。

宋子文

一位知識分子曾說傅斯年:「先生說出了四萬萬五千萬人,所欲說而不能說又不敢說的話,既高明又勇敢,更熱情。」

亂世一書生傅斯年,沒有一兵一卒,卻將兩個權勢燻天的大貪官拉下馬,縱觀整個民國,堪比者,何人哉?

如果一個人,對公平正義抱有最大的熱忱,有膽量,能擔當,敢發聲,心之皎皎,至剛至正,那麼,他就是一個強大到不可戰勝的人。

青年傅斯年

03

1945年5月的昆明,微雨綿綿。教授們聚在西南聯大,商量著勝利後,北大重建的事。

當時的情況,派系鬥爭激烈,當校長是個苦差事。而且北大需要保持「學術獨立」,必須排除從政官員。

教授們想來想去,「暴脾氣」傅斯年好像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於是,傅斯年收到一紙聘書:代理北大校長一職。

收到聘書後,傅斯年振衣而起,神情肅然:胡適不敢做的,我替他做,胡適不敢得罪的,我替他得罪。「我在這幾個月給他打平天下,他好將北大辦下去。」

當時的北大,早已面目全非。

原來的師生護著「文脈」南下,漢奸文人卻留在北平,奴化青年。北大的自由之風和文化骨氣,蕩然無存。

戰爭勝利後,偽教員們的去留成為很棘手的問題,期間牽涉著太多人的利益。

可是新校長是誰,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傅斯年。

他可不管什麼利益,什麼認清,身在重慶,就向北平開炮:「北大復校,絕不延聘任何偽北大之職員!」

他到達北平機場時,陳雪屏教授前來迎接。傅斯年劈頭就問:「你和偽北大教員,有來往嗎?」陳雪屏不知所措:「只在必要場合有過。」

傅變色道:「漢賊不兩立,連握手都不應該。」

傅斯年與胡適

而這邊收到消息的偽教授們也沒有坐以待斃。先是以集體罷課相要挾,接著,聯合起來向高官請願,四處搬來救兵,或上門抗議,或登報辯護,逼傅斯年就範。

朋友紛紛勸他妥協:「樹敵太多,有什麼好處?」

傅斯年憮然嘆道:「如果我同意了,如何對得起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他們不就白白做出犧牲了嗎?」

於是,面對偽教授們的漫天叫罵,傅斯年的態度堅定:「我的職務是叫我想盡一切的辦法,讓北大保持一個乾乾淨淨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

傅斯年的老師周作人,仗著自己是師輩,在信裡擺架子罵他:「你今日以我為偽,安知今後不有人以你為偽!」

周作人大概是忘了,傅斯年在北大做學生時,就因教授講課錯誤,將他們懟得丟了飯碗;新文化運動時,他又朝著要傳他衣缽的黃侃等「老頑固」,猛烈開炮;抗日時,還差點因胡適袒護政府,要與他絕交,任憑你是再厲害的角色,又能如何?

果然,傅斯年將信撕得粉碎:「今後即使真有以我為偽的,那也是屬於黨派鬥爭的問題,卻決不會說我做漢奸;而你周作人之為大漢奸,卻是已經刻在恥辱柱上,永世無法改變了。」

結果,周作人再也未能跨進北大。

周作人

處理完老師,那偽學生怎麼處理?

傅斯年卻一反之前的戰鬥姿態說:「青年何辜?現在的二十歲的大學生,抗戰時不過是孩子,只要偽教員不用,對學生就是有利的。否則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負教育責任的人,豈不都成了國家的罪人?」

傅斯年主持北大的短暫時期內,挨了許多罵,但也是他在任期間,北大風氣重振。

傅斯年在工作中

傅斯年懟人,不是義氣之爭,更不是派系之鬥,而是為文人的骨氣鬥爭。知識分子如果不知堅守,不重名節,風起時,就站不穩,風繼續刮,只會四散倒下,這樣的人,能教育出獨立思考、敢挑戰權威的年輕人嗎?

04

後來,傅斯年到臺灣。身體漸漸不好了,常年的辛勞奔波,又性格剛烈,常年患高血壓,成了醫院的常客。

結果,他又拖著病軀接下了一個爛攤子——任臺大校長。

國民政府遷臺後,學生數量一下子暴漲,臺大收容不了這麼多人。為了取得入學資格,一些官員顯貴們憑著手中權力,搞得學校烏煙瘴氣,貧寒人家的孩子被堵在門外。

傅斯年上任後,立刻制定規則:無論貧富,一律按招生標準錄取。

一些人不死心,想盡辦法找他說情。傅斯年重拾年輕時的「大炮」風姿,繼續開懟。他在辦公室門口豎塊牌子,上書大字:「有為子女入學說項者,請免開尊口!傅斯年!」

接著,傅斯年開始整頓校風。學術水平不達標的教授,開除;專業不過關的醫護人員,開除;混日子的職員,通通開除。

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帶來了一堆麻煩。這些人四處攻擊,在報上污衊他。

恰在這時,臺大和師範學院爆發學潮。

當軍警包圍臺大時,傅斯年態度極強硬,他警告總司令彭孟緝:「我有一個請求,你今晚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會跟你拼命!」

彭孟緝倚仗權勢,一向不把人放在眼裡,但面對傅的以死相搏,他被震住了,脫口而出道:「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殺!」

結果,臺大避免了慘劇發生。

傅斯年搭救的臺大學生手寫謝函

幾十年後,臺師大師生在說起這次事件時,讚嘆傅斯年,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他的大義凜然,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年代,保護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維護了學術獨立的大學。至今臺灣軍警都不得隨便進入臺大校園。

05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像往日一樣,參加教育會議。席間,突然蹦出來一個參議員——郭國基,人稱「郭大炮」。

但與「傅大炮」的正直果敢不同,郭大炮是個無賴,最擅長挑事。他連翻質問傅斯年臺大經費去處。

惹得傅斯年大怒,兩人爭辯起來。

傅斯年越說越激動,吼道:「我們辦學,應該先替學生解決困難,使他們先有安定的生活環境,然後再要求他們用心勤學。你們,能不能把學生當人看?」

話音剛落,傅斯年突然趔趄著暈倒在地,閉上了雙眼。一代書生意氣,一代知識分子的脊梁,就此與世長辭。

位於臺大校園內的傅斯年墓

結語

巴頓將軍曾說:「一個士兵最好的歸宿,是在最後一仗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一個真正的的鬥士,最高貴的死亡姿勢,便是在鬥爭中站著倒下,為正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傅斯年死後,陶希聖為之愴然:「傅斯年活著時,人們怕他,可是等他一死,遇到事情要爭道理時,才發現,已沒有人出來為你爭了。」

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位於臺大校園內的傅鍾

在學術界,有關傅斯年生平的研究並不太多,我們特別向您推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著作《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本書就是王汎森在餘英時指導下所完成的著作,以問題為取向,資料翔實、視野開闊,是歷史研究的典範——通過把握個體生命的沉浮,進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變遷的脈搏。通過本書,見證一代知識分子的風骨。

相關焦點

  • 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勇氣: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
    12月20日是傅斯年先生逝世70周年。有人贊他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知識分子典範,這個人,就是歷史學家傅斯年。傅斯年是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以及學界領袖,他對近代學術體制的推動與建設,功不可沒,而他所秉持的知識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國人肅然銘記。
  • 傅斯年在傳統與新式之間:「賣書葬母」「六親不認」|逝世70周年祭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歷史學家。在傅斯年逝世70周年之際,本文從日常生活中回憶了他如何盡孝道、如何從生活到思想都信任妻子,以及如何「六親不認」堅持規則意識。撰文|葉勝舟01與母:賣書葬母傅斯年9歲喪父,弟弟傅斯巖才7個月。
  • 一代知識分子的坎坷與風骨 | 紀念費孝通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費孝通等 群學書院紀念費孝通先生逝世十五周年2005年的今天,中國社會學、人類學一代宗師費孝通先生離世。十五年過去了,「費孝通」這個名字和它所代表學術思想、人文精神和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依然在被我們反覆敘述和書寫,顯示了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生命活力。2000年4月初,90歲的費孝通先生在吳江賓館和上海衡山賓館與上海大學朱學勤教授長談三天。在談話中,費孝通教授就自己的學術經歷和政治生涯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回憶,這也成為費孝通生平最詳盡的一篇人生回顧。
  • 血性校長傅斯年!
    現將民國五年(1916年)六月傅斯年的畢業考試成績茲錄於此:西洋史93分,經濟85分,心理94分,英文作文94分,論理學96分,英文古文98分,法學通論80分,英文文學98分,德文文法讀本97分,文章學99分,地理100分,歷史99分,文字學85分,倫理95分,拉丁文70分,操行100分,曠課扣分加3分,總計1482分,總平均92.6分,實得94.6分。
  • 傅斯年:一位有血性的北大校長
    ,還有兩位值得稱道的大將:蔣夢麟和傅斯年。 傅先生便是後一類中的一個。」傅斯年住在校內西齋四號,同室者有精心鑽研哲學和古史的顧領剛,有專心研究詞章的狄君武,有迷戀佛經的周烈亞,大氣磅礴的傅斯年則「和他的一班不速之客的朋友羅志希等,在高談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以後文學革命的旗幟, 「因得孟真而大張」。
  • 抹不去的背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抹 不 去 的 背 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仲 玉 龍
  • 傅斯年為何要殺丁文江
    頗為年輕又具有遠大抱負的李濟,自從和這位「風採翩翩,學問淵博,見解超人,」而且「性格爽朗,直率,做事頗有決斷」的「丁大哥」做了一番交談後,從「非常投機」,很快轉化為「更加佩服。同時還發現,丁文江先生有許多意見,實在與我自己的意見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他的恢宏的見解,更提高了我對於中國學術的希望。」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正是這種志同道合的血性與因緣,使兩人結成終生摯友。
  • 邵勤:終生為師——紀念謝天佑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同學們都說我應要求謝先生把我留在上海,可我不敢,知道他的原則性。我猶豫了很久,後來鼓起勇氣提了一下。謝先生說:「是一顆好種子,在沙漠裡也會發芽。」從此我們就再也沒有討論過我的分配問題。我留校以後,有一次和當時《光明日報》的編輯蘇雙碧先生聊天,才得知在我畢業之前,謝先生曾經為我留校一事,親自去當時師大歷史系元老吳澤先生家面談。
  • 臺灣各界人士紀念孫中山逝世93周年
    新華社臺北3月12日電(記者李慧穎 李凱)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93周年紀念日,臺灣的一些政團、各界人士等紛紛舉行紀念活動,深切緬懷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2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等先後來到位於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獻花致敬。
  • 傅斯年與朱家驊
    ……亡友傅孟真先生在中山大學文學院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就,世人都知道;但設使沒有朱先生的知人善任,雖有大才如孟真,即能成就,亦必困難得多。」這裡的「亡友傅孟真」,就是傅斯年先生。 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辛亥革命時,正在上海同濟醫工學校讀書的他與同學發起「上海革命敢死團」,為光復上海起了很大作用。
  • 矛盾知青、搬家先生、傅大炮:學者傅斯年
    2018年10月,中研院史語所迎接創所90周年。傅斯年紀念室,正展出傅斯年一生的相片、手稿,包含:和好友徐志摩、胡適往來的書信,與蔣介石、毛澤東的合照等等。攝影│張語辰在學術領域內,傅斯年前後曾擔任北京大學(後簡稱北大)代理校長、臺大校長,同時身兼中研院院士和史語所創所所長的頂尖學者。
  • 由「北醫事件」看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性
    但是,文化人中也有個例外,那就是魯迅先生。很多人形容魯先生時,不說他是文人,而說是鬥士,是一個很有血性的中國人的脊梁。何謂鬥士?字面上理解就是打鬥的勇士。打鬥是什麼大家都清楚,幾天前發生在北醫三院的那種五十人以上的圍攻實際上就是打鬥。而圍攻的發起方不是來自京城胡同裡的老炮兒,而來自科學院,大家都是科學工作者,是標準的文化人。
  • 不生不死最堪傷——陳寅恪與傅斯年結局是一代學人的縮影和素描
    陳寅恪(立排左二)、章士釗(立排左四)、陳西瀅(立排右四)、傅斯年(立排右二)、何思源(前排右二)但趙元任夫人楊步偉說「孟真和寅恪兩個人,是寧國府大門疥的一封石獅子」。毛子水先生說「在德國,陳寅恪和俞大維是中國留學生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 七百天的臺大校長——傅斯年
    ,突患腦溢血,逝世於議場,享年55歲。時任「教育廳」廳長的陳雪屏曾目睹了這一過程:20日省參議會開會,一整天都是有關教育行政的詢問,下午的會議中開始都由我答覆,最後郭參議員國基提出臺大招生放寬尺度及「教育部」存放臺大的器材處理問題,須由孟真先生答覆,他答覆完畢為6時10分,走下發言臺時我看到他步履不穩,上前扶持,他只說「不好……」便倒在我身上,立即昏迷。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從現實來看,傅斯年對共產主義向無好感,而陳獨秀恰恰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前五屆的書記、總書記。他們至少從1920年到1932年之間,分處於政治漩渦的兩極,各自行事,無所交集。1920年以前,關於傅斯年與陳獨秀交往的記載也很少。在北大,陳獨秀是著名教授、文科學長,而傅斯年是國文門的著名學生。
  • 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參觀記
    和「中央研究院」內眾多研究機構一樣,傅斯年圖書館也是一幢獨立的建築,共有四層。走近前,但見朱紅色的門框十分醒目,正門上方是一塊黑色匾額,題有「傅斯年圖書館」六個燙金大字,濃濃的中國風撲面而來。我注意到,這字是由曾任臺灣地區「考試院院長」的孔德成教授題寫。很自然地就想起一個人,傅斯年先生的摯友——胡適先生。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議會答覆教育行政質詢時過度激動,突發腦溢血逝世於會場,享年55歲。
  • 東大舉辦系列活動 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百年
    12月12日,為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在南京四牌樓校區梅庵舉辦「李瑞清與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高峰論壇暨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據介紹,李瑞清還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先驅。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任利劍介紹,李瑞清以書畫聞名,呂鳳子、張大千、胡小石等著名書畫大家都師出他的門下。
  • ...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
    「吳雲心書畫作品再捐贈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發布時間:2019-04-15 15:16:24「吳雲心書畫作品再捐贈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4月12日上午,由嘉興市政府主辦,嘉興市文旅局
  • 「根深葉茂 德藝雙馨」——紀念葉濃先生逝世一周年
    2020年1月4日,著名新聞工作者、『德藝雙馨』藝術家葉濃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葉濃先生生前好友和學生齊聚一堂,用手中的筆墨書寫對葉濃先生深深的懷念與敬仰之情。先生嗜書畫、好文藝、重人品。書法楷、隸、行、草皆能,以行書見長,1980年以來,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和地方報刊題寫刊頭、報頭及書刊名數百。國畫擅長花鳥寫意,以畫梅最見個性與功力。
  • 臺大校長傅斯年:2年解聘70教員,並貼字:為子女入學,請免尊口
    但面對來人,傅斯年立馬就拒絕了,他轉身就在自己辦公室門口貼上一張紙,勸退來人,並且在短短2年裡,解聘了70餘名僱員,那麼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乃我國著名,出身於舉人之家的他,從小耳濡目染,接受良好教育,17歲就考上了北京大學預科,進入北大後,他被胡適先生的思想和觀點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