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國民的印象中,科學工作者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標準形象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這樣的人往往被賦予了很高的人格魅力和教養,是值得敬仰的一個群體。但是,文化人中也有個例外,那就是魯迅先生。很多人形容魯先生時,不說他是文人,而說是鬥士,是一個很有血性的中國人的脊梁。何謂鬥士?字面上理解就是打鬥的勇士。打鬥是什麼大家都清楚,幾天前發生在北醫三院的那種五十人以上的圍攻實際上就是打鬥。而圍攻的發起方不是來自京城胡同裡的老炮兒,而來自科學院,大家都是科學工作者,是標準的文化人。由這些人身上大家可以看到魯迅先生那種鬥士的精神,於是便成了魯迅之後又一群真正的鬥士,他們也很有血性,也是很有望成為中國人的脊梁的。
有朋友對此會產生疑問。以往近百年才出了魯迅一個鬥士,而如今為什麼一下子就湧出這麼一大群的鬥士來?表面看來這現象確實有些讓人看不懂,而一旦深究下去,也很容易看出究竟。
文化人中果真只有魯迅和這五十來人是鬥士有血性嗎?其實不然,翻看幾十年上百年上千年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人中曾湧現過多少的鬥士啊。就連王陽明那樣的大儒,都經常帶兵打仗呢,所以把文化人理解柔弱的書生,是一種誤解,國民們應該反思了。
由文化人演變成鬥士,很多人以為必須經歷逼上梁山式的礪煉,這說法其實也不太靠譜。眼前的這五十餘人成為鬥士是受了刺激受了礪煉大家都看在眼裡,但魯迅先生呢?何嘗受過絲毫的刺激啊?文人成為鬥士的事件其實是非常常見的,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轉變過程,並不需要特殊的外力,只是大家沒有認真去發現罷了。這告訴人們一個真理,其實科學工作者也好,文化人也罷,大家並沒有義務讓自己非常柔弱,只要戰鬥需要,大家隨時會拿起菜刀衝上去,一點不會比拿菜刀鬧革命的勇士遜色。
最近幾天,聊起科學院的文化人時,人們會很自然聯想起另外一群人,也就是我們的醫生朋友們。醫生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國民對這種職業的認識很類似於對文化人的認識,而由於牽扯到救死扶傷這樣的性質,所以更會受人尊敬。而從另一方面考慮,如今的醫生們全部都是讀了多年書的醫學博士,這樣的經歷註定他們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人。既是文化人,又救死扶傷,所以國民對醫生的好感是發自內心的。但是,正如所有其他行業的文化人能夠成為鬥士一樣,醫生這樣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如果不當鬥士,你好意思嗎?
於是,鬥士與鬥士之間的打鬥就開始了。
最近發生在北醫三院的醫鬧事件,是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其特殊性在於,此次交戰的雙不小心竟然都是文化人。以往人們的印象中,文人之間的爭鬥都是非常優雅的,是不大可能拿著菜刀手術刀上陣的,而如今,雙方真的就操著傢伙便上陣了。這成就了其特殊的意義,由此必將載入史冊。
在雙方第一回合的交鋒中,拿菜刀的科學家勝了拿手術刀的醫生們,這不是人多勢眾的緣故。打過群架的人都知道,勝負不能只看人數和氣質,更要看武器。菜刀多大手術刀多大大家都是清楚的,所以這一回合醫生敗下陣來是歷史的必然。
但是,只要青山還在,就會有柴燒。醫生不是敗下來了嗎?但精銳力量尚存。於是好戲便接連上映。
最近幾天接下來的交鋒中,國民可以發現,用手術刀的一方開始反攻了,他們武器不再是落後的手術小刀片,而換成了別的。這回大家都開眼了吧,對了,「網際網路+」概念。這是當今最具殺傷力的武器。醫生們痛定思痛,發現得及時,自然會有收效。
在過去短短幾天裡,「網際網路+」新武器發揮了令醫生們欣喜若狂的作用。孕婦老公的隱私、科學院領導的腐敗印跡、當事人私下運作的公司,甚至還包括可能存在的科研經費挪用等等要素,紛紛被「網際網路+」出來。這一回,科學院的文化人和領導們,估計是有點害怕了。
而對於同情科學工作者的國民來說,完全是用不著過於揪心的。科學院的文人畢竟是專門搞科技的。醫生不玩實的玩虛的了,這其實更是科學工作者的強項。「大家身處同一個碩大的染缸裡,我們不乾淨我們承認,但是,你們醫生就很乾淨嗎?我們科研造假了不錯,你們醫生不也是天天吆喝著搞科研搞基金搞SCI搞文章的嗎?你們沒有造過假啊?我們挪用經費了也不錯,你們的每一個子兒都花在實驗科研上了嗎?我們院長是腐敗分子是大老虎更不錯,我們承認,但是我們的天啊,讓我們人肉一下你們高貴的院長再說吧,看看他老人家是不是真如天使般潔白無瑕。。。」
第二輪戰鬥已經結束,科學院哭訴不代表失敗,那是含著血淚的控訴,那是戰鬥的號角。你以為,科學院的文化人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嗎?那是太低估中國文化人的血性了。
猴年將至,各種賀歲大片正在熱播。銀屏上管虎們、星戰鬥士們、小三老二們打得不可開交,甚是精彩。而看看我們身邊的這齣大戲,其慘烈,其震撼,難道是大片們可以比擬的嗎?
好戲還在後頭,快沏上一壺好茶,坐在前排,等待鑑賞,鑑賞本國知識分子的血性。(編輯小明)
(文本有作者野夫先生授權獨家推送,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
聯繫我們:willine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