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醫三院產婦不幸病亡風波看社會心理管理

2021-01-12 健康界

北醫三院的產婦不幸死亡事件把中科院理化研究所、北醫三院兩家機構推上了風口浪尖,起因源於網絡披露女研究員北醫三院產科身亡,中科院理化所發公函要求公正調查。

這個事件據說已經處理完結,現在需要社會有不同角度的反思,筆者認為一個需要反思的就是社會的心理管理缺失,我們不妨先從相關事件方官網來看看對此事件的社會心理反映。

中科院理化所官網上2016年1月16日有一篇《關於我所楊冰同志不幸去世有關情況的說明》:

我所楊冰同志因妊娠於2015年12月28日進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產科住院。2016年1月11日凌晨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並於當日上午搶救無效離世。 

楊冰同志是我所青年骨幹,她的不幸離世,全所職工對此深表悲痛。本著尊重生命、死者為大的原則,我們於2016年1月14日致函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請求該院對楊冰離世的原因做出公正透明翔實的調查,給出一份真實、完整的結論,給楊冰同志及其家屬一個明白、公正、合理的交待。 

對於近日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的有關信息,我們說明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是國立科研機構,我們積極支持職工家屬以合理合法的理性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我們全力支持和配合有關機構積極維護正常的診療秩序和依法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不支持、不鼓勵任何過激行為。 

三、我們堅決反對任何人利用網際網路渠道散布不實信息,損害死者本人及家屬名譽的行為。死者家屬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

北醫三院的官網上同日也有一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關於網傳「中科院理化所楊女士死亡」有關情況的說明》:

北醫三院產科患者楊女士,34歲,妊娠26+周(自然受孕),高血壓合併子癇前期,2015年12月28日收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十餘年,膽囊結石等。住院後行系列檢查和專家會診,經治療病情相對平穩。2016年1月11日出現胸痛繼而突發呼吸心跳驟停,經多科室聯合搶救無效死亡。我們對楊女士死亡深表遺憾。

經醫院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委員會和多學科專家討論,初步判斷猝死原因為主動脈夾層破裂。屍體解剖所見符合主動脈夾層破裂出血。

主動脈夾層初期症狀不典型,一旦發生主動脈夾層破裂導致心包壓塞,搶救成功率很低,死亡率極高。

楊女士死亡後,醫院非常理解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產科主任、醫務處及時與患者家屬和單位領導多次溝通,說明病情及搶救經過,並建議屍體解剖查清死亡原因。其後,家屬數十人聚集並滯留北醫三院產科病房,在病房大聲喧譁辱罵,打砸物品,追打醫務人員,嚴重擾亂北醫三院正常醫療秩序,對其他孕產婦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經上級主管部門及各級公安機關介入,患者家屬離開產科病房,醫療工作秩序得以恢復。

心理學者李維偉先生在《健康界》眾說欄目的《機構「鬥法」痛在何處?》。他在文中就此事件評論說: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社會的總體信任度下降,只有二到三成人信任陌生人。社會不信任導致社會衝突增加,又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的不信任,陷入惡性循環的困境中。在我國,醫患之間鮮有「道德信任」,只有「技術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礎,「技術信任」往往脆弱不堪。一旦發生不良醫療後果,這種「信任」就會立即出現戲劇性轉折,而且變成徹底的不信任。治好了,醫生就是天使;治不好,醫生就是魔鬼。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信任,成為醫患關係的一大特點。媒體傳播的所謂「鬥法」,不但對澄清信息沒有幫助,只能加劇醫患矛盾,破壞醫患間互信。

看了二個機構的情況說明和心理學者的評述,讓我想起了去年讀到的郭金山,王劍輝二位學者著述出版的《 心理管理——體系與技能》(經濟出版社,2013)一書,書中明確提出企業和社會組織應當建立心理管理體系,要把心理管理納入單位的職能管理,成為常態管理。按照書中的理論觀點,可以分析一下二大機構的情況反映中的心理管理是怎樣做的。

據說不幸病亡的楊女士生前參加的研究項目剛剛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單位骨幹,國家難得的人才,34歲的年齡已經患高血壓病十餘年。大家都知道高血壓病是心身疾病,與工作壓力和情緒心理不良有關。這足以說明科學界需要重視學者們的心理健康,相信中科院心理所是沒有心理保健或心理管理崗位的。也相信中國的絕大多數單位沒有重視組織的心理管理。

再看看北醫三院,中國最頂級的醫院,心理管理做的如何呢?從二個機構的情況說明中,中科院理化所尚有「不幸離世」和「尊重生命、死者為大」的心理情感詞,而北醫三院的文稿通篇是醫學術語,從心理管理的角度,缺乏人文關懷的口吻。全文只有一個「非常理解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的人文詞彙,而在對死者的描述,不說「遺體解剖」,而說「屍體解剖」,不說「不幸病亡」,而說「死亡」。文中也沒有表達理解死者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和情緒失控,而是對死者家屬的行為用了「聚集」等等醫鬧行為的表述。如果將心比心想一想,一個年輕的生命和一個即將出生的生命都突然離去,所有的親人是何等的悲痛,他們能不聚集嗎?這種聚集與醫鬧的聚集顯然是不同的。

從社會心理和個體心理的角度,醫院至少要對死者家屬的聚集給予充分的理解與諒解。另外從北醫三院參與此事件處理的人員中,並無心理專業人員,家屬失去新人的巨大悲痛不需要心理援助服務嗎?這樣的事件能沒有心理專業人員參與嗎?也許醫院管理者認為醫療糾紛不需要心理專業人員,只需要管理人員吧?另外,死者住院有半個月的時間,患者的病情本身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也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專家參與會診?患者得這個病的心理想必就是焦慮的,這是否可能成為加重病情的心理因素呢?醫院此時在應對社會公眾的時候,儘量去同情和理解死者家屬,禮貌用語而用悲情心理,以便獲得社會的更多同情與理解。

正如心理學者李維偉所評述的,筆者也認為媒體群體的心理管理也是非常糟糕的。越是缺乏社會信任的時候,越需要加強心理的管理。也許有人會說心理是複雜多變的,是難以把握的。其實,按照系統管理的理論,越是難以把握的東西越是要有管理,譬如危機管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這也足以說明我們的社會嚴重缺乏心理管理。

現代醫院必然是系統的無障礙管理模式,不能只注重便捷醫療上的通行無障礙、醫患關係中的溝通無障礙和醫患糾紛上的管理無障礙,還要注重醫務行為無障礙、心理無障礙和觀念無障礙。醫院是人文醫院,沒有心理無障礙和觀念無障礙,永遠都不能算作人文醫院。作為中國頂尖醫院的現狀,可見中國的醫院人文管理需要全社會的重視與促進。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盧㛃護士長:孕期焦慮和產後抑鬱巧應對
    大家對孕婦的關照大多集中在身體上,比如該怎麼吃、怎麼活動等,往往忽視了心理和情緒層面的關懷。就連孕婦自己也是一樣,漠視情緒大起大落背後的「真兇」,總遷怒於周圍的人。孕婦的心思到底有誰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科護士長盧㛃表示,孕期、產後的心理變化往往是生理和社會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 北醫三院vs海澱婦幼
    很多坐標北京海澱的準媽媽來找我,糾結是選擇北醫三院還是海澱婦幼建檔,希望小編給出一些建議。小編也實地去考察了北醫三院和海澱婦幼這兩家醫院,下面說一下關於這兩家醫院的優缺點,希望對準爸爸媽媽們在選擇建檔醫院的時候,能有所幫助。
  • 北醫三院進修有感
    種種問題在我心中,迷茫、疑惑、懷疑困擾著我,特別是融入北醫三院的醫護團隊後,更加認清差距,感覺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與老師一起分管病人後,壓力驟然增加,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下班了也不敢回家,抱著老師發的書籍一遍遍閱讀,一到腹透門診接待病人時,那種壓力和責任感還是會讓我很不適應,其中幾乎有大半個月的時間我都在考慮我是否適合做一名腹透專科護士。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作為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北醫三院既是一家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又是一家醫學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醫院創新的動力源於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源於他們面對患者病痛、希望給予幫助的醫者仁心。 作為醫院,對創新的激勵方式,除了營造創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打造創新平臺。所謂創新平臺,就是要為創新者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服務,同時去承擔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 助力國家公共安全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開診運營
    2018年3月,首都機場集團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進入合作探討期;9月7日,雙方籤署《委託經營合作協議書》;今天(12月26日),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啟動會在該院區新樓召開,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揭牌儀式在啟動上舉行
  • 北醫三院在中國現代醫院管理案例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典型案例示範...
    8月4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建設與發展大會上,北醫三院五個案例入圍中國現代醫院管理典型案例名單,醫院在2020年度中國現代醫院管理典型案例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典型案例示範單位」。
  • 外地戶口在京生娃必看:北醫三院從建檔到生娃超全建檔攻略
    尤其北醫三院。北醫三院可謂是北京最火的醫院之一了,好多孕媽媽都想去北醫三院生娃,北醫三院建檔可謂一票難求。 北醫三院建檔不要求做B超,需要提前諮詢一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辦理母子健康手冊是否需要做B超,B超是要求要證明宮內孕就行還是要求要有胎心胎芽,需要提前諮詢清楚。 如果社區領手冊不需要B超單,就可以不用先做B超。去預約建檔時,醫生會根據個人病史和檢查等情況,看是否需要做B超,如果不需要就12周時直接做NT B超。
  • 外地戶口在京生娃必看:北醫三院從建檔到生娃超全建檔攻略
    尤其北醫三院。北醫三院可謂是北京最火的醫院之一了,好多孕媽媽都想去北醫三院生娃,北醫三院建檔可謂一票難求。北醫三院建檔不要求做B超,需要提前諮詢一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辦理母子健康手冊是否需要做B超,B超是要求要證明宮內孕就行還是要求要有胎心胎芽,需要提前諮詢清楚。如果社區領手冊不需要B超單,就可以不用先做B超。去預約建檔時,醫生會根據個人病史和檢查等情況,看是否需要做B超,如果不需要就12周時直接做NT B超。
  • 北醫三院開通「微信就診」
    記者29日獲悉,北醫三院已開通微信就診全流程線上服務。患者通過微信就能享受到建卡、預約掛號與繳費、診間費用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服務。患者通過微信關注「北醫三院服務號」後,可在線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基本信息,上傳身份證照片,申請辦理就醫卡進行預約掛號與繳費。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北醫三院專場舉行
    5月8日15:00,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專場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廳正式舉行。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副隊長葛慶崗,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吳超,北醫三院急診科主管護師、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參加新聞發布會並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主持。
  • 北醫三院:夜間手術對病人不便,我們安排在周末白天
    以患者為中心,落實到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走進北醫三院門診大廳,曾經需要頭天晚上排隊登記、一號難求的局面已不復存在,提前在網上進行精準預約,按照相應時間節點前來就醫的患者井然有序。通過五年努力,北醫三院全面啟用電子就醫卡,取消當日窗口掛號,實行全預約就診,大大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減少患者等候時間。
  • 戰疫故事|堅定信心 攻艱克難 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北醫三院...
    2月8日晚9點,由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獨立接管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病區正式啟用。院長喬傑、副院長沈寧率領大家自製病歷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臨床路徑、護理模板,行第一例床旁氣管插管、第一例床旁氣管鏡、第一例中心靜脈置管、第一例胸腔閉式引流術……各項管理與救治工作穩步開展。
  • 第一個試管嬰兒——北醫三院輔助生殖技術不斷升級
    抱著一線希望,她找到北醫三院婦產科教授張麗珠。做試管嬰兒,這在當時幾乎是「天方夜譚」。來華的外國專家做了幾十例試管嬰兒手術,全部失敗。張麗珠提出一個大膽想法:開腹取卵。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針,針頭鈍了就拿到鐘錶鋪磨一磨;沒有專業的保溫設備,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試管裝保溫杯裡;沒有培養液,就自己照著方子配……張麗珠團隊居然真的找到了卵,並順利完成體外受精。
  • 北醫三院參加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從今年1月至7月5日,北醫三院共接診急診患者81644人次,其中急症孕產婦3432人次;完成各類急診手術1449臺,做到了全院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北醫三院防控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例會機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第一時間啟動醫院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醫院主要負責人牽頭,建立領導小組例會機制,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實現了支援武漢
  • 2020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待產包清單
    甚至到現在,我都在看媽媽群,來了解輔食要做什麼,這個月齡的孩子適合玩什麼玩具、看什麼繪本。今天分享協和醫院的待產包,希望對曾經和我一樣一頭霧水的你,能有一些幫助。】生寶寶前的那些天是有點慌的準備了好多東西還是怕什麼東西忘記了也看了好多待產包清單推薦之類的,準備的東西特別多但實際上經歷後發現有些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到的可以之後再酌情準備;北醫三院入院指導:入院時所需攜帶的物品1、洗漱用品:毛巾、牙刷、牙膏、洗手液、臉盆、防滑拖鞋、一次性坐便墊等,其餘用品根據個人需求確定,待產病房三人間,可以洗澡;
  • 2020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醫三院待產包清單
    甚至到現在,我都在看媽媽群,來了解輔食要做什麼,這個月齡的孩子適合玩什麼玩具、看什麼繪本。今天分享協和醫院的待產包,希望對曾經和我一樣一頭霧水的你,能有一些幫助。】生寶寶前的那些天是有點慌的準備了好多東西還是怕什麼東西忘記了也看了好多待產包清單推薦之類的
  • 北醫三院:四維會診平臺、「三米陽光」護理理念護佑重症患者平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從1月29日進入病房開始接管患者到4月4日關閉病房,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一共收治了189名患者。5月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分享救治經驗時介紹,北醫三院醫療隊依靠四維會診平臺、「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救治重症患者。
  • 北醫三院建檔時間更新,建檔流程攻略整理
    北醫三院建檔時間: 截至1月11日,北醫三院預產期2021年8月31日名額已滿;預測2021年1月26日,預產期2021年9月15日滿。
  • 【燕園學人】創新路上又一程:訪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
    團隊負責人、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教授興奮地宣布:臨床觀察的初步結果,證實了3D列印頸椎人工椎體和頸椎椎間融合器用於頸椎固定與融合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優越性。北醫三院也成為最早在中國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治療領域的醫院之一。
  • 北醫三院護理團隊:溫暖新冠肺炎患者的「三米陽光」
    在此次援鄂抗疫戰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護理團隊秉持這一護理理念,被視為溫暖武漢的「三米陽光」。1月26日至4月4日,北醫三院先後分三批共派出137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開展重症患者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