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夜間手術對病人不便,我們安排在周末白天

2020-12-22 健康界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目前一周七天接診。「用時間換空間。五天工作制,醫療空間七天全開放。」黨委書記金昌曉如是說。「目前有61個手術室,原本安排的夜間手術時間,對病人及其家屬有諸多不便,所以儘量安排在周末的白天,解決這些相應問題。」

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是要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在金昌曉看來,「北醫三院取得的成果符合政策預期,相比過去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

本輪醫改以來,北京穩步前行推進改革,成為醫改明星地區之一。北醫三院在一系列醫療服務流程再造的過程中,形成了哪些寶貴經驗?日前,健康界獨家專訪金昌曉,了解背後的細節和故事。

以患者為中心,落實到醫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走進北醫三院門診大廳,曾經需要頭天晚上排隊登記、一號難求的局面已不復存在,提前在網上進行精準預約,按照相應時間節點前來就醫的患者井然有序。

通過五年努力,北醫三院全面啟用電子就醫卡,取消當日窗口掛號,實行全預約就診,大大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減少患者等候時間。

2018年2月,北醫三院線上圖文諮詢服務App上線,並在該院生殖醫學中心率先使用。在北醫三院的線上圖文諮詢服務App上,一位患者寫下了這段評價,「與喬老師的諮詢持續了3天。第1天,當時的語音背景是廚房裡的刷鍋聲,喬老師應該是在家吃完晚飯後抽時間回答的問題。第2天,語音背景裡有車子行駛的聲音,那時將近午夜,喬老師應該是在回家的路上吧……喬老師的一次諮詢,讓上班的我節省了不少時間,少請了幾次假,少跑了幾次腿。」

上文中所指的「喬老師」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

為方便患者就醫,北醫三院對就診流程進行了整體改造。除北京市統一平臺的電話預約、網站預約外,還增加了微信預約、自助機預約、診間預約、出院複診預約和社區預約等多種預約形式。

同時,微信提供門診診間支付、辦理入出院手續、住院預交金繳納及結算、查詢住院費用等多環節的服務模式;

門診實行「先診療後結算」等多種繳費結算模式;

住院處設置出院複診取號窗口,方便患者取號;

在住院、門診窗口提供「通櫃服務」,並設置特殊人群的優先服務窗口;

門診服務中心提供諮詢接待、預約、審核、免費借用輪椅、平車、發放宣傳品等「一站式」服務、候診區免費提供飲用水、手機充電、便民箱……

這一系列的便民服務,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但我們還是保留了窗口服務,因為醫院服務有其特殊性,我們必須為最不方便的人提供應有的設施設備和服務。」金昌曉介紹,在這一過程中,北醫三院的後勤保障,都做了相應的改革,甚至細緻到停車服務。「因為空間比較小,車位不夠,在北大醫學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將部分職工的車停著醫學部的校園裡,盡最大努力騰出地方解決病人停車難的問題。」

在2019年的北京醫耗聯動改革中,北醫三院對全院職工進行分類培訓,包括保安、保潔和醫輔人員。「職工在醫院崗位上工作,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培訓,有效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更重要的,金昌曉認為藉此形成全院上下的合力。「注重全員培訓是三院一以貫之的做法,不僅是醫耗聯動,包括這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各種培訓作為我們有效應對疫情的措施,保證全院協同,取得勝利。 」

「從醫院的管理者來說,落實國家相應的文件精神,更好地規範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才能不斷提升醫院的整體能力。」金昌曉評價道,通過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北醫三院整體提升,按照他的話說,「相應的一些指標都達到了北京市較高水平。」

學科發展,帶動醫院整體能力提升

北醫三院的特點,還在於優勢學科建設。金昌曉認為,「三院學科建設採取「強強扶弱」的策略,像骨科、運動醫學、婦產科、眼科以及生殖醫學等優勢學科,我們在空間、床位,包括設備配置,還有人才引進方面,都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

2019年,北醫三院加強對急診急救系統的五大中心建設,通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的整體能力提升,來帶動醫院服務水平的提高。作為公立醫院,立足老百姓急需的醫療服務,整合和優化學科優勢,發揮特長特色,是我們分內之事。

目前,北醫三院有20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2019中國醫院排行榜中排名第11位。專科綜合排行榜中,臨床藥學、生殖醫學第1位,骨科第4位,康復醫學第7位,消化病第9位,婦產科第3位,病理科第6位,整形外科第8位。

排名是一種認可,它的背後,是我們對學科內涵建設、人才培養以及臨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不懈追求。

同時,金昌曉也表示,北醫三院在病人的心目中的整體滿意度,得到了大大改善,同時與之配套,信息化建設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金昌曉看來,醫院信息化建設,既是公立醫院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同質化醫療服務的內在需要,也是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的迫切要求。如今,不僅患者受惠,醫護人員的便利也大大提升。以移動終端為載體,以數據中心和集成平臺為基礎,北醫三院打造了移動醫生站、麻醉工作站和移動護士工作站,醫生、護士可隨時隨地獲取患者臨床資料,提高診療服務效率。

1998年,北醫三院的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金昌曉說,「我們認真做好規劃,重視服務管理,重視服務臨床,重視服務病人。這幾年在集成平臺建設,互聯互通,電子病歷以及「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等方面都取得好成績。」

醫院特別看重信息部門與臨床科室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我們處理得比較好。比如做電子病歷、DRG試點、臨床路徑等,相應科室都有專門對接信息中心的專員。他們大都是高年資的臨床一線醫生或者護士,能夠充分了解並反映臨床需求。」

當下,信息化在推動「醫院集團化」與「醫療集團化」中的作用非常明顯。金昌曉認為,醫聯體的建設是「醫療集團化」,涉及的醫院人財物等相對分立。例如,一年多前建立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和最近的北方院區,通過信息一體化,有效提升兩個院區的整體化水平。

「無論哪種模式,信息化都要先行。當電子病歷、臨床路徑統一時,各院區的認同度就提高了。」金昌曉認為,信息化是醫院運行的重要支撐手段,無論是基於網際網路還是人工智慧開展醫療服務、優化管理運營,都有利於推動醫教研協同和院間協同發展,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提高群眾就醫獲得感。

擴大輻射範圍, 服務全國患者

早在1993年,北醫三院在育新花園小區開設第二門診部。金昌曉認為,這是三級醫院提供醫聯體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雛形。

2014年,北醫三院牽頭,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大學校醫院在內的24家醫療機構組成海澱區中東部醫聯體。「這個醫聯體覆蓋人口130多萬,我們的醫生可以延伸到社區醫生開展診療服務,同時,開放相應的號源,提供線上線下培訓課程,共同提高服務能力。

2018年,北醫三院與延安市政府籤訂協議,整體託管延安市中醫醫院,成立北醫三院延安分院。我們計劃利用技術和管理優勢,將延安分院打造成「總體布局合理、資源配置優化、學科建設領先、醫療技術優良、科研教學配套、醫療服務滿意」的當地一流、具有中醫特色的現代化三級綜合醫院。

2018年12月26日,北醫三院機場院區開始正式運行。首都機場資源優勢與北醫三院專業優勢相結合,承擔「中國第一國門」醫療保障任務。秉承建設臨空經濟區區域醫療中心的目標。

北醫三院從慢性病管理入手,將心腦血管及代謝類疾病等常見病的預防和管理作為重要抓手,派出學科骨幹力量擔任機場院區的主要負責人,帶領團隊在內外科系統主要疾病診治方向上做提升,並在此基礎上,發揮優勢學科帶動作用,使機場院區的經營管理效率、員工職業發展水平得到同步提高,管理上的「組合拳」為增強機場院區綜合實力打下堅實基礎。

「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帶來對醫院整體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成果符合政策預期,我們會持續進行下去。」金昌曉向健康界表示。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進修有感
    種種問題在我心中,迷茫、疑惑、懷疑困擾著我,特別是融入北醫三院的醫護團隊後,更加認清差距,感覺自己有太多的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與老師一起分管病人後,壓力驟然增加,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下班了也不敢回家,抱著老師發的書籍一遍遍閱讀,一到腹透門診接待病人時,那種壓力和責任感還是會讓我很不適應,其中幾乎有大半個月的時間我都在考慮我是否適合做一名腹透專科護士。
  •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
    2018年12月27日,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開始正式運行。此舉是首都機場資源優勢與北醫三院專業優勢相結合後,「立足社區,惠及全國」的集中體現。據了解,作為北醫三院新院區,首都機場院區從門診開診到成功實施手術,各部門團結協作、敬業高效,充分展現了院區「服務航空、發展特色、精醫強院」的宗旨。作為該醫院傳統品牌學科和醫院重點輸出的優勢學科,婦科和運動醫學科第一時間入駐新院區開展工作。1月11日,記者從北醫三院獲悉,經過該院區各部門科室通力合作,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手術。
  • 運動醫學等多臺手術在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完成
    1月8日,綜合外科順利完成兩臺運動醫學手術。第一位患者是今年66歲的周阿姨,是機場社區的居民。她也是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運營以來,綜合外科首位從門診就診到病房住院、手術均在院區內完成的患者,充分體現了機場院區發揮三院醫療優勢,惠及社區居民的辦院初衷。
  • 北醫三院完成百例3D骨科手術
    昨天舉行的2018年中國醫院創新發展峰會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建院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北醫三院大外科主任、骨科專家劉忠軍透露,3D列印技術在國內醫療領域應用4年來,該院已完成上百例應用3D列印技術的骨科手術。
  • 北醫三院專家完成震後首臺骨科手術
    9日,北醫三院骨科吳奉梁、危重醫學科李強,作為國家醫療隊專家組成員乘機赴綿陽救治傷員。據悉,首批到達綿陽中心醫院的國家衛計委派出的醫療專家共有9名,專家組分為醫療、心理疏導和防疫三個組。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強任組長。
  • 北醫三院骨科成功切除脊索瘤
    1998年12月24日,對於飽受頸椎病折磨的朱雲亮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他將接受一個高風險、高難度手術:全椎及瘤緣外組織切除、植骨、內固定重建頸椎術。朱雲亮來自河南南陽油田路橋公司,今年45歲。5年來由於頸椎疼痛難忍,四肢麻木,不知跑了多少家醫院。
  • 【燕園學人】創新路上又一程:訪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
    團隊負責人、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教授興奮地宣布:臨床觀察的初步結果,證實了3D列印頸椎人工椎體和頸椎椎間融合器用於頸椎固定與融合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優越性。北醫三院也成為最早在中國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治療領域的醫院之一。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喬傑:醫者仁心是創新原動力多年來,北醫三院以平均住院日管理聞名全國。在不斷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醫院的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亦是碩果纍纍。作為掌舵人,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上任三年多來,既用女性管理者特有的敏銳和細膩,精準地把握著醫院發展的方向;又在自己所在的生殖醫學領域不斷獲得重大突破。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北醫三院專場舉行
    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副隊長葛慶崗,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吳超,北醫三院急診科主管護師、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參加新聞發布會並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主持。
  • 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TAVR手術由於微創,打破了這一治療困局。北醫三院心內科設立心臟瓣膜病門診後,TAVR手術將在該院更順暢地開展。「一旦瓣膜病患者出現症狀,後期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危急時刻,患者將通過專病門診走上診療的『綠色通道』,第一時間被發現和幹預,必要時開展TAVR手術。」唐熠達教授如是說。
  • 北醫三院帶動我國骨科接軌國際
    陳仲強院長介紹,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始建於1958年,至今已五十周年,在脊柱,關節及創傷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突破性的發展,從北醫三院骨科的發展見證了中國骨科學術水平的騰飛。比如,國際上對頸椎病的手術治療開始於上世紀的50年代,北醫三院骨科是國內最早開展頸椎病研究的單位,歷經50載幾代骨科工作者的努力,累計完成頸椎手術近2萬例,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形成了國內最完善、最科學的頸椎病診斷和治療體系。  進入九十年代後,三院骨科在脊柱外科領域得到快速發展,在國內率先將脊柱外科進一步細化,成立腰椎組。
  • 北醫三院護理團隊:溫暖新冠肺炎患者的「三米陽光」
    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告訴記者,從2月8日北醫三院獨立接管病房開始,一共收治了102名患者,其中危重症的病人有21名,重症79名。為了幫助隔離病區的患者特別是重症與危重症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護理團隊遵循「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發起了「北京炸醬麵寫給武漢熱乾麵」的活動。這一活動源自一次日常的對話。
  • 西北旺海澱北部醫療中心的海澱婦幼、北醫三院這樣安排!
    海澱北部小夥伴們關注的北醫三院、海澱婦幼保健院如何配置?各建築的作用及各層詳細安排?停車位有多少等問題逐一明朗。△ 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 效果圖【本次公示效果圖有更新】△ 海澱北部醫療中心 位置示意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位於西北旺鎮亮甲店3號地塊,由海澱婦幼保健院新院區及北醫三院北部醫療中心共同組成
  • 北醫三院參加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從今年1月至7月5日,北醫三院共接診急診患者81644人次,其中急症孕產婦3432人次;完成各類急診手術1449臺,做到了全院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付衛付衛從加強組織領導與制度建設層面切入,詳細介紹了北醫三院深入推進急診急救重點的創新舉措。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與北醫三院骨科籤約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
    近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骨科論壇暨骨科專科醫聯體成立大會上,通過嚴格審核和資格評定,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成功被評為北醫三院首批骨科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骨二科主任鞠玉亮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代表醫院籤署合作協議並接受證書。
  • 戰疫故事|堅定信心 攻艱克難 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北醫三院...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更牽動著每一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人的心。作為中國醫療「國家隊」,北醫三院責無旁貸,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全院上下高度重視,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擔負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
  • 北醫三院與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線...
    應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邀請,為進一步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在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指導下,4月29日,「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主辦了線上「命運與共,全球戰『疫』——中意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交流會」。
  • 北醫三院開通「微信就診」
    記者29日獲悉,北醫三院已開通微信就診全流程線上服務。患者通過微信就能享受到建卡、預約掛號與繳費、診間費用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服務。患者通過微信關注「北醫三院服務號」後,可在線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基本信息,上傳身份證照片,申請辦理就醫卡進行預約掛號與繳費。
  • 獨家 | 北醫三院骨科如何實現醫療大數據「4V」數據收集
    Q:北醫三院骨科是如何具體實現4V數據收集的呢?A:簡單的講,Volume (大量) ,是指從門診、急診及轉院來的全體骨科患者的住院指標實時錄入及質量控制、出院後隨訪數據實時錄入。北醫三院骨科自1958年成立以來,已積累了大量病例,從2014年開始,對於歷史數據補充與再利用同樣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更進一步的自2010年北醫三院運行了電子病歷,對於這部分數據的挖掘我們也做了各種嘗試與利用。 對於醫療大數據的定義,一個維度是用4V的概念,另一個維度描述是從數據來源分析。
  • 聚焦關節外科智能化技術: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日前閉幕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倪元錦)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暨熱點與前沿技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閉幕,聚焦以機器人手術、3D列印、計算機導航等為代表的數位化、智能化手術技術,探討關節外科前沿理論和發展方向。大會主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關節外科主任田華教授在主旨演講《智能化技術在人工關節外科應用》中,聚焦機器人手術、計算機導航手術、傳感器技術、3D列印等骨科智能化技術發展現狀,分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智能化骨科手術經驗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