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三院專家完成震後首臺骨科手術

2020-12-17 北青網

李強

吳奉梁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9日,北醫三院骨科吳奉梁、危重醫學科李強,作為國家醫療隊專家組成員乘機赴綿陽救治傷員。

據悉,首批到達綿陽中心醫院的國家衛計委派出的醫療專家共有9名,專家組分為醫療、心理疏導和防疫三個組。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強任組長。

北青報記者從北醫三院了解到,李強和吳奉梁在9日下午四點多到達四川綿陽市,一下飛機就趕到了綿陽市中心醫院。綿陽市中心醫院是距離地震中心九寨溝鎮距離最近的一家大型綜合醫院,也是此次地震傷員的救治中心醫院。

當天,醫院收治了三例傷情較重的患者。其中有兩例骨盆骨折患者,一例脛腓骨開放骨折。前者主要是傷員跳車逃生時所致,脛腓骨骨折則是被倒塌的牆體砸傷。經過專家組討論分析,最終決定由吳奉梁主刀對其中一名患者進行急診手術治療。這也是國家醫療隊專家在綿陽開展的首臺骨科手術。儘管患者多發開放性骨折很複雜,但經過吳奉梁和中心醫院大夫的共同努力,手術很成功,術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北青報記者 彭小菲)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完成百例3D骨科手術
    昨天舉行的2018年中國醫院創新發展峰會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建院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北醫三院大外科主任、骨科專家劉忠軍透露,3D列印技術在國內醫療領域應用4年來,該院已完成上百例應用3D列印技術的骨科手術。
  • 北醫三院帶動我國骨科接軌國際
    人民網北京2月28日電(記者王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日前隆重慶祝該院骨科成立五十周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陳仲強教授介紹,目前中國骨科學術水平正加緊與國際水平接軌。
  • 運動醫學等多臺手術在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完成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自2018年12月27日正式運行以來,作為醫院傳統品牌學科和醫院重點輸出的優勢學科,婦科和運動醫學科第一時間入駐新院區開展工作。在院領導、麻醉科、手術室和病理科的鼎力支持下,經過院區各部門科室通力合作,機場院區完成多臺手術。
  •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
    2018年12月27日,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開始正式運行。此舉是首都機場資源優勢與北醫三院專業優勢相結合後,「立足社區,惠及全國」的集中體現。據了解,作為北醫三院新院區,首都機場院區從門診開診到成功實施手術,各部門團結協作、敬業高效,充分展現了院區「服務航空、發展特色、精醫強院」的宗旨。作為該醫院傳統品牌學科和醫院重點輸出的優勢學科,婦科和運動醫學科第一時間入駐新院區開展工作。1月11日,記者從北醫三院獲悉,經過該院區各部門科室通力合作,機場院區已順利完成30臺手術手術。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與北醫三院骨科籤約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
    近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骨科論壇暨骨科專科醫聯體成立大會上,通過嚴格審核和資格評定,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成功被評為北醫三院首批骨科專科醫聯體成員單位。骨二科主任鞠玉亮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代表醫院籤署合作協議並接受證書。
  • 北醫三院骨科成功切除脊索瘤
    1998年12月24日,對於飽受頸椎病折磨的朱雲亮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他將接受一個高風險、高難度手術:全椎及瘤緣外組織切除、植骨、內固定重建頸椎術。朱雲亮來自河南南陽油田路橋公司,今年45歲。5年來由於頸椎疼痛難忍,四肢麻木,不知跑了多少家醫院。
  • 韓啟德院士致信北醫三院 祝賀骨科取得的突出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韓啟德院士日前專門發來賀信,祝賀三院骨科王超醫師的論文在Spine雜誌上發表,並對三院骨科多年來在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寰樞椎脫位的手術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診治研究及脊柱後突畸形的手術矯正等脊柱外科領域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 【燕園學人】創新路上又一程:訪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
    團隊負責人、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教授興奮地宣布:臨床觀察的初步結果,證實了3D列印頸椎人工椎體和頸椎椎間融合器用於頸椎固定與融合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優越性。北醫三院也成為最早在中國將3D列印技術引入骨科治療領域的醫院之一。
  • 三院甲子·親歷 | 周方:35年 從醫學生到骨科專家、創傷中心主任...
    1984年,我在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醫療專業完成了學業,幸運地被分配到北醫三院骨科。80年代直到90年代的北醫三院,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醫療技術水平,在北京的醫院中並不佔優勢。經過老一輩骨科專家楊克勤、張之虎、黨耕町等教授的努力和建設,如今的骨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進入全國前三甲的行列。我的恩師黨耕町教授,對骨科發展進行了的前瞻性設計,90年代初,黨教授在全國率先將骨科劃分了專業組,並選派了專業骨幹去國外深造,為骨科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聚焦關節外科智能化技術: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日前閉幕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倪元錦)北醫三院人工關節論壇暨熱點與前沿技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閉幕,聚焦以機器人手術、3D列印、計算機導航等為代表的數位化、智能化手術技術,探討關節外科前沿理論和發展方向。大會主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關節外科主任田華教授在主旨演講《智能化技術在人工關節外科應用》中,聚焦機器人手術、計算機導航手術、傳感器技術、3D列印等骨科智能化技術發展現狀,分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智能化骨科手術經驗和數據。
  • 北醫三院:夜間手術對病人不便,我們安排在周末白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下稱北醫三院)目前一周七天接診。「用時間換空間。五天工作制,醫療空間七天全開放。」黨委書記金昌曉如是說。「目前有61個手術室,原本安排的夜間手術時間,對病人及其家屬有諸多不便,所以儘量安排在周末的白天,解決這些相應問題。」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是要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 獨家 | 北醫三院骨科如何實現醫療大數據「4V」數據收集
    吳雲霞在2014年開始接觸骨科病例和文獻數據分析工作,並肩負科研檔案管理,發表了《2008-2014年脊退、頸退、胸退及腰退住院手術患者的人群特徵分析》、《採用自主創新技術治療寰樞椎疾病治療費用變化的分析》等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數據研究成果值得行業借鑑和深思。此次大會上吳雲霞演講的主題是「大數據在骨科臨床醫學研究中的應用」,並在演講後與數據派參會志願者進行了訪談。
  • 助力國家公共安全 北醫三院首都機場院區開診運營
    穿過北京首都機場醫院舊樓長廊,一座新樓矗立在零下2℃的冬日裡,迎來了火熱的首個開診日。 關鍵詞二:典範 輻射全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北醫三院已經完成醫院本部與機場院區的人員關係劃轉、設備裝置、工作的熟悉與對接,承擔「第一國門」醫療保障任務意味著,北醫三院邁出了輻射全國患者的關鍵一步。
  • 樂城首臺骨科手術呈現四大特點
    原標題:樂城首臺骨科手術呈現四大特點   12月18日,博鰲超級醫院依託樂城先行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完成了全球領先的
  • 崔麗為北醫三院打call 鼓勵醫院擴大宣傳
    2018年2月9日下午,國家衛生計生委崔麗副主任在國家衛生計生委應急辦許樹強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人事司南春梅副司長、北大醫學部王維民副主任等領導陪同下慰問北醫三院醫務人員。喬傑院長、金昌曉書記等領導陪同。崔麗副主任一行首先來到北醫三院急診科,在搶救室、留觀室和醫生辦公室了解醫務人員工作情況。
  • 北醫三院:三處實驗室共完成核酸檢測超過13萬人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 鮑聰穎)7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5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副院長、新聞發言人付衛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在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北京大學和醫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部署到位、傳達到位、要求到位、落實到位,
  • 北醫三院參加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
    從今年1月至7月5日,北醫三院共接診急診患者81644人次,其中急症孕產婦3432人次;完成各類急診手術1449臺,做到了全院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北醫三院防控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例會機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醫三院第一時間啟動醫院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醫院主要負責人牽頭,建立領導小組例會機制,全院幹部職工同舟共濟,實現了支援武漢
  • 北醫三院開心臟瓣膜病門診,換瓣可以不開胸!
    TAVR手術創造更多治療機會10月15日,在北醫三院心內科的胸痛中心介入手術室,一場高難度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順利完成。由唐熠達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為一位84歲的高危主動脈瓣狹窄合併心力衰竭患者換瓣,老人重獲「心」生。「為老人換主動脈瓣風險與挑戰兼具。」
  •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揭牌
    自2015年京冀張三地籤署 《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以來,北京天壇醫院等六家北京醫療機構分別與張家口市第一醫院等六家醫院建立對口合作關係, 幫助提升張家口市整體診療水平,共建腦科、骨科、眼科等區域性診療中心。
  •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登場,在滬完成全膝關節置換術
    首臺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完成關節置換手術。為打破國際品牌壟斷地位,讓更多患者有可能選用手術機器人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國內的醫工科學家們深入開展醫工交叉合作,越來越多自主研發項目和產品正在不斷問世。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骨科李慧武主任醫師團隊利用「鴻鵠」手術機器人為一名69歲女性患者完成了全膝關節置換術。本文圖片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供圖7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獲悉,一款全國產化的「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又名:「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日前研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