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6-09-19 11:50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第二節 中外幼兒教育思想
一、西方近代幼兒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幼兒教育思想
洛克認為,紳士要既有貴族的風度,能活躍於上流社會和政治舞臺,又要有事業家的進取精神,是發展資產階級經濟的實幹人才;紳士應受體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認為英國當時的一般學校成分複雜,學生教養惡劣,不利於紳士的培養。他主張嚴格、慎重地挑選德行、能力好,並且嫻於禮儀、精通人情世故的導師,從幼年起就對未來的紳士進行家庭教育。
洛克的《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部分,並作了詳細論述。它強調環境與教育的巨大作用,強調在體魄與德行方面進行刻苦鍛鍊。這些思想對西方近代教育家,特別是對l8世紀的法國教育家影響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還包括「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盧梭的幼兒教育思想
1.強調幼兒教育必須遵循自然
針對傳統的封建舊教育殘害人性和違反自然的弊病,盧梭明確提出了教育要「歸於自然」。教育必須遵循自然,如果我們改變了這個自然法則,結果就是毀了孩子。因此,教育要尊重、適應並促進兒童身心的自然發展。
2.強調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教育
盧梭強烈批評封建舊教育不顧兒童天性的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強調應當根據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他提出兒童期是「理性睡眠時期」。因此,兒童期要以感覺教育為主,在對兒童進行智力教育之前要先發展他們的感覺能力和充實他們的感覺經驗。
3.強調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
針對封建舊教育讓兒童通過「念書本」學習,盧梭強調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通過各種活動,促進兒童感官的發展,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並作為理性活動的基礎。
4.提出「自然後果法」
以自然教育理論為依據,盧梭反對體罰,提出了「自然後果法」。例如,當一個性情暴烈的兒童打壞了他所使用的家具時,不要忙著給他另外的家具,而要讓他感覺到沒有家具的不方便。通過自然後果法,兒童將會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
5.提出教育的階段論
盧梭根據兒童的發展將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0一2歲),以身體養護為主;第二階段(2~12歲),注重體育、經驗、感官的教育;第三階段(12~15歲),注重知識的教育;第四階段(15歲一成年),注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三)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思想
1.幼兒自我發展的原理
福祿貝爾認為,幼兒的行為是其內在生命形式的表現,是由內在動機支配的。通過這些行為,幼兒才可以成長發展。保育者的任務是幫助幼兒除去阻礙生命發展的障礙,讓自我得到發展。命令式的、強制的、幹涉的教育方法對幼兒的發展是無效的,而必須尊重幼兒的自主性,重視幼兒的自我活動。
2.遊戲理論
福祿貝爾是第一個闡明遊戲教育價值的人。他認為幼兒可以通過遊戲將內在的精神活動表現出來,他強調遊戲對幼兒人格發展、智慧發展的重要意義,遊戲是幼兒「起於快樂而終於智慧的學習」,他還認為遊戲中玩具是必需的,幼兒通過玩具「可直覺到不可觀的世界」。他製作的玩具取名為「恩物」,意為「神恩賜之物」,現在仍有很多幼兒園在使用。
3.協調原理
福祿貝爾說,人不是單獨存在的,他是家族中的一員,社會的一員,也是民族的一員,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和周圍的環境、社會、自然結合,協調一致。能夠得到真正的協調是最美好的事。
4.親子教育
福祿貝爾認為,要讓孩子在愛中成長,首先就必須教育母親。由此他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為母親開辦的「講習會」,後來還專門寫了一本《母親之歌與愛撫之歌》。
(四)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思想
1.推崇遺傳,重視引導兒童的自發衝動
蒙臺梭利強調人、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衝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衝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衝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
2.教育必須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臺梭利認為,從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來看,生命力不僅通過自發活動呈現和發展,更表現出一種節律,即生命力在個體成熟的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對秩序的敏感期在2—4歲,對社會規範的敏感期在2.5—6歲。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
3.注重感官教育
首先,蒙臺梭利根據兒童對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將感官訓練細分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訓練,每種訓練單獨進行,並創製了一套教具,共26種,供除嗅覺外的感官練習之用。
其次,蒙臺梭利認為,感官教育要給兒童以活動的自由,成人儘量不予幹涉,讓兒童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和進度選擇教材(按等級順序排列的)、教具,並自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兒童的內在動機,同時使教具與兒童的敏感期相配合,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再次,根據生命力活動服從一定節律的原理設計的整套感官訓練教具,試圖按照兒童的水平和興趣,根據物體的外形特徵(形狀、顏色、大小、聲音等)提供有等級的、順序的系統刺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少到多……)以引起兒童的自由反應和自導學習。
4.通過「工作」,使自由與紀律相協調
蒙臺梭利認為「紀律總是通過間接手段而達到。真正的紀律是通過作業第一次顯現出來的,到了某一時刻,兒童對這一項作業有強烈的興趣,從他臉上的表情和注意力集中於一項工作的持續時間上可以看出,這個兒童已經踏上了紀律之路」。她所認為的間接手段就是「工作」,即兒童自發的活動。
5.愛護信任兒童,細心觀察和機智、及時地指導兒童
蒙臺梭利希望教師不要「主動」地想去「教」孩子,應該鼓勵孩子盡情地遊玩,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教師的工作除了消極地觀察,還應該包括積極地引導。但這種引導並不是傳統的直接交給兒童方法和觀念,而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兒童通過自己的工作,達到自我實現和發展。
(五)杜威的幼兒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長
杜威認為,兒童的心理內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先天生理機能的不斷發展、生長,如習慣、衝動、智慧等。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是促進這種本能的生長。在杜威看來,教育絕不是強迫兒童去吸收外面的東西,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出於強調教育在兒童本能生長發展的本質作用的認識,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原則,反對把教育變成一種外在的壓力和忽視兒童內部機能的傾向。主張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圍繞兒童組織起來。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生活是生長的社會表現,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該是生活本身,必須把教育與兒童眼前的生活融為一體。在杜威看來,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育就是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而不問他們的年齡大小;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的生活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應該把學校改造成簡化、淨化的雛形社會,學校中的課程不應該著眼於文字科目,而應著眼於兒童現在的生活經驗,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現有的直接經驗開始,注重培養兒童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
3.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
杜威把經驗看做是世界的基礎,教育也就是通過兒童的主動活動去經歷一切和獲得各種直接經驗的過程,即把求知的過程和知識看成一個東西,讓兒童在主觀和客觀的交互作用中獲得經驗。由此出發,杜威指責傳統的教學是「填鴨式」的灌輸,杜威主張「做中學」的教學方法。
同時,他還提出了以集體的活動教學為教學組織形式,反對教師所具有的專斷性的作用,提出以兒童主導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六)皮亞傑的幼兒教育思想
1.兒童認知結構與智力發展
皮亞傑依據結構主義的基本原理,提出兒童思維發展結構理論,其核心是「發生認識論」,主要研究兒童認識發展的過程和結構,涉及「圖式」、「同化」、「調節」、「平衡」四個基本概念。
2.認知的基礎及結合點——動作
皮亞傑認為,形成主體的結構或認識客體結構的基礎是主體的「動作」。他指出,認識不可能單獨起源於主體或客體,只是起源於二者的相互作用,即主體對客體的動作(活動)。皮亞態把主體動作,即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看做是一切經驗和知識的源泉。他認為作為認識主體的兒童自身的思維結構,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所以他的理論被稱作是一個動態的「建構」理論。
3.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皮亞傑把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概括為四種:成熟、物體經驗、社會經驗、平衡化。
成熟主要指神經系統的成熟。皮亞傑認為成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決定性條件)。物體經驗指「個體對物體作出動作中的練習和習得經驗」,包括物理經驗和數理邏輯經驗。前者指個體作用於物體,獲得物體的特性知識,如大小、輕重、形狀等;後者指個體作用於物體。社會經驗,指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及社會傳遞,包括社會環境、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等。平衡化,指兒童自我調節的過程。平衡是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調節成熟、個體對物體產生的經驗以及社會經驗三方作用。通過不斷的自我調節及動態的平衡,使兒童的心理結構不斷變化、發展。
4.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此時兒童尚未掌握語言,主要是通過感覺運動圖式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順應),並與之取得平衡。
(2)前運算階段(2—6、7歲)
此時兒童的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隨著語言的出現和發展,兒童可以用表象符號代替事物,用表象和語言描述事物。但此時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突出,即考慮一切事情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為中心,總是從一個角度來觀察事物,不考慮別人的意見。他們還不能從事物的變化中掌握事物概念的守恆性和可逆性。
(3)具體運算階段(6、7—11、12歲)
此時兒童出現具體運算的圖式,能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運算」這個概念是皮亞傑從邏輯學中引進來的。他認為運算是內化的可逆性運作。這個階段兒童思維的特徵是運算具有可逆性,並獲得守恆概念(如物質、重量、長度、面積、體積等)、分類概念、序列概念和關係概念。但這個時期的運算思維要依靠具體事物的幫助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4)形式運算階段(11、12—14、15歲)
此時的兒童思維與成人接近。兒童能用抽象符號進行邏輯思維及命題運算,形成認知結構的整個體系,它屬於兒童思維的高級形式。
綜上可知,感知運動階段出現思維的萌芽;前運算階段出現表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具體運算階段出現初步的邏輯思維;到形式運算階段,才出現比較複雜的邏輯思維。
二、我國近代幼兒教育思想★★★★★
(一)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
陳鶴琴(1892—1982),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他於l923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創立了「活教育」理論,一生致力於探索中國化、平民化、科學化的幼兒教育道路。他還開創了我國兒童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國以觀察實驗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最早的學者之一。
主要教育思想:
1.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兒教育,提倡適合國情的中國化幼兒教育
他批評當時的幼兒園不是抄襲日本就是模仿歐美,生搬外國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顧中國國情。同時,他積極地推進為中國平民服務的、培養民族的新一代的幼兒教育。
2.反對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陳鶴琴反對埋沒人性的、讀死書的死教育。在抗戰時代,他抱著實驗新教育的使命,創建了活教育。其教育的三大目標是:(1)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2)做中教、做中_學、做中求進步;(3)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3.幼兒園課程理論
(1)課程的中心
陳鶴琴反對幼兒園課程脫離實際,主張根據兒童所處的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幼兒園課程系統的中心,讓兒童能充分地與實物和人接觸,獲得直接經驗。
(2)課程的結構
陳鶴琴認為「應當把幼兒園的課程打成一片,成為有系統的組織」。雖然他把課程內容劃分為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文學活動等五項,但這五項活動是一個整體,如人的手指與手掌,手指只是手掌的一部分,其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因此被稱為「五指活動」。
(3)課程的實施
強調以幼兒經驗、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為選擇教材的標準;反對實行分科教學,提倡綜合的單元教學,以社會自然為中心的「整個教學法」;主張遊戲式的教學。
4.重視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對幼兒的影響,積極主張幼兒園與家庭合作起來教育幼兒。
(二)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
1.積極開拓農村幼兒教育事業
墮行知猛烈地批判舊中國幼兒教育的弊端,堅決主張改革外國化的、費錢的、富貴的幼兒園,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園。他積極宣傳中國幼兒教育的新的發展方向,認為工廠、農村是幼兒園的新大陸。他身體力行地積極推行平民的、鄉村的教育,在南京郊區首創了中國第一所鄉村幼兒園——南京燕子磯幼兒園,還創建了鄉村幼兒師範教育、農村幼教研究會等。
2.重視幼兒教育
陶行知高度評價幼兒教育的社會價值,向社會宣傳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是「根本之根本」,「小學教育應當普及,幼稚教育也應當普及」。並提出普及的具體三大步驟,即喚起國人明白幼兒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改革幼兒園,面向鄉村工廠;改變訓練教師的制度等。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遊戲即工作。提出以幼兒園周圍的社會生活、自然現象、家鄉生產、風土人情為內容編寫教材,以幼兒力所能及的地方為教室,以兒童所能接觸到的事物為主要內容,參加種植、飼養等勞動,讓兒童從中學習,自己解決問題,自己組織遊戲,培養出具有「生龍活虎的體魄、活活潑潑的心靈的兒童來」。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堅決反對教、學、做分家,他「看見國內學校裡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情形,就認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比如種田這件事是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陶行知認為教育要啟發、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為他們提供手腦並用的條件和機會。具體包括五個方面:(1)解放兒童的頭腦,把他們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來;(2)解放兒童的雙手,給兒童動手的機會;(3)解放兒童的嘴,給兒童說話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許他們發問;(4)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接觸大自然、大社會;(5)解放兒童的時間,給他們自己學習、活動的時間,給他們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知識,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做一點他們自己高興要做的事。
(三)張雪門的幼兒教育思想
在《幼稚園教育論》一書中,張雪門明確了幼稚園的教育目的:「幼稚教育的目的,應完全以兒童為本位;成就兒童在該時期內身心的發展,並培養其獲得經驗的根本習慣,以適應環境。」同時,他提出以改造民族為目的的幼稚教育,而以改造中華民族為目的的幼稚教育是他一直倡導的。
張雪門非常重視幼稚園課程研究。他認為幼稚園課程應緊密聯繫幼兒的生活經驗這個中心,遵循三大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幼兒生活經驗是一個整體,幼兒心目中並沒有學科分類的觀念,所以幼稚園的課程應打破學科的界限,讓各個科目都變成幼兒整體生活的一面。
2.偏重直接經驗的原則
張雪門認為課程源於人們的經驗。「因為這些經驗對於人生(個人和社會)有極大的幫助,有特殊的價值,所以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學得這些經驗。」
3.偏重個體發展的原則
張雪門認為在幼稚園階段教育應偏重個體身心發展的目標。
張雪門曾以「行為課程」來概括自己幼稚園課程的基本理論,並有專著進行論述。其中「行為」一詞突出表達了張雪門的幼稚園教學思想。所謂「行為」,即是「行動」、「活動」、「做」的意思,旨在強調幼兒必須通過學習,「在做中學」。
相關推薦:
>>2016年教師招聘考試輔導課程
>>2016年教師招聘考試相關複習資料
華圖教師網 http://www.hteacher.net
責任編輯:lmj18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