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坐落於臺南市,開發面積有千餘公頃。由於地屬嘉南平原南側,曾文溪及鹽水溪兩溪流間,受河流洪範影響,堆積迅速,以致遺址深埋地下,不易發現。自1995年園區開始籌建之後,或因調查,或因工程監測,或因主動鑽探,考古遺址即不斷被發現。至今園區內共發現68處考古遺址,經過發掘的地點有31處。依據定年資料,南科及其鄰近考古遺址所涵蓋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至距今4800年左右,至晚則可晚到距今約200年左右,這一期間可以大概分為六期考古學文化: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漢人文化。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召集人李匡悌先生全程帶領我們參觀了位於園區內的文物陳列室,詳細講述了南科遺址發現和發掘的經過以及陳列室的緣起,同時針對有代表的藏品進行細緻介紹。
史語所為了更好的整理、研究南科遺址的遺物遺存,在善化火車站租用了一個大型倉庫作為史語所南科考古隊善化工作站。在李匡悌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近距離參觀,深入了解南科遺址考古的工作內容和流程。南科考古工作實現了考古發掘出土——遺存分類整理——數字記錄信息——文物典藏展示的完整體系,同行的王仁湘先生還稱讚南科的文物整理工作堪比是「精耕細作」。
正在整理出土物品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在將出土的物品進行分類。
工作人員在演示如何確定陶罐的顏色。
李老師在為大家介紹標本。
大家到繪圖室進行參觀。
工作人員在演示繪圖的流程。
工作人員建立了各種屬的動物標本庫。這些標本用來比對出土的動物骨骼,從而確定動物的種類。
史語所南科考古隊荷園工作站存放著南科遺址所有墓葬發掘出土的相關遺物,很多工作人員在對墓葬出土人骨進行整理和研究。南科考古工作不僅建立了完備的科學的文物整理體系,並且注重考古遺址與當地人的關係,除了站內許多工作人員是來自於本地經過培訓的普通民眾以外,還向當地單位、學校開放並開展了許多公眾考古活動。
體驗石膏翻模複製陶偶。
李匡悌老師在講解出土人骨。
臺史博所在位置「臺江內海」曾是臺灣歷史重要的舞臺,從17世紀以前就陸續吸引東,西方人前來貿易。該博物館常設展採用文物、擬真造景、人物模型及多媒體影片等多樣化的展示手法,呈現了臺灣歷史時期的方方面面。
如今的南科園區已經被各種現代建築覆蓋,多家企業、單位的年輕人在這裡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然而這片土地之下,同時也是臺南先民最早開創燦爛文化的地方。
最後的分享會,大家紛紛談論了自己的收穫和感想。王仁湘先生在分享會上動情地談到他此行的所感所想,他說這一行20餘人能夠相聚於寶島臺灣,這是千年的緣分。此行首先是進一步認識了李濟先生,其次也認識了臺灣考古學的發展,其中有一個震撼點就是南科的荷園工作站將2000多具人骨整體提取到室內整理;第三認識大家,認識這些後生,有學識有仁德,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成長有父母師長的心血,有這樣的一個實際的活動能夠有一個學習與鍛鍊的機會;第四是認識臺灣的美食,美食的知識,臺灣的美食如同老子所說的味無味,味品清淡,講究原味;第五點是臺灣的公眾考古活動以及博物館發展建設等。在南科考古文物整理現場都開展公共考古活動,這是一種觀念,做得非常認真。
王先生個人判斷,公共考古是考古學的一個出路,考古學的革命性的變化,然而目前大陸整體工作和觀念還沒有太重視,雖然有開放發掘現場,但開放整理現場的還沒有。他舉例海昏侯的考古發現,藉由社會關注進行公眾考古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如同羅泰近期發表的訪談中提到,可以把學者之間的討論也可以公之於世,讓公眾看到討論和貢獻;
第六點,王仁湘先生向說考古是社會擔當,不完全是個人的,應該說是個苦行僧的事業;最後王先生對同學們說個人的視野要寬,不要只注意到一個點幾個點,但具體得工作做要由一個點做起,胳膊也要長一點,臂距要大,不能眼高手低,看的寬廣也要看的纖細。
無論在海峽哪一端,考古學的發展都有著李濟先生打下的重重印記。作為年輕一代的考古人,我們要放開眼界,堅定的把這條路走下去。就讓我們帶著這幾天的所學所想,回到各自的學習工作崗位,繼續努力,開啟我們人生的新篇章。
活動簡介
1926年的西陰村,1927年的殷墟,
中國考古人的百年夢想,就此起航。
「傳說」與「信史」,被他用鋤頭連結在了一起,
他就是李濟,國立清華五大導師之一,
當之無愧的中國考古學之父。
五年以來,已經有近百名優秀考古學子,
榮獲了以李濟先生命名的考古學獎學金,
他們堅持用自己的行動,在田野間延續著李濟先生的考古夢。
2016年,是李濟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
我們希望前往臺灣,為先生獻上心香一柱,
同時探尋相隔海峽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那裡,與先生親手創建的科研機構和院校的師生們對話,
將我們的考古軌跡,與先生留下的腳步相印合。
無論您是不是考古人,只要心中充滿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便真誠期待您能與我們:
一起開啟、一起銘「濟」這段尋古旅程。
活動主辦: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評審辦公室
活動承辦: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協辦:考古資訊小站
聯繫郵箱:maolu@exploring.cn
發現中國基金由玄奘之路戈友王海榮先生發起,先後舉辦「最早的中國」、「商之路」等公眾考古活動,並創設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至今已發放五屆。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為本次交流活動付出努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