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立歷史博物館到臺大人類學系——李濟獎臺灣行Day1

2021-02-06 李濟考古學獎學金

2016年4月21日,由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評審辦公室主辦,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支持並承辦的「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臺灣交流活動」正式從臺北啟程。未來三天我們都會在這座城市尋覓李濟先生的足跡,感受多元的臺灣文化。

欽差行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為接待來臺視察的中央官員興建,後搬至植物園。植物園內同時也藏著考古遺址。「植物園遺址」為距今2000—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蹟,100多年前就被發現,2009年曾進行工程前的搶救性發掘,但目前仍保留有大面積的文化層堆積。遺址分布範圍以植物園為中心,位於地下2~6米處。


植物園中藏著遺址


欽差行臺展示的臺灣民主國郵票很「國際化」


「欽差行臺」中展示的植物園遺址地層

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於1955年,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設置的第一所公立博物館,兩場特別安排的考古講座和文物陳列參觀,讓同學們對於中國早期出土的青銅器和抗戰時期文物南遷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歷史博物館外景

歷史博物館楊式昭老師為大家講解青銅器知識

歷史博物館陳嘉翎老師為大家講解李濟先生和歷史博物館的淵源


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承接自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的「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收藏,收藏包括文物標本與影音資料,文物標本分為民族學與考古學兩大範疇,很遺憾考古學的陳列還在籌備中,未能一睹。在認真參觀完博物館的藏品之後,同學和老師與臺北大學人類學系的師生進行了學術論壇,會議由陳瑪玲教授主持,八十餘歲高齡、曾經參與大坌坑等遺址發掘的黃士強先生也親臨現場。論壇中,大家就感興趣的問題如李濟先生與中國考古學、公眾考古實踐等話題進行分享。臺大人類學系還精心準備了有臺大特色的奶茶和桂圓糕作為茶點,十分貼心。

論壇現場

現場的特色奶茶和糕點

今天,大家還得到了一份特別的紀念。歷博的陳老師在演講後,特別將館藏唯一一本李濟先生的《想像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之比較》影印,贈與每位學子。



就讓我們以這篇演講為今天的考察作結:

「假如我們能把歷史事實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我相信青年人可以對它發生較多的興趣……假如我們能把這些歷史像說故事地說給一般人聽,並在博物館中陳列出來,代替那些想像而不真實的歷史,我相信我們現在的學生對於歷史的興趣不會如此淡薄,以致他們到了學成一種專門科學時,反而感到精神空虛;同時他們當中的有些人亦不會輕易地放棄他們的中國國籍,而以追求物質享受為人生最高的目的了!——李濟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八月」

相關焦點

  • 李濟獎臺灣行擷芳:1949年後臺灣考古學發展梗概
    1949年,因政治局勢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濟、石璋如、董作賓以及高去尋等先生來臺,後在李濟先生的指導下,在臺灣大學文學院下成立了考古人類學系。同時李濟培養了如宋文薰、張光直等最早的一批臺灣的考古學家。
  • 臺南考古親體驗——李濟獎臺灣行Day6、Day7
    臺史博所在位置「臺江內海」曾是臺灣歷史重要的舞臺,從17世紀以前就陸續吸引東,西方人前來貿易。該博物館常設展採用文物、擬真造景、人物模型及多媒體影片等多樣化的展示手法,呈現了臺灣歷史時期的方方面面。此行首先是進一步認識了李濟先生,其次也認識了臺灣考古學的發展,其中有一個震撼點就是南科的荷園工作站將2000多具人骨整體提取到室內整理;第三認識大家,認識這些後生,有學識有仁德,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成長有父母師長的心血,有這樣的一個實際的活動能夠有一個學習與鍛鍊的機會;第四是認識臺灣的美食,美食的知識,臺灣的美食如同老子所說的味無味,味品清淡,講究原味;第五點是臺灣的公眾考古活動以及博物館發展建設等
  • 河南省博物院和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成果豐碩
    河南省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宏在接受華廣網獨家專訪時表示,河南省博物院自1998年開始就與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進行交往,12年來,雙方在學術研究、互辦展覽、人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李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河南省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與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籤定了「兄弟友好館」合作協議。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若將時間退回到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離開辦公6年的地點國子監搬遷到故宮端門到午門區域。此時,從午門城樓北望,文華殿、武英殿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從古物陳列所再向北,重重宮苑中還生活著溥儀的「小朝廷」。在遷至午門兩年後,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又6年(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是北洋政府籌建的國立博物館,其設計目標比較宏大,但又生不逢時。
  • 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館,是每個中國人有機會都一定不要錯過的地方
    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館是每個中國人有機會都一定不要錯過的地方,當年國民黨撤軍的時候真是把中國幾乎能拿走的好東西都拿走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地位和背景,現在從內地過去的遊客必去的地方就是故宮博物館,不管是旅行團還是自由行,每天的人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
  • 臺灣省資訊|臺灣從臺南到北之行——Day4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臺灣從臺南到北之行——Day4玩轉臺灣,從南到北的第四天行程來咯。男女之間如果面對面側身通過的話,一不小心就會觸摸到女性的身體。當女生看到這條巷子的名字時,為了避免對面過來的是一位男性,女生一般會選擇繞道行走,這樣也就避免了吃豆腐的可能性。3、如果你剛到臺灣生活,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對它有哪些了解?
  • 乾貨 臺灣各地博物館都在這了!
    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建築本身就是國定古蹟,也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主要館藏臺灣歷史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包括各主題的資料和近四萬件標本,常設展和特展使內容更為豐富,增添趣味。位於新北八裡的十三行博物館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臺灣史前鐵器時代文化,是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展館的特殊建築風格曾獲得「臺灣建築獎」的殊榮。
  • 「國立」臺灣大學終結了「國立」
    事件演變至今,臺大校方除了配合主流論述高喊「臺大就是臺大」之外,就是將責任幾乎都推卸到體育室身上,完全看不到這所臺灣最高學府管理層應有的擔當。事實上,起初學生爭取校園空間的受教權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從臺大新體育館啟用以來,都是「自負盈虧」的營運模式,盈餘還得挹注給校務基金,致使體育組只能不斷出租場地來維持收入。
  • 臺灣國立自然博物館館長訪問華南植物園
    12月14日,臺灣國立自然博物館館長周文豪一行訪問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交流探討有關科普教育合作事宜。   座談會上,華南植物園副主任魏平詳細介紹了華南植物園的發展歷史、基本概況、科研領域、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等方面情況,重點介紹了華南植物園的科普活動開展、傳播方式、科普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工作等。周文豪結合臺灣自然博物館科普開放和自身的工作經驗,細述對科普傳播理念與定位、科普場館規劃、人才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資金引進等方面體會和經驗。
  • 臺灣各種博物館匯總,你適合哪款?
    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建築本身就是國定古蹟,也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主要館藏臺灣歷史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包括各主題的資料和近四萬件標本,常設展和特展使內容更為豐富,增添趣味。對面的土銀展示館除了展示珍貴的文史資料,還開放金庫供民眾參觀,可一同遊覽。
  • 灰燼中的歷史,首登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俄羅斯國 艾爾 塔什博物館首次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舉辦個展。 藝術家張洹將他融匯東西的藝術語言根植到俄羅斯橫跨歐亞的土地上,往事如煙,歷史卻在灰燼中變得清晰。 這一次,香灰與木板將如何敘事?
  •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就疫情致大陸學生的信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林開世老師給陸生的信
  • 臺灣頂尖大學雙雄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頂尖大學雙雄國立臺灣大學前身為日據時期之
  • 臺灣五花八門博物館不完全手冊
    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建築本身就是國定古蹟,也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主要館藏臺灣歷史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包括各主題的資料和近四萬件標本,常設展和特展使內容更為豐富,增添趣味。新北位於新北八裡的十三行博物館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臺灣史前鐵器時代文化,是北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展館的特殊建築風格曾獲得「臺灣建築獎」的殊榮。
  • 東京「國立博物館」——歷史和文化的對話
    東京「國立博物館」——歷史和文化的對話我喜歡參觀博物館。每到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就是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那些神奇的歷史故事和精美的文物和藝術品讓我著迷。所以,這次我來到了東京國立博物館,來感受一下異國的歷史故事和文物。
  • 莫斯科「國立歷史博物館」——別致的建築美與古色古香的韻味
    莫斯科(二)國立歷史博物館——別致的建築美與古色古香的韻味時間的痕跡總是在以各樣的形式停留,皺紋會記載一個人芳華的消逝,而物件則是記錄一個國家的歷史變遷。來到莫斯科的第二天,一大早便洗漱完畢,不想耗費任何時間,我便急匆匆的趕往紅場北側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一、別致的外觀國立歷史博物館是俄羅斯最大的歷史博物館,歷史也較久遠。
  • 探訪歷史,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武士刀劍與甲冑」
    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日本的文化歷史。而作為在日本無論從文物品質還是藏品數目上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則是此次歷史與藝術之旅的重要篇章。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主館門前)始建於明治5年(1872年,同期為清朝同治皇帝時期),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博物館共收藏文物約11萬6千件(其中國寶88件,重點文化財產為634件)。
  • 著名的河流博物館
    著名的河流博物館  ■魏水華  臺灣淡水河與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臺北縣八裡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為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蹟,同時亦發現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因而判斷此處為史前遺址
  • 臺灣歷史博物館紀念抗戰收錄日本軍歌 被批扭曲歷史
    原標題:臺灣歷史博物館紀念抗戰收錄日本軍歌 被批扭曲歷史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臺當局規劃紀念活動,臺灣歷史博物館卻將日據時代在臺灣宣傳侵華戰爭的許多日本軍歌,收錄在臺灣音聲一百年的官方網頁上,這些宣傳侵略戰爭的軍歌,包括軍艦進行曲等。
  • 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劃東亞港口展 「取經」大陸博物館
    信息 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劃東亞港口展 「取經」大陸博物館 廖靜 攝   中新網泉州8月29日電 (廖靜)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29日在福建泉州表示,該館正在籌劃16、17世紀東亞國際港口城市特展,將深入考察福建泉州刺桐古港、漳州月港等古代大港口,同時也將前往分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的古港調研。  「我們將從各地留存的文字、文物、地圖、民間傳說等佐證臺灣在歷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