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由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評審辦公室主辦,北京行知探索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支持並承辦的「發現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臺灣交流活動」正式從臺北啟程。未來三天我們都會在這座城市尋覓李濟先生的足跡,感受多元的臺灣文化。
欽差行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為接待來臺視察的中央官員興建,後搬至植物園。植物園內同時也藏著考古遺址。「植物園遺址」為距今2000—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蹟,100多年前就被發現,2009年曾進行工程前的搶救性發掘,但目前仍保留有大面積的文化層堆積。遺址分布範圍以植物園為中心,位於地下2~6米處。
植物園中藏著遺址
欽差行臺展示的臺灣民主國郵票很「國際化」
「欽差行臺」中展示的植物園遺址地層
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於1955年,是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設置的第一所公立博物館,兩場特別安排的考古講座和文物陳列參觀,讓同學們對於中國早期出土的青銅器和抗戰時期文物南遷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歷史博物館外景
歷史博物館楊式昭老師為大家講解青銅器知識
歷史博物館陳嘉翎老師為大家講解李濟先生和歷史博物館的淵源
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承接自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的「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收藏,收藏包括文物標本與影音資料,文物標本分為民族學與考古學兩大範疇,很遺憾考古學的陳列還在籌備中,未能一睹。在認真參觀完博物館的藏品之後,同學和老師與臺北大學人類學系的師生進行了學術論壇,會議由陳瑪玲教授主持,八十餘歲高齡、曾經參與大坌坑等遺址發掘的黃士強先生也親臨現場。論壇中,大家就感興趣的問題如李濟先生與中國考古學、公眾考古實踐等話題進行分享。臺大人類學系還精心準備了有臺大特色的奶茶和桂圓糕作為茶點,十分貼心。
論壇現場
現場的特色奶茶和糕點
今天,大家還得到了一份特別的紀念。歷博的陳老師在演講後,特別將館藏唯一一本李濟先生的《想像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之比較》影印,贈與每位學子。
就讓我們以這篇演講為今天的考察作結:
「假如我們能把歷史事實與現代生活聯繫起來,我相信青年人可以對它發生較多的興趣……假如我們能把這些歷史像說故事地說給一般人聽,並在博物館中陳列出來,代替那些想像而不真實的歷史,我相信我們現在的學生對於歷史的興趣不會如此淡薄,以致他們到了學成一種專門科學時,反而感到精神空虛;同時他們當中的有些人亦不會輕易地放棄他們的中國國籍,而以追求物質享受為人生最高的目的了!——李濟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