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林草新聞 ,作者張一諾 李娜 王辰
林草新聞
聚焦草原草業 關注林草融合
中國的草原與草業擁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對我國草地學家、遺傳育種學家、北京林業大學草地資源與生態研究中心主任盧欣石教授進行了專訪。
我國草地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特殊
我國是草原大國,草原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40%,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我國南方還有一部分草地,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華南丘陵山地等地帶,這部分草地屬於次生草地。北方天然草原和南方次生草地,都是我國寶貴的草地資源。
草地資源包括草地環境擁有的水熱資源、動植物資源、土壤資源以及風能、生物質能源、化學能源等。我國草原地廣物博,各類草地資源極其豐富,並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草原保護建設所使用的許多鄉土草種,就來自草原植物資源。
盧欣石介紹說,在我國荒漠化治理過程中使用的檸條,是草原上分布的一種錦雞兒屬小灌木,堪稱我國沙化草原治理的「生態衛士」。檸條還被引進到美國,由此擔負起草原種質資源國際交流的使命。
「另一典型是我國現在廣泛種植的優良牧草——紫花苜蓿。」盧欣石說,「紫花苜蓿是2000多年前張騫通西域時引進的一種優良牧草。我國也有野生種,其分布在新疆天山和阿勒泰山一帶。我國利用紫花苜蓿和黃花苜蓿的種質資源,培育出許多優良新品種,具有更好的耐寒性和適應性。『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就是通過種植加工優質苜蓿草,為奶牛提供優質草產品,確保牛奶質量安全。項目已經執行8年,我國當前的牛奶質量已經進入歷史最好時期。」盧欣石說。
儘快啟動第二次全國草地資源統一調查
20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過一次全國草地資源統一調查。盧欣石認為,「此次調查基本查清了我國的草原面積、類型和分布等情況,是我們研究草原的重要基礎。」
但是,這次調查距今已過去40多年,中國草原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草原被開墾成農田,有的草原被工程建設佔用,有的發展為新興城鎮。「草原面積在縮小。」盧欣石說。「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集中科技力量對全國草地資源進行二次統一調查,這是一項重要而急迫的工作。特別是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建後,草原管理職能進一步明確,希望林草部門儘快啟動第二次全國統一調查。」盧欣石說。
北方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三江源、東北三江以及新疆一些河流大都發源於草原地帶,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水源補給區。
草原大多分布在我國乾旱荒漠區,是我國主要沙塵源地,也是防風固沙的關鍵區域。
草原還是一個大 「碳庫」。「從最近我們承擔的一個內蒙古碳匯經濟學研究項目的初步結果來看,內蒙古草原總地上生物量可儲存約2900萬噸碳素,地下生物量大約儲存碳素2.6億噸,地下土壤有機碳庫44.5億噸。」盧欣石說。
草原的生物多樣性功能也非常重要。我國是世界上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除動植物遺傳資源外,還具有生物特異性。「在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就保存了珍貴而有價值的一些遺傳基因。」盧欣石說。
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居世界前列
盧欣石介紹說:「從2000年到2019年,國家在草原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投入2000多億元。尤其是2010年-2019年,國家在草原生態建設上的投資達1600億元,是2000年到2009年這前10年的3倍多。」
這些投資主要用於退牧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等,主要進行草原圍欄封育、減畜舍飼、草畜平衡、暖棚建設等。「尤其是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力度和效果十分明顯,對進一步提高牧民保護草原的自覺性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力度,從全球來看,都處於前列。
草原文化豐富了中國文化
草原文化是草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從古猿到現代人的進化都是在草原上完成的。在草原上,人類學會站立起來瞭望天敵、捕捉小動物,從草食動物變為雜食動物並通過攝取動物蛋白質不斷促進大腦發育……盧欣石說:「如果沒有草原,人類祖先現在還生活在森林裡。因此,我認為,草原文化的核心是草原為人類的進化提供了平臺。而且也因為有了草原,才有了古人猿的採獵,以及後來的畜牧業和農業,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過程。」
另一方面,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的敬畏意識、家園意識、合作意識、交流開放意識等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中國文化的文明內涵和生態價值。
盧欣石說,人類在傳承草原遊牧文化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對草原和大自然不能簡單地「敬而畏之」,還要進一步「敬而為之」。在傳承草原族群的家園意識的同時,發展升華為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當前,面對國際多邊合作的需求,我們還要發揚光大古絲綢之路的對外開放意識。因為正是這種開放,促進了農耕區和草原區的交融,中國草原區和歐洲草原區的交融,漢文化和歐洲文化、中亞文化的交融……
草業實際上是我國創新的一個名詞
草業實際上是我國創新的一個名詞。盧欣石告訴記者,當年,任繼周、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提出要用現代系統論的觀點看待草原進行物質生產的過程。於是,草業成為獨立的一業,既不依附於畜牧業,也不是單純的草原放牧業。在國外,草業屬於農業的一部分,被稱為「草地農業」。
「我認為『草業』的提出,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項貢獻。」盧欣石認為,天然草原的放牧業是最基本的草產業。除此之外,草業還包括飼草生產加工產業、草種業、草業機械設備、生態文化產業、精深加工業、電子商務服務業以及我國特有的生態修復產業。以上這些共同構成了我國草產業的基本成分,值得我們在未來深入研究。
圍繞現階段業內較為關注的草種業、草業機械設備和生態修復產業,盧欣石說,草種業需要人們不斷培育新品種,提高草業生產力,利用好野生種質資源。目前,我國在生態建設中所用的草種多是已經馴化的牧草草種,野生原生草種被馴化的很少,更難以大面積繁殖,這離生態建設的需求還很遠。
產業化生產離不開草業機械設備。盧欣石說,草原機械設備產業是非常年輕的產業。這一產業想要得到大的進步,必須有優秀的設計師和實力強大的製造工廠。草原機械設備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是草業發展中的一個短板。
生態修復產業是我國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所特有的一個產業。盧欣石說,包括草原生態修復在內的生態工程建設大都是政府投資,計劃式運營。如何轉變投資機制實現市場化運作,是當前產業創新的一個聚焦點。生態修復公司獲得生態修復工程的P2P、PPP等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希望國家大膽創新相關機制,讓企業積極參與,讓政府更好地發揮指導監管作用。」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張一諾 李娜 王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草原保護丨豐富而多樣的中國草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