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極權主義的起源》

2021-02-08 叢林萬象集

      有一陣子沒更新的,這次更新一下讀書筆記——漢娜·阿倫特的大頭目《極權主義》。 客觀來說,閱讀本書有很大的難度。由於德語語句本身的翻譯難度和原作者遣詞造句的嚴謹性。很多觀點都包含在了生澀難懂的長難句中,懂得不是很真切。

      最近也試圖在工作之餘補一下電影《漢娜·阿倫特》,電影的重點好像是關於「平庸之惡」(Banality of Evil),所以不看對書評應該也沒有很大影響吧.

PS:《極權主義的起源》這本書為《反猶主義》《帝國主義》《極權主義的起源》三本獨立著作的合集。

      極權主義的政治起源應是大陸體系帝國主義而不是海洋體系的帝國主義。作者對於帝國主義的地域研究限制於歐洲境內,大陸體系帝國主義主要分布在西歐大陸國家(如法國,德國),以及東歐大部分國家(斯拉夫國家和沙俄),海洋體系帝國主義主要分布在英國。

       書中提到「帝國主義的中心政治觀念就是將擴張當做永久最高的政治目標。由於它所意志的既不是暫時的掠奪也不是較長時間的徵服後的同化,所以它在政治思想和行動的漫長歷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帝國主義的政治創新原因來源於經濟體制的沿襲。正如列寧寫曾寫過:「只有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階段,資本主義的某些對立面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時代的特點已經全形成和暴露出來的時候,資本主義才變成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對內表現為壟斷,對外表現為對外擴張,殖民主義和政治權利的輸出。 

      最終,只有大陸帝國主義演變成為了極權主義。它的特點主要有(以反猶主義為例進行分析):

      Ⅰ.民族主義。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大陸帝國主義源於自我優越感強大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源於宗教又代替宗教的政治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成功地作為政治體制對外進行開化的有力的意識形態武器。

      Ⅱ.無制度化保障。一個國家無法保障自己國家所有人民的人權,僅僅因為猶太人在這個國家中屬於不被接受與認同的「少數」,使得他們失去了在自己國家裡合法公民的身份。這一點很大程度發展到極權主義時,國家內所有公民的人權都得不到保障,這意味著私人及公共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包含在統治的過程中。

      Ⅲ.政黨僭越與國家權力之上,而且這些以政黨都以民族主義為幌子聚集權力,奪取政權。這也是前文提到的資產階級政治解放對內的表現形式。以民族為代表的各政黨在現象上呈現「泛運動」,例如「泛日耳曼運動」「泛斯拉夫主義」是有對外擴張的傾向民族意識的運動,希望對外族輸出並同化本國的政治體制。在現當代這些運動都可以總結為「沙文主義。」正如書中寫到「共同政治體制必然使每一個人都毫無權力剝奪他的天然能力和人類能力。使他降格為權力積聚機器中齒輪上的嵌尺。」

A.特殊的階級。卡爾·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批判視「金錢、實際需要」為生活準則的人以及認為「萬般皆商品」的市場人格。漢娜阿倫特則認為猶太人屬於社會中的一個「插入性」階級,這個階級不符合資本體系內的生產關係,他們中的大量人從事信貸,經營家族企業,這些職業使他們在資本擺脫了僱傭關係的情況下進行資本積累。


B.無國家化。現當代猶太國家以色列在1948年成立,然而在19世紀末,猶太民族並沒有一個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雖然猶太人建立的銀行業和信貸機構與國家有直接聯繫,但猶太人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上都被邊緣化。政治上的差別,必然導致社會地位的差別。當猶太人喪失了他們在公共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除了財產之外一無所有時,反猶主義就達到了頂峰。


C.凝聚性和孤立性。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不論是經濟上的聚斂還是政治上的邊緣化,都使得猶太人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排斥。這種排斥使得他們更加地封閉,直接為國家服務,並因特殊貢獻而直接受到國家的保護。反猶主義的高漲也要源於19世紀末資產階級政黨的改革導致政黨僭越與國家權力之上,國家機器衰敗的同時長期依賴於國家機器的猶太人失去了繼續封閉的保障,猶太人顯得格格不入,且需要面臨外族意識形態的入侵與攻擊。

    極權主義被表述為一種反政治現象,其特徵是恐怖主義的意識形態灌輸,它摧毀了公共領域和私人身份。(以蘇聯和德國為例)

     民主政治的崩潰——以全文的邏輯看來,這裡的反政治應特指的是「民主政治體制」。根據前文論述,極權主義是起源於大陸體系的帝國主義的,然而極權主義卻進一步發展,終結了先前建立的「民族國家」和「民主政黨制度」。因為極權主義者利用了群眾(mass)。

     19世紀末期,關於群眾心理學的研究頗多,極權主義者們也正是利用了群眾,從而瓦解了原先的政治制度。群眾,被認為是一群數量眾多,在民主政治環境中相對孤立分散並表現得默認、無動於衷的原子,分布在屬於自己的階級。(可以看出當時存在一種預設為——群體事件具有消極性,人是非理性的,群體意識會傳染個體)。按照這種邏輯,出於一種平庸性、無意識性,孤立性,群眾易被「暴民領袖」所煽動和利用,使得約束個人的道德機制在狂熱群體中失去效力。

     極權主義者們,有一些發動階級鬥爭,利用群眾消滅了階級,從而消除了民主政黨制度;具體現象如蘇聯30年代的大肅反運動,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利用群眾力量鞏固政權,消滅了階級和民主和多元的聲音,使得蘇聯成為一個「集體」。而有一些則利用群眾實行「消極人口政策」,利用群眾賦予的權威合法化地,擴大化地將無辜者屠殺,通過消滅意識形態的物質載體(即人的肉體)消滅特定意識形態本身。而且這種屠殺區別於封建時期單純出於利益衝突的而進行殺戮的「君王暴政」,而是一種「強意識形態」控制下合理合法並且得到了群眾支持的政策。

   哈耶克曾說過:「所有通往地獄之路,原先都是準備到天堂去的。」追溯歷史,德俄兩國的極權主義政治都起源於人們對現狀的強烈不滿,並試圖將一切推倒重新來過,以便推動實現烏託邦或是世界化的政治。不幸,這種狂熱的理想主義最終導致的卻是對自由的窒息和全面的社會控制,因為這種對虛構世界毫不動搖的信念,藐視了人作為個體的價值和尊嚴。

    阿倫特對於極權主義的態度是極度批判的,她堅信所有的極權主義必將走向滅亡。但她的批判已經跳出了自己作為猶太人的仇恨,而是基於漫長歷史的現象和普世的哲學層面分析極權主義政治——「進步與毀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方面」。同時作者的思想導向偏向後現代主義,對於邊緣化群體,孤獨無根的人予以一定的人文關懷,關注人的境況,能有效抑制極權主義的起源。

   在理性的分析中,堅信著極權主義的滅亡。她向世人說:「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中,我們也有權去期待一種啟明(illumination),這種啟明或許並不來自理論和概念,而更多地來自一種不確定的、閃爍而又經常很微弱的光亮。這光亮源於某些男人和女人,源於他們的生命和作品,它們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點燃著,並把光散射到他們在塵世所擁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範圍。像我們這樣長期習慣了黑暗的眼睛,幾乎無法告知人們,那些光到底是蠟燭的光芒還是熾烈的陽光。但是這樣一種客觀的評判工作,對我而言似乎是件次要的事情,因而可以安心地留給後人。

相關焦點

  • 極權主義的邏輯:試論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研究
    而她對極權主義問題的思考,雖然在一些綜述性文章中略有涉及,但迄今為止尚無專文論述,更遑論專著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事實上,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研究,在西方學術界相關研究中獨樹一幟,她的成名之作《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堪稱研究極權主義的必讀文本。並且,極權主義現象是阿倫特研究政治理論的契機,阿倫特後來的諸多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的結果。
  • 阿倫特:極權主義與惡的平庸性
    比如是極權主義,還有大規模有組織的對猶太人的屠殺行為。另外還有對政治的重新解讀,特別是探討公民的責任這個主題。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況》、《反抗「平庸之惡」》、《共和的危機》等代表著作接連在國內翻譯出版。2013年6月末,上海電影節的展映影片《漢娜·阿倫特》一票難求,漢娜·阿倫特獲得極高關注度吸引了眾多讀者,其思想也藉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播。
  • 極權主義誘惑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而最令人感嘆的是,極權主義造就了這樣的一種歷史奇觀:它的最狂熱的擁護者,最後也成了它的最深重的受害者;甚至在其成了受害者之後仍然是它的狂熱的擁護者。那麼誰是極權主義的社會基礎?人們最熟悉的當然是阿倫特的觀點。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的基礎就是無結構的群眾。
  • 啟蒙運動是極權主義的母親?
    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極權主義的母親還是敵人?劉北成: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從全面系統闡釋18世紀啟蒙運動的角度來看,還沒有一本超出彼得·蓋伊這本的。第二個主題,到了20世紀前期,特別是到30年代,隨著極權主義的興起,人們要在啟蒙運動裡尋找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由此產生了兩種比較極致的情況。第一種就是卡希勒,他認為極權主義是對啟蒙運動的一個反對。他對啟蒙運動做了一個完全正面的闡述,要用啟蒙的價值來對抗當時的極權主義。持卡希勒這種觀點的人,當時在歐美都是少數,和他一致的大概只有帕爾默。
  • 孫立平: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
    孫立平:極權主義雜談極權主義雜談之一:極權主義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的統治形態極權主義無疑是20世紀留給人們的一個最大的謎。儘管此前有種種極權主義的思想和種子,但只有到了20世紀,它才真正開花結果。
  • 想搞明白極權主義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你大概要看這些書
    但你是否知道,德魯克的成名作卻是一本有關政治的書:1939年,他撰寫的《經濟人的末日:極權主義的起源》一經出版就引起了歐美兩地的關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稱它是「唯一一本了解並解釋兩次大戰間世界形勢的書」,並認為在每位英國軍官的背包裡,都應該放一本《經濟人的末日》。
  • 阿倫特: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災難危機的根本原因
    早在思考極權主義現象的時候,就有一個問題縈繞在阿倫特的腦海中,那就是群眾甚至是精英為什麼會在極權主義運動中迷失自我。在旁聽了艾希曼為自己所作的辯護後,阿倫特深化了對外在行為和內在精神之間關係的思考。阿倫特提出「平庸的惡」的理論,來思考精神生活——思維在人的行為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 陶東風:中國式極權主義與中國式平庸惡
    中國極權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關係,是一個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所有極權主義都帶有信仰的性質或維度(表現為「教義」),但德國極權主義相對而言有較強的理想色彩,至少大大超過中國。中國極權主義特別缺少信仰的純粹性、堅定性、一貫性和不妥協性,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極權主義的教義(革命理論)本身以其邏輯力量或道義力量俘獲了大眾,而是大眾的實用主義生存智慧使他們對這種教義——即使自己並不理解或認同——採用了投機的態度:不管這種教義是什麼,不管我是否信,是否理解,只要對我有利我就信或裝信,不信也信;對我不利就不信,信也不信。
  • 極權主義[絕無選擇]2007年10月6日發售
    極權主義[絕無選擇]2007年10月6日發售 時間:2007-11-30 05:04:02 來源:3dmgame
  • 《冒牌上尉》:19歲少年逃兵的劊子手生涯,極權主義下的人性拷問
    而這所謂「傳奇」的背後,卻是令人脊背發涼的累累白骨與極權主義下對人性的抹殺。那些洞悉人性黑暗時保持沉默的人,最終也被這黑暗沉默的吞噬,成為極權主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影片最恐怖的一章。正如《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所述:「極權主義的真正恐怖在於它統治一群完全沉默的居民。」這便是平庸之惡。
  •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
    《現代性的神學起源》豆瓣評分9.4
  • 孫隆基:中國古代的家國同構,是兩種極權主義的結合|孫隆基|集權...
    我就說了,印度適合季候風種植的水稻,其實是長江流域流傳過去,接近今日巴基斯坦乾旱地區種植是近東去的,它等於是兩大稻作系統,甚至農作物跟畜牧業兩套不同的系統會師的地方,就是兩支大軍會師的地方,甚至連人類文明起源我都將它串起來的,這也是一種互動。我不知道本特利等人怎麼寫互動,我覺得他們可能先有個指導原則,然後在每個時代都找這些東西。
  • 生命的起源之「原始湯」的破滅-無用知識第二十五期
    雖然這是一本科普讀物,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相關專業背景和知識,這本書讀起來其實是相對晦澀的,所以我整理了一些我自己的讀書筆記,並以相對通俗(但可能會涵蓋一定錯誤)的方式為各位重新詮釋一下這部作品(由於我本人水平有限,在把某些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定的錯誤,還望各位指正)。
  • 關於大學生讀書的話題
    大學生應該成為讀書的主力軍    劉衛兵:大學生走向社會,面對複雜多變的職場競爭,誰能率先脫穎而出,領先一步,取決於每個人是否能夠迅速抓住機遇,是否能夠充分展現能力。我們常說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而讀書,有系統的讀書,帶有一定閱讀量的讀書,恰恰就是走向社會前最重要的準備。思想就像磨刀石一樣,越磨越犀利,讀書也一樣,越讀才越有收穫。
  • 漢字與文明: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太早了,早到還在人神共存的年代,古老的傳說就已流傳開來——倉頡造字鬼夜哭。文字的誕生足以感天動地,而文字的傳承與弘揚伴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盡滄海桑田。現存最古老的成體系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原始象形文字。
  • 寶安區200多名青少年一起聆聽「人民幣的起源和變遷」的故事
    【華夏連線】12月22日上午,「革命故事讀書會系列主題活動—人民幣的起源和變遷」在寶安青少年宮舉行,此次活動是系列主題活動的第五場活動,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副會長劉嘉綏教授、冰心獎圖書館指導委員會主任趙易元教授等多位嘉賓和200多位青少年一起聆聽了由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理事牛太平老師主講的
  • 意識形態:Nazbol的起源與發展「上」
    第二個起源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恩斯特·尼基什(ERNST NIEKISCH),他試圖將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理論相結合,雖然尼基什反猶太人且支持極權,但他認為納粹主義缺少真正的社會主義色彩,而將史達林的蘇聯工業發展視為典範。尼基什是最早一批稱自己為Nazbol的人,他也是將文明鬥爭論引入Nazbol理論的人,他認為德國應該聯合蘇聯來對抗腐朽的西方和凡爾賽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