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小朋友上午好:
剛才各位老師的分享帶來了很多啟示。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室空間已經不能夠滿足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拓展教育的環境——走出教室。那麼,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在當前的生活和公共資源當中,有一些什麼樣的場域,可以來支持孩子更好的成長?
今天,我想從一次對話、一個研究和一點思考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博物館教育這塊的簡單思考。
在給大家分享一段對話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展示兩組照片,每組照片有兩張。請大家看一看這兩組照片(照片均來自網絡),分別有一些什麼樣的差異?
這是第一組照片。
有沒有大朋友或者小朋友們可以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麼差異?
「你好,個人的直觀感受就是文化探索、文化傳輸的教育上的差異」。
「第一組圖就可能是一種金錢和品牌的認知,但後一組可能是關於文化和理念的一種傳輸和自我的探索。「
「一次對話」
基於這兩組照片,我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和我的博士生導師吃飯時,導師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到了加拿大之後全都在大型shopping mall 裡購物?可是,在像博物館那樣的社會公共空間裡,卻很少見到中國人來參觀呢?」
說實話,當時我聽到這個問題,心裡不是非常舒服。但是後來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對話,一個提問上升到學術層面去討論。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國內外都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但為什麼這些公共資源目前無法走進尋常老百姓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當中去呢?
後來,在這樣的視角和老師的引導下,我開啟了十年來在博物館教育領域的探索旅程,去探索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存在怎樣的文化意義和教育意義。此後,我也開始關注博物館教育、教育人員的培訓,以及家長在博物館對孩子的支持措施等等。自工作後,我也開始從德育視角探索博物館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培養、價值觀培養等方面可以起到什麼促進作用。
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博物館慢慢的開始走進家長、學校的家庭教育或校園教育中去。
左圖:中國兒童中心的老牛探索館,右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圖片均來自官方網站)
我們可以慢慢的看到更多的孩子在博物館中進行探索的影子。
這是我國博物館教育在實踐層面的進步。那麼,在研究領域呢,我們中國的孩子在參觀博物館時,具有哪些獨特性呢?我去年有幸得到了看見未來教育研究院的資金支持,完成了一個兒童視角下的博物館教育的實證研究。
「一個研究」
我的研究問題是:「什麼是對兒童友好的博物館?」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兩個層面的解構。第一個層面——什麼是博物館?第二個層面——兒童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
第一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有官方的界定。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07年對博物館的界定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對這個概念,我是這樣要進行解讀的。
首先,「非營利性」就證明博物館在促進教育公平過程中具有極大的潛力。
第二,博物館有三大目的——教育、研究和欣賞。這證明博物館應該是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存在的,其具有一種教育的功能性。
第三,博物館展出的是跟人類和人類環境有關的東西。什麼叫人類和人類環境?指的是你和我,也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連接。「博物館」跟書本上的鉛字是不同的,它包含實體、有體驗,通過它你可以去追溯歷史,跟歷史產生共鳴感和親近感,產生親近。通過博物館,大家會更切身的體會到歷史不是書中簡單的數字和圖片。
第四,博物館展示有形或者無形的教育資源。尤其對於孩子來講,這樣資源對於ta們的體驗性、探索性具有很大的助益和魅力。
綜上所述,博物館是一個有著極大教育潛力的機構、資源,以及教育理念的拓展。
第二個問題,我們在研究當中重點去探索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涉及了兩個子問題。第一,兒童參觀博物館的特徵是什麼?有哪些參觀偏好?第二,吸引兒童的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如圖,是我們專門為孩子設計的調查問卷。
我們把這份問卷分發到了小學,如果孩子不會認字,家長可以在旁邊起到閱讀的作用,但不能介入問卷的填答。我們收集了700餘份有效數據,這是我們的樣本分布:
大家可以看到,參與者主要是小學階段的學生。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研究的結果。
第一,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我們在問卷中給出很多選項。根據小朋友的反饋,ta們最喜歡的是水族館,其次是動物園,第三位是傳統類的博物館,比如歷史博物館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會偏愛水族館和動物園這種活體動物類的博物館。排名最末的是美術館。而選擇美術館的孩子中,我們發現了性別差異。這群孩子中女孩的比例非常高,男孩相對較低。
第二,由孩子來回溯在以往的博物館參觀經歷中,誰陪ta陪得多?孩子會想到媽媽和爸爸陪同較多。事實上,祖父母在博物館參觀中的陪同比例也是很高的。雖然在現在的家庭體系之下,隔代撫養情況很常見,但對孩子而言在博物館這樣的場域,祖父母的陪伴也許不是ta們思維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父母才是ta們記憶裡重要的陪伴對象。
另外,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博物館有可能成為促進父職教育的場所。因為平時在家裡大部分時間可能是媽媽在輔導孩子做作業、閱讀等等。但我們發現,在博物館裡面親職似乎發生了變化。博物館中的母親更像是陪伴者和記錄者,而父親更傾向於和孩子一同參觀。在父職教育缺失的當下,博物館或許會成為一個促進父職參與的有效場所,也可能成為營造家庭黃金時間的絕佳場所。
第三,家庭對博物館參觀有沒有一些準備?我們發現有25.4%的孩子主動提出想去參觀博物館,這體現了孩子的主體性;有81.6%的孩子表示,在參觀之前,家長會介紹一些博物館的基本信息,為孩子做一個組織鋪墊;還有53.8%的孩子在參觀前會對該博物館的展覽內容有一定了解。我們將其稱為「參觀前的活動準備」。其實博物館教育領域和學校教育有類似的地方。我們不能帶著孩子茫然地去參觀,走馬觀花拍照回家。如果要讓參觀有意義,就需要做一些前期鋪墊,這是一個理想模型。
孩子在博物館中有一些參觀行為取向,我們給這些取向分類:一些是跟博物館參觀高相關的積極行為,有一些是和博物館參觀低相關的消極行為。58.4%的孩子提到ta們會向大人提問,其他積極行為還包括閱讀說明,拍照片,做實驗,玩遊戲,與同伴討論;還有一些和博物館參觀低相關性的消極行為,例如吃東西、跑來跑去、玩手機等等。
另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性別的差異,我們發現了女孩提到自己很喜歡向大人提問、與同伴討論、講故事等等具有人際取向的社會互動型參觀模式;而在男孩中間,消極行為佔比相對較高。
通過計算,第一個結論是,我們認為可能女孩比較偏好社會互動型的參觀模式。國際上博物館教育的特徵是要促進社會的互動。但我認為社會互動是有一套標準,但是並不是說要所有人都遵守的一個標準。我們尊重在博物館參觀時獨立思考的參觀模式。
第二,我們還發現10-11歲孩子的積極參觀行為達到了波峰,而消極參觀行為觸及了波谷。因此我們在想,這是否意味著孩子有一個博物館參觀的關鍵的時期。那麼我們如何有效的讓孩子在博物館教育中得到更多知識、情感、社會互動上的收穫,推動孩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我想在這樣達到波峰前後,如何去維持兒童的積極參觀行為,是教育者可以去探索和思考的。
第三,如果在參觀之前,家庭對參觀做的準備越多。那麼孩子會在博物館當中積極的參觀行為也會更多。
另外,兒童在參觀博物館之後的一些行為和態度會發生變化。我們發現68%的孩子期待下一次博物館旅行,63.1%的孩子願意跟他人分享,51.5%的孩子願意進一步了解在博物館參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我們還發現,孩子重複參觀的經歷越多,越能延續積極的博物館參觀效果。
所以我們鼓勵大家活用公共資源,不是簡單的拍照打卡,而是希望孩子或者成年人作為學習者,能夠保持以及重複參觀行為。因為在這樣的公共資源中,不同的人在參觀時會採取不同的理解方式。在最大化地活用資源的過程中,參觀者才能理解的更多。
我們還探索了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直接看看孩子們的答案。
當問到「博物館哪件展品讓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時,有孩子說:「博物館裡的一個紡織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因為爸爸說,媽媽年輕時在紡織工廠上班時經常用。」所以孩子為什麼喜歡博物館,因為這與ta母親的記憶以及ta的家庭生活產生了連接。還有孩子說:「不喜歡博物館,因為有恐怖的大白鯊頭。」在這個情境中,「恐怖」帶來了消極的參觀經歷。另一個問題「哪件展品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孩子都提到了恐龍,還有孩子提到了博物館的「輪椅體驗」讓ta體驗到殘疾人日常生活的不便之處等等。
我們後來做了兒童喜歡博物館的因素分析。原因包括:豐富知識體系、具有趣味性、豐富性、新奇性等。另外,兒童不喜歡博物館的原因包括:認為博物館不吸引人,引發消極情緒體驗,不符合兒童當前能力以及不滿足兒童興趣等等。這些結果都值得教育者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一點思考」
基於這樣的一個研究,我們提出來了一點思考。
第一,我們認為孩子參觀博物館可能有一個黃金時期。家長會花大量的錢讓孩子去上校外培訓班,卻不願意走進免費的公共教育機構。因此通過這一研究希望幫助家長和孩子意識到公共資源也可以達成有效的教與學。
第二,希望博物館資源可以做到從「拉」到「推」,能夠促進兒童的成長。
第三,我們希望教育者能夠成為兒童在參觀博物館的陪伴者、促進者和共同學習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