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博物館教育|季嬌:《兒童眼中的博物館——給教育者的一點啟示》

2021-03-01 衡水小腳丫行天下俱樂部

各位老師、小朋友上午好:

剛才各位老師的分享帶來了很多啟示。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室空間已經不能夠滿足教育的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拓展教育的環境——走出教室。那麼,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在當前的生活和公共資源當中,有一些什麼樣的場域,可以來支持孩子更好的成長?

今天,我想從一次對話一個研究一點思考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博物館教育這塊的簡單思考。

在給大家分享一段對話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展示兩組照片,每組照片有兩張。請大家看一看這兩組照片(照片均來自網絡),分別有一些什麼樣的差異?

這是第一組照片。

有沒有大朋友或者小朋友們可以告訴我們,你看到了什麼差異?

「你好,個人的直觀感受就是文化探索、文化傳輸的教育上的差異」。

「第一組圖就可能是一種金錢和品牌的認知,但後一組可能是關於文化和理念的一種傳輸和自我的探索。「

「一次對話」

基於這兩組照片,我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和我的博士生導師吃飯時,導師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到了加拿大之後全都在大型shopping mall 裡購物?可是,在像博物館那樣的社會公共空間裡,卻很少見到中國人來參觀呢?」

 

說實話,當時我聽到這個問題,心裡不是非常舒服。但是後來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對話,一個提問上升到學術層面去討論。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其實國內外都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但為什麼這些公共資源目前無法走進尋常老百姓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當中去呢?

後來,在這樣的視角和老師的引導下,我開啟了十年來在博物館教育領域的探索旅程,去探索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存在怎樣的文化意義和教育意義。此後,我也開始關注博物館教育、教育人員的培訓,以及家長在博物館對孩子的支持措施等等。自工作後,我也開始從德育視角探索博物館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培養、價值觀培養等方面可以起到什麼促進作用。

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博物館慢慢的開始走進家長、學校的家庭教育或校園教育中去。

左圖:中國兒童中心的老牛探索館,右圖:上海自然博物館

(圖片均來自官方網站)

我們可以慢慢的看到更多的孩子在博物館中進行探索的影子。

這是我國博物館教育在實踐層面的進步。那麼,在研究領域呢,我們中國的孩子在參觀博物館時,具有哪些獨特性呢?我去年有幸得到了看見未來教育研究院的資金支持,完成了一個兒童視角下的博物館教育的實證研究。

「一個研究」

我的研究問題是:「什麼是對兒童友好的博物館?」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兩個層面的解構。第一個層面——什麼是博物館?第二個層面——兒童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

 

第一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有官方的界定。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07年對博物館的界定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對這個概念,我是這樣要進行解讀的。

首先,「非營利性」就證明博物館在促進教育公平過程中具有極大的潛力。

第二,博物館有三大目的——教育、研究和欣賞。這證明博物館應該是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存在的,其具有一種教育的功能性。

第三,博物館展出的是跟人類和人類環境有關的東西。什麼叫人類和人類環境?指的是你和我,也跟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連接。「博物館」跟書本上的鉛字是不同的,它包含實體、有體驗,通過它你可以去追溯歷史,跟歷史產生共鳴感和親近感,產生親近。通過博物館,大家會更切身的體會到歷史不是書中簡單的數字和圖片。

第四,博物館展示有形或者無形的教育資源。尤其對於孩子來講,這樣資源對於ta們的體驗性、探索性具有很大的助益和魅力。

綜上所述,博物館是一個有著極大教育潛力的機構、資源,以及教育理念的拓展。

 

第二個問題,我們在研究當中重點去探索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涉及了兩個子問題。第一,兒童參觀博物館的特徵是什麼?有哪些參觀偏好?第二,吸引兒童的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如圖,是我們專門為孩子設計的調查問卷。

我們把這份問卷分發到了小學,如果孩子不會認字,家長可以在旁邊起到閱讀的作用,但不能介入問卷的填答。我們收集了700餘份有效數據,這是我們的樣本分布:

大家可以看到,參與者主要是小學階段的學生。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研究的結果。

第一,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我們在問卷中給出很多選項。根據小朋友的反饋,ta們最喜歡的是水族館,其次是動物園,第三位是傳統類的博物館,比如歷史博物館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會偏愛水族館和動物園這種活體動物類的博物館。排名最末的是美術館。而選擇美術館的孩子中,我們發現了性別差異。這群孩子中女孩的比例非常高,男孩相對較低。

 

第二,由孩子來回溯在以往的博物館參觀經歷中,誰陪ta陪得多?孩子會想到媽媽和爸爸陪同較多。事實上,祖父母在博物館參觀中的陪同比例也是很高的。雖然在現在的家庭體系之下,隔代撫養情況很常見,但對孩子而言在博物館這樣的場域,祖父母的陪伴也許不是ta們思維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父母才是ta們記憶裡重要的陪伴對象。

另外,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博物館有可能成為促進父職教育的場所。因為平時在家裡大部分時間可能是媽媽在輔導孩子做作業、閱讀等等。但我們發現,在博物館裡面親職似乎發生了變化。博物館中的母親更像是陪伴者和記錄者,而父親更傾向於和孩子一同參觀。在父職教育缺失的當下,博物館或許會成為一個促進父職參與的有效場所,也可能成為營造家庭黃金時間的絕佳場所。

第三,家庭對博物館參觀有沒有一些準備?我們發現有25.4%的孩子主動提出想去參觀博物館,這體現了孩子的主體性;有81.6%的孩子表示,在參觀之前,家長會介紹一些博物館的基本信息,為孩子做一個組織鋪墊;還有53.8%的孩子在參觀前會對該博物館的展覽內容有一定了解。我們將其稱為「參觀前的活動準備」。其實博物館教育領域和學校教育有類似的地方。我們不能帶著孩子茫然地去參觀,走馬觀花拍照回家。如果要讓參觀有意義,就需要做一些前期鋪墊,這是一個理想模型。

 

孩子在博物館中有一些參觀行為取向,我們給這些取向分類:一些是跟博物館參觀高相關的積極行為,有一些是和博物館參觀低相關的消極行為。58.4%的孩子提到ta們會向大人提問,其他積極行為還包括閱讀說明,拍照片,做實驗,玩遊戲,與同伴討論;還有一些和博物館參觀低相關性的消極行為,例如吃東西、跑來跑去、玩手機等等。

另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性別的差異,我們發現了女孩提到自己很喜歡向大人提問、與同伴討論、講故事等等具有人際取向的社會互動型參觀模式;而在男孩中間,消極行為佔比相對較高。

 

通過計算,第一個結論是,我們認為可能女孩比較偏好社會互動型的參觀模式。國際上博物館教育的特徵是要促進社會的互動。但我認為社會互動是有一套標準,但是並不是說要所有人都遵守的一個標準。我們尊重在博物館參觀時獨立思考的參觀模式。

第二,我們還發現10-11歲孩子的積極參觀行為達到了波峰,而消極參觀行為觸及了波谷。因此我們在想,這是否意味著孩子有一個博物館參觀的關鍵的時期。那麼我們如何有效的讓孩子在博物館教育中得到更多知識、情感、社會互動上的收穫,推動孩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我想在這樣達到波峰前後,如何去維持兒童的積極參觀行為,是教育者可以去探索和思考的。

第三,如果在參觀之前,家庭對參觀做的準備越多。那麼孩子會在博物館當中積極的參觀行為也會更多。

 

另外,兒童在參觀博物館之後的一些行為和態度會發生變化。我們發現68%的孩子期待下一次博物館旅行,63.1%的孩子願意跟他人分享,51.5%的孩子願意進一步了解在博物館參觀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我們還發現,孩子重複參觀的經歷越多,越能延續積極的博物館參觀效果。

 

所以我們鼓勵大家活用公共資源,不是簡單的拍照打卡,而是希望孩子或者成年人作為學習者,能夠保持以及重複參觀行為。因為在這樣的公共資源中,不同的人在參觀時會採取不同的理解方式。在最大化地活用資源的過程中,參觀者才能理解的更多。

 

我們還探索了兒童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直接看看孩子們的答案。

當問到「博物館哪件展品讓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時,有孩子說:「博物館裡的一個紡織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因為爸爸說,媽媽年輕時在紡織工廠上班時經常用。」所以孩子為什麼喜歡博物館,因為這與ta母親的記憶以及ta的家庭生活產生了連接。還有孩子說:「不喜歡博物館,因為有恐怖的大白鯊頭。」在這個情境中,「恐怖」帶來了消極的參觀經歷。另一個問題「哪件展品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孩子都提到了恐龍,還有孩子提到了博物館的「輪椅體驗」讓ta體驗到殘疾人日常生活的不便之處等等。

我們後來做了兒童喜歡博物館的因素分析。原因包括:豐富知識體系、具有趣味性、豐富性、新奇性等。另外,兒童不喜歡博物館的原因包括:認為博物館不吸引人,引發消極情緒體驗,不符合兒童當前能力以及不滿足兒童興趣等等。這些結果都值得教育者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一點思考」

基於這樣的一個研究,我們提出來了一點思考。

 

第一,我們認為孩子參觀博物館可能有一個黃金時期。家長會花大量的錢讓孩子去上校外培訓班,卻不願意走進免費的公共教育機構。因此通過這一研究希望幫助家長和孩子意識到公共資源也可以達成有效的教與學。

第二,希望博物館資源可以做到從「拉」到「推」,能夠促進兒童的成長。

第三,我們希望教育者能夠成為兒童在參觀博物館的陪伴者、促進者和共同學習者。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新加坡主要博物館聯合推出兒童季
    原標題:新加坡主要博物館 聯合推出兒童季 近日,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與博物館圓桌會主辦的第八屆兒童季在各主要博物館舉行,包括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亞洲文明博物館、土生華人文化館、集郵館、藝術科學博物館、馬來傳統文化館、陸軍博物館、警察博物館在內的19家博物館先後舉辦了50個趣味性與教育性兼具的展覽與活動,讓孩子們歡樂充實地享受假期
  • 探索改變世界|「面向未來的兒童博物館教育研討會」 在中國兒童...
    2018年7月3日,「面向未來的兒童博物館教育研討會」在中國兒童中心拉開了帷幕。出席研討會的有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德育與校外教育處處長榮雷、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俠以及近百名校外教育單位的教育從業者,會議還邀請了美國兒童博物館協會的執行主席Laura Huerta Migus 、美國夏威夷兒童探索中心創始人Loretta Luke Yajim以及美國史密斯早教中心創始人Sharon E. Shaffer。
  • 世界兒童博物館介紹系列|法蘭克福兒童博物館
    這個特殊的、位於交通樞紐的館址使得它比傳統博物館更吸引人,不僅受到遊客們的熱烈歡迎,還使得場館訪客量的持續性增長。該館坐落在法蘭克福市中心的「Zeil」購物區前端,滑動的玻璃門和新鮮的淡草綠的色彩,使它看起來就像一個專賣店。實際上,法蘭克福兒童博物館是德意志聯邦遺產中最古老的兒童博物館,迄今為止已有45年的歷史。
  • 開箱「智趣」新物種——兒童博物館
    這是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一段話。有人說,這一格言道出了人們如何獲取知識的真諦: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同樣,此話也道出了兒童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它啟示我們:兒童博物館絕不僅僅是周末「遛娃」的「有意思的物理空間」。
  • 國王的朋友兒童探索博物館構建教育新模式
    日前,國王的朋友教育集團首屆媒體沙龍在西安成功舉辦。據介紹,歷時2年論證,集國內外兒童探索博物館先進教育理念及優質教育資源於一身的國王的朋友教育集團,在西安推出中國首席兒童全感官探索式體驗教育基地,預計於2018年6月開業。
  •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
    它佔地面積 117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 52000多平方米,以其豐富多元的展覽和教育活動被廣泛讚譽為最好的兒童博物館。TCM擁有藏品12萬多件,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共11個,每年向公眾提供超過4000場次教育活動,年度財政預算2700萬美元,博物館基金 2.75億美元。
  • 打破禁忌:美國的兒童博物館
    到波士頓的第二天我就四處打聽兒童博物館,朋友笑我痴頑,殊不知我可是抱著一顆「朝聖」的心。世界兒童博物館的理念起源於19世紀末的美國,美國博物館協會 (AAM) 將其定義為刺激兒童的好奇心誘發學習能動性,為滿足兒童的要求和興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動,完全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體驗式博物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則是美國現今300多家同類中的佼佼者,據說將個中理念實現得淋漓盡致。
  • [博物館裡的秘密]兒童博物館 讓孩子上天入海體驗人生
    上海兒童博物館位於長寧區宋園路61號東方網記者杜麗華、曹子琛7月5日報導:在莊嚴肅穆、環境優美的宋慶齡陵園東南部,中國首家兒童博物館--上海兒童博物館坐落於此。為了實現宋慶齡「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的願望,上海兒童博物館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在秉承兒童博物館基本特徵的同時,遵從宋慶齡兒童教育理念,側重為3—12歲的為小朋友創造一個快樂的天堂。宋慶齡曾經說過,「我的一生是和少年兒童工作聯繫在一起的」。1996年5月29日,是宋慶齡逝世紀念日15周年。就在這一天,建設歷時兩年的上海兒童博物館開館迎客。
  • 上海兒童博物館12月教育活動日曆
    上海兒童博物館12月教育活動日曆 2020-11-28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兒童探索博物館萬國城開業
    原標題:兒童探索博物館萬國城開業   「從永康站開往保安站的列車就要發車了,請大家抓緊時間上車。」
  • 想帶娃去博物館學習,我該怎麼做?丨博物館 X 兒童教育
    孩提時代的你,喜歡去博物館嗎?如今的你又嘗試過帶娃去博物館學習嗎?近幾年來,博物館似乎在不斷轉型,原先專注於收集並陳列歷史物品的博物館正在逐漸向公共教育發展。實際上,博物館裡豐富的典藏和廣闊的空間可以提供絕佳的學習場所。不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前往博物館進行拓展教育。除此之外,周末的博物館裡帶娃來學習的家長們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來都來了,家長當然希望孩子們能學點東西。
  • 36氪首發丨兒童創新教育或成消費入口,「愛得文兒童博物館」獲近...
    兒童博物館是基於「從玩中學」的教育理念而設置的線下場館,通過互動和遊戲化的方式為孩子啟蒙學科基礎內容,並引導孩子加深對學科甚至世界的了解。兒童博物館場景圖在歐美,兒童博物館其實已經發展了近百年。根據相關數據,美國十所兒童博物館的年訪問人次已達到了城市總人口的 26%。
  • 兒童創意博物館成人懷舊
    玩的東西也少,少年宮訓練的合唱就那麼幾個曲子,好不容易被選進去唱歌卻似乎永遠為了比賽,遠遠沒有去參加超女來得愉快;少科站的科技小組其實不錯,可暑假一報了名,就好像又是一個遙遙無期的學期,什麼事情一按時去,就顯得沒完沒了;至於青少年活動中心,裡面倒是經常會搞些展覽,可惜被枯燥的愛國主義教育怕了的孩子早就聽到展覽就犯怵。
  • 成都推出「周末兒童博物館」
    「周末兒童博物館」將長期固定在周末延時服務期間,針對青少年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此舉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尚屬首創。「周末兒童博物館」從9月11日開始,於每周五、六晚間的18:30-20:30推出,作為成都博物館的一項長期活動,「周末兒童博物館」緊緊圍繞成博六大常設展和重要臨展開發,「樂遊天府」「奇趣自然」「影偶奇緣」及「藝蘊育美」四大主題,每月一換,活動內容涵蓋了歷史、民俗、藝術、皮影木偶、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屆時,每個周末小朋友們都可以在成博度過快樂的博物館奇妙夜。
  • 3M助力上海兒童博物館兒童口腔關愛活動
    9月23日,為慶祝第30個全國愛牙活動,由中華口腔醫學會兒童口腔專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和上海兒童博物館主辦,並得到了多元化科技創新企業3M公司的大力支持的「樂享微笑·兒童博物館的奇妙愛牙日」在宋園路上的上海兒童博物館舉行。
  • 新奇出遊| 你不知道兒童博物館的特別!
    這類兒童博物館並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單純的「古董」博物館,他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帶有互動性。孩子們在這裡能接受到有關科學、文化、歷史、藝術等相關方面的啟蒙教育。如果你也想帶孩子放飛式的學習,下面的幾家頂級兒童博物館你怎麼能錯過呢?
  • 實例解析兒童博物館|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引言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室內科普教育和遊樂結合的項目類型-兒童博物館。重點從以下五個點分享一下兒童博物館:1.關於兒童博物館2.成功的兒童博物館有哪些?3.兒童博物館和FEC相比有什麼不同?4.兒童博物館的價值在哪裡?
  • 探秘世界第一家兒童博物館,兒童視角優先原來是這樣做到的
    而中國,且不論兒童博物館是一個尚未為大眾所熟悉的概念,大多數的傳統博物館重視成人觀眾多於重視兒童觀眾,展覽功能大於教育功能,很難真正成為類似於美國兒童博物館的在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的影響下,全世界陸續成立了300多家兒童博物館,而傳統博物館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也開始為兒童提供教育項目。
  • 「周末兒童博物館」在成都啟動
    兒童體驗投壺。 張浪 攝兒童體驗投壺。 張浪 攝中新網成都9月12日電(單鵬)由成都博物館首推的「周末兒童博物館」11日晚在成都啟動。當晚的成都博物館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形形色色的體驗項目拉近了孩子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在漆器製作區,成都小學生劉佳手持畫筆蘸著硃砂,正有模有樣地給漆器上色。在這個杯蓋大小的圓形木質漆器上,雕刻著一尊惟妙惟肖的琵琶俑。「以前只在書本裡、博物館櫥窗裡見過漆器,今天能親手為它上色,是一種無比真實的體驗。」劉佳說。「我設計的作品名叫『花海漩渦』。」
  • 老牛兒童探索博物館——看公益如何促進學前教育
    5月29日,由老牛基金會與上海科技館聯手打造的「兒童探索中心(上海館)」項目在上海舉行了合作籤約儀式。該項目將成為繼中國兒童中心老牛兒童探索館(北京館)與呼和浩特市兒童探索博物館(呼市館)之後,由老牛基金會捐建的國內第三個專注於兒童早期教育的「兒童探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