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帶娃去博物館學習,我該怎麼做?丨博物館 X 兒童教育

2020-10-16 弗洛伊德的奶酪

孩提時代的你,喜歡去博物館嗎?如今的你又嘗試過帶娃去博物館學習嗎?

近幾年來,博物館似乎在不斷轉型,原先專注於收集並陳列歷史物品的博物館正在逐漸向公共教育發展。實際上,博物館裡豐富的典藏和廣闊的空間可以提供絕佳的學習場所。不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前往博物館進行拓展教育。除此之外,周末的博物館裡帶娃來學習的家長們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

來都來了,家長當然希望孩子們能學點東西。

今天,奶酪君來教你如何正確帶娃去博物館學習。

Yeah!博物館之旅|圖源:VCG


兒童如何在博物館裡學習?

在興高採烈地帶著娃去博物館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兒童的學習方式。學齡前兒童與小學階段的孩子會用自己已有的經驗與概念去理解新接觸的事物 (Jenson, 2013)。但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認為,由於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會產生偏差。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博物館裡看到一個產於中世紀的盔甲,回家後,他可能會與父母發生以下對話:

孩子:中世紀有鐵嗎?

父母:對呀,你在博物館看到的盔甲不就是鐵做的嗎?

孩子追問:盔甲是鐵做的,但是這和中世紀有什麼關係?

這個追加的問題說明孩子的新舊概念尚未成熟。他可能知道舊的東西通常是髒髒的,並由此推理中世紀的盔甲也應該是髒髒的。但是,博物館裡的盔甲都是鋥亮的,與他所知道的「舊東西」並不符合,因此無法將其與遙遠的中世紀聯繫起來。

01. 互動,同化與順應

皮亞傑曾提出,互動是一種最有力的學習方式。通過互動,孩子們可以不斷接受新信息,並進行同化(assimilation)與順應(accomodation)過程。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schema)中,即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

舉個例子,孩子可能知道鐵製工具是很堅硬的。在博物館了解到其他用鐵製作的工具(如鐵錘,鐵犁等)後,孩子會將這些新信息納入原來的認知結構(堅硬的工具=鐵製品)。

順應(accomodation)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 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同樣是知道鐵製工具很堅硬的孩子,在了解到其他材料製成的工具(如石材, 青銅等)也很堅硬後,會改變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不再將鐵作為堅硬工具的唯一標準。

回到之前那個詢問中世紀與鐵的孩子,他的原有認知結構(舊的=髒髒的)正在受到中世紀盔甲的考驗。在父母的幫助下,他可以改變自己對「舊」這個概念的原有認知,將「過去的」或者「很多年前的」這些條件納入原來的認知結構(舊的=過去/很多年前的/髒髒的)。

02. 從具體到抽象

除了同化與順應以外,兒童學習還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作為支持,詞彙對兒童來說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小小的孩子也許可以通過多次重複和背誦來記住大量詞彙。大人們也因此誤認為孩子懂得很多。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經歷的話,孩子們也許不能將他們記住的詞彙與其代表的概念相聯繫。

因此,博物館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將抽象詞彙與具體事物聯繫起來的絕佳機會。在博物館裡,孩子們可以近距離看到教科書上寫著的動植物,並通過參與科學實踐活動來進一步理解書上的概念。

03. 不是「被迫」,而是「主動「學習

雖然大人認為帶娃去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在撒歡的同時學習新知識,但是孩子可能並不這麼認為。

一些孩子可能對博物館毫無興趣,只是被家長或者老師「強行」帶去學習的。這些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因此感到無力與不快。另一部分孩子可能對博物館有些許興趣,但是到達博物館之後,發現主導他們博物館體驗的仍然是大人——家長們可能提前做好了所有攻略, 並帶著孩子穿梭於各個展館,參與各個活動;老師們則是帶隊按照準備好的順序參觀講解。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博物館體驗往往是由大人主導的,這會讓孩子感到被動與消極。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孩子們在博物館裡的無力感呢?

1. 挑選一些寓教於樂的博物館,給孩子展現的內容不必太多,但要容易理解並與課堂內容或日常生活有所關聯

2. 可以讓孩子參與到事前準備和攻略查詢的過程中,使他們感到自己擁有一定的選擇權與主導權

圖源:giphy


什麼影響了兒童對博物館的記憶?

了解了孩子的學習方式,還知道了如何讓孩子們更願意前往博物館的方法,我們當然還希望孩子們在快樂學習之後還能記住他們的所學所得。那麼,如何讓孩子牢牢記住博物館裡學到的知識呢?

Wolins, Jensen和Ulzheimer (1992)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用了兩年時間,參加並觀察了29次小學組織的博物館之行。除了觀察孩子們的行為之外,每次博物館之行結束之後,他們還會對每一個參加了的三年級學生進行採訪,詢問他們對這次參觀的感想與印象深刻的事情。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兒童對博物館參觀記憶的因素有:

  • 1. 個人參與度(積極或消極)
    • 積極參與:當孩子們在參加博物館講解項目的過程中參與了互動環節,積極發言,或是成為了一個小組長的話,他們對這次博物館之行的記憶可能會更加深刻。
    • 消極參與:有些孩子可能因為調皮搗蛋或者過於興奮而被老師點名批評,這些不愉快的經歷也會使孩子對這次博物館之行印象深刻
  • 2. 與課程內容的相關程度
    • 研究者發現,博物館裡介紹的內容與課堂內容的相關程度越高,那麼孩子對該行的記憶也就越深
  • 3. 同一個博物館的參觀次數
    • 當學校組織學生重複多次地去參觀同一個博物館的時候,孩子們對這個博物館的記憶就越清晰。

研究者們發現,以上三個條件達到任意一個或多個時,孩子們可以迅速地回想起參觀博物館那天的記憶。他們會在採訪中向研究者詳細描述他們在博物館裡學到的新知識,看到的新物品,以及他們參與的活動。

雖然這個研究針對的是學校組織的博物館體驗,但是這些研究結果也同樣適用於家庭出行:家長們可以選擇互動環節較多、教授內容熟悉的博物館教育項目,也可以帶著孩子重複去同一個博物館參與不同的項目,以此加深孩子的學習記憶。

和恐龍互動|圖源:VCG


博物館的更多可能

前不久發布的文章《博物館與性教育的碰撞丨大英博物館裡的性教育項目》介紹了博物館作為教育場所的更多可能性。除了為大眾提供性教育知識之外,藝術博物館還可以為藝術治療(Art Therapy)提供舞臺。

藝術治療是指一種通過藝術形式表達自我以達到治療效果的心理治療。與傳統的心理治療不同,藝術治療師為來訪者提供多樣化的藝術素材,鼓勵他們參與到藝術創作中,用藝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創作與分析作品,治療師可以發現並治癒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

治癒的藝術|圖源:giphy

那麼,藝術治療是否可以和藝術博物館相結合呢?讓我們先來看看藝術治療與博物館的相同之處:

  • 對藝術作品的內容,創作背景,自身與作品的聯繫做出詮釋
  • 增強社區參與和教育,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藝術治療與藝術博物館的理念與目標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事實上,已經有一個博物館身先士卒地嘗試與藝術治療師合作,治癒並團結一個遭遇重大災難後的社區 (Rochford, 2017)。

這個博物館是紐奧良藝術博物館(New Orieans Museum of Art)。地處美國紐奧良市的它是當地最古老的藝術博物館。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帶著風暴和海水席捲了紐奧良,自然災害幾乎將這座城市變成廢墟。如此級別的災難也給倖存下來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災難過後,紐奧良藝術博物館與藝術治療師們合作,為學校遭到颶風摧毀的小學生們提供每周一次的藝術治療。治療師們引領著這些學生們參與藝術裝置的安裝與創作,在被藝術包裹的環境裡協助學生們處理內心的悲傷。同時,治療師也會幫助學生們學習如何正確地應對創傷,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感和悲傷感。

紐奧良藝術博物館丨圖源: Fodors Travel

Wherry (2008)曾對這些參加藝術治療的孩子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孩子們的負面情緒,自我批評,以及需要心理治療介入的次數都有所減少。而且,讓他們在感到沮喪的時候也更願意去尋求幫助與支持。這些結果表明,藝術治療對治癒心理創傷的確有效。

除了提供藝術治療之外,紐奧良藝術博物館還在2008年舉辦了一個名為「面對卡特裡娜:孩子們的藝術作品「的展覽。這個展覽展示了一些參與藝術治療的學生們所完成的藝術作品。博物館方表示,這個展覽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與自信,同時,也希望孩子們能藉此機會向當地社區展現自己對災難的想法與情緒。

一些展覽中的作品丨圖源:Flickr

老師也好,家長也罷,有時候長大的我們反而忘記了孩提時代的樂趣。也許你曾興致勃勃地做足了功課還製作了精緻的博物館學習計劃,而孩子卻意興闌珊,讓你感覺自己的努力都白白浪費,不禁覺得又氣又委屈。

為了防止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情況發生,不如多去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興趣點,邀請並引導孩子一起參與前期準備,讓孩子做一次主。如此這次由孩子主導的博物館學習之旅順利完成的話,記得回家後和他們一起回顧,並給他們積極的鼓勵喔!

下個假期,不管是出去遊玩還是在本市駐守,不妨試著和孩子一起籌劃一次愉快的博物館之行吧~

一起去博物館|圖源:VCG

本文作者:Crystal 來自公眾號【弗洛伊德的奶酪】

* 關注公眾號【弗洛伊德的奶酪】 獲取更多心理經濟小知識,還有不定時寵粉福利哦


參考文獻:

  1. Jensen, N. (1982).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in museum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Museum News, 60, 25-30.
  2. Rochford, J. S. (2017). Art therapy and art museum education: A visitor-focused collaboration. Art Therapy, 34(4), 209-214. doi:10.1080/07421656.2017.1383787.
  3. Wherry, H. (2008). First year of Hyogo-NOMA art therapy initiative a success. ARTS Quarterly, 30(4), 22–23. Retrieved from https://issuu.com/neworleansmuseumofart/docs/aqoctnovdec08.
  4. Wolins, I. S., Jensen, N., & Ulzheimer, R. (1992). Children's memories of museum field trips: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17(2), 17-27. doi: 10.1080/10598650.1992.11510204.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
    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今日分享的話題是啊博物改該不該讓孩子去參加?為什麼今天會來分享這個話題呢?因為那個我看了一則新聞,就是說孩子去博物館嘛,然後毀壞了裡面的好多東西,然後呢,家長需要需要賠償的,所以說有些家長就覺得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因為搞壞了這個展品還需要賠償啊,其實這個觀點呢,真的是大錯特錯,然後那麼接下來講一下為什麼說它是錯的呢。
  • 又有「熊孩子」毀壞博物館展品:該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所以去博物館沒有用。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精華的儲藏室,是天然的學習空間,尤其擅長展示實物。而兒童正處在求知慾旺盛的年紀,博物館不僅可以通過實物傳遞知識,更可以激發興趣、引導思考,是除了學校之外不可多得的大課堂。
  •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博物館?
    我們為什麼要去博物館啊?」「爸爸!我們非要去博物館嗎?」「老師!我們去博物館能學到什麼呀?」接著往下看,你就會找到答案為什麼我們建議小學生一定要去博物館?文 | 上海博物館學院經常聽到提倡「小學生應該把課堂搬進博物館」、「博物館是學校的第二課堂」之類的說法,可是相信大多數家長,對於把孩子帶進博物館這件事情還有心裡有點疑惑的,「小學生去博物館到底能學點啥」?
  • 兒童博物館教育|季嬌:《兒童眼中的博物館——給教育者的一點啟示》
    今天,我想從一次對話、一個研究和一點思考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博物館教育這塊的簡單思考。在給大家分享一段對話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展示兩組照片,每組照片有兩張。請大家看一看這兩組照片(照片均來自網絡),分別有一些什麼樣的差異?這是第一組照片。
  • 暑假來了,帶娃去博物館看什麼?有哪些推薦的博物館?
    暑假來了,很多網友問我帶娃去博物館看什麼?有哪些推薦的博物館?去博物館是我日常,這些年帶小寶每去一個地方,基本都要先去當地代表性的博物館。現在除了傳統的歷史博物館,還有各種專業的博物館,例如軍事、自然、民俗等等。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博物館。去博物館之前,最好讓提前讓孩子了解一些博物館的代表性藏品,以及藏品背後的背景,尤其是人物和故事,這樣再去參觀的時候,孩子就會更有興趣,印象更深刻,也會有更多的收穫。
  • 京城博物館,4個新晉「一級」你帶娃去過嗎
    總而言之,跟汽車有關的所有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娃對汽車所有的疑問在這裡都能找到答案。個人覺得,汽車博物館是孩子們在童年必須去的博物館之一。它不但有趣,還能增長機械知識。如果家有個愛車如命的娃,就更不能錯過它。一層二層免費參觀,三層以上買票入場。現在需要在公眾號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中國電影博物館,是不少人的IMAX啟蒙之地,在《阿凡達》上映的時候,這塊巨幕簡直是北京最魂牽夢縈的影院。
  • 最該帶孩子去的博物館:首都博物館
    說到博物館,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幾乎都是故宮博物館,故宮博物館館藏豐富、展品眾多,的確是一個好去處。但是,若你是帶孩子去參觀,我想,故宮博物館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應該是:首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1953年開始籌建,1981年第一次對外開放,它與故宮博物館最大的不同,便是它的建館目的並非為了收藏,而是為了考古研究及文化教育。首都博物館地上五層、地下兩層,暢覽其中,如暢遊於歷史長河,濃濃的歷史氣息,淡淡的文化之香,不自禁就沉入其間。
  • 博物館與性教育的碰撞丨大英博物館裡的性教育項目
    或許你聽說過,博物館的教育項目可以讓孩子們學習天文地理和歷史藝術,但是你知道博物館也可以擁有性教育項目嗎?今天來帶大家看看大英博物館裡的性教育。學校老師們可以在大英博物館的官網預約時間,隨後帶領著自己的學生來到博物館。在為時90分鐘的項目裡,學生們將在藝術教育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各個博物館區域。
  • 視頻丨周末×博物館!成博首推「周末兒童博物館」
    記者 範華 實習生 盧春陽 楊瑞青一到周末就不知道帶娃去哪兒耍?籌備半年之久的成博「周末兒童博物館」了解一下。近五十種豐富多彩的主題課程與專題活動等你解鎖!漆器製作、石犀布袋偶、織造體驗、皮影展演區、還有趣味互動打卡遊戲……讓孩子們的學習脫離
  • 和娃在博物館大戰4個回合後,我終於發現娃探索欲的正確打開方式
    娃已經上幼兒園了,所在的城市能逛的動物園植物園度假小鎮,甚至是一個公園都留下足跡之後,我決定帶娃去逛一逛人類知識財富地聚集地——博物館。事實證明,我想得有點美好了。為什麼和自己想得都不一樣!不是說小孩子對博物館都很感興趣的嘛!回程的路上,我好好反思了一下,為什麼別人家的娃愛逛博物館,我家的娃就不愛呢?我突然認識到一個問題:我自己都不愛逛博物館,憑啥要求娃也愛逛啊?!
  • 周末帶娃去哪玩 魔都這10家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
    生娃前的周末,吃喝玩樂一條龍。生娃後的周末,這裡能讓娃玩的開心?這裡能讓娃長見識?這裡能培養娃的興趣愛好……好了,就這了!10家魔都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一定要娃去看看~上海自然博物館時間:周二至周日為上午9:00至下午5:15,遇周一閉館(假日黃金周期間除外
  • 從小愛去博物館的孩子不會變壞 | 「國內5大必去」帶娃參觀攻略
    每當不知道該帶桃蛋去哪兒玩,桃蛋媽就會搜一搜附近的博物館。博物館分門別類,要麼是絕世珍藏,要麼是自然遺蹟,還有很多平時難得一見的臨時展。想讓孩子增長見識,感知文明,沒有比去博物館更經濟更有效的選擇了。北京、天津距離半個多小時的高鐵,來去方便。
  • 暑期是孩子長見識的好時機,上海最適合帶娃去的博物館有哪些?
    暑期是帶孩子增長見識的好時機,參觀博物館不失為一個好去處,正好完美避開了室外的高溫。「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源」,走進博物館,趕緊帶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博物館奇妙之旅。全上海105家博物館,適合帶孩子去玩的有哪些呢?
  • 帶娃長見識,圖書館博物館太普遍,其它地方不花錢更震撼
    文|文兒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把「長見識」放在重要位置。周末放假帶娃去旅遊,平時見縫插針地帶娃逛圖書館博物館,就想著讓娃多長些見識,好「站得高看得遠」。但長見識真的只是這樣嗎?其實明白了「長見識」的真正內涵後,家長們可根據孩子需要,隨意「定製」長見識的地方,比如鄉下親戚家、兒童福利院甚至只是在家裡宅著,不花錢還能更震撼。●帶娃長見識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 該不該讓學齡前兒童去博物館?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該不該讓學齡前兒童去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博物館之美》中寫道:美術博物館應該成為城市中伴隨著一個人成長的地方。設想一個孩子來到博物館,能夠接受文明的教育,看到我們文明所 創造的豐富的成果,他會留下深刻的記憶。有了孩子後,他會給自己的孩子講述當年父母怎麼來這裡看這些歷史文化的遺存。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遞進的,是非常美妙的。現在有很多博物館舉辦了針對孩子的展覽。例如廣西師大出版社美術館曾舉辦過「走進魔法象圖畫書王國——童書插畫&裝置藝術特展」。
  • 建構主義學習與博物館教育——《中國博物館》雜誌讀刊讀書會紀要
    劉世風(本刊 2015年1期責任編輯,中國地質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博士) 由於有北師大教育學碩士的學習背景,曹主編讓我來負責2015年第一期博物館與教育專題的編輯工作,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本期也登載了一篇應用理論研究的力作,周婧景和陸建松教授的《博物館6、7至11、12歲兒童教育指南初探》,文章有很好的學術規範,有非常清晰的研究綜述表達來龍去脈和本研究新的進展,有清晰的理論依據呈現(兒童發展心理學中的各年齡心理特徵),有依循理論呈現,結合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形式給出的具體教育活動建議。
  • 博物館長杭侃:小孩是我最想在博物館遇見的
    教育 ︱「兒童臉上的驚奇神情,是對終身從事博物館工作的最高褒獎」博物館人最喜歡見到的遊客群體,往往是孩童,因為他們有著渴求發現的眼睛。上至宇宙天體星河,下至地殼墓葬深海,擁有無數藝術典藏,博物館記錄著人類漫長歷史和複雜社會關係,以其實物性、經典性和現場感的特點,對孩子教育作用無可替代。孩童好奇心與欣喜感是一個人認識探索世界的起點,故「兒童臉上的驚奇神情,是對終身從事博物館工作的最高褒獎。」杭侃引述業界名言解釋,藏品是博物館基礎,教育是博物館靈魂。孩子只要喜歡上博物館,就會迸發強大學習勁頭。
  • 從"博物館遛娃"到"博物館教育":你需要這份指南
    爸爸媽媽們有準備陪娃一起去逛博物館嗎?疫情怕扎堆?沒關係,孩寶為你準備了一次「雲逛博物館」機會。不用出門,只要帶娃蹲守孩寶直播間(文末查看),和閱讀小姐姐一起走進繪本中的博物世界。不過在「雲看展」之前,咱們先來聊聊「陪娃逛博物館」這件事兒。
  • 史上最全帶娃遊倫敦大英博物館攻略~還不存著帶娃玩起來~
    混跡在英語教育圈子裡十幾年,做過培訓師,編過教材,開過學校,做過中美交換營,家庭雙語教育的忠實擁護者和實踐者。大壯目前4歲半,英語聽說接近母語。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然而,這麼好的博物館它竟然是免費的,不僅門票免費,接下來要介紹的兩種親子活動也統統免費。。。。。
  • 我用了半年時間,讓4歲的娃愛上了博物館!
    公眾號:媽咪OK(mami-ok)一直覺得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精粹的收藏地,不管對大人還是對孩子都是一個很好的認識世界、開闊眼界的窗口。但有句話叫「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我們爸媽來說,確實知道博物館好,不過怎麼「帶孩子逛博物館」、「去了博物館看什麼」,多少還是迷茫的。我也一度比較困擾,比如我覺得特別值得一看的博物館或者展覽,興致勃勃帶著OK去,結果他一點不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