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的你,喜歡去博物館嗎?如今的你又嘗試過帶娃去博物館學習嗎?
近幾年來,博物館似乎在不斷轉型,原先專注於收集並陳列歷史物品的博物館正在逐漸向公共教育發展。實際上,博物館裡豐富的典藏和廣闊的空間可以提供絕佳的學習場所。不少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前往博物館進行拓展教育。除此之外,周末的博物館裡帶娃來學習的家長們也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
來都來了,家長當然希望孩子們能學點東西。
今天,奶酪君來教你如何正確帶娃去博物館學習。
Yeah!博物館之旅|圖源:VCG
在興高採烈地帶著娃去博物館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兒童的學習方式。學齡前兒童與小學階段的孩子會用自己已有的經驗與概念去理解新接觸的事物 (Jenson, 2013)。但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認為,由於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會產生偏差。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博物館裡看到一個產於中世紀的盔甲,回家後,他可能會與父母發生以下對話:
孩子:中世紀有鐵嗎?
父母:對呀,你在博物館看到的盔甲不就是鐵做的嗎?
孩子追問:盔甲是鐵做的,但是這和中世紀有什麼關係?
這個追加的問題說明孩子的新舊概念尚未成熟。他可能知道舊的東西通常是髒髒的,並由此推理中世紀的盔甲也應該是髒髒的。但是,博物館裡的盔甲都是鋥亮的,與他所知道的「舊東西」並不符合,因此無法將其與遙遠的中世紀聯繫起來。
01. 互動,同化與順應
皮亞傑曾提出,互動是一種最有力的學習方式。通過互動,孩子們可以不斷接受新信息,並進行同化(assimilation)與順應(accomodation)過程。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schema)中,即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
舉個例子,孩子可能知道鐵製工具是很堅硬的。在博物館了解到其他用鐵製作的工具(如鐵錘,鐵犁等)後,孩子會將這些新信息納入原來的認知結構(堅硬的工具=鐵製品)。
順應(accomodation)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 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同樣是知道鐵製工具很堅硬的孩子,在了解到其他材料製成的工具(如石材, 青銅等)也很堅硬後,會改變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不再將鐵作為堅硬工具的唯一標準。
回到之前那個詢問中世紀與鐵的孩子,他的原有認知結構(舊的=髒髒的)正在受到中世紀盔甲的考驗。在父母的幫助下,他可以改變自己對「舊」這個概念的原有認知,將「過去的」或者「很多年前的」這些條件納入原來的認知結構(舊的=過去/很多年前的/髒髒的)。
02. 從具體到抽象
除了同化與順應以外,兒童學習還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作為支持,詞彙對兒童來說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小小的孩子也許可以通過多次重複和背誦來記住大量詞彙。大人們也因此誤認為孩子懂得很多。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經歷的話,孩子們也許不能將他們記住的詞彙與其代表的概念相聯繫。
因此,博物館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將抽象詞彙與具體事物聯繫起來的絕佳機會。在博物館裡,孩子們可以近距離看到教科書上寫著的動植物,並通過參與科學實踐活動來進一步理解書上的概念。
03. 不是「被迫」,而是「主動「學習
雖然大人認為帶娃去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在撒歡的同時學習新知識,但是孩子可能並不這麼認為。
一些孩子可能對博物館毫無興趣,只是被家長或者老師「強行」帶去學習的。這些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因此感到無力與不快。另一部分孩子可能對博物館有些許興趣,但是到達博物館之後,發現主導他們博物館體驗的仍然是大人——家長們可能提前做好了所有攻略, 並帶著孩子穿梭於各個展館,參與各個活動;老師們則是帶隊按照準備好的順序參觀講解。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博物館體驗往往是由大人主導的,這會讓孩子感到被動與消極。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孩子們在博物館裡的無力感呢?
1. 挑選一些寓教於樂的博物館,給孩子展現的內容不必太多,但要容易理解並與課堂內容或日常生活有所關聯。
2. 可以讓孩子參與到事前準備和攻略查詢的過程中,使他們感到自己擁有一定的選擇權與主導權。
圖源:giphy
了解了孩子的學習方式,還知道了如何讓孩子們更願意前往博物館的方法,我們當然還希望孩子們在快樂學習之後還能記住他們的所學所得。那麼,如何讓孩子牢牢記住博物館裡學到的知識呢?
Wolins, Jensen和Ulzheimer (1992)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用了兩年時間,參加並觀察了29次小學組織的博物館之行。除了觀察孩子們的行為之外,每次博物館之行結束之後,他們還會對每一個參加了的三年級學生進行採訪,詢問他們對這次參觀的感想與印象深刻的事情。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兒童對博物館參觀記憶的因素有:
研究者們發現,以上三個條件達到任意一個或多個時,孩子們可以迅速地回想起參觀博物館那天的記憶。他們會在採訪中向研究者詳細描述他們在博物館裡學到的新知識,看到的新物品,以及他們參與的活動。
雖然這個研究針對的是學校組織的博物館體驗,但是這些研究結果也同樣適用於家庭出行:家長們可以選擇互動環節較多、教授內容熟悉的博物館教育項目,也可以帶著孩子重複去同一個博物館參與不同的項目,以此加深孩子的學習記憶。
和恐龍互動|圖源:VCG
前不久發布的文章《博物館與性教育的碰撞丨大英博物館裡的性教育項目》介紹了博物館作為教育場所的更多可能性。除了為大眾提供性教育知識之外,藝術博物館還可以為藝術治療(Art Therapy)提供舞臺。
藝術治療是指一種通過藝術形式表達自我以達到治療效果的心理治療。與傳統的心理治療不同,藝術治療師為來訪者提供多樣化的藝術素材,鼓勵他們參與到藝術創作中,用藝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過創作與分析作品,治療師可以發現並治癒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我。
治癒的藝術|圖源:giphy
那麼,藝術治療是否可以和藝術博物館相結合呢?讓我們先來看看藝術治療與博物館的相同之處:
由此可見,藝術治療與藝術博物館的理念與目標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事實上,已經有一個博物館身先士卒地嘗試與藝術治療師合作,治癒並團結一個遭遇重大災難後的社區 (Rochford, 2017)。
這個博物館是紐奧良藝術博物館(New Orieans Museum of Art)。地處美國紐奧良市的它是當地最古老的藝術博物館。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帶著風暴和海水席捲了紐奧良,自然災害幾乎將這座城市變成廢墟。如此級別的災難也給倖存下來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災難過後,紐奧良藝術博物館與藝術治療師們合作,為學校遭到颶風摧毀的小學生們提供每周一次的藝術治療。治療師們引領著這些學生們參與藝術裝置的安裝與創作,在被藝術包裹的環境裡協助學生們處理內心的悲傷。同時,治療師也會幫助學生們學習如何正確地應對創傷,以及隨之而來的焦慮感和悲傷感。
紐奧良藝術博物館丨圖源: Fodors Travel
Wherry (2008)曾對這些參加藝術治療的孩子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孩子們的負面情緒,自我批評,以及需要心理治療介入的次數都有所減少。而且,讓他們在感到沮喪的時候也更願意去尋求幫助與支持。這些結果表明,藝術治療對治癒心理創傷的確有效。
除了提供藝術治療之外,紐奧良藝術博物館還在2008年舉辦了一個名為「面對卡特裡娜:孩子們的藝術作品「的展覽。這個展覽展示了一些參與藝術治療的學生們所完成的藝術作品。博物館方表示,這個展覽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與自信,同時,也希望孩子們能藉此機會向當地社區展現自己對災難的想法與情緒。
一些展覽中的作品丨圖源:Flickr
老師也好,家長也罷,有時候長大的我們反而忘記了孩提時代的樂趣。也許你曾興致勃勃地做足了功課還製作了精緻的博物館學習計劃,而孩子卻意興闌珊,讓你感覺自己的努力都白白浪費,不禁覺得又氣又委屈。
為了防止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情況發生,不如多去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以及他們的興趣點,邀請並引導孩子一起參與前期準備,讓孩子做一次主。如此這次由孩子主導的博物館學習之旅順利完成的話,記得回家後和他們一起回顧,並給他們積極的鼓勵喔!
下個假期,不管是出去遊玩還是在本市駐守,不妨試著和孩子一起籌劃一次愉快的博物館之行吧~
一起去博物館|圖源:VCG
本文作者:Crystal 來自公眾號【弗洛伊德的奶酪】
* 關注公眾號【弗洛伊德的奶酪】 獲取更多心理經濟小知識,還有不定時寵粉福利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