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執拗期的孩子,不要給他建議,
因為他根本不會聽!
今天是我這個月第三次被2歲半的女兒趕出家門。
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我以為她是跟我鬧脾氣,於是上去又哄又勸,結果女兒還是哭鬧著讓我出去。
婆婆心疼孩子,所以商量著問我,要不你先出去一下?
但是我的脾氣也上來了,面對女兒無理的要求,我應該直接拒絕。
本想好好的教訓她一下,但是看她哭得傷心的份上,還是算了吧。
過了大概20分鐘,婆婆給我發微信:孩子說想媽媽了,趕緊回來吧。並囑咐我進門前記得敲門。
我匪夷所思的敲門,是孩子給我開的門,然後迎接我的是一個大大的擁抱。
短短20分鐘差別竟然這麼大!
晚上我在陪女兒玩的時候,我趁機問她,為什麼剛才媽媽回來的時候要趕媽媽出去?
她說因為媽媽進門沒有敲門。
竟是因為這?有一次我故意沒敲門,結果又被她哭喊著轟出來了。
我一度以為是孩子任性,但是查詢了很多資料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執拗敏感期!
並且很多家長和我一樣,把孩子的這個行為視為任性,其實是錯怪孩子了。
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又可以稱為是孩子的叛逆期,一般在孩子3歲左右會出現。
此時,孩子漸漸地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他希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支配周圍所有的人和事。但是又不會準確的表達,所以當有人破壞了他的秩序,那麼他就會無所適從,會以發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執拗敏感期形成的原因是因為2~3歲的孩子思維是「直線型」的,在他的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秩序的,他並不喜歡這種秩序被破壞。
就好比我家孩子要求我敲門一樣,她的腦海裡是媽媽進門前敲門,她去開門,媽媽進門這個順序,但是我打破了她默認的順序,這讓她有些不適應。情急之下就用哭來表達。
這種情況在孩子身上比較常見,比如非要自己開燈,家裡人幫忙開了他就哭鬧著要自己開。比如上下樓梯非要自己來,大人抱了就要再重走一遍……
這些都是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常見的現象。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2歲以後的孩子自身探索能力提高了,他們發現自己能控制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開始享受這種狀態,從而對大人的管教開始反抗。
這種表現並不是叛逆,而是孩子自我意識不斷發展,行為變得更加獨立的一種表現。
那麼該如何對待執拗期的孩子呢?
一位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幼兒園院長給出的建議是:不要給孩子建議,因為他根本不會聽!
比如,孩子想要開門但是自己卻夠不到,家長想要幫忙還被拒絕,這時候如果哭鬧的話,家長可以冷靜處理:你很痛苦我能理解,但是這件事你自己做不到,就確實沒有辦法了。
實際上,一些小的試錯對孩子是有幫助的,通過試錯孩子才能建立起對不同事物的全面認知。當他發現通過哭鬧也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逐漸學會接受。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行為,並尊重孩子的行為。同時巧妙的引導孩子,靈活處理。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開燈,但是夠不到,又拒絕大人抱他的時候。家長可以做出誇張有趣的動作來吸引孩子,讓孩子看到被抱著一定會有意思,這時候孩子就會主動要求抱抱。
還有的媽媽,孩子哭鬧時直接利用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轉移了他的注意力,這時候孩子就會關注感興趣的東西而忘了哭鬧的原因。
但是家長要謹記,面對原則問題態度要堅定。比如孩子想要去摸電源,自己去插插頭,這種危險的事情家長要堅決禁止。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代表他可以隨心所欲,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才是最保險的。
最重要的是,作為家長要心態平和。當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後,家長應當理性對待,去接納,去引導。陪伴孩子一起度過這段時光。
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確實比較讓人頭疼,但是家長不要放大這一問題。換個心態看,這或許就不算什麼。
國外親子教育專家曾作過統計,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孩子本身明顯的缺點大約只佔15%。可做父母的卻常常只能看見這15%的不足,而忽略了剩餘85%的優點。
所以當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臨時,家長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這些問題,這是成長必經之路。多看到孩子的優點,或許會讓你在面對孩子時有更多的耐心。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期待效應」:如果你只看到某人不好的方面,那他真的會按照你的期待往不好的方面發展;而如果你能夠看到好的方面,那對方也會順應你的期待越來越好!
對待這段時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學前教育界的綱領性文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認為: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層次性和個體差異。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大小小要經歷幾十個敏感期。
家長如果都了解孩子這些成長規律,在養育孩子這件事兒上就會事半功倍。
所以,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先從了解孩子開始。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說:「存在等於被感知。」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會優先處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