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督軍府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千餘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這裡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與決策者的府第。自從山西省政府搬出督軍府後,這裡開始了大規模改建。10月18日,攝影師獨家探訪了督軍府最為出名的「梅山鐘樓」,這也是該建築內部結構首次曝光。
石匠在通往梅山的道路上打磨石料,準備修繕督軍府。梅山本名叫"煤山",原是明代巡撫衙門堆煤的地方,清朝沿用之。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為使衙門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風水格局,使之官運旺盛長久,特差派勞役,堆土造山,築起高九丈、東西寬九丈南北長二十七丈的假山。
1911年"辛亥革命"後,閻錫山執政山西,取《論語》中"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之意,改"煤山"為"進山",意欲"改進山西,使山西進步"的決心。他還在山上建了一座歐洲哥德式的"進山鐘樓",上置西洋自鳴鐘,每到正點便發出震耳鐘鳴,整個太原都能聽到。
煤山正面山腰建有"當仁洞",洞口由煤炭堆積而成,洞內有一人多高,空間十分狹小。
"當仁洞"裡的石碑已經無法看清楚。據記載,當仁洞洞頂端石壁上有清嘉慶年鐫刻的高3米的"虎"字大碑。洞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臨的五言《蘭亭詩五首》。
二層有亭,亭牆園門上方刻有"啟明"二字。取自《詩經》小雅谷風之大東詩"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啟明",星名,即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意為迎朝。
靠煤山東脈並排建兩座碑樓,內聳御碑兩通。其中一通為清乾隆皇帝的御筆題詩。其一:《御製山西巡撫農起,奏報得雪詩為志慰》碑。其二:《賜山西巡撫鄂弼書》。
煤山正面的小路旁鑲嵌刻石"發華"、「清歌」二字。"發華"意為迎夕,即夜間賞月之意。「清歌」暫無資料可考證。
在梅山鐘樓一層有一「萬物熙春」的石碑,落款為閻錫山。石碑正對著一座小花園,有噴泉、流水和涼亭。
在梅山鐘樓二層,有三座石碑,其中兩座已經模糊不清,僅一座石碑可以看清文字。
梅山腳下的梅山會議廳是閻錫山修建的,原名為"自省堂",是督軍府禮堂,後更名為梅山會議廳,改為閻錫山召開大型重要會議和接待貴賓的場所。
"自省堂"建於民國七至八年(公元1918至1919年),外表計策典雅,廳內富麗堂皇,寬闊高大,明敞悅目,雕梁畫棟,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