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軌電車也被稱作「大辮子」車,這種帶著兩條辮子的公交車承載著青島許多老一輩的記憶,電車運行60年一甲子見證著青島城市風貌的變化。 仿宋_gb2312";'>
老職工回憶籌備架線 艱辛 仿宋_gb2312";font-weight:bold;'>
電車2路、5路線是青島公交集團最早建成的電車線路,1959年11月,青島公交集團的前身青島市交通公司經過研究成立了電車籌備處,當時北京和天津已經相繼開通了無軌電車,於是選派了一部分人員去北京學習整流和維修技術,一部分人去天津學習架線技術。今年76歲的公交退休老職工唐壽亭當年便有幸前往兩地參與了學習,並成為了電車籌備處的第一批的線網架線工。「六十年代的時候條件相當艱苦,不但資源緊缺連搭線的人手都不夠,就連車都是上海借來的。但是為了當時青島第一條電車線通車,大家都鼓足了勁,夜以繼日的工作終於架設修建完成。」 仿宋_gb2312";'>
設備緊工具緊缺 踩「人梯」搶修 仿宋_gb2312";'>
為了保障電車的運行安全,電車線網工們會在電車結束一天的運行後駕駛搶修高車對線網進行檢修,可是在以前技術相對不發達六七十年代,檢修線網就變得格外困難。已經退休職工王謙和說道:「當時的工作條件真的非常困難,不但懂專業技術的人少,連設備和修理工具都非常緊缺。特別是在沒有專業搶修車以前,我們在搶修線網故障的時候都是把梯子架在廂式貨車上修理的,那時我們都笑稱這是個『人梯』。」說起以前搶修電車線網的艱辛,王謙和不禁感嘆道。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的發展,他們逐漸的淘汰了架設梯子的廂式貨車和客車改裝的簡易高車,用上了帶自動升降功能的專用搶修車。「2009年剛換上高車的時候我們那個高興啊,多先進多智能,因為擺脫了傳統架設梯子搶修的不便,增強了安全性,提高了搶修速度,所以在不搶修的時候我們都爭相琢磨研究這個『寶貝』。」王謙和笑著說。 仿宋_gb2312";'>
仿宋_gb2312";'>
原來搶修一小時 現在後臺一分鐘搞定 仿宋_gb2312";font-weight:bold;'>
隨著電車的不斷更新,電車運行的充電安全成為了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青島公交集團更換了智能型箱式直流牽引變電設備。簡單來說,以前電車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線網短路或故障,需要供電所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維修,不但耽誤時間還存在安全隱患。更換新的設備之後站內的伺服器能夠遠程監控並進行實時數據交互,後臺的管理人員通過大屏幕就可以直接監測到事故發生點,一些小的故障在後臺就可以直接恢復。關鍵節點的溫度和地下電纜的絕緣洩露情況也可以實時監測,從而有效防止了危險的發生,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出行安全與速度。「我們現在都說以前一小時現在一分鐘,不但節省了人力更節約了時間。」搶修工作人員說。 仿宋_gb2312";'>
仿宋_gb2312";'>
從踩著梯子維修線網到自從升降的高車,從線網事故現場搶修到後臺一鍵恢復,電車供電所作為電車背後的英雄也默默守護了它60年,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供電所也在不斷成長,他們將在黑夜中繼續默默守護著這城市的運行,保障市民出行的路。 仿宋_gb2312";'>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波 通訊員 宋曉蕊) 仿宋_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