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我愛你》:導演買了915條視頻,探尋殺馬特的根源

2020-12-14 印記電影

殺馬特這三個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他們在世人面前展現的,誇張、澎湃的髮型;陌生的,是他們的背景、起源以及生存狀態。

殺馬特家族是非主流世界的代表群體,因其對於「視覺系」造型的模仿,常常被貼上低俗的標籤。

而事實上,這個群體一直以來都是整個社會的盲點之一。

2006年,11歲的廣東少年羅福興初涉網絡世界,在給自己起網名時,想到了英文單詞smart,他用自己拼音式的讀法,把他念做「斯馬特」。

又覺得「斯瑪特」沒有霸氣,就把「斯」換成了「殺」,殺馬特就此誕生。

之後,羅福興以「殺馬特家族」的名字創建了QQ群,他在群裡宣傳自己的時尚造型,同時鼓勵群內的年輕人效仿。

QQ群的人數不斷增多,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幾萬人,群的數量也從一個變成了幾十個。

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他們的亞文化推廣行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QQ群中進行。

網際網路上的其他領地,比如貼吧、論壇等活躍平臺也逐漸開始出現他們的身影。

殺馬特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也因此掀起了網絡上的幾輪圍剿殺馬特的大戰。

殺馬特成為了全網公敵,被批得體無完膚,只是用一句「自黑不是殺馬特」的脆弱口號予以反擊。

就是在這時,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知道了殺馬特。

他感到很興奮,覺得中國終於出現了自主抵抗消費主義的群體。

他錯把模仿視覺系服飾和化妝的殺馬特,當成了中國自產的、擁有審美自覺能力的、抵抗社會現實的朋克和嬉皮士。

而這些詞彙,對於殺馬特家族的創始人羅福興來說,是何等的陌生。

殺馬特強烈地吸引了李一凡,他要為他們拍攝一部紀錄片。

可著手收集資料時,李一凡發現,他找不到殺馬特。

在網上,幾乎沒有關於殺馬特真實而深入的報導,有的只是充滿詆毀、嘲笑和鄙夷的文章,以及對殺馬特的惡意評論。

殺馬特在哪裡呢?

唯一的線索,就是他們的起源地,QQ群。

李一凡試著加入名稱帶有殺馬特字樣的QQ群,卻無一例外地被拒之門外。

後來他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才了解到,原來殺馬特的QQ群是非常難進的。

首先QQ群的種類就有兩種,一種是審核群,另一種是正式群。

想要加入殺馬特群,必須要先進入到審核群,在審核群中,管理員會對新入群者進行審核,內容包括QQ空間中的照片,是否有殺馬特的髮型,裝備是否齊全等等。

通過了審核,才有機會進入到正式群,到時也就能真正地成為殺馬特的一員了。

李一凡發動了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卻始終沒有見到一位殺馬特。

直到四、五年之後,一位深圳的朋友打電話給他:「你不是找殺馬特嗎?我現在能聯繫到一個叫羅福興的人,你過來見見吧。」

李一凡沒想到,他第一個找到的殺馬特竟然是他們的「教主」,立馬趕往深圳。

然而二人的第一次面聊,李一凡毫無收穫。他想聊的是關於文化抵抗的態度,而羅福興說的全都是生活上的瑣事。

不過他們還是互留了微信,之後也一直保持聯繫。

2017年,李一凡籌到了一筆資金,準備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

他興致勃勃地找到羅福興,並表態:只是想拍攝你們自己口中的殺馬特。

羅福興也終於同意配合,可等待李一凡的卻是三個難題。

第一點,羅福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純種宅男,他認識的殺馬特全部都是線上的,線下的一個都不熟。勉強約出來的殺馬特,還經常誤以為李一凡是「同城代打」而拒絕見面。

第二點,就像羅福興早前一直問李一凡的那個問題「你到底要拍什麼,你究竟要做什麼?」一樣,殺馬特們並不願意將自己的經歷袒露,對於主流世界的恐懼,已經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之中。

第三點,殺馬特都在工廠上班,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個月的假期僅有一到兩天,李一凡每次和殺馬特見面,基本上都是在十點之後,他們吹了頭髮、吃了宵夜之後,時間也所剩無幾。

事情進展到這裡,是不能完整記錄殺馬特的整個歷史的,但在這期間,李一凡弄清楚了兩件事:

其一,是殺馬特和非主流之間的來龍去脈。

與其他非主流家族一樣,殺馬特也是網路遊戲《勁舞團》的眾多家族之一。

2007年,非主流世界發生了一件大事,城市非主流和鄉村非主流,這兩股本來和諧相處的勢力,發生了嚴重的分裂。

城裡的非主流們,不再跟粗糙的鄉村非主流們玩了,鄉村非主流在他們眼中是低段位的,是鄙視鏈的底層。

沒有了城市非主流的牽制,鄉村非主流的風格變得愈發奔放和豪邁。

也是在這時,李一凡解開了心中多年的疑惑。

並不是所有造型誇張的非主流都是殺馬特,殺馬特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誇張,二是頭髮要立起來,而其他非主流家族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殺馬特。

其二,殺馬特們一直都存在於工廠之中。

2013年之前,廣東、浙江等沿海工業區的殺馬特數量非常多。

在那裡,成為殺馬特,是工廠中年輕工人的一種潮流。

當時,一條流水線上甚至會有一半人都是殺馬特,工廠之外,休息的殺馬特們也遍布街道。

之後由於受到來自網絡的攻擊,殺馬特家族變得低調很多,他們又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圈子,人數也逐漸銳減。

而現在早已退隱江湖的羅福興所聯繫上的殺馬特,都是過去的名人殺馬特,屬於退休的殺馬特。

有一天,李一凡得到消息,東莞的石排鎮有一家溜冰場,是殺馬特的聚集地。

在這家名為金豐的溜冰場中,李一凡第一次見到現實中的殺馬特,正在進行時的殺馬特。

儘管影片已經拍攝了一段時間,但眼前的年輕一輩的殺馬特們,還是讓李一凡感到觸動。

這些孩子與網上看到的描述並不一樣,他們對於自己的外表是如此熱愛,完全沒有自黑的感覺。

果然,自黑不是殺馬特。

冰場上躍動的殺馬特中,全部都是90後95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二代農民工,也基本都有過留守兒童的經歷。

他們很小就外出打工,平均進廠年齡僅為14歲,小學就輟學的情況並不罕見。

東莞石排鎮,曾經的殺馬特的聚集區,現在也是殺馬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其特點是小廠、小作坊特別多,聘用工人自然也並不正規。

他們會以不交保險為條件,吸引年輕人去打工,因為在很多殺馬特眼中,交了保險之後再辭工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他們也不會再去續保。

在這裡,李一凡知道了殺馬特最喜歡的髮廊,以及他們最推崇的託尼老師。

通過採訪,他也越來越多的了解到,這些孩子們成為殺馬特的原因。

這群人畜無害的孩子們,把自己打扮成心目中壞孩子的形象,來給自己一種勇氣,一種假象的自信。

他們在思想和認知上,與主流世界有著難以想像的隔閡。

社會經驗的缺乏,老家熟人環境的依賴,使得他們在初到城市之時,常常被矇騙、欺負。

一位網名為冷雲的殺馬特講到,他第一次來到城市打工時,下了班竟然找不到租住的房子,因為城市對他來說長得都一樣。

他還借錢給一位為他指路的好心小姐姐,結果自然是杳無音信,連留的電話都是假的。

一起出來的老鄉,基本上不會被老闆安排到一起工作,以免他們形成小集體。

工作做的不好,還要被責罵,這些都讓他們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於是,高聳入雲的彩色頭髮,成為了這些孩子們的保護色,殺馬特的精神成為了一種保護機制。

很多人成為殺馬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愛情。

特別是對於工廠裡的男孩子來說,女工看不上,家裡相親還要承擔巨額的彩禮。

而尋覓到志同道合的殺馬特真愛,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正處在青春期,卻在工廠中重複著機械、壓抑的工作,他們的歸屬感、認同感都急速下滑。

也普遍存在著抑鬱的現象,需要一個類似於殺馬特的口子來釋放。

至此,李一凡知道了所有的起因都指向了一個場所——工廠。

他打算進入工廠,可他的年紀根本沒人想用。而假如通過關係進到工廠採訪,又怕得到的內容有失偏頗。

他決定舉辦一場影像大賽,希望工廠中的年輕人能夠拍攝真實的工作場面,發給他作為影片的素材,並和同伴討論起來。

參與拍攝的羅福興在旁邊看著,一臉鄙視,他認為,組織影像大賽之類的東西是不對的,這很不殺馬特。

羅福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廣告上寫「不要押金,日賺千元不是夢」就夠了,再加上一些細節要求和聯繫方式。

「教主」還是最了解殺馬特的,來自工廠的大量視頻紛紛被傳來,李一凡買了下了其中的915條。

有了這些素材,對於拍攝這部片子來說已經足夠了。但李一凡卻覺得,這些素材還並不能足以表述一位殺馬特的完整經歷,總感覺有一些東西被遮蔽了。

所以,那年冬天他又分別趕往雲南、貴州和廣西,去探訪已經回到老家的殺馬特們。

大部分回到老家的殺馬特,都是因為極度討厭工廠,希望能夠在老家找到一份工作就足以了。

其中有一些人,他們回老家的目的,是希望他們的下一代不再做留守兒童,不再重蹈覆轍。

他們希望改變,但改變是非常難的,大部分人沒過多久,還是出來打工了。

in哥想起央視社會與法頻道的《夜線》,這檔通過案例剖析心理的節目裡,心理專家的分析結果時最常用的詞就是——缺愛。

影片的英文名字是We Were Smart,直譯的意思是「我們曾經是殺馬特」。

而中文名《殺馬特,我愛你》,不僅是要表達殺馬特們對自己的愛,也是導演對於這個缺愛群體的深情關懷。

現如今,殺馬特越來越少,他們被逼迫著不再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表達和訴求,這也是讓導演特別痛心的地方。

而歸根結底,造成殺馬特這段歷史的根本原因,還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問題,包括了經濟差異,文化差異,教育差異,眼界差異等等。

留守的盼望,進城的迷茫,讓孤獨的人們無論身處何處,都沒有做好準備。

李一凡在片尾曲的歌詞中這樣寫到:

我的頭髮像孔雀一樣,帶我飛翔,飛過工廠的高牆。入夢是我唯一的思想,那裡沒有工廠,流水線好瘋狂。

本文首發於印記電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光映美好,影留印記,歡迎關注印記電影

相關焦點

  • 殺馬特我愛你,一部應該在人民大會堂循環播放的電影
    ……本 期 嘉 賓李一凡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周楚珺耕讀政治學的傳播學博士,左岸中年圓首的秘書主持人,深焦DeepFocus 主編2017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開始拍攝殺馬特。他從深圳開始,在深圳、廣州、中山、惠州、重慶、貴陽、黔東南州、黔西南州、畢節、安順、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紅河州,共計完成殺馬特採訪67個。在拍攝期間,李一凡又從殺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過直接購買手機視頻等方式,收集了工廠流水線及工人生活錄像915段。五顏六色的頭髮之下,李一凡重新檢討了城鄉關係中關於社會底層工人的生存代價和權利困境的根源。
  • 在·場 | 《殺馬特我愛你》《張素英的城堡》北京放映
    因此,本月中旬,X放映邀約到了兩部質量過硬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和《張素英的城堡》,並以「在·場」為主題進行特別放映。或許在一眾大片林立的視覺爭奪戰中,這兩部影片的出現可以為北京的觀眾帶來幾分關乎現實的暖意。
  • 聲動梁塵,與眾不同|《殺馬特我愛你》《黃河尕謠》雙片放映
    【放映時間】2020年12月20日(周日)【放映影片】《殺馬特我愛你》《黃河尕謠》【場次安排】13:00開始第一場籤到13:30-15:35放映《殺馬特我愛你》15:45開始第二場籤到16:15-17:45
  • 《殺馬特我愛你》,被誤解的殺馬特文化,背後有不為人知的故事
    2012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看到殺馬特,那時候殺馬特文化已經過了鼎盛期,受過高水平教育的文人導演,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上世紀的嬉皮士運動及朋克文化,他說這叫審美自覺,咱們國內有這個特別了不起。後來李一凡嘗試與殺馬特聯繫,直到2016年,終於通過關係網撈到一條大魚,殺馬特教主羅福興。
  • 據說,這部2小時長紀錄片,洗白了殺馬特們
    近期有一部紀錄片,位居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就是這部《殺馬特我愛你》。很多人都說這部片子拍得特別好,稱其為「論文電影或彙編式紀錄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蘭友也去了解了一下這部片子。搜了半天,卻沒有搜到片源。
  • 看完《殺馬特,我愛你》,我才知道,誤解殺馬特是因為我無知
    談起殺馬特,你會想起什麼?浮誇張揚的爆炸頭,花裡胡哨的低腰褲,還有不解其意的紋身字。小孩眼中的古惑仔,大人眼中的壞孩子。當人們用這些具體的標籤,來嘗試給他們定性時,便自以為認識了他們。今天我要推薦的,就是李一凡老師的《殺馬特,我愛你》。雖然現在網上還找不到完整版的紀錄片,但根據李一凡老師的最新演講,我還是想聊一聊,這個我們即將忘記的符號。在這一個符號裡面,有他們的犧牲,有他們的自尊,也有他們的故事。
  •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比996更殘酷的工廠青春物語
    如果說人們心中對殺馬特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通過拍攝《殺馬特,我愛你》,這一次,李一凡做了那個移山的人。文丨袁夢編輯|李不空排版 | Pessoa「以前是屌絲,後來非主流,現在想變殺馬特了。」電影《心花路放》中,徐崢指著黃渤,對周冬雨扮演的殺馬特少女如此解釋。現實中,殺馬特卻經歷了一場荒誕的消亡史。從2008年起,隨《勁舞團》遊戲誕生的非主流文化,其中最誇張的一部分,演變為殺馬特,再到2012年前後,線上線下以各種手段對殺馬特展開圍剿,後者的各大家族開始土崩瓦解。直至最近, 因《一席》的演講,李一凡帶著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成功破圈。
  • 殺馬特消亡史
    可自己的母親不僅沒能給她安慰,反而只是在身後督促她拼命掙錢: 每次我媽都說:你為什麼要休息啊,你看我從來都不需要休息,我每天都可以幹活掙錢。我聽到這些,覺得煩死了。 她說自己一度想過要自殺,甚至專門去網上查了安樂死的藥物。
  • 高分神作《殺馬特我愛你》,貧瘠生活裡的精神高喊
    他們在QQ空間上傳自己的殺馬特照片與火星文文字,通過嚴格的篩選加入殺馬特家族群,成為「殺家人」。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第一次見到那些圖片是在2012年,圖片裡的年輕人梳著五顏六色高高隆起的爆炸頭,搭配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臉上畫著濃妝,李一凡很興奮,認為中國有「朋克」了。但那不是朋克,那是「殺馬特」。
  • 為什麼殺馬特的頭髮顏色那麼鮮豔?
    十多年後,一位導演用一部紀錄片,以幾乎為殺馬特「平反」的姿態,把這個被遺忘的群體又重新帶回到大眾面前。這部叫作《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講述了 70 餘段殺馬特個人史。片中最大的殺馬特現在 30 多歲,已經不立頭髮,但他懷念家族的溫暖,一心希望殺馬特復興。
  • 殺馬特是誰?讓他們親自告訴你
    最近有部紀錄片因將目光聚焦在古早的「殺馬特群體」而獲得了現象級的關注,但是這一次,人們對他們產生興趣的原因卻不再是獵奇。其實殺馬特群體的真實處境一直是被掩蓋掉的,正如導演李一凡所說,他拍的不是殺馬特史,而是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殺馬特我愛你》本文有劇透。
  • 殺馬特,我正式且隆重地向你們道歉
    最近,一部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又把殺馬特一族帶回我們的眼前。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最初的殺馬特來自於遊戲勁舞團,但他們原本只是勁舞團中很小的一個群體。導演李一凡演講導演在演講時候說到在最後剪輯時一直沒有好的方法,直到他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來剪輯,片子就成了。當你真正接觸到殺馬特群體的時候,才知道我們對他們有著多麼大的誤解。
  • 殺馬特最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所有的影響力都只局限在殺馬特圈子裡。紀錄片導演李一凡用了六七年的時間都沒辦法找到他。 對此,羅福興的解釋是,以前認識的一個臺灣藝術家告訴他,媒體都是壞人,「他們肯定會搞你的」。 現在他覺得那個藝術家才是壞人,因為這讓他錯過了媒體記者曾提供的3000塊採訪費。
  • 被獵殺的「殺馬特」:只因貧窮是「原罪」
    直到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的出現,才從另一個視角提醒了我們。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一開場,沒有想像中的強視覺衝擊的畫面和以人物視角切入的主線故事,只有一個個曾經的殺馬特,平視著鏡頭講述著各自迥異又相似的經歷。他們全都是90後農村鄉鎮務工人員,多是農民工二代,有著留守兒童經歷。絕大部分人中小學就已輟學,初次進廠打工平均年齡在14歲左右。
  • 還記得殺馬特嗎?它又「活」過來了
    這就是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殺馬特因何而產生,又因何而消失,下面我們跟著導演的鏡頭來了解一下吧。一、成為殺馬特前:過早進入社會的廉價打工人紀錄片的開始,導演直接開聊主題,而是問起了受訪者們,成為殺馬特前的過往經歷。
  • 李一凡:可是沒有精彩的殺馬特,只有生命極其貧乏的殺馬特
    【文/李一凡】 大家好,我叫李一凡,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美院的老師。 2012年我第一次知道殺馬特,我非常興奮,因為我看見那些五彩繽紛的頭髮和爆炸的造型的時候,我覺得中國有朋克了,有嬉皮士了,有人開始特別主動地去抵抗消費主義的景觀了。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審美自覺,特別了不起。
  • 李一凡:殺馬特工人和城市白領,兩者的壓抑非常類似
    ,我愛你》被廣為傳播。正午:你通過購買的方式收集了915段視頻,選出來一些放進了紀錄片。這些普通工人的自拍,有哪些打動你的地方?李一凡:我收集的這些短視頻分三種。最多的是拍工位,就是流水線。第二種是拍工廠裡面的生活。第三種是拍招聘的日常工廠區生活。視頻不光來自石排鎮,還有東莞、深圳其他的工廠聚集區。
  • 苗族00後正在復興殺馬特
    有多少苗族姑娘在草坪上跳著蘆笙舞,就有多少個留著漸變色掃把頭的苗族少年在水邊拍著快手視頻。快手上的石排公園,是一個由「霸氣」「葬愛」「乖乖」「苗家」「浪子」等暱稱前綴組成的殺馬特江湖;但在現實的石排公園裡,肖少領導的葬愛家族與本地人卻並沒有太多交集,他連廣東話都不太會說。
  • 這部紀錄片,消解了我對「殺馬特」所有的偏見
    誰是殺馬特?說起「殺馬特」,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什麼?頭髮、緊身衣、濃妝還是自拍?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
  • 被誤解的殺馬特:誇張髮型是流水線青年的避風港
    在很多人眼中,殺馬特弄著五顏六色的長髮,誇張濃烈的造型,約等於鄉村非主流,「土」和「低俗」。在社交網絡上,殺馬特是被嘲笑、譏諷的對象。2013年,殺馬特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最近,他們又通過一部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重新被看見。這一次,人們看見的不只是繽紛的頭髮,還有頭髮背後無法言說的孤獨與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