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博物館開張地震體驗火爆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主題:體驗地震、火災的應急避險,尋找消防的歷史發展印記

■地址:廣安門南街70號中國消防博物館

■特點:地震、火災應急避險體驗項目

近日,紐西蘭、雲南、日本接連發生地震,特別是3月11日,日本發生的9.0級地震,引發了海嘯、火災和核危機,牽動世界民眾的心。多國專家紛紛呼籲公眾應該多學習災害應急處置知識,加強自救能力,贏取寶貴時間。

中國消防博物館是2010年11月新開設的博物館,現在還處在試運行階段。館中設有專門的防火防災體驗館,利用多媒體展陳技術對城市消防規劃、建築消防設施、火災及地震應急處置知識等內容進行了展示和介紹,並製作了相關的模擬場景和體驗項目。不僅如此,中國消防博物館還設有反映中國消防歷史發展進程的古代和近現代消防廳,通過歷史遺存、史料、圖片和視頻影像,向公眾介紹各歷史時期的消防滅火思想、消防知識和技術等內容。現在就讓我們步入中國消防博物館,體驗消防在地震、火災等災害中帶給我們的生命保障和消防的歷史發展印記。

■防火防災體驗館使您認識生命的脆弱和求 生之道的可貴

「親歷」災害現場,掌握自救技能,是防火防災體驗館要傳達給公眾的理念。防火防災體驗館位於博物館地下展廳,由地震應急避險體驗項目、火災體驗劇場、劇場火災應急疏散體驗項目、滅火互動體驗項目、119報警互動體驗項目、地鐵火災應急疏散體驗項目、城市消防規劃和建築消防設施多媒體演示項目組成。這些體驗項目利用多媒體展陳技術對公眾進行展示介紹和模擬體驗。

地震應急避險體驗項目是近期地震發生後,最為「熱門」的項目,很多參觀者是特意趕老遠的路來到中國消防博物館體驗,還有的參觀者帶著一家老小一起來這裡體驗和學習地震應急避險知識。地震應急避險體驗項目模擬地震的場景發生在酒吧,體驗的地震分3級和5級兩種。當5級模擬地震開始時,大家感覺地板劇烈地上下、左右晃動起來,屋內的燈光變得忽明忽暗,擺在屋裡的花瓶等物品滑落在地。天花板已經開裂,吊燈要掉下來了,耳邊是很多巨大的響聲。屋內的人頓時慌了手腳,大家開始逃生。大約5分鐘後,屋子終於恢復了平靜,人們也長舒了一口氣。隨後,講解員介紹說,「大家剛才體驗的是5級地震的真實效果,主要是通過聲光電技術設置地震場景,讓人們親身感受地震。」體驗結束後,工作人員還會教大家如何利用地震縱波與橫波之間的黃金時間躲到「黃金三角地帶」。隨著近日地震災害的頻繁發生,韓國等國家紛紛組織學生演習地震應急避險,而更有一些學者呼籲公眾學習應急知識,在災害來臨時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

■汶川地震救援多媒體演示場景

日本地震發生後,中國第一時間派出救援隊伍,受到世界人民讚揚。在各種災害發生後,消防隊員往往是救援人員的首選,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各個救援現場。在博物館中專門設計有汶川地震救援多媒體演示場景,向公眾展示消防隊員在地震救援中發揮的作用。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遭受強烈地震,在救援現場身穿橘黃色消防服的消防人員,利用專業的救生儀器對困在廢墟中的人們進行救助。在這個復原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通過一系列銅像造型,表現了消防官兵使用無齒鋸、擴張器、視頻探頭等專業救援器材實施對被困人員搜救,並成功救出被困嬰兒的全過程。場景還結合動態的多媒體視頻,再現了地震救援現場「生命至上,分秒必爭」的緊張氛圍。

■這件「東井滅火」井欄陶器為國家 一級文物

博物館的展廳中展出了一件陶器。這件陶器的造型是井欄。井欄的下部是一個長方形的井口,在井口的四周刻有花紋和圖案。我們可以看到井口前壁的圖案是:發生了火災,有滅火者健步如飛,他左手拿著水罐去救火,右手舉著旗子,旗子上標有「滅火」的字樣。在圖案的兩側鑄有篆書「東井滅火」。這件「東井滅火」井欄陶器出土於東漢時期的墓葬,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現在中國消防博物館展出的是複製件。從這件陶器的圖案中我們可以知道,早在漢朝已出現了專業的滅火隊伍,經過專家考證,「東井滅火」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業滅火隊伍。

■世界第一支專職消防隊

——潛火軍兵

您知道世界上第一支專職消防隊是怎樣的隊伍嗎?中國消防博物館以幻影成像的先進技術,形象地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支專職消防隊——潛火軍兵和他們工作的情景。宋代出現了中國第一支官辦滅火隊伍——潛火軍兵,經專家考證,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專職的消防隊。我國古代滅火人員一直是由軍隊來兼任,這是因為軍隊靈活機動、便於指揮。宋代城市發展迅速,以街巷制代替坊市制,隨之城市的消防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以軍中專設的「探火軍人」、廂巡檢、都巡檢負責,和地方行政中開封府左、右軍巡使及廂吏「所由」等協辦的一種新型消防體系。在北宋京城汴京內修建有望火樓,樓下駐紮消防官兵百餘人,並備有水缸、沙堆、水桶、斧鋸、梯子、鉤爪等各種滅火器具。望火樓內晝夜有人值守,一旦發生火情,望火樓內值班人員發出警報後,樓下的消防隊聞警直奔現場,同時派一騎兵,速將火訊報告本地的行政官員和司法機關、衛戍部隊,合力將火撲滅。望火樓下駐紮的這些專職消防的官兵就是潛火軍兵。潛火軍兵的出現標誌著城市專職消防隊的誕生。

演示的這處場景,模擬的是南宋潛火軍兵救火的情景。火情發生在南宋淳祐年間,都城臨安市井的一隅。我們可以看到在場景中高高的望火樓矗立在城中,一隊潛火軍兵日夜值守。此時正值上元之夜,百姓歡度佳節,鼓樂齊奏,煙花漫天。突然,煙花火星落入一棟酒樓引發火災,望火樓上值守的潛火軍兵立刻發現了火情並懸燈報警,快速反應的軍兵從四方集結趕赴火場,齊心協力將火撲滅,保住了百姓的平安。這處多媒體演示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消防隊的救火情況。

■我國最早的消防站

——望火樓

博物館中特意闢出了一個展櫃,展出了我國最早的消防站——望火樓的模型和介紹。我國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用來瞭望火警的瞭望樓。到了宋代,火災頻發。為此,宋朝政府專門制定了一系列防範措施,設計建造望火樓便是其中的一項。

望火樓的建構出於李誡的《營造法式》,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層樓,高度折合成現在的尺寸大約有9.30米以上。望火樓要建在全城的最高處,以便於瞭望。樓上有「消防隊員」日夜值守,若發生火災,白天就用旗幟發出撲救信號,夜間用燈光發出撲救信號。望火樓下有房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凡有火事由官兵撲救,不勞百姓。此後,各朝各代均沿襲望火樓的修建。望火樓自宋起,直至民國,為城市的防火滅火,立下了汗馬功勞。

■用唐伯虎名畫換來的消防水龍

在博物館中有一件被文博專家稱為「我國消防史上最昂貴的水龍」,這就是昌溪村的消防水龍。昌溪村被譽為「歙南第一村」,這個村的消防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清朝末年就成立了民間消防組織——救火會。

解放初期,昌溪村的消防設施陳舊無法有效應對火患。1957年,昌溪吳氏為添置村裡消防設備,決定將藏於支祠積善堂的唐伯虎「春夏秋冬」四吊屏名畫賣出,以籌措資金購買消防設備。當時這四幅唐伯虎的名畫由上海博物館以1600元的價格購得。隨後昌溪村使用賣畫款,從上海震旦鐵廠購回了先進的「消防水龍」。這件消防水龍,現在看來構造簡單,但是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消防設備,它可以通過對水增壓,使「水龍」將水噴射到火場,以達到救火的目的。

■中國歷史上首輛自行改裝的內燃機泵浦消防車

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跑車」,這輛車為大紅色,車頂上有摺疊的竹梯,車的後部是長方形的車廂。據講解員介紹,這輛車是我國歷史上首輛自行改裝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泵浦消防車。消防車是用於滅火、輔助滅火或消防救援、裝備各類消防器材或滅火劑的專用車輛,是消防技術裝備中的主力軍。消防車屬改裝汽車。大約在1902年到1903年間,德國和英國相繼造出了消防車,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消防車。當時的消防車十分簡單,不過不久就出現了蒸汽泵浦消防車和內燃機泵浦消防車。聽講解員介紹到這裡,很多參觀者紛紛詢問泵浦消防車中的「泵浦」為何意?講解員介紹,「泵浦」就是古代用於救火的揚水器,現代語稱為水泵,英文是pump,翻譯為泵浦。因為早期的消防車中國自己不能製造,都是進口而來,因此就有了「泵浦」的名字。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工部局火政處購置了三輛消防車,成為在我國出現的第一批消防車。中國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馬達消防泵浦車也是在這一年由上海工部局火政處從美國購進的。1932年,震旦鐵工廠創辦人薛振祥與其長子薛威麟購入一輛CADILLAC汽車,於無錫舟山濱專設裝配工廠,開始改裝消防車。經過半年時間的設計和研製,選用仿製的「菲亞特」高壓離心泵,研製成功我國歷史上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泵浦消防車,此後工廠又改裝了8輛消防車,分別銷往南京、重慶、成都、上海、福州、鎮江、無錫、杭州等地的救火會。震旦鐵工廠改裝消防車成功,標誌著中國的消防車製造業進入萌芽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消防車的生產進入長足發展時期。

博物館將1932年生產的中國歷史上首輛自行改裝的內燃機泵浦消防車按照1:1的比例仿製,並在展廳中展出。

■廣西大安早在清末就有村民自發進行消防演練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消防演練是近年才有的,實際早在清末在廣西大安就有了村民自發地進行消防演練,不僅如此,大安民眾還自發建設消防所用於消防。博物館的展廳中有一處廣西大安消防場所的復原場景。據記載,鹹豐九年,廣西大安發生了十分嚴重的火災,大火兇猛,大安全鎮化為灰燼。火災過後民眾認識到防火、救火的重要性,於是自發地成立消防所,紛紛捐資購置了消防器具。並且規定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日舉行全鎮消防演練,到時全鎮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參加,以使消防救火和逃生觀念深入人心。大安每年的消防演練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在博物館的這處復原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消防所的大門上掛有門聯,上書「永遠消災有備,安然防患無虞」,表現了大安人民防患於未然的心情。在消防所內儲放著民眾捐資購買的消防設備,消防水龍、水槍、火鉤、消防桶等一應俱全。大安人民防火的意識來自於血的教訓,博物館將這處場景復原,也是教育民眾,時刻要敲響警鐘,防患於未然。

■上海城廂救火聯合會火警室復原場景

在展廳的一角,有一處上海城廂救火聯合會火警室復原場景。只見有一個接線員坐在一部電話交換機的面前,在專心致志地接電話。很多參觀者看到這裡不免產生疑問,消防博物館裡怎麼還有接線員,這應該是電信博物館的場景呀,是不是搞錯了?聽了講解員的講解,大家才恍然大悟。講解員講道:「現在發生火災,我們都知道撥打火警電話報警,而過去發生火情,人們的報警方式一般都是人呼、敲鑼、鳴鐘、舉旗等傳統方式。這些方式受其自身局限性,只能在小範圍內發生作用,一旦火勢兇猛,由於信息傳遞的延誤,往往導致嚴重的後果。為此,同治十二年,上海工部局火政處架設獨立電報線路與消防車、重要單位相通,以達到火災發生及時傳遞信息的目的。光緒十年,火政處又架設火警電話線路,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火災報警電話。民國三年,上海救火聯合會滬南區救火會採用了手搖磁石式電話。但是這種手搖磁石式電話通話十分不穩定,每逢火警往往通信不暢,貽誤火情。於是民國六年五月,聯合會專門引進磁石式交換機一部,安裝於第一區救火會。各區內救火會、警鐘樓、自來水廠等處電話均與專機接線,這是第一個由國人自辦的火警電話專用總機。」展廳中復原的場景是根據《上海救火聯合會報告》所載歷史照片,這處復原場景主要向公眾講述的是中國火災報警的發展歷程。此外,據《中國消防警察》記載,至1935年,凡設有消防隊或救火會的城市均安裝了火警電話。

■中國古代傳說的四位火神之一閼伯

如果問火神是誰,十有八九有人會說是火神爺,因為過去老北京大街小巷中的火神廟裡供奉的都是這位神仙。最早被供奉的火神是祝融、炎帝、回祿(又叫吳回)和閼伯。但是在這四位火神中,最受人們崇敬的當首推閼伯。

閼伯是帝嚳之子,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說到閼伯,講解員給大家講起了一個民間傳說:最早沒有火的時候,人們吃生食,後來天然火把樹籽和野獸等物燒熟,人們揀食,發現熟食比生食好吃,於是慢慢學會吃熟食。當時的人沒有取火工具,也沒有保存火種的辦法。有一次,帝嚳帶著兒子閼伯出外巡察臣民,見到臣民吃生食,身體虛弱。帝嚳遂命閼伯為臣民引來火種,並管理好火種,並封閼伯為商地的「火正」(管理火的官)。閼伯在封地終日為火事操勞,由於閼伯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商」的百姓們生活富足。閼伯死後,人們懷念他,將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種的土丘上,因為閼伯的封地是「商」,人們稱之為「商丘」,而閼伯也被人們尊為火神。現在在河南商丘縣還留有著名的「火神臺」,供奉著閼伯的神像。火神臺形狀如墳墓,規模很大,是我國現存祭祀火神的珍貴廟宇。以後,歷朝都對閼伯進行祭祀。宋代,宋孝宗甚至封閼伯為宣明王,可見對其的重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中國消防博物館「119」開館試展
    博物館旨在通過收藏陳列歷史文化遺存展示中國消防歷史的發展沿革,通過防火防災模擬體驗開展社會消防安全教育,致力於消防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進一步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識和素質。經過多年籌建,博物館擁有完整的展陳體系,豐富的藏品種類,新穎多樣的展陳形式。
  • 中國消防博物館"119"開館試展
    中國消防博物館由公安部消防局籌建,展陳面積9500平方米,由序廳、古代消防廳、近現代消防廳、防火防災體驗館和臨時展廳組成,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消防主題展館,也是唯一一家國家級消防行業博物館。博物館旨在通過收藏陳列歷史文化遺存展示中國消防歷史的發展沿革,通過防火防災模擬體驗開展社會消防安全教育,致力於消防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和交流,進一步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識和素質。
  • 北京消防博物館升級後免費開放啦!帶娃防火防災體驗走起!
    如果麻麻和娃還沒有成功預約到消防隊的參觀,不要捉急,就在上周六(11月16日),熊孩子們盼望已久的消防博物館終於重新對外開館啦~ 中國消防博物館圖文By 美行認證體驗師 喜樂媽媽在消防博物館開館後的第六天,老母親果斷拖著熊孩子直奔這裡,一探究竟。
  • 小學生體驗地震 「爆炸」嚇哭女生
    數字版首頁 > 第A24:北京新聞·社會 上一篇 小學生體驗地震 「爆炸」嚇哭女生 40餘名打工子弟在中國消防博物館經歷「地震」
  • 119消防安全宣傳月|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探訪「藍朋友」大型融媒...
    參觀文創展後,進入到本次直播的高潮,直播活動以中國消防博物館二層消防歷史沿革講解為主線,直播過程中穿插博物館一層的學生互動區體驗,為來自北京市大興區孫村學校的百餘名師生講述消防歷史的同時,同時講解應急避險和火災逃生的技能和技巧
  • 中國消防博物館|探訪「藍朋友」!
    這些你都能在中國消防博物館找到答案!在「119」消防宣傳日到來之際,中國消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視頻直播活動——《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探訪「藍朋友」》,下面就跟著應急君一起來看看吧!11月5日下午2點,消防救援局新聞宣傳處、中國消防博物館特別聚焦校園安全,緊密結合當前學校消防安全形勢和防控重點,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共同策劃舉辦了《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探訪「藍朋友」》視頻直播活動暨全國消防宣傳文創作品展開展儀式。
  • 北京體驗模擬地震機構客流量增三成
    上周日下午,這緊張的一幕發生在位於廣安門附近的中國消防博物館裡。20名市民正在博物館地下一層的防火防災體驗館裡體驗地震。  一個酒吧模樣的房間裡,地板劇烈地上下、左右晃動。屋內的燈光忽明忽暗,花瓶等「啪啪」地摔落在地上,天花板墜落下來……  屋內的人頓時慌了手腳,有的人差點摔倒在地。  5分鐘後,屋子終於恢復了平靜。
  • 世界博物館日 | 這些消防博物館,一定要去看看
    防火防災體驗館位於地下二層,利用多媒體展陳技術對城市消防規劃、建築消防設施、火災及地震應急處置知識等內容進行了展示介紹,並製作了相關的場景模擬和體驗項目,寓教於場景,寓教於體驗。消防博物館有許多體驗項目 ,如在地下一層的報警體驗,地震逃生體驗,地鐵火災體驗,家庭滅火體驗等眾多體驗項目。在地上展廳也均設有視頻體驗。但必須有工作人員協助完成。
  • 中國消防博物館今起重新開放
    11月16日,中國消防博物館遷址升級後,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上午10時,中國消防博物館舉行了正式開館後的首場開放活動,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總工程師、消防救援助理總監周天和部分企事業單位員工、中小學校師生以及消防救援指戰員代表等100餘人到館參觀體驗。
  • 三坊七巷消防博物館模樣基本定型 模擬災難現場
    原標題:三坊七巷消防博物館模樣基本定型 模擬災難現場 位於三坊七巷的消防博物館效果圖  福州新聞網訊 地震之後如何自救?動車起火怎麼逃生?在古建築內遇到火災如何處理?即將建在三坊七巷消防中隊營區的消防博物館會讓參觀者體驗到這些逼真的災難環境,學會自救技能。  這座消防博物館集消防展覽與體驗於一體,設計了省內唯一的模擬災難逃生體驗區,其60%至70%的區域是災難逃生體驗區,模擬災難來臨時的各種緊急情況,讓參觀者掌握必要的救援知識,是全省唯一一個模擬災難逃生的消防博物館。
  • 中國消防博物館今天起重新開放 新館展覽內容豐富
    近一萬平米的展廳裡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多種災害類別、火災場景復原、火場疏散逃生等多個互動體驗展項,它也是我國消防行業唯一的國家級主題博物館。那麼,新館還有哪些不同?特色展項的體驗效果如何?如何參觀?在活動現場,近一萬平米的展廳裡展覽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多種災害類別、火災場景復原、火場疏散逃生、建築消防設施、城市消防規劃、119火災報警、暴風雨體驗、地鐵疏散逃生、地震應急避險、火災體驗劇場、緊急醫療救治、模擬火災撲救等多個互動體驗展項寓教於樂。
  • 北京消防聯合中國消防博物館開展消防安全大課堂活動( 1 / 4 )
    北京消防聯合中國消防博物館開展消防安全大課堂活動中國網10月13日訊(通訊員 楊元平)為切實全面預熱119消防宣傳活動,做好校園消防安全宣傳工作,2015年10月13日,北京海澱區公安消防支隊聯合中國消防博物館走進北京交通大學舉辦消防安全大課堂進校園活動
  • 北京消防防災教育館今開放 地震體驗臺投入使用
    信報訊(記者郭志霞通訊員胡小燕)昨天記者獲悉,北京消防教育訓練中心的市民消防防災教育館已正式恢復向社會開放,同時,市民防災教育新館內的地震體驗臺也首次投入使用。  北京消防教育訓練中心於4月22日暫停了各類消防培訓,「雙解除」後,北京市消防局決定恢復對外開放市民消防防災教育館。同時,新館內的地震體驗臺也正式投入使用。此地震體驗裝置是目前國內惟一一臺用於市民防災教育的地震體驗裝置。裝置佔地面積近20m2,內設真實的家居設施,如餐桌、餐椅、灶具、電熱水器等。
  • 「智慧文博」走進中國消防博物館
    央廣旅遊廣播(FM99.6)專訪15位國家級博物館館長,共享文物與科技的碰撞,了解文博背後的魅力。今天14點,首期節目將播出中國消防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資源,敬請關注!受疫情影響,中國消防博物館響應北京市疫情防控的統一部署,迅速封閉館區。同時堅持閉館不歇業,由線下轉向線上,通過網上博物館等網際網路資源,持續地多形式地宣傳防火防災常識和消防歷史文化。
  • 中國消防博物館到張家口開展消防安全進校園活動
    長城網張家口3月28日訊(通訊員顧瑛鑫 記者張世豪)3月28日是2016年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為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意識和素質、普及火災預防與自救常識,結合北京和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歷史機遇。
  • 北京大學保衛部組織師生參觀中國消防博物館
    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教育系統開展2017年「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裡行」活動的通知》要求,北京大學保衛部積極開展安全生產主題教育宣傳活動,2017年6月21日上午,保衛部組織校內各單位100餘名師生到中國消防博物館參觀。
  • 119消防日 在京臺資企業參觀中國消防博物館(圖)
    (中國臺灣網 李寧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9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今天是我國第25個「消防宣傳日」,為了進一步普及消防安全知識,搭建消防部門與臺資企業的聯繫平臺,9日下午,由公安部、國務院臺辦經濟局、北京市臺辦指導,中國消防博物館、北京臺資企業協會主辦的「消防安全大講堂·臺企進消博」活動在中國消防博物館舉辦。
  • 南京地震科學館換新「開張」 VR技術帶你體驗「地震實感」
    南京地震科學館換新「開張」 VR技術帶你體驗「地震實感」 來源:中國江蘇網
  • 參觀中國消防博物館,學習災害逃生技巧,見證中國消防的前生今世
    消防員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關係最為緊密的職業之一,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準備與死神抗爭,守護我們的安全,他們是火場中的一條通道,是洪水中的一葉方舟,是地震時的一絲希望,他們以凡人之軀,行神明之事,他們是生命的守護神,是人民永遠的驕傲。
  • 中國消防博物館11月16日起重新開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何春中)今天,我國消防行業唯一的國家級主題博物館——中國消防博物館遷址升級後,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上午10時,中國消防博物館舉行了開館後的首場開放活動,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總工程師、消防救援助理總監周天和部分企事業單位員工、中小學校師生以及消防救援指戰員代表等100餘人到館參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