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傳統文化教育備受關注。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議。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積極將詩詞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引入歷史課堂,開闢了一條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新路徑。
詩詞開篇 導入新課
用詩詞導入教學能在短時間內穩定學生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思維的齒輪運轉起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用詩詞導入新課,使整堂課有個良好的開端。一首詩,有時就是一節課背景或過程的寫照。如在講《安史之亂》時,可以引用杜牧、白居易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來引出安史之亂的原因和背景。
詩詞巧用 突破難點
在教授新課過程中,巧用詩詞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突破重難點。例如,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反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情況。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地位,利用佛教欺騙和麻痺廣大人民。當時,許多皇帝、王公貴族和大臣大力推崇佛教,因此出現了佛寺遍布的情況,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則以典型的視角描繪了開元盛世的景象。「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苟安江南的情況。「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對項羽的評價。李清照用項羽至死不肯過江東的英雄骨氣,來諷刺南宋統治階級偏安江南一隅、醉生夢死、歌舞不休、不思進取的行徑,但她沒有看到項羽敗亡的必然性。可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詩詞,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領悟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寓教於樂、輕鬆學習歷史的目的。
詩詞小結 簡潔有力
詩詞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語言精練,朗朗上口。在課堂小結中加以巧妙利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深入理解教材。如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道路》一課小結時,我指出,毛主席的詩詞是一部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少年立志,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青年抱負;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壯志,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詩詞記錄著中國革命的足跡,也記錄著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毛澤東詩詞和中國革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不朽豐碑。最後,我用多媒體展示《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樣,學生通過感受《沁園春•雪》的恢宏氣勢,從整體上感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輝煌,最後用「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來回答中國革命「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把古代詩詞巧妙適時地引入歷史教學中,效果明顯。但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精心挑選難度適宜、同歷史知識聯繫緊密的詩歌,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結合教學實踐,有如下幾點反思。
思想指引要明確。引入教學的古典詩歌必須有較高的思想性,同情勞動人民,反對、抨擊社會罪惡和不公平。那些嚴重歪曲歷史事實、思想反動的詩歌,是堅決不能用於教學的。
史料印證要正確。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引入的詩歌能較客觀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課本教材相互印證。杜甫的「三吏」「三別」等「詩史」及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便是寫實的代表作。
輔助功能要明確。歷史課堂要以歷史教學為主,切忌上成語文課或者詩詞賞析課,那樣做有喧賓奪主之嫌。